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大乘根本加行论

发布时间:2023-02-02 17:01:53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大乘根本加行论

  摘自《自在之行——佛法正道论》(华夏出版社,2010.2)

  加行(梵语prayoga),意为加功用行,又译方便,或称前方便、方便道、前行、道前基础,指正式修行(“正行”)之前的必要准备。就像行军之前的备办粮草,出车之前的加油打气,见道证果之前所修的一切行,都可叫做加行。佛教各种修行道,都有其加行作前提和基地,如三乘修定以持戒为加行,神通禅以四神足(欲、念、精进、慧)为加行,天台止观以具五缘、诃五欲等为前方便,唯识学菩萨道五位中以资粮位后、见道位前的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为加行位,等等。本文所言大乘根本加行,是包括了资粮在内的广义加行,指大乘显密诸宗共同作为修行之根本、初学者入门必先修习的各项课目。

  盖房立舍,必先打好地基,地基不固,房舍难免坍塌。学佛修道,必先修好加行,加行不修或修而不固,便无资格进入正行,邋等修学,必多障难。大乘多种经论,都强调加行的重要性,阐述了加行的内容和观修方法。

  入门先修加行,本是佛教诸乘修道之通途。藏传佛教直承印度晚期成熟的佛学,十分重视“道次第”,强调道前加行的修习,有系统、严整的加行修持法。如噶举、宁玛以观人身难得、思惟无常、观轮回苦、观善恶业报为显密相共的“四共加行”;格鲁派以净信、修四无量心、思无常、发菩提心为四共加行,以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为“道之主要三根本”。

  汉传佛教本来亦重加行,天台宗的修学次第尤为系统。但自唐宋以来,禅、净二宗盛行,禅宗专接上根利器,不立阶渐,以扫荡一切为方便;净土为诸宗归宿,以信愿二门为加行。禅净二宗,尤其禅宗,出于应机设教的特殊方便,对大乘根本加行的修学,强调不够,未建立严整的加行观修法仪。影响至于今日,难免产生诸种弊端:一些学人虽入佛门多年,却连三皈依都不能清净,拜祀神鬼,迷信卜筮,归依气功师,认三教学理为一致;或则虽然念佛、诵经、持咒、布施,而无出离心、菩提心,贪求世间福报,器量狭小,停留于低层次的神道信仰;或则虽然证道心切,急于打七闭关、入山住洞,而因正见、资粮不备,业障未除,久修无获,乃至入魔发颠,丧身失命。尤其是近年来一批从练气功转入学佛的人,往往执着气感,希冀神通,只把佛法当作一种“功夫”来练,结果不是难以深入,便是被鬼魔所附而不自知,或者被气功界的歪风所诱,急于为人之师、受人供养,假佛法为旗号,办班教功,牟利捞名,状若巫祝,行类方士,败坏佛法与气功的声誉。如此种种,皆是加行不备、因地不真所致。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欲提高佛教徒的素质,令众生如法修学而得佛法实益,应吸收藏传佛学之长,严格修学次第,首先建立诸宗相共的大乘加行道,这是重建中国佛学至为重要的一着。本文特总结汉藏佛学诸加行说,将初学必修的资粮、加行归纳为坚固净信、发菩提心、得正知见、忏罪积福四条,名曰“大乘根本四加行”。

  四加行的修习,应以在禅观中“思维修”和日常生活中随时观察而“数数修”相结合,以由师长讲说引导、集体观修为殊胜方便。此应有详备的仪轨,可制成磁带光盘以广流通。本文仅举其纲要,以供有缘者参考。

  坚固净信

  《华严经》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对佛法僧三宝的正信、净信,是学修佛法的起点,进入佛道的门坎。无信或信心不坚固而修法,狐疑不定,见异思迁,三宝加持的信息无法打入其身心,难以得到佛法实益,《大智度论》喻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菩萨道以十信位为初门,天台教以起圆信为解、行、证的基础,即示坚固净信为入佛初门。乍入佛门,或有心接触佛教,无论受三皈依与否,皆应先着力解决信的问题,祛除疑惑,生起正信,坚固净信。生起、坚固正信,略有三种方便:

