楞严经念诵网

净土探究 下册

发布时间:2022-08-23 14:06:03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净土探究下册

  目录

  十一、正定解脱愿

  (一)修定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散乱心

  (二)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三)八正道与正定念佛的关系

  (四)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

  以正定解脱愿略结前面十个愿

  十二、光明无量愿

  (一)从佛菩萨的大悲行愿认识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

  (二)菩萨十地证境

  十三、寿命无量愿

  (一)释迦牟尼佛修成寿命自在的因缘

  (二)释迦牟尼佛的净土世界

  (三)阿弥陀佛修成无量寿命的因缘

  (四)无量寿命转变的因缘

  (五)弥勒净土形成及转变与弥陀净土之不同点

  十四、声闻无数愿

  (一)声闻四果的意义

  (二)中品往生者具备声闻行者修行的条件

  (三)声闻行者在净土生长、修行、涅槃的情形

  (四)净土的声闻圣者必定回向大乘菩萨道

  十五、寿命自在愿

  为什么净土众生会寿命自在

  十六、修行根本愿

  修行的根本是什么

  净土探究(下)

  十一 、正定解脱愿

  本愿是了脱生死最重要的修行过程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土之中的天人,不在正定之中,不能够达到寂灭解脱的境界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前述五~九愿获得五种神通的根基,就是从本愿修持正定而来。因此本愿是开散前面神通诸愿成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接引大愿。而修成本愿正定解脱的过程,就在于首先认识自己的散乱心,依循八正道的正规修行方法,探寻到了脱生死的源头,才能踏上正定解脱的安稳之道。不仅在我们世间的修行者,以八正道做为修行的导引,就是往生净土的方法,及净土世界的众生,都是遵行出世的八正道在行持。所以本愿是奠定前十愿达到了脱生死理想最重要的「修行过程」。又因「上篇」旨在阐述佛道的入门」——筑基问题,而此「正定解脱」愿,正是承续前述十愿筑基入门「修因」,及走向成佛之道极其重要的基础「修因」,笔者为使初机者研读本愿时,能够从此启发学佛的向道心,就此投入弥陀本愿「正定解脱」的接引理想中,往生净土,速了生死,稳固「正定到解脱」的基本因行,故而所论述的文辞也最长,分成四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修定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散乱心。

  二、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三、八正道与正定念佛的关系。

  四、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

  旨在引导初学者明白学习佛陀定慧的第一步首先应认识自己的散乱心,再引进如何踏上修持正定的稳当步骤,最后以禅行者的八正道与念佛者的八正道两者不同的修学过程,将每一正道以独立单元说明,归入本愿的重心。

  (一)修定首先应该认识自己的散乱心

  1、为什么人类的心都是散乱的呢? 我们看在今天的世界里,一般人的心,大都是散乱的。为什么说人类的心,大半都是散乱的呢?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出来。平常我们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冷静理智的头脑,是很难客观的将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条不紊的处理好。尤其一个人平素若是急燥的性情,遇到紧急的情况,更会显得焦燥不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只会口里紧张的说:怎么办?怎么办?或者冲动的不顾事情的后果,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如何,立即反应,一意孤行。根本不知道应该先把心静下来,马上整理一下头脑,冷静的分析事情的原委,以最迅速的动作,做最有效的处理。倘若自己没有能力处理某种突发的事情,也可以就近的求助于好邻居或者是亲戚朋友,帮我们拿个主意,这样才不致于耽搁时间,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而且一个人如果个性容易冲动,这种人是最容易受骗的。万一交到不好的朋友,朋友知道他这种容易冲动的个性,便会乘机会利用他的弱点,使他在朋友处心布局下,更容易暴露他原本冲动的性情。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早已吃亏上当,得罪朋友,自己尚蒙在鼓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都是平素急燥的个性害了自己。

  而为什么一般人的情绪,比较容易冲动呢?因为人们平常的心念,就像万马奔腾般的动荡散乱,根本不曾冷静下来过,也不曾思索过什么叫做散乱心。有的人只知道自己常常容易闹情绪,耍脾气,而且一个人越是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越是会恃宠而骄的任自己的个性随心所欲的顺势发展,从来不知道如何检讨自己的缺点,自我反省。尤其在今天工商业这么发达的时代里,人们为了日常的生计,每天不断的奔波劳碌。成天心里所想的,就是我要怎么样的利用各种手段,赚取更多的金钱,我要怎么样的保有我在社会的身分地位,今年由于经济不得要领,明年再想新的花样,再接再励,明年生意垮了,后年受到不良朋友的引诱,投机取巧的利用非法的手段,走私、买黑货,以为只要一次走歪路,便可以捞回以前亏本的金钱,没有考虑到后果问题。人类内心追求名利的贪欲,是无底洞的,没有止境的。再加上日常家庭、妻儿以及周遭环境士种种大大小小烦心的琐事,更是让我们的思虑不断的在打转,不断的纷乱,总觉得心浮气躁,精神上的压力很大。如果再受到严重的刺激,碰到棘手的问题,不能解决,有的人就会承受不住环境的打击,万念俱灰,甚至精神崩溃,行动失常。为什么会有这些丧失常态的情形发生呢?因为一般人打从碰到问题起,就从来没有自我观察过,应该如何平心静气的往什么客观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众生日常的散乱心在作祟。

  2、为何称为「散乱心」?

  为什么是散乱心呢?好象一潭本来平静的清水,突然有人去了一块大石头下去,这潭清水,,就会泛起阵阵的挞漪,一霎那间,整潭清水,变得混浊污秽,动荡不安。我们凡夫的心,就像这潭动荡混淆的浊水一样,从来没有平静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心神不宁时,如果能够稍微往后看,坐下来,暂时将心缓和一下,心平气和的理智思考,把繁琐的事情,先来龙去脉的分析一下,反复思维,什么是造成今日不好的因,什么是种下日后不好的果,从什么地方下手去做,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拔除过去恶因的积习。如果我们能常常利用一点点的时间去清理自己散乱的思绪,理智的思考日常问题的原委,很多凡尘俗事,在经过我们仔细推敲后,就可以豁然贯通,迎刃而解。就像那潭动荡的浊水,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一样。

  3、理智的处理事情是降伏散乱心的第一步

  尤其身为一个佛弟子,更要比一般人善于运用智慧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为什么身为一个佛教徒,必须比一般社会人士更有智慧,比一般人更懂得做人处事的道理呢?我们要知道,今天大家之所以会学佛,就是为了要学习释迦牟尼佛高于我们凡夫众生的甚深智慧,学习释迦牟尼佛彻底觉悟宇宙人生的智慧。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是迷信的宗教。如果当我们佛教徒遇到委决不下的事情时,不能够将平日所修学的佛法运用到世间上来,不能够将佛陀传授我们平素修定的功夫,运用到日常做人处事中,把散乱的心止息下来,比社会上的一般人更能够理智冷静的分析事情,处理事情的话,那么我们学佛者与一般没有学佛的人又有什么差别呢?不能理智的处理事情,就证明我们虽然信佛,但是「心思」还是和没有学佛者一样的「散乱」!

  举一、个例子来说,有一次,在中部有一个妇人,他唯一的独生子突然失踪了,从早晨上学到下午放学一夜都没有回来,夫妇俩非常的着急。其中那位妇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还发心受过菩萨戒,茹素严谨。突然遇到这种爱子失踪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而她的丈夫是个基督教徒,平常最疼爱这个儿子。今天儿子忽然失踪了,便厉声责怪他的妻子平常没有将儿子看好,才会让孩子发生这种危险的事情。并且恐吓妻子说,如果儿子找不回来,就要把妻子杀掉。这位妇人受了丈夫的责骂,伤心欲绝,在四处寻找之下,都没有儿子的下落,于是沿路一直找到佛堂来,求助精舍里的师父。夫妻俩到了佛堂,妻子便跪在佛前苦苦哀求哭泣的说:「观世音菩萨啊!我平常信仰佛教,十分的诚心,你一定要帮弟子找回爱子呀!」说着就猛磕头,口里念念有词。

  不一会儿又沮丧的说:「我信佛好几年了,居然信到儿子丢掉了,佛祖没有保佑我,我以后不要学佛了。找不到儿子,我的丈夫会把我杀掉,他也会自杀,我们夫妻俩都不要活了。」说着又呜呜哭泣起来。

  师父们看到这种情形,只有安慰她,叫她不要难过,一定会设法帮她找回儿子。顺便请问她的丈夫,这个孩子平常交友的情形,做父亲的,有没有注意到儿子最近有不正常的举动,交到壤的朋友,或者是别的原因,造成心情不好,还是有其他的家庭因素等等。当师父们和她的丈夫做了一番分析后,原本十分着急的父亲,渐渐的留意到师父说的话:心中反而平静下来,告诉师父说,他现在不着急了,知道下一步应该怎样去做,再到那里去找他的儿子。结果过了凌晨十二点之后,他的儿子自动回来了。果真不出所料,被不良少年恐吓,躲在暗处,不敢回家。

  像这样自认为信仰佛教而没有正信的佛教徒,在现在的佛教界,很多很多。今天她的丈夫是基督徒,如果师父们也像那位妇人一样的不知道抱看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态度,去发现疑问,解决问题,一旦她的儿子真的发生了什么意外,不是令他的先生笑我们佛弟子都是迷信的崇拜菩萨吗?佛菩萨不是真的没有灵感了吗?左右邻舍如果这么一传下去,一定会四处讥笑佛菩萨在众生遇到灾难时,不会显灵了,以后还有谁敢来信佛呢?并且让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知道了,一定会说,既然佛弟子碰到事情也像平常没有学佛的人遇到事情一样的鲁莽冲动,坐立不安,不分青红皂白的迷信佛菩萨,把事情愈弄愈糟,甚至弄巧成拙,那么学佛到底有什么好处?又为什么要学佛呢?

