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什么是幸福?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都在苦苦探索,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设计了一个公式:幸福=供给/需求。 初看并不以为然,但仔细琢磨,好像真是那么回事。人的所谓幸福感就是在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水银柱上升升降降。当一个人的需求大过供给,无论他是亿万富翁、当红明星还是政坛要人,他都不会有幸福。因为他的需求并没有真正得到满足,像一个饿着肚子的小孩是怎么也快乐不起来的。 反之,有的人、有的家庭其供给并不怎么样,但是,由于他们的需求不高,因此总是其乐融融。有的人最大的需求不是自己过得怎么样,而是希望别的人不能比自己好。只要有人超过自己,他就不快乐。而有的人则希望别人过得好,自己才能快乐。雷锋、任长霞是把帮助别人作为最大的需求,因此,他们在助人中得到了一种快乐和幸福。 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是一个很深奥的哲学问题。 面对茫茫众生的需求与供给,我们就像面对一个千变万化的万花筒,眼花缭乱。但是如果将需求进行归类,我们会发现:人的需求一是物质的,二是精神的。最理想的幸福状态是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前者是外壳,后者是灵魂。没有外壳,灵魂无所依附;没有灵魂,外壳再华丽也是空虚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饥寒交迫,那是无所谓幸福可言的。但仅有物质财富的满足,精神无所寄托的话,同样无所谓幸福可言。 人的精神需求则有正向和负向之分,这就像森林中有鲜花和毒草一样。怀着鲜花一样美好心灵的人,常常对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可高可低,因此他人生的水银柱的指标常常徘徊在幸福的区间。怀着毒草一样心态的人,其物质财富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把地球给了他,他还要月亮。因此,他人生的水银柱指标总是远离幸福的区间。其实幸福的源头不在天地之间,常常是在每个人的心底。 一个心存善念的人,必定以善心待人、待事、待己。有善念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美丽的鲜花。他会让世界更美好、让生活更快乐、让自己更幸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