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航法师文记—传戒
律航法师著述
传戒问题意见书
论传戒结夏安居
由纪念慈老恩师说到传戒结夏安居
传戒问题意见书
中国佛教会,第二次理监事联席会议程,讨论事项(二)筹办本年传戒案。本席对此问题,应分甲乙两节来研讨。即是:
甲、中国佛教会(以下简称本会)应否提倡并辅导台省各寺院传戒。
乙、本会应如何提倡并辅导台省各寺院传戒。
本席对于甲项意见,本会应该提倡并辅导台省各寺院传戒,其理由如下:
一、释尊将涅槃时,阿难问佛曰:‘世尊入灭后,弟子以何为师?’佛答:‘以戒为师\’。舍利弗启问:‘何者佛法得久住?何者佛法不久住?’释尊曰:‘说戒制戒得久住;不说戒、不制戒、佛法灭!’圣训煌煌,洞烛末法,凡遇传戒,均应随喜,若不尔者,何为佛子?
二、大法东流,至唐大备,传戒事宜,政府担任,史载玄奘法师受戒,政府派考官郑善果监临。沿至清雍正时,戒牒仍由政府颁发,以后方准各丛林自由传戒,但责成僧纲司监督。本会产生,在民国纪元以后,其名称虽迭有变更,而其职权大纲,在督导全国僧政,似与君主时代僧纲司秉承政府督导各寺院相同。所以本会对于各寺院传戒,应尽提倡辅导之责,为天职所在,决非越俎代庖,或干涉部属。
三、台省被日本统治五十年来,大多数僧尼已为日僧化,戒法废弛,不堪言状,若不弘扬大戒,则是非莫辨,遑论持犯。今寺院住持中,有发心传戒者,实为重续佛祖慧命,健全僧尼自身。本会亟应不顾艰辛应机利导,广施方便,纳于正范,方可满足台省教胞共同之宏愿。
四、中央政府播迁台岛以来、励精图治,事事为达反*抗俄的国策,设计收复大陆种种建设事宜。本会虽系宗教团体,亦应配合国策,整理全国佛教,造就弘法人材,惟到达此目的,必须集团训练,故每年督导台省传戒一次,万万不可再少。
根据上来四条理由,本席认为本会传戒问题,应该及早筹办,万万不可犹豫致负天职。
本席对于乙项意见:本会既提倡传戒究应如何辅助指导,方臻完善。以为兹事体大,应敬求各方意见,切实迅速筹备,庶乎可祛因噎废食,及临渴掘井之弊。本席谨就所知提供如下:
一、传戒经费:本会只许可量力帮助若干,其一切收支账目,犹任该传戒寺院专责管理,本会概不管理。一则庶免力量不足,再则可免图利之嫌。故除津贴若干外,一切事务,均照去年大仙寺办理,庶免本会人事增加麻烦。
二、戒期中三师七证,以及正副开堂陪堂、引礼等各职务,本会应提前选定及聘请,且得双方同意,方能发表。
三、戒期一切法事,最好先须练习一致,庶免参差。且作法时,亦减少许多辛劳。
四、既依大陆规则传戒,亦应有四大寮口。而台湾知客照应本地客人;而内地知客,亦应有一、二位熟悉丛林规矩者,方能完善。而衣钵寮八大侍者,亦须先期训练。
五、求戒规则,三衣钵具。设若无钵,教授审问,必成妄语,且作法无从。故大陆传戒,决无无钵之举。且北投有制造磁器者,托丁俊生居士一问便知。且以后戒费须减少,三衣规定颜色、式样,由各人自备。故去年大仙寺虽云收多戒费,实则衣具在内。
六、私意以为不提传戒则罢,如提倡传戒,则主办人宜事事先考虑,然后实行。最好先举五人熟悉戒期规则者为一小组委员会,交责任与五人负全权代表。
七、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及出家在家二众菩萨戒,在戒期内务必分别集合各类新戒,择要讲解,使其了解,再行传授。否则名尚不识,况其义乎?义尚弗达,况躬践之乎?切不可因戒期短促,专重仪式,一切戒律,诿诸五夏后,苟且草率只图了事,前辙暨覆,岂可复蹈?
