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沉默是金”成就无上菩提,中国禅宗二祖!

发布时间:2023-09-17 01:23:39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沉默是金”成就无上菩提,中国禅宗二祖!

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已经九年了,他想返回天竺国去。在回国之前,他把门下弟子叫到跟前,对他们说:“我离开你们的时候将到了,你们各自把这些年的修行收获说说看?”

达摩祖师

弟子“道副”说到:“如果谈我的见解,那就是不执著文字,又不离开文字,用这种方法以求得悟道。”达摩祖师对他说:“你得到了我禅法的‘皮’。”

达摩祖师

紧接着弟子“尼总持”说道:“我的理解是,生欢喜心,通过念佛便往生东方佛国,再不回还。”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禅法的‘肉’。”

达摩祖师

“道育”接着说:“‘四大’指(地、水、火、风)。佛教认为,人的身体乃至世界万物都由四大构成)本空,‘五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指各种物质,包括人的身体。

达摩祖师

而受、想、行、识分别指人的感觉、印象、思维、判断。因此,如果从狭义上说,五阴是现实中人的代称;如果从广义上说,五阴即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也是虚有,所以我的体会是,这世上本来无一法可得。”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禅法的‘骨’。”

达摩祖师

最后轮到了慧可,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向达摩深深地一拜,然后就站到了原来的位置上。达摩祖师说:“你得到了我禅法的‘髓’。”

达摩祖师

于是达摩祖师看着慧可,告诉他说:“往昔如来佛祖将禅教大法传授给迎叶大士,辗转相传到了我这一辈。我今天传法与你,你当珍惜护持所传之法,我还授你架装一领,以为传法的信物。禅法和架装都向你交代清楚了,你已知晓了吧?”慧可说:“请师父详加指教。”

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说:“内传心印,以证以心传心的禅法;对外付袈裟,以定我禅宗的宗旨。后代人根基浅薄,对禅教大法可能产生疑惑

。他们会说,达摩乃西天异国之人,慧可你是本地人,凭什么得到禅法,又有什么可以证明?你今天得受这个衣法,以后传法中一旦遇到困难,只管出示法衣和我的传法偈,以此可以消除一切障碍。

达摩祖师

……听我说传法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祖师

菩提达摩,出身于古印度婆罗门种姓,香至国的第三王子,传说在印度已弘扬佛法四十多年。梁武帝元年(520),从南海来到中国,北上晋见梁武帝未果,后至北魏,游化嵩山,以禅教人,被禅宗视为中土初祖(据传在印度为禅宗二十八祖)。

达摩祖师

慧可(487-593 ),亦称僧可,初名神光,武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俗姓姬。自幼博览儒家诗书,并精通道家的玄理。后来因读佛经,收获颇丰,便在洛阳龙门香山出家,成为宝静禅师的弟子。

二祖慧可

这时他少年气盛,口才出众,经常到处演讲,三十多岁后,返回香山,一反常态,终日默坐。待到四十岁时听说达摩在嵩山少林寺传禅法,便前往嵩山拜达摩为师,得“安心”法门,并受达摩所传衣钵,成为中国禅宗的二祖。

达摩祖师与二祖

我们从禅宗初祖的衣钵传承中不难看出,以下两个主要特征。第一,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以师父的好恶定接班人的规则,而是以是否能真正体会继承禅宗的宗旨选定接班人。所以,达摩才让最有可能接班的四个弟子“各言所得”,从中定取谁可继承衣钵。

二祖慧可

“道副”说“不执文字、不立文字”,但实际上已经落入了文字的老套;“尼总持”的理解也是语言上的述说,一般见识而已;“道育”虽然说了“本空”、“非有”以及“无一法可得”,但他还是按达摩的要求说了“所得”,所以他也只能得到达摩禅法的“骨头”;

二祖慧可

只有“慧可”一言不发,用礼拜默默地表示了自己的“所得”,这才真正地体现了佛祖“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的旨意,达摩认为慧可学到了他禅法的精髓,便把衣钵传给了慧可,慧可成为中国禅宗二祖。

少林寺

第二,达摩也不是简单的定了接班人就万事大吉,而是为慧可做了周密的安排。达摩想到了慧可将来传法中会遇到的困难,所以不仅内传授心法,并“外付袈裟”,以便在有人怀疑慧可是否真传时,作为信物作为证明。

少林寺

而达摩所说的传法偈,更为奇妙。在禅门公案中最常提到的一句话头,就是“祖师西来意”,其实在达摩此褐中已讲得很明白了:“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少林寺

而“一花开五叶”,是说禅宗在中国大地上必然根深叶茂,百花盛开,同时也预言了禅宗将形成宗派纷呈(临济、伪仰、曹洞、法眼、云门五宗)的局面。“结果自然成”,是说禅宗在中土的开花结果是一定的,而达摩来“兹土”的目的也必将顺理成章的达到。

少林寺

这则故事向我们阐明了一个道理,做人说得多而不恰当不如说得少而恰当,说得少而恰当不如做得恰当。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沉默是金”。

少林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芸芸众生只有做到亲近“君子”,远离“小人”,方可做到人生无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