  佛弟子如果让一般人产生了这种疑问,不能够做社会人士的模范,让人们误认为佛教是没有智慧的宗教,是迷信的宗教,那么就不可能接引一般人学佛,让他们对佛教产生好印象,更别谈什么跟看学佛修行了。

  因此我们为了要改变一般人对佛教的误会,度化人们学佛,更为了让自己在修行道上,更进一层,知行合一,必须在平时做人处世当中,发挥佛法度生的功效,将佛陀传授给我们的般若智慧,确实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四周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佛弟子确实很慈悲有智慧,逐渐的对佛法产生兴趣,进而信仰佛教,这样才能够改变一般人对佛教不正确的观念。使自己从此调伏「散乱心」,踏上学佛的根本目的——修学「正定心」的正确学习方向。

  而要如何才能有那种明辨是非的智慧与慈悲心呢?当然是从正定而来。

  (二)踏入正定心的稳当步骤

  1、以念佛培养初步静心功夫

  佛教徒要怎样才能获得正定呢?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第一步要把我们平常散乱的心先沉静下来,唯有把妄想心平息下来,冷静的观察世间的事情,久而久之,你才会逐渐地领悟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道理。再加上平常佛理的熏陶,认真的依个人的因缘,修持各种法门,渐入正定,自然不在话下。而以净土的修行者来说,凭着念佛、拜佛忏悔自己以往罪业的努力,日积月累之后,便会察觉出,原本散乱的心,真的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潭混淆的浊水一样慢慢的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那个时候,你就能够清清楚楚的体悟出眼前凡常事物的真相,才能够心灵手巧的灵活处理事情,不再被目前快乐的假相迷惑住了。这也就是我们凡夫俗子最初步的静心功夫。当然离修行者正定的功夫,还相差得非常非常的远。但是我们有了这初步静心的功夫,对于世事的变动,就能够逆来顺受,处之泰然,不致像一般庸庸碌碌的人们,碰着事情,那么的没有主张,不知所措了。这也是我们有宗教信仰的人,与平常庸庸碌碌没有宗教信仰者明显的差别了。

  2、修定首先要有善知识指导

  大家都知道,我们佛教徒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了脱生死,成就佛道。而要想了脱无常的生死,进入修持正定的过程,就非要有善知识引导修行不可。没有善知识引导修行,自己盲修瞎炼,容易走火入魔,寻找不到了生脱死的根源。如果我们佛弟子连最粗浅最基层的静心功夫都没有,碰到事情,心乱如麻,与社会上一般人没有两样,那还谈得上进一步的去修持正定吗?况且佛弟子如果不能够深入正定之中,就不能够了脱生死,念佛者如果不能深入「正定念佛」之中,就不能与弥陀此愿接引众生到净土获得「正定解脱」的教导修行大愿相应。再说这种由深入正定而解脱的功力,如果没有善知识循循善诱的长期指导,不经过多生累劫恒心的修行,是不容易证得的。在今天的台湾,又有几个能够像广钦老和尚一样的有那么深厚的光明大定呢?

  3、修定不是一蹴即得

  而要如何下手修行,才能逐渐深入正定呢?当然释迦牟尼佛曾经告诉过我们很多位修持正定解脱生死的方法,光是在中国的大乘佛教,由祖师们所创立的佛门宗派,就有八宗之多。而且依各个宗派修行得法,获得解脱生死的圣者,从古至今,不在少数。

  但是,在末法时代的今天,凭心而论,我们凡夫众生的根机,实在太愚钝太没有智慧了,许多释迦牟尼佛对大菩萨所开示的甚深圆顿的修定法门,不是我们今天善根浅薄的众生,能够不暇思索,不用分别,一蹴而得的。并且要修持那些极高深最无上的顿悟心法,必须宿世累积了无量深厚的善根,今生善根因缘成熟,具备了大根器大智慧(大般若),才能够当下与佛心相契。像六祖惠能大师,他就是领会了金刚经的一句话,「应无所在而生其心」,在一念之间便开悟了。而今天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几个众生,能有惠能大师的智慧与根器呢?我们凡夫众生这种小根小器的角色,实在不如惠能大师的般若智慧于万一。

  4、修定必须以般若智慧做前导

  (1)有两种人可以领悟般若空义

  而般若智慧的领悟与获得,不是末法时代一般的钝根佛教徒能够体解的。

  释迦牟尼佛为了让后世的佛弟子,知道什么样的根器,适合在修定时直接修般若的「无相大定」法门,便曾经在般若经中告诉他的大弟子说:你们知道什么样根器的众生,能够受学无上大定的甚深般若法义吗?有二种人,可以领受般若空义;是那两种人呢?一种是入法位、得法忍,能行般若波罗蜜的阿鞞跋致菩萨,也就是已经证得了不退转位,得到无生法忍的大菩萨。另一种是长久以来,行特六波罗蜜,常常跟随着善知识学习大乘空义,得到「内福德」和「外因缘」的力助;内福德就是上一句所讲的本身已经久行六波罗蜜,具有深厚的福德,外因缘即是多生累劫以来,得到善知识的正确向导。这种修行者,虽然不是阿鞞跋致菩萨,但是因为他久远劫来,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积集了深厚的福德与智慧,能够信解、行持般若波罗蜜。释迦牟尼佛说,对于这两种大道心的众生,可以为他们宣说般若深义。

  (2)初学者容易误解般若主义

  释迦牟尼佛又认为有一类初学众生,在尚末了解如何降伏散乱心,认识八正道的修行步骤前,不可以为其宣说般若深义,是那一类呢?对于新发心求佛道的新学菩萨是不可以为他解说般若波罗密的「空」义的。为什么不可以对新学菩萨宣说般若深义呢?因为新发心求佛道的菩萨,他们宿世的福德善根非常非常的微薄,佛陀说,对这种福德善根微薄的新学菩萨讲说毕竟空法,会让他们产生错误的知见,什么样错误的知见呢?就是当新学菩萨一听到万法皆空的真理,便会很自然的生起执着空义的心理而不自知,甚至产生错误的想法说,如果宇宙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那么我又为什么要去勤作善事,勤修福德呢?如果生起了这样一切皆空的念头,是非常危险的。

  佛说,如果一个初学菩萨,听到般若空义,而没有甚深的智慧去胜解微妙法义,做这样错误的见解,不再积极的像以往一样的勤作福德,而接受一切皆空的思想,就会暂时忘失自己前世所修的善业,而走向外道恶取空的无想空定道路上,自己却不能够分辨。

  (3)初学者应该先分辨因缘果报的原理

  所以佛说,对于一个新发意的菩萨,新发心的学佛者,应该先教导他们取相分别,就是先彻底的明白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因缘果报与原理,等他们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法相,都能够深入了解体悟之后,并且得到方便力用之后,才能够慢慢的带引他们走向无相般若的大定觉海中。

  (4)新发心菩萨的意义

  而且在佛经上记载,从我们凡夫众生发心信佛学佛开始,要经过许多大劫的勤修六度万行,才有资格称为新发意菩萨。

  大家想想,在今天的世界里,有几个众生有如佛经上所说新发意菩萨多生累劫修行的资格呢?我们通常对一个非常发心行善、护持三宝,而有智慧的佛弟子,就会赞美他是菩萨发心,菩萨转世,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鼓励爱语之词,对于佛经上所说的新发意菩萨修行的条件实在是不能相比。

  虽然今天我们众生的根机是如此的薄弱,但是佛陀还是很慈悲的将三藏十二部经典,由诸大弟子集结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纵然我们罪业深重的众生,因为福德智慧不足,不能够领会甚深的法义,但是今生也算有善根,能够听到高僧大德苦口婆心的弘扬最究竟的般若法义,为我们自己来世的修行道上种下菩提种子,而不致辜负释迦牟尼佛谆谆的教诲了。