八、新戒到寺以后,必依严加甄别以定去留,宁少勿滥。不可只凭羯磨时循例问答,等于官样文章,何异粉墨登场?勿使无赖之徒,滥沾戒品,惹人讥嫌。
九、传戒为转移社会风气,改善僧界陋习,故戒期内,应先申报中央政府转饬各级机关派员参观,俾佛法世法,打成一片。宋伊川先生见僧出堂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此矣。\’此种芳规,亟宜恢复也。
十、新戒原属之住持师长等在戒期内应先传知来随喜,使他了知受戒一切仪规,则新戒回寺后,方可顺利遵行减少障碍。
论传戒结夏安居
尝闻社会人士,慨叹佛教衰微,多由于僧尼未能精持戒律,不足以感发社会上的信仰。此言诚是,惜未探本。何以故?僧尼所以不精持戒律者,由于不明白戒律也。凡百善事,人不去行,多由不知。中山先生发明‘行易知难\’的学说,实为千古不磨的谠论。僧尼受戒时,无论五十三天或三十二天,其时间多为讲习规矩威仪所占去,讲戒时间很少,故对于《毗尼日用》、《四分律》、《菩萨戒本》,不过提示纲要,宣读一遍而已。纵有注重讲戒的教授阿阇黎,热心讲授,亦不过将根本大戒,抽象剖晰,其他一切戒条,开遮持犯,概无裕余时间详细解释。而一般新戒子,日夜学习规矩礼节,已够力疲神昏,那有工夫静心谛听,详细研究。所以名为受戒,而实不知所受者为何戒?戒既不知,如何能持?这是末法时代人不持戒的最大原因。
佛制比丘戒律仪:‘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一般僧尼受过具足戒,在五夏以前怎样去专精戒律呢?所以结夏安居,最为重要。近代佛教结夏的制度很少实行,一般人对于这个名词,似乎很生疏的。事关佛教前途甚大,不揣冒昧,愿陈梗概。
印度历法,一年只有春、夏、冬三季,每季四个月,缺秋季。且春季自十二月十六日算起,四月十五日以前统为春季,过此日即入夏季了。结夏者就是在夏季四个月内,寻一个地方,结一个界限,大家在界内安居,专门研究并实行戒律。安居因早迟关系,大别有三种:一曰前安居,二曰后安居,三曰中安居。自四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谓为‘前安居\’。自五月十五日起,至八月十五日止,谓为‘后安居\’。过了八月十五日就入冬季。至于‘中安居\’者,即在前后安居之间,选择一个日期实行结夏,扣足九十天,即可‘解夏\’。解夏者就是把结夏的制度解散了,凡是结夏的人,‘自恣\’以后,分道扬镳,行化各方而去。要知佛定制度,出家人结夏一次,方为一岁戒腊。受戒后如不结夏,纵令受戒过十年,亦无戒腊,与新受戒者一样。若结夏五次以上,名为‘下座\’,可充任教授羯磨阿阇黎;结夏十次以上,名为‘中座\’,可充任戒和尚;结夏二十次,名为‘上座\’大和尚,人人礼敬,个个钦仰。由此知结夏制度,在佛教中占何等重要地位。而佛定此制度,亦多方便,出家人在夏季内,初一、十五‘布萨\’诵戒,举行‘羯磨\’,亦名方便结夏,谓之‘对首安居\’。虽少数乃至一人,对佛白文,即名结夏,谓之‘心念安居\’。若多数人,在一山林幽静的地方,结一个大界,派一比丘唱明界相,大家在界内安居,专精戒律,不得出外住宿。若为三宝事,可以请假出界,准限七日,须行羯磨。佛定制度虽严,但不废世务。由此足见结夏制度,为出家人的本分内事,并非难行之事。
现届末法,良好的结夏制度,真正大规模的安居,实行者寥寥。个人安居亦多不认真,所以‘五夏以前专精戒律\’成为具文,何怪乎出家在家的佛教徒皆不严持戒律呢?我最后希望缁素大德们,提倡每年一次的结夏制度,著为鸿论,刊登月刊新闻纸类,令佛教徒皆有研究并实行各自所受戒律的机会。结夏的场合,愈多愈好,人人奋勉,蔚成风气。更希望护法居士、大富长者,发心供养三宝,布施结夏斋粮。我每见一往各戒坛打斋供众者,踊跃输将,深叹种大福田,获菩提果。若以此好善乐施结夏道场,俾僧俗四众均得安居,学习戒律、精持戒律。从兹振兴佛教,挽回劫运,则功德之大,无量无边,唯佛能知。
