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30公里
。因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五台山《清凉山志》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北魏孝文帝时期,唐武宗灭佛时被毁,仅仅12年后佛光寺重建。寺内现有殿、堂、楼、阁120余间。其中,东大殿7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7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名刹,“佛光寺”这个寺名屡见于各种史书记载。公元845年,也就是唐武宗会昌五年,皇朝发动灭法运动,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偌大的佛光寺土崩瓦解,变成一片废墟,僧人也全作鸟兽散。公元857年,也就是大中十一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是最古塔之一,名曰:初祖禅师塔。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
这个经幢是大中十一年 (857)镌,轮廓秀美,雕工精致。幢总高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
(敦煌壁画中的佛国寺)
佛光寺“四绝”:
唐代建筑:木构建筑堪称杰作,斗栱雄大,出檐深远,柱子粗壮,屋顶举折平缓,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唐代雕塑:殿内泥塑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绝无“千人一面”之嫌。
唐代壁画:淳古笔法彰显唐韵,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人物衣带飘动,典型的唐画风韵。
唐代题记:题记记录千年史实,除殿内梁下有唐人墨迹外,大门的背后和大门门框立枋上也有唐以来有具体年号的的墨迹多处,未题年月的唐、五代、金以及明、清题记数十处,内容均为游佛光寺的留笔。这些题记墨迹清晰,有极高的观赏和记事价值。
佛光寺是1937年6月由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梁思成等人发现的。梁思成曾撰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登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一、二期。
梁思成手绘佛光寺东大殿正面图
他写道:“1937年6月,我同中国营造学社调查队莫宗江、林徽因、纪玉堂四人到五台县城后,不入台怀,折而北行,径趋南台外围。骑驮骡入山,在陡峻的路上,迂回着走,沿倚着岸边,崎岖危险,下面可俯瞰田陇……到了黄昏时分我们到达豆村附近的佛光真容禅寺,瞻仰大殿,咨嗟惊喜。我们一向所抱定的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息,一旦在此得到一个实证了。
林徽因测量佛光寺经幢图
梁思成一行四人在对这座大殿进行了详尽考察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它雕塑精湛,墨迹珍稀,壁画细腻,建筑古老,无一不是绝代瑰宝唐代原物,而四宝同处于一殿则在全国乃至亚洲仅此一处,被称之为‘四绝’。目前,全国共有90尊唐代泥塑,东大殿的佛坛上就有35尊,可见其珍贵。佛光寺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