  5、最适合末法众生获得正定的法门

  佛陀就是因为知道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机愚钝,所以对我们五浊恶世罪业深重的众生,特别开了一个最方便最契合我们末法根机的法门。由这种方便圆顿的特殊法门,可以让我们慢慢的由最正确的观法,一心持名,得到正定,最后得证不生不灭的涅槃,永远解脱生死的束缚。这个法门,是人人都知道的法门,也是时下最流行的法门,但是由于一般人把他看得太简单了,忽略了他深度的一面,所以往往发了很多时间去修去做,却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一句阿弥陀佛,谁不会念呢?但是要真的定下心来,老老实实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却是不简单。而这老老实实定心念佛的功夫,是从那里来的呢?对于宿世就种了念佛种子的众生,只要一听到佛号,稍微受到善知识的开导,便可以激发他们宿世的根器,万缘放下,认真念佛。而像我们一般前世不知修行,根器浅薄的众生,就必须用另一种方式来激发我们的善根,以达到老实念佛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呢?就是从闻思修下手的方法。用这种闻思修下手的功夫来激励自己专心念佛是再好也不过的,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在成佛的过程中所领悟出的最正确、最究竟的下手修行捷径。

  6、闻思修证与正定的关系

  (1)佛经过闻思修证而成佛

  什么是闻思修下手修行的功夫呢?为什么说要得到正定,必须从闻思修下手去做呢?这又与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们现在讲的是极乐世界里的每一个天人都在正定之中的愿,所以从闻思修入定,进而正定念佛的问题,必须和读者深入简略的探讨一下。

  譬如释迦牟尼佛,他过去曾经出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成长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他长大成人,出宫游行城外的时候,忽然看见、听到人民生老病死的四个过程——这就是闻;他的感触良多,于是他使去深思,去探讨,为什么我们人生要经过这生老病死短暂苦恼的过程——这就是思;他为了要解开人生生死的渊源,不惜割亲舍爱,半夜逾城出家,经过六年日以继夜的勤苦修行——这就是修,终于得证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整个过程,就是明白的告诉我们说,如果要踏上生死解脱的正途道路,一定要经过闻思修证的四个过程。

  (2)世俗人无法在平实人生中发现真理

  一般人看到了这些生老病死的现象,不会去深思,也不会去探讨,可以说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并且习以为常,认为这是人生必须经过的历程,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就是因为庸夫俗子,不会用他们的理智冷静的去思索、去追寻这个无常人生的根源,所以无始以来,一直无法突破这个现实假相的人生;永远做妻子儿女、家庭事业、名利权势的奴隶。

  因此碰到事情,会不会用我们心眼去观察、去理解,进而找寻事物的症结点、究竟面,在平实的人生中,发现真埋,发现出苦的生机,我想这就是圣人与凡夫基本的差别点了。

  (3)佛的一举一动都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说法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出家前,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但是佛陀并不会贪恋现有的享受,因为他知道人生一切美好的富乐,短短的数十年后,都会随着无情的岁月,化为乌有。佛陀从观察出任何人都超脱不出世间生老病死的深渊开始,到厌弃这个幻乐无常的王宫生活,逾城出家,乃至出家后,说法、度众,末入涅槃的这段期间,佛的一思惟一投足,一举一动,在在处处,都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说法。问题是众生无法领会出佛出家修行、弘法过程中,以身示法的真义。

  初机者以为「闻思修」是佛经上某一种法门的特殊修法,而忽略了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释迦牟尼佛他就是要我们在现实的人生中,去观察、去体悟冠生的百态,从世间充满悲欢离合的事实中,去思惟、去体悟出人生的真谛。

  凡夫众生唯有从发生于自己身上的悲欢离合痛楚的经历中去面对现实、接受事实,在经过一番对人生、世事磨炼后,才能够彻彻底底的在铭心刻骨的教训中,用我们的智慧,冷静的反复领悟出人生苦空无常的真谛,才不会再被现实的人情世故,七情六欲迷惑住了。

  (4)不可以相似的佛法深入正定

  甲、分辨世间法与出世法的关系

  「中论」上有一段名言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这一段话,简单的意思是说: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都是用两种方式为众生说法,是那二种呢?就是以事实和真理二种方式为根本的依据,也就是依二种谛理为众生说法。所谓的事实,就是依世间上实在的事情为众生说法;所谓的真理,就是依经过任何时代,无论任何人如何的攻讦辩论,都颠扑不灭的绝对究竟的道理为众生说法。

  如果一个人想要信仰佛教,学佛修行,深入佛法大海,首先我必须了解这个世间的实态与究竟真理两者之间相互的关系。如果我们想要踏入佛法大门,弘扬佛法,而不能够如实的分别这世俗谛和第一义谛二谛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谈真理就忽略了事实,谈现实又忽视了真理,那么依我们所吸收所谬解的相似佛法,想要深入正定,想要更深入的体认诸佛说法的本怀,觉悟佛法真实的义理,那是不可能的。

  不依世间法不能体悟出世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陀所证觉的究竟真理,是依世俗的人事物,实际生活过程的探讨显示出来的。如果没有佛陀跟我们凡夫一样的出生在这世间,如果没有文字媒体的传播佛法,没有佛陀从实际的生活中,亲眼看见听到人从诞生时,母子生产哀叫的痛苦,人类衰老的无常丑态,人类生病时,呻吟的磨折,以及从人类在贫富贵贱短短的几十年里结束了苦短宝贵的生命中去发现不实虚幻的人生,解开人生生死痛苦的根源,那么我们根本不知道,也无从踏上深入正定,解脱生死的道路。

  因此,假使不依世俗谛的开显,我们就不能够体悟到第一义谛的真理了。当然如果不能够领会第一义的真理,我们便不能够证得涅槃了。

  乙、从闻思中彻底透视人生才是踏入念佛、修定的稳当步骤

  从「中论」上这段话所讲的,我们可以知道,佛法是不离世间法的,没有世间法就无所依据。所以唯有从世间的实态当中,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去观察、去了悟人类生老病死一切苦空因缘实相的根源,唯有在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经过长时间的深思熟虑而有了另一番的评估体认之后,才能够彻底的透视人生,看破人生,才能够彻底的降伏、断除我们的妄想心,才是我们真正修行的开始。那个时候,无论在我们周遭发生的任何事情,我们放眼所见的事事物物,都会觉得像行云流水般的平淡。用这种超然物外、厌离娑婆世界的心情去念佛,去想念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想念阿弥陀佛,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有希望。因此当我们对人生对真理,经过闻思正确根本的体认,进而身心自在,于任何处境下,都能够万缘放下,一心念佛,这才是正定念佛的开始,入道修定的初门。

  (三)八正道与正定念佛的关系

  1、念佛具备了八正道

  (1)一个居士临死前往生的瑞相

  现在从八正道的角度,简单的来谈谈正定念佛的问题。首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给大家听。前几年在北部,有一个居士,很不幸的得了癌症,已经在观世音菩萨的现相接引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在他得到绝症之初,并不是十分正信的佛教徒,也不会觉得事态的严重,死神真的会降临到他的身上。而且当医生宣判他死刑的时候,他的四肢活动还算灵活,三餐也正常,妻子儿女都很关心他,亲戚朋友,也均希望奇迹出现,他的绝症能够好转起来。

  时间久了,他其中的一只手渐渐不能动了,再过一段日子,他的另一只手也逐渐萎缩不能动了,接着左腿、右腿也失去知觉,四肢皆不能动了。吃饭、大小便,每一天都要妻子耐心的服侍,才能保住他奄奄一息的生命。日子拖得越久,侍候他的妻子,越觉得他这么无望痛苦的活着,对他们全家来说,无论在经济、精神、花费的时间上,都是一种累赘与负担!并且他的妻子才三十来岁,还很年轻,不愿意就这样把花样的年华终日浪费在服侍将要死的丈夫身上,于是经常背着丈夫,在外面夜宿不归;一方面很不情愿的陪着笑脸仍然继续照顾丈夫。到这位居士死亡的前一两年,大小便已经没有人愿意去为他清理了,连他最疼爱的儿女,都认为父亲的粪便很脏很臭,不愿意在父亲临死前尽儿女最后的孝道。当亲戚朋友确定他已经拖不过一年,一定会死的时候,居然没人愿意再去看他了。

  这个时候,这位居士才从人情冷暖中,从他最亲近最爱护的妻子儿女中,很伤心很感慨的觉悟出世间的一切人情世故,都是假的,都是靠不住的。就在他最沮丧、最无助的情况下,得到一位善友在精神上给他安慰、给他鼓励,劝导他念佛,这位居士才从痛苦无奈的深渊中挣脱出来,看破人生,放下一切,死心念佛。并且对他自己说,如果病情不会好转的话,希望观世音菩萨接引他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倘若奇迹出现,这场病好起来的话,决心放下妻儿事业,出家修行,以报佛恩。

  发完这个口愿后,从早到晚,他一直拖着形同瘫痪的身子,勉强挪动手指,跟着录音机的佛号打着拍子念佛,到临死之前,佛号一直没有间断过。

  结果有一天晚上,他坐在椅子上念佛,突然喊出声音来,用手指着前面对妻子说:「我看见观世音菩萨站在那里来接引我了,我要走了。」

  妻子怕他胡思乱想,神经错乱,于是紧张兮兮的叫人又推又拉的赶紧唤了一部计程车把他抱到车上,送往医院急救。没想到正在被家人拖到计程车内的时候,他已经很遗憾的咬紧牙根断气了。

