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这本书由二十篇共六七百段文字组成,内容网罗儒、释、道各家学说。作为一部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国学“通俗读物”,此书从明初起即极为盛行,多次重刊、重印,大明万历皇帝还让人重辑修订一遍。与此同时,此书迅速向东亚、东南亚及中国周边各国传播,长期广泛流传于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
自成书至今七百年间,《明心宝鉴》一直是朝鲜、韩国社会广泛阅读的“国学普及”读本。热播一时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中,长今与各地官衙的医女们接受医女训练时,经典课开篇就是学习《明心宝鉴》。剧中提到此书《天理篇》的开头几句:“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
《明心宝鉴》里有一段话: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心不安,永远不会有“稳”的感觉;一个人心中的欲望太强,是无法过那种即是咀嚼菜根却能津津有味的生活。只有真正安静下来用心去体悟,才会明白世事人生的奥妙,内心平淡自然而余味无穷,才会安心于朴素宁静的生活。
一个心安性定的人,就会充分享受平和简静的潇洒从容。
中国书法讲究美,唐朝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了具体的书法审美标准。他的“和之以闲雅”的观点,反映了士大夫阶层书家人格的规范和审美趣味。“和”有温和宽厚、融和、祥和的意思。中和的书法风格是以平和简静、含蓄蕴藉、法意相谐、推重静气为审美特征的。对中和之风的推重在《书谱》中随处可见。
在众多书法家中,孙过庭认为能够称得上“尽善尽美”的代表书家是王羲之。孙过庭所推重的是王羲之书法的“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内力充实、精神闲逸、文质相兼、奇变和谐的至佳状态,它与“神怡务闲”的精神状态有不相违、趋于合的一致性。
王羲之《兰亭序》里所抒写的正是一种温馨恬和、灵秀飘逸、平和简静、含蓄蕴藉的情趣,表现了一种至中极和的风格。书法运笔畅达精致,于朴实中时见灵秀之气,展示给人的是一种自然与率真。欣赏其书法,窥其创作心态,自由自在,意趣盎然,一笔一划,皆在不激不历之中尽显淡然韵致,其中体现着萧散简约、平和静雅的韵致。
简静之美,乃书法之要义,生活的真谛不也如此吗?简静是自然之美,而我们需要的正是返归本性,过纯朴天真的生活。
简静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思想的升华。简静是一种安详,是对自己心灵的安慰。一个拥有简静心态的人,就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做到宠辱不惊,风雨不动,于是在大众浮躁心态流行的时候,自己还能够继续保持一颗简静的心,心性定,安心学习、工作和生活。
喧嚣的社会,熙攘的人群,浮躁的人生,越发显示出简静的珍贵。简静是一种专注,是对生命的尊敬。简静是一种超脱,是对心灵的洗礼。简静平和的生活态度能净化一个人的心灵,放松疲惫不堪的身心,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菜根谭》上说:“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这是讲如何处理一个身的忙与闲,以及心的收与放的关系问题。与其为名利而牺牲身体、劳耗精神,不如静下心来做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与其为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而殚精竭虑、心力交瘁,不如放弃身外之物,安贫乐道,陶醉于物我两忘的精神幸福中。人生要想求得最大的幸福,就应该追求内心的安定自在。即使忙也要带着一份悠闲心情,不可把心沉没于追名逐利之中。
简静的最大好处是超然。用一种心平气和的心境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超然的摆脱世俗的喧闹与浮躁。简静洗涤着每一个浮躁的心灵,保持着心灵的净土和绿洲,让心灵不沾污垢与尘埃。以简静之心应对纷繁复杂的烦躁之遇,一切繁华和纷绕都在静中化作虚无,心灵的境界在宁静中得到升华。
居里和居里夫人成功发现了镭,对于是否把镭申请为专利时,夫妻二人面临一个选择。如果申请专利,那么肯定很轻松获得数亿美元的收入,这无疑会让自己还比较寒酸的生活获得很大改善,而且这一切都是多么合理和应当。
他们选择放弃把镭申请为专利。居里夫人说:“如果我们申请专利,那我们会获得亿万资产。那无疑会改变我们现在宁静的生活。难道现在的生活不是我们所要的吗?上帝已经赋予我们很多,我们不需要更多。更多的金钱不仅不会给我们所需要的任何财富,反而会打破我们简单而饱满的生活。”
伟大的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评价说:“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当一个人的内心足够高贵时,达到真正的心安性定的境界,外在的一切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