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号就是佛,圣境也是佛
我们念佛人,当念出六字或四字名号时,要知道,那个名号不仅仅是几个字,“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本身就是佛。这个认知非常关键,否则,我们按通常的认知,会认为名字是名字、佛是佛,那样念佛,就和佛已经隔了一层。
索达吉堪布:
“像《大幻化网》里面讲的,上等者的话,金刚萨埵就是咒语,咒语就是金刚萨埵,本尊跟咒语无二无别,这是密法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见解。虽然表面上看有一面二臂这样的一个金刚萨埵,但实际上这是形象的金刚萨埵,真正我们这个心就叫金刚萨埵,我们念诵的“嗡班匝萨埵吽”这个咒语、这个声音、这个文字,他就是金刚萨埵。这是密宗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见解。
……那金刚萨埵就是我的心,金刚萨埵就是我的语言,这叫做圣尊跟咒语无二无别
。”同时,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胜景,我们也不应该仅仅视为普通的风景,那其实也都是阿弥陀佛本身。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也即,极乐世界的所听、所闻、所见,其实都是阿弥陀佛法身庄严相,就看你能否意识到。
戒修法师在《往生论注讲义》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一般人看到西方净土尽是黄金宝地、树鸟泉池、亭台楼阁等庄严景物,便认为这只是一种事相而已。尤其在喜好空理者的眼里,事相层面的东西总是属于低层次的,只能吸引那些贪欲的众生。之所以产生这种偏知偏见,是由于不了解净土依报庄严的真实意趣。实际上,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宝一水、一花一果,都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有质碍的事相。
第一义谛,又叫作胜义谛、实相、如来藏等等,具足“一心二门”的义理。《大乘起信论》对一心二门的解释说:第一心真如门,真如即是第一义谛、毕竟空;第二心生灭门,“生灭”指森罗万象的事物。第一义谛不拒生灭诸相发挥,而生灭诸相即是第一义谛、毕竟空,这是空有不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那么,净土的事理因果即一心二门,是理事圆融、空有不二的无碍境界,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大乘法界。
我们在讨论西方净土的庄严相时,其实就是在讨论诸法实相的外在表现形式,即讨论“实相无相无不相”的根本内涵。只要对净土庄严之“无不相”生起观照,就能够照见实相的本质所在。也就是以外显的现象界为手段,以契入实相本质为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托彼依正,显我自心”的原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众生自心理体即是实相,实相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即是净土妙境界相。根据这个原理推演,众生观想西方净土妙境界相,就是观照自心的功德庄严。
……这种不可思议的妙境界相,跟《华严经》十玄门中“托事显法生解门”的义理如出一辙,即借助西方净土庄严相,令往生者达到开圆解、入法性的目的。”
其实整个极乐世界都是阿弥陀佛的报身,我们进入极乐世界,就是进入到阿弥陀佛的弘愿报身当中去了。
可再做进一步联想。
眼前的这个娑婆世界,岂不也是实相的外在表现形式嘛。我们看是娑婆世界,那是我们被无明所蒙蔽了双眼,看不到事实真相。就像饿鬼眼中的脓血,其实就是菩萨手中的甘露一样,丑陋不堪的娑婆世界,其实就是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但因为业力所缚,我们看不到、感受不到。我们所看到、所感受到的,就只能是业力给我们转换出来的这个处处不圆满的娑婆世界了。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
这就是所谓开悟的状态。
初机念佛,会认为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是对立的,要舍此生彼;而开悟状态的念佛,会知道,原来眼前一切本来圆满,只是自己错觉了。现在念佛的目的,就是把这个错觉纠正过来,如此而已。等什么时候看所有人都是佛了,听所有声音都在讲经说法了,看所有现象都圆满庄严了,那就成了。就是所谓常说的“心净则国土净。”
以这个心境念佛,就是实相念佛。
这就是把自己放在极乐世界来念佛,而不是放在娑婆世界来念佛。这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是终点和起点的根本区别。会念佛的人,是要把生命一开始就放在极乐世界这个终点上,然后仍不舍念佛之心。这就是常说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如果你总是把自己放在起点上,你就会一直担心自己能不能到终点?何时到?会不会有什么障碍?于是你越修越忧虑,越念越恐惧。如果你认识到了,自己本来就在终点,毫无障碍,自己认为不在极乐,有障碍,是自己迷了,进入轮回大梦了,现在念佛只是让自己从迷梦中清醒过来。那么曾经的那些担心、忧虑就全都是多余的了。“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意思是说:现在尽管我的肉身显现在娑婆世界,但实际上我的灵命已在佛国净土,我的真身在阿弥陀佛身边,且一直都在,从未离开。现在娑婆世界的这个身,不过是我的假身,是迷梦中的幻化之身罢了。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