  在他断气的几天内,他的一个女儿,看到父亲的棺木上、相片上,甚至父亲经常念佛时生的椅子皆有一环金黄色的光圈在那儿、久久不散。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尤其在被医生宣布死刑的时候,最容易体会出生命的可贵与死亡的恐怖。这位居士,如果没有染患这种绝症,没有妻子、儿女、亲戚朋友给他精神上的刺激与打击,凭他生前事业辉煌的成果,家庭的美满,他是不容易觉悟出世态炎凉的一面。

  (2)从八正道达到正定念佛的效果

  佛教说,恶因缘即是善因缘,恶因缘的增上,对具有潜力智慧者来说,有时候并不是不好的。这位居士妻儿给他的「逆增上缘」,就是最好的例子。而且就在他真正从内心深处觉悟出人世的无常,觉悟出自己痛苦垂死的折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当时,得到善友的开导和佛法的滋润,启开了他对极乐世界的信心与向往,彻底地看破这世间,放下妻儿的假相,死心念佛,因此有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善因缘」。当然这也是他前世种了念佛往生的善根,今世因缘成熟,才能从痛苦的因缘中,体会此身无我、世间无常的道理。这亦即是从人情冷暖中得到了八正道中的世间正见,也就是「闻慧」,从「闻慧」中去思惟人生的真谛、真理的存在,而深入思慧当中,这就是八正道中的「正思惟」。进而摒绝外缘,就是在妻儿看电视、嘻笑的当中,也能够视若无睹,听若不闻的专心看着挂在前面的佛像,一心念佛,进入修定的状态,来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还愁他不能够进一步修行,证得寂灭的涅槃,享受无为的法乐吗?

  从他摒除外缘,到一心念佛的整个过程,就具备了八正道中的正话、正业、正命的三个戒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他彻底看破人生的开始,就叫妻儿将佛号的录音带从早到晚不停的放诵,口里也一心跟着喃喃唱念,佛号稍为一停,他又拖着沙哑的声音,叫妻儿不停的换面再放,绝对不能让佛号有间断的时刻。因此从他身口意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语,只有念佛的指示,当然就具备了正语,最善的言语。而且在他将死的前一两年,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 放下妻儿的情缠,发心正确,一心求死,祈望观世音菩萨来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当他的生命到了最尽头的时候,已经是全心厌离娑婆世界,心出家了——死心修行,就是一个修行者「正业」最正当的表露。并且他一心为了拋弃这个生灭的躯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活着,就是一个修行者「正命」的表现。如果没有他死心想念观世音菩萨,念念希望观世音菩萨来接引他往生西方,日夜不断的精进念佛,他就不能够在短短的一两年间,有这么大的感应效果,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因此在他看破人生,适时的提起正念,精进念佛,将念佛的意识,不断地强迫萦绕在他的脑海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正精进的功夫,将意识不断的正忆念在佛号上,时日一久,就可以达到一心不乱,正定念佛的效果。今世种了正定念佛的因,将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可以从阿弥陀佛所发下的西方极乐世界里的天人都在正定之中的接引本愿中逐渐获得正定殊胜的果。

  所以我们从一个发生在平凡众生身上的往生故事,就可以将他在病苦中对人生、对佛法整个思想心态演变的过程,方便运用到八正道上来。

  2、念佛要以世间正见做基础

  (1)学佛多年的居士若什么会在重病下对佛法失去信心?

  现在再来和大家谈谈另一个居士往生的真实故事。这是去年(民国七十四年)发生于台湾中部的实例,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老修行者,而且是修持禅宗多年的资深居士,曾经度化过许多人学佛。他生前经常在佛教杂志上投稿,写得一手好散文,我也曾经拜读过他的大作。在他发病期间,曾和别的居士去看过他数次,从接近他的居士口中,加上我亲身的探访,因此对于这位居士,由发病到往生这中间心态变化的过程,比较有深刻的了解。

  这位居士患的是淋巴腺肿瘤,起先是脖子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长了一个不起眼的小疙瘩,颈部稍稍有酸酸的感觉,也没有特别去留意它。过了几个月后,那个小疙瘩慢慢长大起来,影响到脖子的转动,这个时候,才注意到那块小凸点的动向。于是到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是淋巴腺肿瘤。这个突如其来的恶讯,犹如睛天霹雳般的震撼了全家的每一个人。为了保住宝贵的性命,这位居士便四处去求诊,找遍了全省的名中西医,也求遍全省显、密的名山高僧。后来由于误听某中医的诊断,服用秘方,拖了两三个月,不但病情不见好转,反而那个小凸点,越变越大,严重时,几乎掩盖了整个颈部,人也逐渐消瘦下来,最后只剩下一身皮包骨,随时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当这位居士费尽了所有的心力、钱财,而不见肿瘤好转时,突然对佛菩萨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一生打坐修行,弘扬佛法,应该功德很大,消除了很多业障。但是在他最无助、最痛苦,对人生失去希望、失去信心的时候,全心全意的祈求佛菩萨,祈求出家僧众用各种方式加持他,为他做一切的努力,绝症却不见好转,没有达到他内心的愿望,挽不回他宝贵的生命。

  照理来订,像他这种学佛多年,通达佛理的老居士,应该不会有这种对佛教、对佛菩萨失去信心的心理出现才对,而他为什么曾在痛苦的时候,忽然对佛菩萨失去信心呢?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在他发病的时候才四十岁,还算年轻,强烈的求生意志,强过他对佛菩萨的信靠,所以才会在极端痛苦极端无助之下,失去理智,一心一意的求生存、求长寿,暂时忘失佛教的真理,对佛法的信心。而且在他知道自己患的是癌症之初,没有冷静下来,在恶因缘中得到佛法的启示,一心求死,死心念佛,求生西方。他仍然盼望会有奇迹出现,由于发心不正确,没有依照佛陀告诉我们的方法,在那个时候,去正观无常的人生,生命的缘起,把平常领悟修学的佛法,如实运用到病苦患难中来,因此才会有这种不应该有的心理出现,这也是一般的佛教徒常有的现象,也可以说一般人对佛法没有深入去思惟,深入去体悟,才会有这种错误、矛盾的心态发生。

  我们通常说,缘起时就是修行时,尤其在一个修行者痛苦的时候,旁人更容易清楚地看出他平日修行的功力,对佛法的认识,真理的了解,到底到达什么程度?观念是否正确?是否从初发心学佛时,就踏上对佛法初步闻思的过程?是否经常去亲近善知识?在一人独处时,在夜阑人静时,在读经阅藏时,静静的正确的去思惟、去研究经里深远的涵意?佛陀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告诉我们世间的真相?佛陀又为什么要从另一个观点阐释念佛往生的重要?佛的用意何在?我们真正学佛修行的目的又何在?什么时候才能考验出我们对佛法的认识与信心,是迷信还是智信?

  像前面说的这位居士,在还没有得病的时候,自以为对佛教是智慧的信仰,自以为对佛法、对真理有很深的认识、很深的了解。结果忽然患了无药可医的绝症,居然对佛法失去信心,居然那么不堪考验!可想而知,佛法对他来说,只是日常休闲的一种兴趣而已,他只是把它当做一门学问在研读,佛法并没有深入他的内心,深入他的生命,并没有成为他唯一信靠的明灯。

  (2)闻而不思的学佛经不起任何逆境的冲击与刺激

  一个在家居士,于他的生活圈子里,因为事业、妻子、儿女以及许许多多接触的人事物,繁杂的琐事,不停地环绕在四周,因此很少有机会能够在阅读经典后,抽空去深入思惟佛法,探讨宇宙人生的真义。只是知道佛经上有这样的记载;某位祖师说过这段话,某位禅师叫我们如何去修行,却从来没有用心去体会过真理、发现过问题,参访过善知识,永远停留在闻而不思的阶段。这种闻而不思的学佛,是禁不起任何逆境的冲击与刺激的。

  从发生在这个居士的真实故事中,我深深地有一个感触,就是——没有经过对佛法闻思的过程,对人生闻思的体认,禁不起缘起时的磨练,没有经过种种人情、病苦、环境的变故与打击,是测验不出他对真理的认识与信心。可以说都是迷信的信仰,是十分靠不住的,不会坚固的,而且这种信仰是非常危险的。

  在这个苦痛的人生中,一切的困扰,固然是我们踏上解脱之道最大的障碍,然而也是我们最好的「逆增上缘」。像前篇提到的那位居士就是在妻儿反目的逆境中,力争上游,反而看破人生,死心念佛,得到佛法的利益。而现在所说的这位居士,虽然在得病之初,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而且是个多年学佛的老居士,但是由于一念之间,求生存的意志而将佛法置之脑外,遗忘了他以前所花多年心血学习的佛法,实在十分的可惜!后来听说他在死亡的前一个星期,神智比较清醒,得到一位上师的加持,安祥往生了。这两位居士生病期间心态的变化,在一转念之间所得的启示与执着,真是千差万别,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种微细念头的转机,是值得我们借镜与深思的!