——本文曾刊于《菩提树》第四一、四二期合刊——
由纪念慈老恩师说到传戒结夏安居
《佛教青年》杂志主编莲航法师,郑重对我说:‘慈老法师逝世二周年了,您是慈老的大弟子,请您做一篇文章来纪念他老人家呀。’我听到后,未加思索,随口答应‘可以罢\’。事后略加构思,百感俱集,不知从何处说起?猛然间想起慈老生前曾对我训诫一段话:‘出家人有三部曲:一为落发、二为受戒、三为弘法。你现在三部曲已唱了两部,至于弘法利生,须随时节因缘,尤要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不可和自己用功并论呀!’
我纪念师父的训示,常常挂在心头。因此观察当前台湾的佛教,遭受日本统治五十年的关系,不惟和大陆佛教脱节,且沾染日本佛教不良的恶习——僧人娶妻生子视为当然。似此积非成是,不可究诘!若非建坛传戒,决不能矫正恶习。所以一向追随诸大德之后,主张传戒,并且亲预其事,讲习戒法,随时记录,已有四次。由此深知戒律不仅为僧伽的纲纪,且为佛教的命脉,尤为台湾佛教起死回生的一付妙药!
或者有人说:‘你对传戒主观太深,除传戒外,就没有方法去弘扬佛法么?’我答他道:‘弘法的事太多了,但对于台湾没有比传戒还重要的。真是真非,在讲戒时,可充分发挥,矫正恶习。’
或者有人说:‘滥传戒是有毛病的,不可轻易传戒。’我对于这个议论,十二分赞成,但不可因怕有毛病就不传戒了。如吃饭太快怕噎住,应留心细嚼慢咽,不可为怕噎住连饭也不吃了。
或者有人说:‘释迦在两千多年前制的戒律,和现在一般环境多不相符,应当把不必要的戒条,酌量删去,只留切实能行的戒律。’我对于这个议论,表面上似乎有理,而一深究,则知大大的不可。古人云:‘非圣人不议礼,非天子不制乐。’我们博地凡夫,智慧既非圣人,地位又非天子,怎样可以删定戒律呢?如果以为许多戒条不与时空间相符,徒相授受,不能实行,不如删去。则《四书》、《五经》的言教,那个人能件件都实行,也应删去吗?世出世间,圣人立言垂教,轨范人天,当然以圆满究竟为主,后世若能实行其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已为不可多得的善人。况古来祖师辈出,绝无一人倡议删订戒律,那知人根陋劣如今代,竟敢主张删订戒律后再行传戒,真是想入非非了!
或者又有人说:‘现在台湾传戒太多了,很少有资格够受戒。古代莲池,蕅益诸祖师,近代弘一大师,都言不得比丘戒或沙弥戒,因此自称菩萨戒弟子,或三皈弟子,足见近代出家人没有一个得戒的,万万不可再传戒。’我对于此说,甚为诧异!莲池、蕅益、弘一诸大老,自言未得比丘、沙弥等戒者,系针对出家人说的。古德垂训后世,重视戒律,警惕自励,老婆心切,可感可泣。莲池、蕅益远在明代,其传戒师是否得戒,无从考查。若师不得戒,则菩萨戒、三皈依何能成就?足见为自谦自励训诫出家人方便说法耳。若印光、弘一两位大师,其传戒师,皆可考查。若不受末法时代的滥传戒,则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何以公推?又《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何以著作呢?若句句认为实法,竟出诸白衣之口,则毁谤三宝,造无间业,诚堪痛惜!我不知某君授皈依的师,是否得戒?若言得戒,则自语相违,若言未得戒,则又自居何等呢?