  1、亲近善知识。善知识,指能引导、帮助人修学佛法的师友,这种人起码须善解佛法,具正知见,有德行,有修持,与自己有缘,对之能生起信任。《华严经》喻善知识为趋向佛果的眼目与导师,对修学佛法极为重要;《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以亲近善知识为三皈依所修四正行之首。所亲近的善知识,须谨慎观察选择,僧俗不拘,不依名望,重在实德。对善知识应尊重钦敬,谦诚咨问法要,求其解答疑惑。更须观察善知识的身教,从其智慧、德行、人格,去认识学佛的利益。

  2、听闻正法。《瑜伽师地论》列为三皈依所修四正行之二。这是对佛法获得正确认识而生起正信的根本途径。初学者应多听讲经说法,先读一些佛学概论类的书,如太虚大师、蒋维乔同一书名的《佛学概论》,印顺法师《佛法概论》、张澄基《佛学今诠》等,对佛法获得一整体性的大概了解,然后再由浅入深,研读经论原典。《阿含经》、《心经》、《金刚经》、《净土四经》、《楞严经》、《起信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等,有条件者皆应熟读、读懂。文化程度高、有余暇者,应更广阅教典,将佛法与各种世间法反复研究,认真思择,确认佛法为无上的真理。

  3、阅读佛传、僧传、佛教史、佛教感应故事等,从佛教流传和实践的历史,认识佛教、佛法产生及经久流传的根源,及佛教净化人心、促进社会文明发达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佛法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特别应阅读有关佛法与现代文明、人文科学、人体科学、自然科学等比较研究的文章著述,认识佛法历久弥新的宝贵价值。

  生起、坚固净信,须对三宝的功德和皈依三宝的利益、必要性进行观察思择,由正确认识三宝,出生对三宝的由衷敬信,从而以三宝为真正究竟的归依处。

  观佛宝功德,应依佛传和佛典有关记述,观释迦牟尼佛非同无可稽考的天帝神祗,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生当人智大启的文明盛世,贵为太子,为求彻底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大道,舍弃王位妻子,出家苦行,穷诸外道之所证,终由禅思而证大觉,说法教化,创立僧团,言传身教,班班可考。道流全球,泽及万世,被尊为人天导师,历代自帝王将相、英才智士到庶民百姓,鲜有不钦崇敬仰者。其道德、智慧、人格,圆满无比,堪为我人之师表楷模。应依佛本生故事等,认识佛历劫勤苦,为追求正法、利益济度众生而精进不息、不惜身命的精神。应依佛典记载,确信佛诸惑尽净,万德斯圆,具三身四智、三明六通、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等超人的功德。确信佛化身虽已示现灭度,法、报二身长存不灭。由释尊之修行成佛,确信无始以来、无量世界中,必有无数人早已、现在成佛,释尊所说十方诸佛及其功德,真实不虚。确信大乘经所言皈依佛、念佛、供养佛,必为佛所护念加持,得世出世间的殊胜利益。

  观法宝功德,应观佛陀教法,尤其是以涅槃妙心为核心的缘起、四谛、三法印、实相印等,不同于仅依思辩而建构、以理性解释世界为旨的诸家哲学,不同于专究物质现象、为人类生活问题服务的诸门科学,不同于依神启天降而建立的各种世间宗教,佛法,乃是佛陀及无数佛弟子通过禅思等修行实践所证实,真实不妄,颠扑不破,如实揭示了字宙人生的实相,指明了彻底解决人存在的根本悖论——生死问题之道,超越世间法而又包含世间的伦理、政道、哲学、宗教,超越理性而又不离理性,堪为我人的人生司南、安身立命之大本。思惟如此正法,乃是佛陀长劫追求,历尽千辛万苦,方才证得;经卷法本,凝聚着求法、翻译大德们的血汗与虔诚,来之不易,遇之甚难,应当尊重顶戴,以为究竟的归依处。思维佛法的心髓,在指示众生皆具佛性,应确信自心有无尽宝藏,只要依法修持不懈,定能不断开发,圆满成佛。