  (3)任何修行法门都以世间正见若入门

  因此,对一个学佛者来说,「正见」的培养,非常重要。佛说无论各种修行法门,倘若没有正见作依据、作向导,那么所行持的其余七个正道,就好象没有双眼为指引一样,极可能会脱离正轨,偏离佛法,或者是停留在某种相似浅见的起步修学中。像前篇所说的那位居士,便因为在生病期间的逆增上缘,体悟到人生无常,获得世间正见,又得到善友的鼓励,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之心,心有所托,才能够在短短的一两年间脚踏实地的死心念佛,蒙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接引而往生西方!可以说是他的妻儿、绝症救了他的慧命,也是他前世有善根,才能够在最危险的患难中,彻底地拋弃情爱,一心向佛。而这位染患淋巴腺肿瘤的居士,虽然平日专研佛法,即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随时培养正观大苦聚集的幻相人生,时刻警惕佛陀开示我们无常苦空的真谛,将生死置之度外,唯佛是赖,念佛为乐。因此一旦面临生死大关,不能坦然自在,身心放下,仍然怀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只要有一线生机,也要和死神拚斗到底,这样贪生的学佛与一般没有学佛者求生的心态有什么差别呢?

  话又说回来,如果这个活生生的现实病例,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平常自己学佛的知见又不深入,不知道培养正见,就很难说有前篇那位居士的善根,觉悟人生,舍弃情爱,死心念佛了。倘若我们平日不知道用功念佛,到了被病魔折磨时的极端痛苦中想要提起正念来念佛,是相当不容易的。

  一个学佛者,如果平常没有正知正见,没有缘起正见作基础,不从闻思下手去专研佛法、探究人生。等到病苦时,宿业现前,想要再振作精神,重新研究佛法,探讨佛法的真谛,已经太晚了,来不及了!就是连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头恐怕也因宿业的牵缠,提不起信心,终于像这位居士一样的临阵失智,贪生怕死,迷失佛道了。

  所以正见的培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必须注意到。有了「正见」,也就是八正道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正见」,那么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其他七个正道,便会依次产生,而且它们之间是有连锁关系的。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任何修行的法门,无论在家、出家,都是以这八正道为根本入门,而成就解脱道果的。本愿所说的「正定解脱」问题,同样也是以八正道做基础,而进入正定解脱的成果。前十愿亦是以八正道为基础,而开发五种神通的结果。所以「八正道」,是本愿「正定解脱」愿所说的修行入道的重点。下面就来和读者详述一分念佛者及一分禅行者如何依八正道由浅入深的进入「正定解脱」的步骤,将本愿的修行基础,依每一正道的内容,做个循次渐进的说明,以奠定初机者学佛入道的根基。

  (四)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

  1、禅行者与念佛者的世间正见及生死正见

  (1)空心坐禅容易走火入魔

  前些日子(民国七十五年),我曾去参访过一位隐世修行的高僧,从那位高僧亲口述说他修行的一小段过程中,让我在修行道上得到一些小小的启示。

  他说,我们佛弟子无论修什么法门,第一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见。以他最初在山洞打坐修行的时候,便曾经有「非人」想要附身的经历。他说当他每天坐禅,坐久了以后,渐渐地可以将整个人都放空,结果有一次,在无形中忽然感觉有鬼神想来附身,突然之间,全身似乎要颤抖起来,于是他赶紧起座,他知道再这样空下去,昏沉无智的坐下去,以他的修行心态来看,总有一天会让鬼神乘隙而入。从这次经验中,也让他深深明白到乩童,就是这样在整个人浑然无知时,鬼神乘隙附身,成为孤魂野鬼的傀儡,虽然他的解脱心切,但是他明白了脱生死不是几个月、几年便能够成功的。

  (2)坐禅应以观照世间「苦」谛为根本

  为了长远之计,使自己不致知见偏差,用功过度,走火入魔,于是他霍然记忆起释迦牟尼佛曾经在出宫之前,探讨过世间苦的根源,觉悟世间苦的实相。佛陀为了寻找出苦的方法,不惜割爱舍亲,出家做个苦行僧,最后终于摆脱世间苦的束缚,彻彻底底的得到自由解脱。于是他也循着佛陀的路子,开始找寻出苦的方法;最初从自己四周能够看见、听到的种种烦恼——生苦、老苦、痛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一切苦恼的成因,静下心来,彻底去观察,深入去探求人生苦恼的真相。

  当他细心察觉出我们四周很多烦恼的事情,都是由于自我束缚,自己的情执、我见、贪欲不断,而造成人生种种困扰时,越让他领悟出「庸人自扰」的道理。当时,他那种想要脱离世间种种苦恼的心,脱离生死烦恼的心,真的就像经典上所说的宛如置身在三界火宅中那么的急切。

  于是他正确地依照释迦牟尼佛亲身的体验,从世间苦的根本觉悟开始,一直追察下去,最后终于对世间真相彻底的得到觉醒,看清楚了世间无常的实相,再慢慢的把心安静下来,柔软下来,渐渐地便自然的深入正定之中。那个时候,他才体悟出,此时才是真正修道的开始,内心自然不惧魔扰,也不会再对世间有所希求与执着。

  我想在末法时期,一个追求生死解脱的正信修行者,能够有这样的正见,从佛陀告诉我们苦相的真谛下手觉悟起,毅然弃舍了这个充满我执、贪欲邪见的五浊恶世,将心安住于真理修行之上,是相当不容易的。在末法的今天,想要亲近几位真正有修行的善知识,实在十分的难得。

  讲到正见的问题,它的范围,相当相当的广,它包含了佛教各宗各派的理论与真谛,涵盖了整套的佛法,要从世间法至出世法由浅入深的讲,恐怕一两年也讲不完。像前面提到的这位修行者,是属于禅行者个人由苦谛进入正见修行的一小段特殊最初的经过。现在再就我们修持净土行者应有的最基本的正见谈起。

  (3)以没有正如正见的心念佛不容易往生净土

  今天的台湾,是净土宗盛行的时代,许多高僧大德均极力提倡净土法门,一句最方便最圆顿的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能够从古至今,受到祖师大德的重视与弘扬,于经上处处得到释迦牟尼佛及诸大菩萨的宣说与赞叹,必然是佛菩萨独具慧眼,知道对治末法众生最契机、最殊胜的修行法门,非净土莫属。因此纵然到了后世的今天,仍然有那么多的高僧大德相继弘扬,大力提倡。

  净宗祖师便曾说过一句话:「万修万人去。」确实是万修万人去,问题是要如何修,才能达到万修万人去的理想。我们都知道,时下对念佛最感兴趣、最有时间的佛教徒,就是老太婆与阿巴桑。通常一场念佛会下来,老人家、阿巴桑特别多,一般说来,也确实是老太婆最认真念佛,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的来日不多,每天手里捧着一串念珠念个不停。但是他们一般对净土法门没有认识,对阿弥陀佛的意义不知道,对极乐世界没有概念,对佛法没有用心去学过,以这种空空洞洞,没有正见的心态去念佛,是很难降伏我们对世间情爱、眷属的妄想贪执心的。话又说回来,像前篇提到的,就是学佛多年,对佛法有见地、有造诣的佛教徒,在修行的过程中,都难免对世间、生命,有强烈的执取与希望,何况是一般没有正如正见的阿公、阿婆呢?当然他们对世间、对儿女,更是恋恋不舍。以那种散乱心念佛,依然对娑婆世界爱恋的心去念佛,来世要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种机会,是很渺茫的。

  许多净土行者,便曾深切的讨论过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佛教界念佛会四处林立,很多人都知道念佛,每天也定功课念佛,但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去的人却是寥寥无几呢?李炳南老师曾经说过,他在台中二十多年,于所接触念佛者临终前有瑞相出现,证明确实往生西方者,仅有七人,现在可能增加了几位。大家想想,为什么知道念佛的人那么多,而往生者却在万人之中也难得其一呢?这是我们修持念佛者与弘扬净土者,应该重视关心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自己命终往生的切身问题,也关系到我们未来慧命延续长久的问题。如果今生因为懵懵懂懂的念佛,没有把一般念佛而不能往生的「因」找出来,错失了稍纵即逝的往生良机,那么来生又将随着自己的善恶业力轮回六道去了,想要在错综复杂的业缘中,再创造好的因缘,得遇明师善友,修学佛法,恐怕不容易了。

  (4)认识往生净土第一个基本的世间正见

  甲、娑婆世界是生死苦恼的聚集地

  我想,现在先和大家谈谈我们为什么要求往生第一个最基本的正见。在『无量寿经』上,便把世间种种因为人心贪欲、奢求、瞋怒、愚痴、骄傲、疑虑而造成人生无量痛苦、烦恼、忧愁、恐怖的无常百态,对我们说得非常清楚。佛陀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明白娑婆世界乃是生死苦恼的聚集地;要我们看清楚了生死苦恼的根源,彻底的看破放下,这样我们念佛求往生,才有希望。古德有一句话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今世之所以会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情爱太重,情欲难舍,所以才结下了打不开、数不清的种种缠缘。一方面要养家顾子,忧虑一家的身心病苦;一方面要忧虑常常欠缺钱财、衣食、物品供给家庭;一方面又要忧虑随时都有可能为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种种天灾人祸所侵扰;一方面又要担心经常都有可能面临与父母家人、亲属朋友生离死别的痛苦。我们就是这样,天天生活在这个五恶五痛五烧的忍苦世间,时时都会烦恼丛生,不得安宁。如果一时糊涂,失去理智,做出违背常理,杀盗淫妄的事情来,又要受到国法的制裁,来世还要堕落三恶道中遭受因果报应。罪业轻的,纵使投生做人,却是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愚痴、敝恶之人。如果在生的时候做福修善,或者由于宿世修善积德所感,来世便会投生尊贵、富豪之家,身高体健,深具智慧。