当年大仙寺传戒,慈老主张我和会性、真性两师,准备报名受戒。我们以大仙寺传戒日期太短,颇有顾虑。慈老告诫我们说:‘大陆传戒五十三天,台湾久未传戒,很多顾虑,不可不方便开其端。出家人受一次戒,长一次经验,总比不受戒好的多,你们还是去受戒为对。’现在想起得戒师开参老和尚,说戒师智光老和尚,羯磨、教授太沧,道源两位阿阇黎,开堂陪堂白圣、戒德二位大师,以及引礼诸位大德,他们的道范嘉言,一一都铭泐识田,影响身心甚大。区区固不足道,此次同戒兄弟临终安详坐逝者有之,至今过午不食者有之,又岂可因一二人破戒为口实,遽然主张不可传戒耶?
佛制比丘律仪:‘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出家人受戒后,做些什么事呢?在正法像法时代,结夏安居,最为重要。到了末法近代,渐渐把结夏的制度废弛了。所以一般受戒者,受过戒后,就把戒律置之高阁,很少数人去研究。今日出家人戒律不精严,这是一个最大原因。第一届中国佛教会,制订传戒规则内,凡受戒的出家人,必须训练六个月,方准发给戒牒。这是补救不研究戒律的一个办法。若要恪遵佛制,还是每年结夏为良规。现在社会上对于‘结夏\’的名词,好像很生疏,愿略陈梗概:
结夏者,就是在夏天三个月,在某一地方,结个大界,大家在界内安居,专心研究戒律,并实行戒律。因早迟开始关系,又分前安居、中安居、后安居等三种。印度的历法,只有春夏冬三季,缺秋季。每季四个月,又春季自十二月十六日算起,所以四月十五日以前为春季,过此方入夏季。前安居系自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后安居系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过此即入冬季了。中安居的日期,在前后安居中间,随意择定一个日期,扣足九十天,即可解夏。解夏者,即把结夏的制度解散了。大家‘自恣\’后,各回各处游方行化而去。
佛制出家人受戒之后,结一次夏,方为一岁戒腊,若受戒后未曾结夏,纵过十年,仍无戒腊,与新受戒者一样。若结过五次夏,称为下座,可充阿阇黎(即规范师);若经过十个夏,称为中座,可充得戒和尚;若经过二十个夏,称为上座,人人恭敬,个个景仰。如是方知结夏制度,何等重要呢?但佛定结夏的制度,另有许多方便。如在夏季每月十五、三十,举行诵戒羯磨。又多人乃至二人结夏,谓之对首安居。一人亦可结夏,谓之心念安居。对佛白文,耶为安居。又佛制方便,不废世务,多数人结大界安居,四周标志,另派比丘一人唱界相,白天可出入,入夜须住界内。若为三宝事,仍可出外住宿,须行羯磨,以七日为限。每次见各戒场,打斋供众者,踊跃输将,不禁赞叹布施为六度之首,人人随顺本有佛性,而行菩萨道。若把此功德,推行到每个结夏场合,则功德之大,无量无边,唯佛能知。
我最后希望佛教刊物,以及各种新闻纸类,多多鼓吹此事,俾结夏安居的佛制,炽然畅行!则出家在家的佛教徒,人人都明白戒律,都实行戒律,对于转移风气,改善习俗,实有莫大的推动力。果能如此,我慈师在常寂光中,定然欢喜赞叹高唱:‘佛法兴隆,世界和平,人民安乐,身心自在。’(慈老生前日日在佛前祈祷的成语,故引来作结论)
——本文曾刊于《佛教青年》第九期——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