  观僧宝功德,应观一切贤圣僧,如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大菩萨,舍利弗、目犍连等大阿罗汉,历代祖师、大德高僧,传佛家业,见道证果,见地齐佛,梵行清净,分证佛德,住持佛法,堪作我人最为可靠的师友、助伴,为究竟的归依处。

  观三宝功德而生正信,未受三皈者,应依清净比丘受三皈依;已行三皈者,应观三宝功德而修三皈依,以坚固净信,达到对三宝生起信根,根深难拔,任何外缘皆不可转移。如《优婆塞戒经》卷三所说:

  若皈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

  若皈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

  若皈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

  三皈依不但初学必修,在从凡夫地至佛地的整个修行过程中,皆不可舍离。密宗皈依偈云:

  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大乘各种禅法,密法各种仪轨,皆以观修三皈依为首。这是得到三宝护持指导,以如法修学、不起魔障的根本保证。

  发菩提心

  菩提心,亦译“道意”,具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度众生的誓愿。《金刚经》谓发菩提心者,当生“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之心。《瑜伽师地论》卷三五谓菩萨最初当发如是愿心:

  愿我决定得证无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有情义利,毕竟安处究竟涅槃,及以如来广大智中。

  要之,立志成佛,并尽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的志愿,谓之菩提心。菩提心是成就佛果的种子和本因,是修行菩萨道的本源动力。《大日经》卷一谓“菩提心为因”。《集一切福德三昧经》谓“一切福德无有不入初发心中”。发菩提心,为大乘根本四加行中最重要的一门。此心一发,即入菩萨之数,若更护持不令忘失,则随其所作,乃至工作学习、谈说戏笑,皆成修行,皆成菩提资粮,有如仙丹点石成金,将人的生活点化得极富价值。菩提心不发,或虽发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密、坐禅习定,皆成世间有为法,不能出生出世间果报。《华严经·离世间品》甚至说: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

  菩提心为大乘之本,大乘以人天乘、小乘为基础。菩提心的发起,应以发人天乘的胜进心、小乘的出离心为基址。

  胜进心,谓立志奉行诸善,不作诸恶,现世完善道德人格,后世保住人天果报。此心主要依观善恶因果而发起。观行善必得善报,能做好人,受人尊重,身心安和,得诸福报,后世得人天善果;行恶必得恶报,现世受国法处罚,遭世人嫌弃,身心不安,贻害社会,后世堕入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长受饥寒交迫、楚毒加身等巨苦。须通过听闻研读有关经论,参阅历史上因果报应的事实,观察现实生活中善恶报应的事例,——观十善十恶的因缘果报,深心畏苦趋乐,决志弃恶修善。

  出离心,指永远出离三界生死的愿求。此须由观身过患、观生死无常、观轮回苦、观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而生起。

  观身过患,谓观我人由业所感得的血肉之身,多诸缺陷,危脆不坚,秽恶不净,为大系缚,能生种种苦恼,为不理想的生命形态,不值得执着贪恋,应立志变革升华。《发菩提心经论》说观身过患有五事:一观我身五阴四大皆能兴造无量恶业而欲舍离,二观身九孔常流臭秽不净而生厌离,三观身有贪瞋痴无量烦恼而欲除灭,四观身如泡如沫念念生灭而欲弃捐,五观身无明所覆常造恶业轮回六趣。禅门五停心观中的不净观、四念处中的身念处观等,初学人尤贪恋肉身者应予修习。