  佛陀说,虽然这个世间,有痛苦也有欢笑,有罪恶也有温馨,有贫贱也有富贵,有愚痴也有聪明,但是痛苦的事情总是比欢乐的多,贫穷的人们也总是比富有的多。而且人生的富贵荣华,虽然在我们享受时,可以乘一时的快意,尽情享乐,然而它随时都会随着无常的岁月,我们的因缘业力,霎时变化,消失在云端深处,再也唤不回一丝踪影。

  乙、将心念安住在无常人生真理的觉醒上

  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说,做苦做乐、为恶为善,都不是究竟解脱之道。他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一个方便超脱这个五浊恶世善恶生死之法,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步就是要彻底而正确的认识这个世间的无常百态,这就是世间正见。有了对世间正确的看法与觉醒,进一步必须随时随地在日常生活中透过我们冷静细腻的智慧,深入去思维、去观察、去验证这个充满喜怒无常、众难煎熬的忍苦世间,时时刻刻将自己的心念安住在无常人生真理的觉醒上。千万不可任意放纵自己念念迁流的妄心,如同瀑流般的随境而转,贪着留恋世事的荣华富贵,恩爱亲情。倘若我们放逸自己无明的心念,跟一般人同样的思慕追求世间短暂虚幻的幸福快乐,那么当我们一旦失去所受,与亲密之人诀别时,难免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唉!人生这种生离死别,难舍难分的情怀,抚今追昔,一直是劳劳尘世循环困惑不可避免解决的大问题。很多人都知道这层道理,但是多半被钱财、名利、权势、贪欲之心所迷惑,很少有人能够在触礁之后,客观、理智的静下来,做这种敏锐的分析与觉悟。

  丙、往生前如何种下了脱生死的正见因缘?

\

  (甲)人类纷乱的识无法察觉深细的生灭变化现象

  而关于这种对苦短人生真相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实在就是佛法中间慧最初的敬悟。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一个学佛者,只停留在闻慧的知见上,对世法、对佛法初步的起信理解上,而不进一步的对宇宙人生究竟佛法做更彻底、更深入的探讨与实践,那么就不能达到了脱生死的终极目的。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到净土去听佛说法,精进修行,了脱生死。所以当我们在娑婆世界对世间的无常百态有了基础性的体会后,倘若得遇善知识的指引,进一步便要对了脱生死的根本方法,做更深刻的探讨与思索,这样我们在今世的八识田中已经种下了「了脱生死」的正见因缘,来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便能仰仗宿世种植的根本正见,比一般求往生而没有在娑婆世界深刻的种下「了脱生死」的正知见者,更能够早开智慧,莲品增上,速超生死。关于这点,佛陀在世时,对世间的实相及根本解脱世间生死的佛法,为我们做了极为精辟的解说。

  佛说:身为一个佛弟子,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理智的认清世间的一切现象,外如山河大地,内至身心意识,均在我们每一个念头剎那剎那的生灭起伏中,念念演变、念念迁动,丝毫没有一刻住止停留的时候。这种事事物物剎那剎那念念生灭的现象,非常非常的微细深刻,不是一般人混浊杂乱的染污意识在平常所能够分辨察觉的,必须借着经常静心禅思,摒息纷乱的杂念,才能逐渐体悟这种事物微细生灭的现象。人类纷乱的意念虽然无法在平素的思绪下察觉这种极端深细的生灭变化,但是对于人类自己生老病死整个明显的变化过程,即是任何人认为这是自然生态的显著演变下,为任何人自然察觉、自然熟知的,且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终将走向死亡道路的无常生命,远比任何人都来得担忧与重视。就因为宇宙间一切生物生老病死的整个循环明显的变化过程,为任何人所察觉、所熟悉,反而丝毫不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值得我们留意警觉之处。只有当我们即将面临死亡时,才突然醒悟出无常的讯号,此刻竟然严重威胁到我们时时细心照料的宝贵生命。但是在平常,当我们身体健朗,一切顺心时,想到的只有我目前所接触、所感受、所爱乐的一切人、事、物。因为放眼所见的一切人、事、物,确实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值得我们去捕捉去经历,当然不会想到,也不曾想到,也不敢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走向死亡的边缘,自己最后濒临死亡的那一剎那会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因为目前死亡距离我们似乎太遥远了。因此唯有把握现在,寄情驰求才是最最真实的。然而人世间一期短暂的苦乐感受,对一个真理的觉悟者来说,却有不同的看法与抉择。因为一个有智慧的觉者,当他的心绪经过长期的反省沉静,自然能够很微细的察觉出,所有我们接触外境而产生的感受,无论是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痛苦也不快乐色界天人由定境而产生的舍受,这三种内心的执受,它的后面,都隐藏着苦痛变异的阴影。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任何一个没有经过潜心禅修超脱情执的众生,当他这期生命结束时,此生所有一切我所感受、我所拥有、我所倾慕的人事景物,都会随着个人因缘业力的牵引而变化、而消逝。今生所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人物景象,只不过是自己前世造作业因现世承受因缘果报的延续而已。既然是错综复杂的因缘果报现前,当这期的业报完结后,自然会继续演化,无常变异。那么当我们今世执意追求的一切亲情恩爱,美好事物,一旦濒临变化迁流时,当然会产生忧悲苦恼的阴影。其实一般人也知道人生是苦,似梦,但是由于个人业力习性作祟,明知不可为而为,依然寄情追求此生短暂的苦乐感受,不肯面对尘世无常的实态,寻求正确出苦的方法,这实在就是我们可怜众生轮转六道痛苦的根源。

  (乙)认识世间的无常实性是寻求出苦之道的第一步

  佛在过去修行时,即是认识了世间无常的实性,而发心寻求出苦之道。佛首先了悟了宇宙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人事物质,皆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缘和合而成,既然由各种因缘关系互相牵缠羁绊而存在,当然任何事物都没有它单独自立的个体存在。换句话说,凡是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一切身心事物,必然是相依待的幻有存在,没有它的真实自体。到了因缘离散时,一切万物,均会无常变灭,没有一样东西有它决定不变的自我。我们之所以会与亲朋好友生离死别时,内心产生过度的悲伤哭泣,就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意识错觉今世的恩爱亲情都是真实存在的,是我曾经经历的,是我曾拥有的,是我曾经经过辛苦代价争取来的。因为强烈的对周遭人事环境的坚持与认同,强烈的对亲情恩爱的渴求与占有,而使我们一再被感情的幻觉作用所误导,引发内心种种对世间情欲的幻想与憧憬。然而当我们在夜静更深,稍稍有属于自己反省独思的时间,我们是否也曾扪心自问,静心思考过:世间的一切恩爱、亲情,能够随着我们对它的贪恋与需要,而纵情所欲历久不变吗?能够随着一时荣华富贵的到来,而留住即将转眼成空的恩爱至情吗?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的与亲朋好友聚会时,我们或许会感受到一时的欢笑与欣慰,然而当一次又一次的曲终人散时,你难道不会有人生聚散无常的启示吗?一个人如果没有过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经历,是不容易体悟出人生聚散无常的真理的。

  在平常的日子里,亲朋好友之间,常常会因为彼此间个性、习气不合而引起争端,产生口角,影响双方的情谊;甚至为了一时的利害冲突而发生钩心斗角,出卖朋友,兄弟阋墙,反目成仇的情形。如果我们经常静下心来观察周遭的人事环境,你便曾发现它时常因为各种大大小小因缘的牵扯、纠缠而不断的迁异、变化,而且随着我们对人生的历炼,心态的成熟,愈能够在我们的人世阅历中灵敏的发觉各种内在外在的层层因缘不停地在推动、变化。随着时代、潮流、社会、科学、医学、生理、心理、情感、思想……等各种复杂因素相互不停的进化演变,有那一样东西能够因为我们一厢情愿的单纯渴望,而常久附属于我呢?山河大地,随着地质、形势、温度、空气、阳光、湿度、气候的影响,经常不断的震荡、决裂、崩塌、演化。河川湖海,也不断地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溃堤、奔流、流失、干涸……。林薮原野,亦不断地随着季节的更替,而飘落、发芽、成长、老朽、腐蚀、烂坏、消失,有那一样东西不在不断的生长、茁壮、衰老、腐散、死亡、消逝……无常、变异中!?

