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禅意的生活,实现禅与生活的不二,是生活禅的主旨;存在与超越不二,生活与自在不二,是《心经》的主旨。“二”是什么?“二”是矛盾。凡夫因为有执著,所以有分别,因分别而有种种矛盾,其实矛盾本无所谓有,但烦恼由此而生。人与自然是矛盾,个人与集体是矛盾,感情和理智是矛盾……总之,我们的生活里充满矛盾。其中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就是生活与解脱的矛盾,用哲学术语说是存在与超越的矛盾。
我们一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生活的轨道里转开了:上学、考试、升学、就业、婚配、生儿育女……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的机会,总是要你往前走,总是要选择,选择后又有一系列的后果要承担
。这就是人生,就是生活,有人形容像是背着石头唱戏,很累很累。面对这样的人生,很多人都想:能抽身到另一个星球上歇几天假就好了——这就是超越的问题、解脱的问题。人们生活的问题无非是要解决吃、穿、住、行及家族、种族的繁衍,而解脱和超越则是人的终极关怀。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是谁?如何获得自由?这些都是宗教所要解决的。几乎每一个民族和文化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或者是巫术,或者是宗教。基督教许诺幸福圆满的千年王国;伊斯兰教提供真主安拉的庇荫;而佛教说:人生是苦的,充满烦恼,但如果放下执著,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就是解脱,是谓现证涅槃。禅宗最充分地发扬了佛教的解脱说,要我们当下放下、无分别,凡夫就是佛,娑婆世界就是净土,在烦、忙的人生中就能实现最大的自在。
因为执著和分别,凡夫的世界处处是矛盾,而《心经》开头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把一个最大的矛盾弥合了: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概括了人的感官、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这就是人的生存的全部内涵。空是超越,是解脱,是觉悟,是自在无碍。五蕴皆空,那就是:存在与超越不二,生活与解脱不二,入世与出世不二。《心经》劝导人们趋向当下最真实的解脱,将“生活禅”的旨意揭示无遗。禅本来就是生活的,它要我们在行住坐卧、搬柴运水中证解脱得自在。只要我们勇于认取承担本有的佛性,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禅、时时是禅。
《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给我们的印象是自在洒脱,无牵无挂。这位菩萨还有一个名号广为人知:观世音。观世音与观自在,从字面上看,表达了两种矛盾的风范。《妙法莲华经》上说,观世音寻声救苦,观世间的音声而令解脱。可茫茫苦海,芸芸众生,求救声不断,于是菩萨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千处祈求千处应,无一爽约。以凡夫眼观,观世音菩萨纵或千手千眼也该是应接不暇,东奔西忙,又何以能“观自在”?这就是菩萨悲智不二的境界:既观世音又观自在,在观世音中观自在,在无我的奉献中现证涅槃,以无尽的慈心悲愿救度众生,予人自在,己也自在,是为真自在。
观自在,并非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对他人的救告充耳不闻,也不是脱离人群,逍遥山水,更不是冷眼旁观,作高姿态。这不是生活禅,而是“枯木禅”“石头禅”。“生活禅”提倡的观自在不是要我们在生活中心如死水,而是以超越的心态投入生活,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或者忠于职守,或者发慈悲大愿,利乐有情。
《楞严经》上有两句偈:“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而佛恩就是众生恩。“生活禅”的行者勇于承担众生的患难,他的生活是无我奉献的生活,因为无我奉献,同时又是自在的生活。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