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心经》的“色即是空”,你若真明白,离开悟也就不远了

发布时间:2023-09-28 01:25:03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心经》的“色即是空”,你若真明白,离开悟也就不远了

《心经》虽然字数很短,但是其内容所包含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由于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多人都能熟读并且背诵下来,在人生的不同时间,不同境遇下,每一次用心的诵读都会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收获。《心经》中的名句很多,流传最广的当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了。那么这究竟是什么意思,蕴含着怎样的深义呢?

对于“色”的解释便是关键,色并不是指颜色,更不是女色,而是指万事万物的现象。狭义的来说,还可以理解为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现象。任何事物表现出来的一切状态,都可以称之为“色”。这种“色”表示的就是一切物质的表象。而“空”也不是说没有,或者不存在,而是指万事万物的空性。这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了。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理解起来就不难了,佛教认为事物的表象和本质本无分别,外和里其实就是一样的,相互之间没有差别,也可以互相转化。

其实这与道家的思想不谋而合。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可以分为二,二也可以合为一。这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面和反面,好的和不好的,而本质却没有变。就比如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之分,好人也会做坏事,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都没有绝对的。

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来说,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组成的,它们可以组成一个茶杯,也可以组成一辆车,还可以组成一个人。从外表上来看,茶杯、车和人当然是有区别的,可是当它们被足够细化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是没有差别的。比原子,分子还要更小的,我们还可以继续细分下去,用不同的名词来代替,当小到无限小的时候,佛教就用一个“空性”来形容一切事物的本质了。同理,还可以往大的来说,用科学的名词来描述最大的,也就是整个宇宙,宇宙是没有边际的,佛法的名词就是“虚空”。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就是形容无限大和无限小,佛教里统一就用一个“空”来表达,无论是极大的“空”或者是极小的“空”,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古代的圣人们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事物的本质,只是用了不同的名词来表述,不得不感叹他们思想的伟大。

释迦牟尼佛悟道之后,就发现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相通的,人人都有佛性,众生都能成佛。“只因被妄想、执着障碍,而不能证得”

。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想法,看法,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妄念,杂想而已,本身都是虚妄不实的。一个真正开悟,悟道的人,眼里看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没有差别。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佛教认为一切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随着“缘起缘落”,这就是所谓的自然之“道”,很多事情都非人力所能为,每一件事情的结果都是有前因,并且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了合适的“缘”而促成而已。一旦“缘”结束了,结果便消失了。

因此,《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描述的就是“无常”的道理,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永恒不变。我们若能遇人遇事都抱着“无常”的心态去看待,也就自然理解“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了。人生便不再迷茫,离开悟也会不远了。

本文由“修善无上”原创独家发布。欢迎关注留言,文中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敬请交流探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