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华严宗

发布时间:2023-11-19 01:23:18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华严宗

小编今天给大家讲讲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华严宗,华严宗源于隋唐间的法顺、智俨思想,创始人是武则天时的法藏。

法藏与武则天有密切的政治关系。武则天以《大云经》作为其女主受命的谶证,从此对佛教另眼相看,改变了唐初道教居上的局面,转而以佛教为首。法藏为迎合武则天的需要,借助政治势力创立华严宗,极力为武则天效劳,被尊为“贤首”,故此宗又称贤首宗。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宗旨,法藏著述有《华严探玄记》、《华严经传记》等十余种,并有若干义疏著作。法藏奠定了华严宗的“五教”、“十宗”的“约法”与“约义”。五教是: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十宗是:我法俱有宗、法有无我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俱德宗。法藏判教的目的,在于体现其是总结各宗派理论的大师,以统一佛教。

此宗的中心思想是“法界缘起”,法藏云:“夫法界缘起,如帝网该罗,若天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他将“法界”作为宇宙的本体,“缘起”则即派生一切。然此“法界”并不是物质性的东西,而是观念。这是一种以意识派生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论,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法藏又云:“达无生者,谓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必无自性,何以故?今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由待相故,则无定属缘生;以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

华严宗在发挥佛教唯心论时,比三论宗等一些宗派较含蓄,主张的“法界”不是孤一的,有“四法界”,这是唐中叶的澄观提出的,虽语出稍晚,然也是本着法藏精神而总结的。卷上云:“法界之相,总具四种:一事法界,二理清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之无碍法界。”除此以外,本宗尚有“六相”与“十玄门”的补充教义。

“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是世界的各个范畴,它们有互相依存的关系,而且每者都有变化消长的过程。这是唯心辩证法的观点,夸大“个别”的重要性,从而要求事物的完全完整性,认为一事物缺其内部一因素——哪怕极微小,此事物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十玄门”是:同时俱足相应门、一多相融不同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因陀罗网境界门、诸藏纯杂俱德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十世隔法异成门、由心回转善成门、托事显法生解门

。“此上十门,皆悉同时会融,成一法界缘起具德门。”由此可见,“法界缘起”是“十玄门”的纲领,诸门不过是法界的殊途罢了。

华严宗不彻彻底的唯心辩证法,使其理论陷入诡辩主义,否认事物的数量多少的作用,也即否认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可能性。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是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及其状况的宗教理念。

玄宗时,华严宗存在的状况不过一般,未受到玄宗的特别重视。开元中,沧州人李通玄极力研究佛经。当新《华严经》译成,他对此进行义理疏正,五年而文成,名《新华严经论》,共四十卷。尔后,又著《华严经中卷之大意略述》一卷、《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通玄自创新义,欲别法藏自树一帜,但其理论体系仍不脱“法界缘起”之范畴。华严宗沿革,存在了很长时期,曾对宋明理学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家之前了解这华严宗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