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和父母相处,大家首先想到的,多是“孝顺”二字。
一般人认为“孝”是指孝敬、恭敬,而“顺”,指的是顺从、服从;合起来就是,既要孝敬、又要服从。
所以,各位看官,很多年青人心里都有了这样的问题:
父母的一些想法、看法、做法真的是错的,我无论如何不能认同、没有办法去顺从!
这该怎么办呢?难道我就是不孝吗?!
你要是这么想,那就错了。孝顺,并不等于对父母百依百顺。
即便是在《孝经》上,也是这么说的: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各位看官,上面的这一段是文言,您若看不懂也没有关系;其总体意思就是:
即便是孔老夫子本人,他也不认为:孝就必须一味地去顺从。
把孝顺理解为顺从父母,其实是错的,这不是孝顺二字的本来含义。
把孝和顺两个字组成一个单词,和佛教是有关系的
。佛家常说:不孝父母、诸事不顺;又说,一切不顺、皆因不孝。按照佛教的观点,孝顺的本来含义是“孝则顺”,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孝敬父母,就会诸事顺利。
这压根儿就不是顺从父母的意思。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也无独有偶,汉语中有不少二字词语都是这样的结构:前面一个字是动词、后面一个字是形容词,后面的形容词是前面动词带来的结果。
如变通、意思是“变则通”,如慈祥、意思是“慈则祥”。
顺从父母,这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是应该的,因为小屁孩什么都不懂。
而一旦孩子长大成人、走入社会,就要学会独立决定一些事情;父母的意见可以参考、借鉴,但不能盲目的服从。
当然,不可否认,父母所积累的人生智慧可能是孩子暂时难以企及的,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父母的人生智慧也有其局限性。
父母如果管得太多、时时事事不愿放手,最后往往会酿成悲剧。
这一点,年父不仅想要告诉年青朋友、也希望各位为人父母者务必知道。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