  观生死无常,谓观人命无常难保,身心活动念念生灭,无一常住之实“我”可得,经中喻如山水、奔马、逝波、风中灯烛。生死去来,全不得自主,独生独死,无伴无依。长寿难过百年,转眼即过,常多病夭折横死,谁能预卜;试观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谁能免死;请看相知亲友,渐渐所余无几。死,终有一天会降临自己头上,亲属儿女,从此永诀,人生幸福,从此终结,事业财富,一样也带不走。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最大的不幸,岂容麻木无知,不思超离!禅门十想中的念死,为观生死无常的具体修法,应予修习。

  观轮回苦,谓观由缘起法则所规定,死后必有生死相续、业果相续,必然被生前所造的业力所驱牵,轮回于六道之中。生于善道者甚少,堕于恶道者极多。佛曾譬喻说,人死后堕恶道者多如大地土,生善道者少如指爪上土。恶道众生,饿鬼恒为饥寒所追,较人中最极贫穷者,其苦更剧,且寿命长于人数百千倍。地狱众生常受镬汤炉炭、刀山剑树、锯解碓磨等剧苦,其寿命更长于饿鬼多倍,易入难出。畜类愚痴无知,或受人奴役鞭挞屠宰,或互相食啖,常怀惊恐怖畏。三善道中,阿修罗常为嫉妒斗争所苦,身心不得安宁。纵生为人,经住胎之迷,改头换面,不记前世,又从头受八苦交攻,而且人间甚多声色名利的诱引污染,造恶易而行善难,最为危险。诸天虽乐,能往生者极少,纵能生天,寿长经劫,亦终有五衰相现、堕入下五道的一天。即使贵为天帝,也有堕入驴胎马腹之虞,堕落之苦,其苦尤剧。当思世间诸苦中,轮回之苦,最深最巨;世间诸可怖畏中,轮回一事,最为可畏。怖畏轮回,当志求出离。

  观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应观众生于六道轮回的恶性循环中,由恶业所牵,多时在三恶道中沉沦,生为人的机会十分难得。佛经中多处叹惜:人身难得。人间有佛出世、正法住世的机会,更为难得,经中喻如极难开放而又极易萎谢的优钵昙花,喻如长夜中的电光一闪。以极难得的人身,遇极难逢的佛法,其机会之难得,经中喻如“盲龟值浮孔”——一只瞎眼的龟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遇到一根有可供栖身之孔的浮木。纵生为人,非盲聋痴哑,能生值佛世,长于有佛法流传之地,并不被邪见障蔽而于三宝生信心,更为难得。《四十二章经》佛言:

  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1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

  得免无缘遭逢信受佛法的八无暇(八难)—一生于地狱、饿鬼、畜生、边地(无佛法的边鄙之地)、长寿天、不逢佛世、盲聋瘖哑、执邪见,具有缘修学佛法的十圆满——得人身、生于中国、诸根具足、宿有善根、生正信心、值佛出世、值佛转*轮、值佛教法住世、有入佛门之缘、得遇善知识,是为难中之难。试看眼前多少畜类,无缘闻法,人中能具法缘、遇善知识而生正信者,为数亦不甚多。既得极为难得易失的八有暇、十圆满,应极珍惜,发勇猛心,决志即生出离生死。否则,错过今生,欲重得暇满,再生正信,怕要等到驴年。古人说得好:

\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出离心,为出世间之因,若无出离心或出离心不坚定,必贪着三界,纵修行尘劫,至多成长寿天之果,不可能超出生死。然痛发出离心,尚仅局于小乘,发大乘菩提心,还须进一步推己及他,广观一切众生而发报恩心,观众生苦而发大悲心,观佛果功德而发向上心,观佛及自性而发增上意乐,观佛法衰微而发护持心。

