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金刚经》是为了破除世俗的一切愚见,一切执心,《金刚经》的殊胜之处也正在于此。《金刚经》认为,只有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执着,破除法相和非法相的分别执着,心中不再执着于四相、身相、法相、非法相(空)的种种分别,才能消除贪嗔痴慢疑,自净其意,明心见性。
扫相破执是般若的教法,扫相破执的目的在于显示诸法实相,即宇宙万法的真如本体。因一切诸法性空,所以一切诸法即是实相。《金刚经》用般若智慧破众生与生俱来的执心,没有比《金刚经》的破更彻底的破了。《金刚经》是有空并破,法相和非法相并破,世间法执和佛法执并破,不落两边,而又光照两边。用般若智慧扫一切相,破一切执,这是《金刚经》的绝妙之处和高明之处。
但若只破不立,还不算最绝妙、最高明。《金刚经》的最绝妙、最高明之处在于有破有立,破中有立,即破即立,而这正是《金刚经》充满辩证法思想光辉之所在。连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称赞过佛法中的辩证法。
《金刚经》立的是什么?它立的是“不住”,即“无所住”。《金刚经》提倡“应生无所住心”。佛陀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空(非法相)与有一样也是法相,住于空,执着于空等于执着于法相。无所住即心无所住,心无挂碍。心里什么都不执着,叫无所住;不住有,不住空,连“不住”也不住,叫无所住。怎样才能做到心无所住?明白“三心”不可得的道理,并依此观照,就能达到心无所住的清净境界。《金刚经》说:如来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所有众生有多少种心念,如来全部知悉。原因是什么?原因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众生这一切“心”都只是假名称谓而已,并没有真实的“心”存在。过去的“心”已经过去,不可得,现在的“心”在不停地变动和消逝之中,也不可得,未来的“心”根本还未到来,更不可得。实际上一切心念都不过是因缘幻生,因缘幻灭,因此,心念没有自性,没有实体。
有人说《金刚经》是讲“空”的,这样认识《金刚经》有偏颇,没有抓住《金刚经》的精髓。《金刚经》不是纯粹讲“空”的,它讲的是般若智慧、中道、空性,讲的是空的智慧,而不是空。《金刚经》是般若经的纲领,而般若法是成佛的方法,成佛的工具。空、无住、无相被称为般若三法印,因此,《金刚经》的精髓也可以用空、无住、无相来概括,用般若三法印来理解《金刚经》比仅仅以“空”来解读之要全面多了。
末学之所以不吝笔墨解读《金刚经》,不仅仅是因为《金刚经》是我最喜欢的大乘佛经之一,更是因为《金刚经》所体现的辩证法思想称得上代表了大乘佛法的最高哲学智慧。末学初接触佛教时曾看了净空法师的许多讲经说法的碟片。我母亲是修净土宗的,她从道场带回来很多宣传佛教的光碟,一有空就放碟片观看。尽管那时我不信佛,但每年寒暑假回娘家时,我都会抽空陪我母亲看佛教碟片。有一次看净空法师讲经说法的录像,老法师说他最初亲近佛教是受了哲学家方东美教授的影响,他听方东美先生讲佛教哲学,从此以后开始信仰佛教,进入佛门
希望上述这些话不是画蛇添足,能增强大家学佛修行的信心和决心,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金刚经》。
大家知道,高校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课题。末学在研究文艺美学之余,也研究佛教文化,将《金刚经》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也有好几年了,有些内容已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末学很乐意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与广大佛友们一起分享,共沾法喜,共证菩提。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