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道法”无为,“佛法”缘机,看懂了,明悟自来!

发布时间:2023-09-17 01:24:59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道法”无为,“佛法”缘机,看懂了,明悟自来!

“道法”无为,“佛法”缘机,看懂了,明悟自来!

《封神榜》、《西游记》等经典名作,使得华夏民族之思想之中对于神通视之千变万化;而此二部经典名作亦深入人心之中流传不绝。其中当然亦使世人受此影响,有者以正面视之,细研书中之内涵;有者负面视之,指如子虚乌有。唯,在宗教领域中不可否认受此影响甚深,直至今日仍然如此。

三教儒、道、释之中,儒门以读书为风气,严格而言,儒家不以为宗教;而释门与道门始深深切入宗教之教化,以神格而启化世态人心,故释门教义与道门教义在此阎浮提地之中俨为两大主流。

道家名言:「清静」与「无为」,正是长生术之精神。我人欲求长生,必须使假体之损耗减至最轻,而「清静」则是使我人不因神紊而耗神,不因遐思而耗元,不因气燥而乱气;因而学习如何清静可使精气神减轻损耗,进而得到补充。

道家之所谓「无为」,其意不在有所不为,真正用意在于不为无所用之为。因此,学习道家无为,一则使我人淡泊,养成怡然心性,消除人世间之竞逐之心,磨除我人之火性,进而使我人在大自然之熏陶下,从中调节精气神,使我人趋于恬淡心性,面对凡尘燥气可以安详。是以清静无为不但是道家名言,更是欲求长生之行者所必须奉为圭臬。

长生术因为必须有练气这一环,因此气行当中却也颇多异象,或导引行者入于歧途,或使行者伤于无形;因此,在练气过程中尤其必须慎守清静无为。譬如说,行气过程中我人之耐性、惰性以及根器之不同,在练气过程中将会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现象。因此,在不平等之条件下修行一个共同之目标,如果都能遵守共同一个名言,将不会造成不同现象,而后个人所互动的差异。

再譬如说,练气之行者在练气过程中,或是因为认知不同,或是用功不深,更甚或于受人误导,产生之岔气,甚至入魔,更有因气逆而伤,诸此种种,如果练气行者在过程中知所遵循道家之清静无为,必可减少许多无谓困扰。

综此而言,道家长生术或许可归于玄术,因其可造就我人不可思议之现象,但也因这一法在修行过程中是必须长时间之累积,亦即必须要长时期不可间断之行持,始可得其功效。又在行持过程中因累积修行的功后出现不同之异象,因此行者必须谨慎。除有清静无为之精神,更必须有勤行之信念;遇上异常现象更必须小心去克服,如此才能成就。

佛教感应乃必须有作而感,庶而相应。以阴阳二气而言,乃交感相应:因而感应之产生即必须有交集,而使之相互为动,始能产生之现象。譬如:磁石,其磁性之特质乃同属阴极则相斥,同属阳极亦然,但是阴阳两极则相吸,因而此一阴阳乃交感相应。

唯感应之现象颇多而广泛,却因众生不明,所以喜予强加冠以神秘力量,或者神秘现象,实则欲得其感应有其必要之原动力。正如《三藏法数》中所云:「众生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亡,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普现众水。」其理即是众生感佛,其动力何在?即是如何融入佛之愿海。

众生有此愿力,即文中所述之圆机,佛自可立即相应;因为众生之愿融入佛之愿海中,立即显应。当然由此可知感应之现象,即必须有此动力之显现,才能促成。如照镜显影之立即相应,即如水之不会上升触天,而月不会下降入水,但是一轮明月却能倒映于千江万水之中。

解析至此,众生当可知感应之理何在。但佛家讲感应却有细分,并非仅止于佛陀圣者始有感应能力,一般行者以迄诸部众生悉皆有所感应能力,只不过其感应能力有因法门而异,有因境界而异;更有因应缘机而异。正如《法华经》中叙述佛陀说法广遍无数世界,即是佛法感应如是之一种。佛经中不乏列举感应事迹,缘于众生之根性,以及所种之契机,因而佛陀说法,因应众生根器乃有分列感应。

综此而言,感应之现象在于「求」,以及「缘机」。求感应属众生之动力,因而归于强制;而以强制而求,故其相应必须达到足以促使显现相应的程度。契机属自然形成,故其相应则相对可在不自觉中所得,正如前述佛陀说法,感应无数世界,即是自然感应之现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