  观一切众生而发报恩心,谓观我与众生互相缘起,众生于我皆有大恩,理当报答。此可从父母观起,思父母养育劬劳,恩深难报,衣食赡养、瞻慰侍奉,只能令其得现前的些小利乐,不堪令其永出生死,享受常乐。欲彻底报恩,唯有修菩萨行,获得利益济度、令其得究竟利乐的福慧与方便。又观六道众生,自无始以来轮回不休,莫不曾有过父母眷属的关系,皆为过去世父母。佛即以慧眼观见“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人皆我母”。而十方诸佛,亦皆为我过去世父母,其恩深德厚,更逾生身父母。我现在的生存,亦有赖大众的劳作服务。众生于我皆有深恩,应平等报恩,誓愿普度一切众生皆共成佛,唯此能报佛的深恩。《楞严经》卷三偈云: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观众生苦而发大悲心,亦可从父母观起,观其现前有生老病死等苦,有无常无我之苦,死后有轮回不休的无尽之苦,一切众生莫不如是。设身处地,体其苦痛,深发悲愍济度、拔苦与乐之愿。观众生虽本具佛性而迷昧不觉,执持邪见,不信因果,恣情纵欲,被声色财位牵着转,贪赃劫夺,杀盗淫妄,造诸恶业,妄受苦果,污染社会,贻害人间,歪曲人应有的形象,空辜负难得的人身,实可悲愍,我当唤其觉悟,济其脱苦。这种大悲心,为菩提心之根本、成佛的根本,《大日经》谓“大悲为根本”。四无量心观中的悲无量心观,便是专门观众生苦而增广悲心的禅观。其余三观,慈无量心观观令无量众生受乐,喜无量心观观令无量众生受乐而欢喜,舍无量心观观于无量众生住平等舍心,皆能对治瞋嫉,改造心理结构,养成慈悲喜舍的情怀,增长菩提心,初入门者应作观修。

  观佛果功德而发向上心,当观佛圆满开发了自性潜能,得大自在、大解脱,永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永断无明,具有无所不知的大智慧、衽席众生的无缘大悲,住无住处涅槃境,尽未来际利益、济度无量众生而不休息,实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人生的至上理想。我人应以佛为楷模,以成佛为鹄的,向上趋求,立志臻于圆满正觉之域。

  观佛及自性而发增上意乐,应观我身本具佛性,与佛无异,“彼既丈夫我亦尔”,应学佛发心,学佛修行,以济度众生为己任,以行菩萨道为光荣。《发菩提心经论》说思惟诸佛有五事:一思惟诸佛初始发心,亦如我今具烦恼性,然终成无上道;二思惟诸佛终得菩提,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应得;三思惟诸佛于无明壳建立胜心,自拔济出于三界,我亦应如是;四思惟诸佛为人中雄,度生死烦恼大海,我亦丈夫,亦当能度;五思惟诸佛发大精进,舍身命财求一切智,我当随学。

  观佛法衰落而发护持心,应观佛法为无上的真理,能令众生得现世、后世、究竟的利乐,最宜于从根本上针治各种社会弊病,净化人心,祥和社会,庄严国土。佛法的盛行,曾促成过东方古国的鼎盛繁荣。然时当末法,衰微不振,积弊渐深,遭世人误解,障难迭起,人才凋零。我当奋起护持,为如来使者,肩弘法重任,尽心尽力,自度度人,以我在正法在的气概,令佛日重辉,法门光大,促进民族振兴、人类进步、世界和平。

  作以上观修而发菩提心,应具庄严仪式,面对佛天,依发愿文郑重发愿,发愿之后,须时时护持,念念不失,随时注意观察人生疾苦、社会弊病、佛法衰况等,令菩提心不断增长巩固。

