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恩德难报
光阴似箭,转眼间就到母亲节了。
虽然母亲节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孝亲的精神却是跨越古今和中外的。
那身在佛门的大师们又是如何报父母恩的呢?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故事:
故事一:父母早丧,供僧注疏
宗密法师是华严宗五祖,在他的《佛说盂兰盆经疏》开篇之中就记载了他报父母恩的方式。
法师伤感于父母早年逝世,所以遍寻藏经,希望能够找到追荐父母的方法。
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佛说盂兰盆经》。
于是每年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他总是不忘以四事供养佛法僧三宝。
并且他应弟子所请,为《佛说盂兰盆经》作疏,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获得佛法的大利益。
而继庆法师不由地在《佛说盂兰盆经疏》的跋文中感慨道:“《盂兰经疏》,唐圭峰禅师会孝道要言以注经。广明释门真孝,令学者得报亲之方,不落异解傍岐,入佛最上乘也!”
故事二:织鞋奉母,孝感乱军
《五灯会元》中记载:睦州道踪禅师,因为年幼时到寺院礼佛,见到僧人就像见到故知一样,所以向父母请求出家。
父母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出家后持戒精严,学通三藏,后来在黄檗禅师门下开悟,在禅林中声名远扬,大家都尊称他为“陈尊宿”。
后来父亲早逝,母亲无依,于是他就住在开元寺僧房之中,织蒲鞋以养母,于是后来又有“陈蒲鞋”之号。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他要织蒲鞋养母呢?后世的禅师曾经说道:陈尊宿之所以织鞋养母,而不用施主布施之物奉养父母,因为消受施主的布施是需要功德资持的,所以他不敢置母亲于不义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乱军将要侵城,陈尊宿将一只大草鞋挂在城门处。乱军想要抛掉这只草鞋,却费劲力气都无法将草鞋举起。
于是领军者感慨道:“睦州里面有大圣人啊
!”于是弃城而去,百姓由此幸免于难。后世有禅师感慨道:“谁谓万夫之勇,竟不能动一草屦!诚孝之所感也!”
正是因为禅师的孝感之力,所以一城的百姓得以脱离兵灾之难。
阿难尊者解救母亲出恶道
故事三:母亲早逝,朝山度母
记得上回有居士吐槽说举的例子都是古代大德的例子,那就举近代大德的例子吧。
虚云老和尚四十三岁时,为报父母恩,从普陀山开始起拜,三步一拜朝五台山。
刚开始时,同行有四人,后来到苏州、常州时,四人都退心离开了。
只有虚云老和尚还在坚持。
历尽三年艰辛,虚老终于拜到五台山,圆满了超度父母的心愿。
后来又在五十八岁时,前往阿育王寺礼拜舍利,发愿燃指供佛,超度慈亲,每天拜舍利三千拜。
在一天夜里的禅坐之时,他在似梦非梦之中,见到有一条金龙飞落在舍利殿前,于是他跨上龙背。
龙将他带到了一处山水秀丽,花木清幽的地方,而且那里的楼阁宫殿都非常的庄严奇妙。
虚老见到自己的母亲正在楼阁之上远眺,于是他大叫道:“母亲,请你骑上龙来到西方去!”
这时,虚老就从梦中惊醒了。
这是虚老母亲得生善处的征兆。
看完这三位大德的孝亲故事,大家可有感触?
也许会有人说,这些都太难做到了。
其实,大德的孝亲之心和我们孝敬父母之心一般无二,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之中,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因为当一件事情坚持下去,做到了极致,就是一种不平凡。
孝敬父母也是一样,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四事奉养父母,照顾父母的衣食起居,这都是日常可以做到的。
对于佛子来说,每天将自己所做功德回向给自己的父母,为父母行布施培福,这也是孝心的体现。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