  (丙)现实人生中本来就没有真实自我的存在

  凡是由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面对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分别,事事物物的感官灵觉作用,究竟是无常变化,还是永恒不变呢?是有真实的自体,还是幻象不实呢?是在我们有生命时暂时的识别作用,还是会随着我们生命力的结束而随之幻灭消失呢?如果是短暂的随着我们无常的生命幻有存在,那么当我们今世生命瓦解消散时,这个没有知觉的腐朽身躯还会有真我存在吗?人存身存,人死身亡,我们的感官意识,当然随我们的生命正常存在而存在,身灭无我,自然为每一个人所理解与接受。但是宇宙的觉者,以他修证的智慧告诫我们说:不仅仅在这个有形的身躯离散消逝时才察觉出身殒无我,当我们现在活生生的生存在这个世间上时,本来也就没有真实的自我存在,一切的一切,只是幻象的假我存在,只是各种因缘境界聚合的幻有存在,一旦因缘无常变异时,又将离散幻灭了。我们的身心意识如果是真实永恒的存在,那么便应该永远随心所欲的存在这个世间,不会随着因缘的聚合而存在,又随着因缘的离散而消失了。而要在现身中就能觉悟这种此生无有真实自我,超越凡常情执的真谛,佛早在『阿含经』及大乘经典中明白的指示我们踏上真理之路的根本法门。

  2、禅行者与念佛者的一分出世正见及正思惟

  (1)修行者如何正思惟此身无我的真理?

  佛对立志求道具有利根器的出家弟子说,当你们有了对世间正确的见解(八正道中的正见),觉悟这个世间是苦,是无常,是无我的生灭假相时,便要进一步在今生幻有身心中,确实去观察、去思惟、去验证这个短暂存在世间的身心,的确如佛所说,在现实生命中就是幻相的存在,假我的存在,缘起性空的存在。而要如何在现实生命中亲身去观察、去思惟、去印证这层幻有身躯的假我真理呢?佛指示出家弟子说,我对你们说过的法,你们一定要仔细的听着牢记起来,要时时回想我所说过的每一句话,而且要经常一个人在林野寂静之处,一心禅思(正思惟):这个有色的身心为什么是苦?为什么是梦?为什么是假?为什么是空?这个没有知觉的色身就是真我吗?我就是这个没有灵觉的身体吗?离开了这个物质的色身别有心识的实体存在吗?离开了心识当体别有物质的色身独存吗?我是存在这个色身中吗?还是这个色身存在我的灵觉中呢?这个没有知觉的色身属于我所拥有吗?如果这个色身属于我所拥有,然而我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时时刻刻主宰支配这个色身呢?换句话说,假若肯定我就是属于这个色身所有,那么我的心识便应当随着这个身躯结束时消灭而消灭,但是人死不是断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很多修行者在他们禅修之后,印证了六道轮回的真理,将人死后的真相告诉后人说,众生的八识离开了今生幻有身躯时,仍将随着众生的善恶业因而另寻生缘,往别处投生受报去了。如此说来,我可以说就是属于这个物质的色身吗?或者说,我不是属于色身所有吗?如果不是属于今生这个身体所有,为什么平常没有我的意识发号司令,身体就不能动弹呢?事实上的证明,我和现在的身体是不可分离的,是因缘幻相的和合而存在,离开了物质的身体,没有别体自我存在,离开了我心识的当体也没有另外身相的独自存在,那么什么才是我的相貌呢?这个灵觉的我又住在何处呢?……,当你们经常在禅坐中,反复静心思惟出这层无我、无我所有甚深难解难了的因缘寂灭法,你们才能确确实实在日常生活中轻松自在的做到舍情爱,离欲望,断烦恼,修梵行,求解脱,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见色心不动念,闻声不随声转,嗅香不贪其味,饮食不求多量,触境对境无心,乃至对于世间的善恶事物,都能了然于心,不随物转,言语减少,内心寂静,身心倚息,得入正定,出入息灭,内身行舍,想受寂灭……,最后体证原来五蕴就是性空,性空就是五蕴,自己终于觉悟已经证得了寂静的涅槃,今生的五蕴果报身已经完尽了,清净梵行也已经建立了,自己知道不再遭受未来的有漏果报身了。这种自知自证的寂灭涅槃,不是从他处获得的,亦不必由别人为我们印证。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为出家弟子们演说了很多正思惟人道的方法,于前所述,只是正思惟中极小部份而已。修学净土,同样必须具备对净土法门的正思惟的方法。关于往生净土的正思惟方法,另有单篇说明。念佛者如果能体会佛所说这层此身「无我」「无我所有」的因缘寂灭法,必然不会对今生幻相的人生,执着不舍,更能确实做到舍情爱,勤念佛,求往生的目的。

  (2)不发厌离生死之苦的决心,证果与往生都不可能

  我们通常讲,往生极乐世界有两个要素:一是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一是欣慕净土世界菩提之乐!「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说来简单,谈何容易!现在末法众生的根器,已经与佛在世时修行者的善根差得很远很远了。于那个时候,只要佛陀为弟子们略作开示,便有无数弟子远离尘垢,得证清净法眼,诚如『阿含经』中所说,弟子们倾听世尊说法,便当下亲见了法性,得证了法性,觉悟了法性,对真理永远不会再有疑惑,这种对法性自见自证自觉的获得,绝对不是由外在见闻他人说法或由文字理论的领会,而获得的信解,也不是由他人度化自己如何修持,而印证自己已经得到了生死解脱,完全是自己对正法的亲见与觉悟,属于自己内在宝藏的开发,内心真正获得清净自在,没有任何畏惧,完全与外境无干。甚至利根器的异教徒,闻佛略说法要,也能远尘离垢,得证须陀渲果。在亲见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真理后,才尽其寿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成为佛教的在家居士。今天我们就是日以继夜的聆听无数善知识说法,也不能开悟呀!不要说不能开悟,就是连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的决心也很难激发起来,持续下去。在闻法的当时,或许内心早已产生了种种主观的疑问,嗯!这种说法与逻辑不合,嗯!这种说法与现实有所出入,或者听后似懂非懂,自以为是,连佛经上所说的指标望月,都不知手指何在,怎能敢让我们厌离娑婆世界出苦之心呢?何况是亲身对佛法的印证,见性开悟呢!?说食不饱,没有用啊!修行是点滴的功夫,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纵然一时之间巧言令色蒙骗了别人,未来必定自食欺骗众生贪取利养的诈欺后果,死堕地狱,受苦无期。我们为什么要贪图一时的名利享受,而做无谓慧命的牺牲,换取地狱的果报呢?这种慧命的无谓付出,换来的地狱代价未免太大了。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佛者,不能痛下决心,老实修行,出离生死的原因究竟何在呢?其实也有很多人知道那是我们无始以来积集的爱欲情执太深重了,多生累劫熏染的无量业习,早在我们八识田中根深蒂固了。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痛下厌离娑婆世界无常生死之心,贪着世间的种种情欲恩爱,执迷不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则不可能,还谈什么于现身中见性开悟呢?而这里所说的见性开悟,自然是指声闻四果中初果的须陀洹果,那是要做到像『金刚经』所讲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才能得证的。一个求道者,如果不初步悟入清净法眼,便不能够了脱生死,而这亲证法眼净的前奏曲,便是我们一再反复提醒的,首先必须深发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才能慢慢趣入的。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也是我们念佛者求生西方净土世界的前提。唯有日积月累,经常不断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这个如幻如化的不实世界,观照这颗无常变异的妄心,对这个身心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厌离感,才能切实从我们的内心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心,才会进一步深刻的把我们信心与希望指向西方净土世界,才能将我们散乱已久的心逐渐平息下来,一颗虔诚欣慕的心安住在极乐世界,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摄受之中,这是我们净土行者应有的正见。而要如何方能确确实实的于二六时中从我们内心深切的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心呢?于,佛曾提到了十二因缘法。此十二因缘法,即是释迦牟尼佛更深细的为踏上真理解脱之路的行者提出根本佛教中修行的究竟真谛。佛说,一个想要出离生死苦海的修行者,首先一定要透过正思惟,对形成身心世间的根本原因透彻了解;倘若对聚集身心世界的生死之因,认识不够透彻,知见不正,便在那里盲修瞎炼,蒸沙作饭,虽然其志可嘉,但是由于踏出生死苦海的第一步初发心就走偏了,结果于生死毫不相干,如此修行是不会有成就的。『楞严经』上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热沙怎么会成为可食的米饭呢?

