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佛陀传》,将释迦牟尼佛的一生非常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虽然以前也知道佛与其他宗教的神有很大区别,但毕竟佛陀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所以佛在我心中仍然是个不知道如何想象、遥不可及的存在。而电视剧《佛陀传》把我的想象具体化和完整化了,我就如同真切地看到佛陀一样,心中有了十分具体的、可以崇拜、敬仰、学习的偶像。就像老师在眼前一般,我对修学产生的信心更强了。
在观看《佛陀传》期间,对我触动较大的是佛陀与他的亲人间的关系。恰逢春节,我也有一段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期间因为工作地点问题,我和父亲发生了强烈争执。父亲希望我能在离家近些的城市生活,而我则向往能在对事业有帮助且离家远的城市奋斗。
其实,我们中国人强调的“孝顺”概念一直困扰着我,我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看待“孝顺”以及与父母亲的关系。也许正统儒家经典对“孝”的理解内涵很丰富,但似乎大多数人认为的“孝”就是“不能悖逆父母的意愿”。
我从小接受的家教就比较严格,特别是父亲有一套他自己的固执思维,有时会强迫家人必须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事。虽说从小迫于父亲的权威我只能默默接受,但是,我的心里一直有反叛精神,长大后越发与他的意见对立,有时因意见相左甚至会与他大声争执。其实,我的内心是痛苦的,我渴望能与亲人建立亲密关系,我羡慕那种什么事情都能和颜爱语商量的家庭。最近几年,大家一直在讨论有关原生家庭的问题,指出了中国父母的教育问题。但是,大家似乎对该问题无法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反而增加了孩子对父母的怨恨情绪,因为我们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
《佛陀传》中悉达多与亲人间也有着类似的问题。
悉达多从小就“叛逆”,他不愿意接受既定的崇尚暴力、战争的刹帝利“人设”,也不愿意盲目听从婆罗门经典关于祭祀、预言的迷信。他经常与长辈因不同意见进行争论,甚至不顾亲人的反对和难过,毅然出家成为弃绝者。悉达多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里,也算是个“问题少年”了吧。但是,我们不得不感叹悉达多的福报。看吧,即便在他决意抛妻弃子而出家,让父母伤心欲绝的情况下,他的父亲净饭王也未曾怨恨、怪罪悉达多,而是思考自己过去试图让他远离一切悲伤现象的方式是否错了;波闍波提王后更是不停地安慰耶输陀罗,表明她对悉达多“为一切众生福祉”的理解;而妻子更是愿意为了成就他而牺牲自己的幸福。能有这样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原生家庭”,难道不是生生世世修行才有的福报吗?
同时,我也看到悉达多与父母相处时的真诚。即便有不同的见解,他也总是真诚地与亲人沟通,设法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想法。而反观自己,我与父母彼此不了解,但我却很少主动向父母说明自己的情况,也没有养成与父母定期沟通的习惯。他们对我的了解其实非常不足,这样如何能期待父母没有猜疑,而能与自己产生良好的沟通?我根本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信息啊!同时我也没有让父母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爱。
志强师兄在放假前分享的“八个一”,我一个“一”都没做到。庆焱师兄说父亲在老家建房子很辛苦,过年的时候要给父亲一个拥抱。我的父亲也在老家建房子,看到房子的那一刻我虽然知道父亲有很多不容易,但是却没有勇气给他一个拥抱,甚至本来想发的朋友圈到后面也没有发。似乎习惯于把向父母流露出自己的爱意当作很别扭的事情。但是细细一想,夫妻之间尚且需要甜言蜜语方能滋润爱情,如果我无法向父母敞开心扉,令感情自然流露,让父母走进我的心里,父母自然也是会缺乏安全感的。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应是这俗世间最纯粹、最自然的感情,也是最不应该拧巴的爱。改善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和关系,需要的是一颗能够真诚沟通的心,以及一点点突破内心惯性的勇气。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