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寺庙,构成了一种独有的建筑空间,象征了一种特殊的宗教意义。佛教文化圈的形成,是由起源地印度向南(东南亚)、北(中亚、东亚)、中(西藏)外传而形成,佛教建筑,随着佛教的外传而充满佛教圈中的地理空间。这里面有着很多的宗教、哲学、文化课题
(1)印度的佛寺没有超出石窟的境界;
(2)在相同的空间结构中,石窟更能体现出印佛的独特追求,正象印度文化的另一主流印度教的寺庙最能代表印度教的特殊风采一样;
(3)印度佛寺,在演化逻辑上,处于从印度石窟向南亚塔寺演化的中间项段,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定位。
因此,省去佛寺,仅从塔与石窟的关系来看印度佛境,更能显出佛教在印度与整个文化的有趣关系。佛教在阿育王时代被政治权威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大力提倡和普遍推行,产生的是塔的遍地出现。但是僧侣主流却没有与塔一道进入社会中心的公共空间,而依然退隐山崖。作为被王权推崇为全社会敬仰的具有文化意识形态象征意义的塔,是矗立蓝天之下面对广大公众的塔。作为修道的极至境界、僧侣的沉思对象的塔,是少人的山崖边、静寂的石窟中的塔。也可这样说,塔是不住僧人的塔,石窟是要住僧人的塔。拥有政治文化意义的公共中心的塔与仅有宗教虔诚和个人修道的石窟构成了印度佛教的二重境观。一方面,可以说,印度佛教的建筑象征就是塔,因为石窟的中心也是塔。
另方面,石窟又不同于塔,塔主要是一种社会的公共空间,石窟主要是一种远离社会的宗教空间。政治与佛教、王权与僧侣,有着不相同的一面,佛教的外传,并没有变成印度政治的外传,僧人的传教并非都与印度的王权相关。因此塔与石窟却又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二者共同构筑了印度的佛境。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