  得正知见

  得正知正见,为佛教诸乘诸宗修道之前提与导首。四谛中八正道以正见为首,菩萨行六度,度度皆须以般若为导,禅宗只贵见地不贵功夫,天台宗以开圆解为起圆行的前提。蕅益大师谓“先开见地,后可言修证”。1不得正见,诸宗皆说无资格修行,无正见而修,称为盲修瞎炼,难免堕坑落堑。尤其是无正见而修禅定、密法,危险最大,容易着魔。《法句经》谓“无智不禅”,在定心中以正智修观,以所得修慧断烦恼,为佛道通途,不得正见,就无从修观。佛法之所以称佛法、出世间法,唯在正见。无正见而修持,三学六度皆成世间法,至多只得有为福报,不成波罗蜜,不能度到涅槃彼岸。

  得正知正见,一般须通过闻思经教,先听闻讲经说法,研读经论,由闻而知,由知而解;次须对所知所解深思细察,反复抉择,并在禅观中思察,观心中体会,生活中应用,获得领悟,生起决定胜解,确认所解为绝对无谬的真理,成为自己的思想见解,方能运用于修持,指导修持。若从禅宗参究而入,起码应有解悟,其见地经善知识印证,或与经教之说相符。

  用以指导修持的见地,以对真实或实相的见解为核心。大乘诸宗的实相说,自不无顿渐偏圆之差,作为诸宗共以为基的见地,大略以缘起论为本,包括真谛、俗谛两个方面。俗谛主要讲业报因果,是修戒学的主脑,不深信因果,难以严净毗尼。真谛讲诸法体性,明缘起性空、诸法无我,为修观以实证真如的指导。真俗二谛是同一缘起法的两个方面,二谛的统一,谓之中道、中观,中观正见,贯彻修行道的始终,贯彻显密偏圆,最为重要。藏传诸派,皆以中观见为根本。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总摄颂》云:

  业果非无我非有,正见发生除边执。

  对作为修道三根本之一的正见,作了简明的概括。

  观俗谛,应如前观善恶因果而发胜进心所述,依缘起法则缜密推论,深明业由缘起,缘起法必生灭无常、因果相续故,同类业因必招同类果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作自受,不由于他,报通三世;因果报应虽属必然,然业由心造,业性本空,故亦可随心回转,可通过忏悔等方便清净宿业,或新造强业以遮止宿业。

  观真谛,应观一切法由缘起故,当体无自性、无我、空,无一实常本有的自体如名言分别所执取者,一切名相,皆不离自心分别,一切万法,终归唯心识变造,而心识亦空。不但一切有为法空,刹那生灭,有如电光,即无为法,如佛果、涅槃、净土庄严等,亦皆空无自性,如幻如梦,乃至空亦复空。真如、实相超绝一切名言戏论,离四句绝百非,不可说不可说,唯可离念自内证。诸法实相虽空,而非断灭之空,乃是即相而空,性空而缘起,缘起而性空。

  若论大乘终圆之教的圆解,则更须进一步观真空即是妙有,即心即佛,自性本来圆具三身四智等一切佛果功德,无欠无余。天台之一念三千、华严宗之一心四法界、大手印之任运现成、大圆满澈却之本来圆满等见地,皆属此类。欲入圆宗,顿修顿证,起码须依学教观心而开圆解或得决定见,对圆满佛法无丝毫疑惑,如从自己胸襟中流出,方才有入圆顿法门修止观的资格。蕅益大师《教观纲宗》云:

  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纵令修证,未免日劫相倍。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谓通达实性,“以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谓堪以指导修观的见地,起码须通达教理,透彻诸法无我之理,最好是现证真实。现证真实,若由宗门参究而入,起码须破了重关。