  3、认清幻梦人生的真相是正思惟的方法之一

  (1)每一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人生大梦中的主角

  因此佛还在这个世间指导弟子修行时,就以他过去修行的经验,告诉弟子们说,我曾经用宿命通回忆自己过去修行尚未成就佛道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在寂静无人的地方,专心精进的禅思(正思惟),内心生起这样的念头:每一个人好不容易得到宝贵的人身,都要在人世短短的几十寒暑间,经过出生、衰老、病患、死亡种种迁流变化痛苦的折磨。唉!人生的幸福快乐,实在太苦短太无常了。然而人类对于形成生老病死的原因,却惝恍懵懂不知起因何在?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无量苦痛逼迫的世间受生呢?是什么因素形成之后才有投生的开始呢?又是什么缘分助长之后才有生命的持续呢?我思考了这些问题,便端身正意,不眠不休的精进修行,一面寂静禅坐,一面专心思惟,如是无有间断的禅定禅思,有一天,我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啊!这个世间原来是我虚妄的心识显现的六尘幻梦,原来众生从无始以来,就一直在做着无明的生死幻梦啊!「当我一出生开始,我就在做梦,当我有知觉的开始,我就在做梦呀!」佛陀觉悟了众生原是属于自己人生大梦中的主角,当我认同了今世的现实人生是真真实实的呈现在自己眼前时,相对的,我便开始对于我周遭的人事环境产生同样实在的认同感,就因为在自我的知觉里,强烈的对发生在我周围的各种人事景物产生极端现实的观感与认同,所以找才会往这个现实境域里,热衷主观的去追求我认为一切理想美好的事物,我认为这是我辛苦牺牲换取来的代价,我认为这样东西本来就应该属于我所拥有,因为在我的脑海里,从生至长,一直强烈的认同周遭的一切人事环境,便是真实属于我所拥有,我当然爱我的生命,爱我的钱财,爱我的事业,爱我的妻子,爱我的儿女,爱我的朋友……,但是有朝一日,顿时遭遇天灾地变,家破人亡,失去了我心爱的妻子儿女、至亲好友,在我内心深处,必定会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与打击,痛哭哀号,肝肠欲裂!于伤心之余,回想过去一切与父母妻儿美好珍贵的经历,想到父母在世时,百般的爱护、照顾我,如果没有父母菇苦含辛的扶养我长大,便没有今天成长茁壮的我,父母对子女的心,毫无条件的牺牲奉献,没有任何的利害冲突。看看这个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多是利害冲突,尔虞我诈,不见真情真义。相形之下,父母对子女呵护关照的爱心,实在太真、太好了。就因为父母对子女呵护关照的爱心太真太好了,顿时失去找最敬重、最信赖的父母,当然会黯然消魂,悲恸万分,凝视着浩渺的苍穹,早已泪如雨下,无语问星空,你们到那里去了?留下我一个人孤零零的活着,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个现实的人世间孤军奋斗,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想着想着擗踊哀号,却是越想越空虚、越寂寞、越难以释怀……!

  当一个人感情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心思,关在感情的象牙塔里,永远理不出一个客观理智的头绪来。有的人甚至因为与死去的妻儿丈夫感情甚笃,对死者付出太多的情感,而今沧海桑田,人伦骤变,在感情遭遇严重的打击心绪不能平衡下,遽然精神崩溃,行动失常,于精神极度混乱中,仍不断喊着死者的名字,情何以堪!情何以堪!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令人见之,于心何忍呀!不禁让人慨叹道人间何世啊!

  (2)不是人生如梦我们本来就在做梦

  人生最大的哀痛,莫过于生离死别,佛就是觉悟了人世生离死别的悲剧一幕幕的在这个世间不断的循回重演,永远没有歇息的时候。于是佛在禅修中,终于解开了人类之所以对死去的亲朋好友产生那么大悲恸情绪的原因。当然对一个宇宙的觉者来说,在他经过长期禅思潜修后,固然可以解开众生生老病死循环重演的生死之迷,但是对一个道道地地的凡夫众生来说,这种人世悲欢离合的看破与觉醒,却比登天还难!因为众生没有这种智慧善根洞悉当我们呱呱坠地一出生开始,就是属于我们自己梦中的主角呀!不是人生如梦,我们本来就在做梦啊!既然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当梦中的人事环境发生猝然变故时,自然会随着梦境应有的结局而消失了踪影。我们身处这场不长不短的幻梦中,于梦境仍然继续呈现没有发生意外中断时,如果梦境里的一切境界差强人意,我们自然会产生贪恋留连的心理;倘若我们在梦境里扮演着跑龙套的角色,甚至一生当中落魄潦倒,事事处于逆境胶着下,自然会自叹命薄,怨天尤人,恨不得早点离开这场无奈的梦境,一了百了,死了算了。当然在梦境里与现实的人事景物诀别时,一时之间,我们会迷惘惆怅,若有所失。但是当我们用出世的智慧觉悟出这只不过是一场梦,只不过是一场我们虚妄的心识当下显现的六尘梦境时,我们又为什么要感叹迷恋梦中与我们同台共事的人物消失到那里去了呢?既然人生本是一场梦,梦中的一切人事景物自然是幻有的,不实在的。我们若是想从幻梦中的景物去追寻他的本源处、实在面,追寻他消失的方向,消失的处所,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永远探寻不到它根本的症结点病源所在。留下的,只是内心无限的怅惘,无限的追思,无限的期待。

  佛陀用智慧之眼,感叹着众生在人生梦境中爱着、执取幻化不实的六尘境界,怀念过去,幢憬未来,计画现在,营谋求利,生生不息。又在幻梦中意乱情迷的挥泪问苍天,同苍穹倾诉说,天哪!我流离失所,顿失父母亲人,他们为什么丢下我一个人在这里受苦受难,爸爸妈妈!你们到那里去了呀?挥着满怀无助的泪珠,早已沾湿了衣襟,也抹不去他内心无尽的哀思。佛知众生误把六亲当眷属,误把梦境当真实,所以才会对梦中的人事突遭风云变化时,内心产生这么大的痛苦,产生这么强烈的难舍之心,其情可愍!其行可悲!又有几个人能够理智的看出人生整盘虚幻不实的经过,在对整套人生深思熟虑后,毅然跳出这个充满一连串邪恶、恐怖、现实、利害、战争、痛苦、衰老、死亡的无常人生呢!?

  (3)对梦中人说梦话如何能寻找出超脱梦境的答案呢?

  佛说,如果你已经厌倦了这个幻化不实的梦境,对人生的云谲波诡有了相当的体认,或者在你经过惊涛骇浪之后,对人生有了更深一层的启示与觉醒,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踟蹰、观望,后顾茫茫,不知何去何从时,佛指示了你一条光明出苦的道路。佛告诉弟子们说:你们若想出离这个循环无常的梦境,千万不要在呈现你眼前的六尘境界中寻找出离梦境的答案。因为呈现在你眼前的一切人事境界,都是梦中显现的幻象,何况你就是属于你自己梦中的主角呀!你如果对梦里的人说,唉!浮生若梦,我已经厌烦了这场幻化虚伪的人生大梦,面对着往日的恩爱情怀,却有着落寞无意的追悼,人事骤变,百感交集,却又百思莫解,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萍水漂浮的人间呢?又要如何才能离开这个浮华短促的人间呢?梦里的人正在做梦,你也正是属于你自己人生大梦中的主角,与梦中的人互诉心曲,互说梦话,怎么可能探寻出超脱幻梦人生的方法呢?如果没有梦觉者的提醒,这场无始以来的人生大梦是无法苏醒的。一般人在对人世感到灰心失望之余,便会想到解脱痛苦人生的方法,但是人们倘使没有善因缘的引导,想到解放苦痛人生的方法,很可能就是自杀。自杀!佛认为这是最消极最愚痴的行为。你可曾想过,纵然自杀了,你心中的疑结还是没有打开,人死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呀!你仍旧会随着你八识心田中的种子轮回不息的投胎转世。不要说一般没有信仰宗教的人,会以为死后看不见听不到就什么都没有了,消极的自杀可以一了百了解决一切问题,就是连佛教徒在没有深刻体悟梦幻人生的真谛时,变生肘腋,也会冲动的自杀及杀人呀!尤其是念佛者一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边不明就理的散心念佛,不能将出离现实梦境的方法彻底的追察出来,确实的从心灵深处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心,那么在任何逆境刺激的变化下,都有可能退失念佛的信愿,冲动的随着宿业恶缘的增长,做出明知不可为而为障碍往生的业行来,以这种不明念佛真谛,不明幻梦人生实相的盲从心态来念佛,想要达到今生「正定念佛」的效果,在现世临命终时,达成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西方净土的愿望,是非常渺茫的。

  4、十二因缘法——出离梦幻人生的正思惟途径

  (1)如何超脱梦幻人生?

  佛陀对比超脱梦幻人生的方法,在禅思中,获得了最正确最彻底的启示与抉择。佛说,要超脱梦幻人生的方法并不困难,你要下手做的第一步秘诀便是不要再对周围的人事景物,生起爱染之心,为什么呢?因为人生本是一场梦呀!佛便是醒悟了人生原是一场梦,我即是属于我自己梦中的主角;既然我正在寤寐中游历,所显现的一切人事境界,当然是幻化不实的,既然是幻化不实的梦境,梦中的恩爱亲情,人事景物,当我们昨夜梦醒时,终会从我们的梦中消失;梦醒人空,人去楼空,当你真的从一场春梦中惊醒过来时,你才会恍然大悟,啊!原来我一直在做梦呀!这本是一场了无痕迹的梦呀!世人就是因为错觉这个世间的成败得失,恩怨爱憎,一切事物,都是真真实实的呈现在自己的目前,所以才会对眼前的景象产生贪着爱染之心。如果有一天像佛一样的醒悟了这个世间的一切景象本是屈于我们自己梦中显现的境界,还会对梦中的景象爱恋留连吗?还会在梦境的人物消逝时,心心念念的寻找梦中人事的去向吗?梦中显现的人伦情爱本是众生界所以不能超脱三界生死的主因啊!梦中显现的万象景物,本没有实在的来处,当梦中的人事景象消失时,也没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