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燃灯佛舍利塔
塔基
塔基上的雕塑
在北京的通州,有一座位于大运河西侧的高塔。这就是驰名的燃灯佛舍利塔。1300百年来一直屹立在此。经历着漫长的历史。
站在运河文化广场上,首先扑入视野的便是燃灯塔。尽管四周高楼林立,它依然显得那样俊秀挺拔,不禁使人想起清代诗人王维珍的诗句:“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首《古塔凌云》诗,是清代诗人王维珍乘船至通州时有感而发,诗中的“塔影”指的就是通州的燃灯塔。
燃灯塔,全称燃灯佛舍利塔,因塔前供奉燃灯佛像而得名,现位于通州区西海子公园内,通州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通州塔”,是京杭运河北端终点的象征。
燃灯佛舍利塔是密檐式八角形十三层砖木结构实心塔,由座、身、顶三大部分构成,全高56米,基围38.4米,是北京地区最高最大的塔。由须弥座、塔身和塔刹组成,塔身八面均有精美砖雕,造型优美,气势巍峨,名冠幽燕,构成了“通州八景”之一的“古塔凌云”。明代诗人王宣,曾用“冰虬峭立依云霄,云际层峦势比高
。一柱界空分晓色,八窗飞雨响秋涛”的诗句来形容这塔巍然屹立的景象。塔上铜铃共有2248枚,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每个外表都镌刻“善男信女”的姓名,有的还附写小诗、祝语和年号。微风拂过,铜铃便会铮铮作响,不经意间又为宝塔平添了丝丝韵味。关于燃灯塔的具体建造年代,古民谣曰:“先有通州塔,后有通州城。”据《北京志•建筑志》记载,燃灯塔为辽代建筑,具体建筑年代无定考,历代均有所修缮;《通县志》则说为北周创建,唐贞观七年(663)修,辽重熙年间重建,元明清屡修。后人多认为此塔建于北周,但塔旁的一块石碑明确记载,当时所建的并不是舍利塔,而是镇水土塔,辽代在其旧基重建砖塔,放置燃灯佛舍利子,一方面颂扬国威神治,另一方面用以镇水而保佑漕运。
关于塔中舍利子,清康熙十八年(1679),燃灯塔因强烈地震倒塌,有人曾看见在断壁颓垣间散落着数百颗舍利子,如小米大小,颜色淡黄微红,晶莹剔透如同珍珠,后被捡起存放于佑胜教寺中,重建时又被放入塔的天宫里,现已轶散。
在漕运兴盛时期,船过沙古堆村时,有“三望通州塔”之说,船行运河中,几十里外就能看见燃灯塔,看见燃灯塔就离通州不远了,千里行程便有了一个停泊的彼岸。由此可见,古塔在当时,俨然如一座灯塔,确实起到了指引航向的作用。
燃灯塔留存至今,经历了多次修葺,大的整修就有两次:一是康熙十八年(1679)通州发生强震,燃灯塔塔身尽圮,康熙三十五年(1696)重建;一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通州,虽然塔身未倾,但出现了几道纵缝,1985年政府对之进行了修缮。1982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的燃灯塔,已不再是王维珍诗中“认通州”的航标,四周早已被高楼大厦所包围。但它仍然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和通州重要的文物景观。无论人们在西海子公园中晨练,还是散步于运河文化广场,不经意间便可捕捉到宝塔巍然高耸的身影,聆听到清脆悦耳的铃音。
古塔屹立千年,成了世世代代通州城的象征,至今依然备受人们青睐。
小贴士:
交通:乘坐728路、342路、322路、467路、666路等。
门票:10元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