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1)老死(Jarq-maraza),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是由于有(2)生(Jqti)。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3)有(Bhava)。‘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著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4)取(Upqdqna)。取是追求执著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著可爱事物为我所有,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著,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取又以(5)爱(Tazhq)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著,有追求执著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因。说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的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爱)之所以发生,则必须说明(6)受Vedanq、(7)触Phassa、(8)六入Sa=qyatana的关系。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著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物件)六境的机能。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9)名色nqma-r[pa。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