  忏障积福

  我人自无始以来,轮回于六道,无不造诸恶业,恶业积淀,必然形成修道的内外障碍。内障者,恶业种子积淀于阿赖耶识中,形成习气,左右行为,使人惯于行恶,难以严持诸戒;或则孳生疾病,障碍修持;或则于修定坐禅过程中,浮泛于心识表层,表现为种种定障、情障、见障,使烦恼炽盛,心理失调乃至变态,或邪见忽起,疑惑丛生,或出现逼迫、怖畏等禅中幻相,或耽着世间禅定而不知出离。外障者,因宿世的怨家债主讨债或宿世障人修行的业报,形成人事、鬼魔等外缘干扰,妨碍修行。有比喻说,如有人长期住客店,若不言何时起身,店主大概不会找他结帐,若一旦声明要走,则店主必来找他算清总帐,不还清帐别想脱身。一个人欲期即生出离生死,必会有宿世的怨家债主来讨债,不还清债,必多障碍留难。因此,进入正行尤修大定之前,必须先通过消除业障的殊胜方便——忏悔,忏除无始以来直至今生所造的一切恶业,如《普贤行愿品》偈所云: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仗忏悔力、诸佛菩萨加持力、自性功德力之结合,消除业障,清洗身心的积垢,卸除心理的负担,扫除修道程途中的障碍。

  忏悔有事、理二种或两个层次。事忏依仪轨,如大悲、金光明、八十八佛、净土等忏仪,礼佛、念佛、持咒,在佛前发露所造恶业,求哀忏悔,保证永不再犯。发愿度脱宿世今生所恼害的一切众生,将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于彼。此须见相(见佛、得佳梦兆等),方表示罪业已清净。理忏,又名实相忏悔,为随发露罪业而观罪业实相,见业性本空,由心而起,心亦不可得,将业障消融于自性空中,这种忏悔消业除障的力量最大。日常所造犯戒等身口意恶业,须及时忏除,莫使停积过夜。

  积福,指修供养三宝、布施、持戒、劝化等,积集见道修道所须的福德资粮。当知见道证道,是至为快乐幸福之事,不具有大福德,难以成办。大福德,唯有靠修持来积集。皈依三宝者,应随力供养三宝,捐资建寺造像、培育僧才,于经典修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十法行”。应修布施等诸度,工作尽心尽职,处处助人为乐,随缘劝化,热心为民众服务,为弘法贡献。积福所修诸行中,以持戒最为重要,出家众应严持出家戒,在家众起码须严守五戒。戒基不固,定慧的修学不可能成就。

  以上四加行,为大乘诸宗学人所必修。至于净土、密法的修习,在四共加行之上还须修特殊的加行。净土法门的加行,须通过闻思抉择、研究往生事实等,深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实有,相信自己深信切愿念佛,必能仗佛力接引,遂往生之愿;必须在发共同菩提心的基础上,深发往生净土成就方便、回入此土普度众生的菩提心愿,此可依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而发。不先修信愿,纵使念佛不辍,亦难往生。密宗入门,须先访求合格上师,求受灌顶,在大乘共加行的基础上,修秘密的不共加行。秘密不共加行,如东密有十八道,主要修得本尊加持的方便。藏密有四不共加行:一皈依三宝、发菩提心;二上师相应法,培养对上师的恭敬;三金刚萨埵法,观诵金刚萨埵百字明,以忏除业障;四供曼达,积集福资粮。四加行不修,无资格修本尊瑜伽等正行,而四不共加行的修持,应有显教的共加行为基础。

  就整个菩萨道而言,见道方谈得上修道,见道位前的所有修行,皆属资粮、加行,是为见道作准备。按经教,只要具备了资粮、加行,专修止观,达见道证果,并不需很长时间。古今多数学人久修不证,主要原因便是资粮加行未备。故资粮加行的修学,决不可忽视。现今的学佛人,一生修到见道以上者,已不多见,大多数人,实际上一生都在道前资粮位,能达加行位者已罕见。

  以上所举根本四加行,得正见一行,最为不易。若有明师指导,根本四加行的修学,有可能在三年内完成。若无明师,则仅正见一行,便须历时多年。道前凡夫欲图即生了脱,唯有入净土门,乘阿弥陀佛的大愿船往生西方。而欲往生,亦须以加行具备为资粮。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