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中国民间为什么如此信奉观音菩萨?

发布时间:2023-11-22 01:22:02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中国民间为什么如此信奉观音菩萨?

在中国乃至整个东方世界,观音都是一位极受崇拜的菩萨。在中国汉族地区,观音信仰的流传极为广泛。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观世音菩萨就与老百姓结下了很深的因缘,以至曾出现家家供观音、人人念观音的情形。 户户观世音 这样的俗语就反映了这种流传的广泛程度。不论是古代还是今天,人们对观音信仰在中国盛行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可是,对这种奇特的宗教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却始终非常薄弱。

观音信仰,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首先,它是建立在因果律、缘起论上的宗教,以获得清净心、平等心,大自在身为前提,它的最终目标是人人觉悟,人人成佛。观音信仰的主要内涵,一是慈悲,二是智慧,三是 施无畏 。

观世音菩萨以大慈大悲著称于世。在中国,两千多年来 慈悲 几乎成了观音菩萨的代名词。观世音的大慈大悲,是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也就是说,做好人好事,是不求任何回报的,只要你在危难之中称一声菩萨的名号,你即刻脱离苦海。

体现观音信仰的第二个主要方面,是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世间人常说的智慧,而是 般若智慧 ,是菩萨的智慧,是佛的智慧。用化现、用智慧去拯救受苦受难、愚昧无知的民众。

第三,则是施无畏。释迦如来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指出: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她在行慈悲开智慧时,处处布施无畏给需要帮助的人。观音菩萨正是拥有了 慈悲 和 智慧 ,才随处现身,救度众生。 慈悲 、 智慧 和 施无畏 ,三者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一体。

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四大菩萨文殊、普贤、地藏和观世音菩萨,有四大道场,也就是四大名山。五台山文殊菩萨,表征了菩萨里面的大智慧;峨嵋山的普贤菩萨,表征了佛教里面实践的精神;九华山地藏菩萨,表征是大愿,地藏菩萨代表最大的佛教里面的愿;普陀山观音道场,表征了佛教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四大菩萨,表征了佛教的四大精神:大智、大形、大愿、大悲。观世音菩萨是集中体现佛教慈悲精神的菩萨,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把有苦有难的众生从苦海中解救出来,或者满足祈愿者的种种愿望。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来求得自身的解脱,这是佛教一个最根本的精神。观音思想正是佛教这个最根本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汉传佛教理论体系的核心。观音信仰融儒、释、道三教为一体,成为具有深厚底蕴的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佛教乃至整个民间信仰的核心。

观音信仰及由此形成的观音思想,对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各方面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自魏晋时代传入观音类经典以后,历经各个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汉传佛教观音思想体系。这种独特的思想体系既包括观音自觉、觉他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原则、方法、境界、品格、精神、教法等一系列观念,也包括众生信仰观音并效法观音或依观音之教而修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境、概念、准则、修持、理想、应用、体会等相关认识,其中既有观音自身的成份,也有众生对待观音的成份;观音思想既是对这种信仰和学说的提炼与概括,也是对这种修行的境界的推演与升华,是由诸多方面和各类因素组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它不仅是佛教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观音思想作为汉传佛教理论体系的核心,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曾产生过、也正产生着有形和无形的巨大影响。

中国观音文化是由三大体系组成的,即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和汉族地区民间的观音信仰。汉传佛教观音信仰自魏晋时代传入中国后,经过南北朝时期的盛行,隋唐时期的普及和元明时期的变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是中国历史上僧俗佛教信仰者尤其是观音崇拜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继承印度佛教有关观音经典的说教,并根据大乘佛教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大乘菩萨信仰的基本教义,对印度佛教观音类原典进行进一步的发挥演绎,从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佛教信仰体系。

藏传佛教观音信仰自前弘期便传入西藏,传入西藏的观音信仰基本上就是印度密教的观音信仰。这种信仰形式又经西藏佛教信徒的进一步发挥,形成别具一格的藏传佛教观音信仰体系,并在整个藏传佛教信仰体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以至认为观音菩萨就是整个藏族人民的祖先,历世达赖则被视为观音菩萨的化身,布达拉宫也被看作是观音菩萨所居的宫殿,观音的六字真言更是至高无上。

除了以上两种正规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之外,在中国汉族地区,由于受特有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印度大乘佛教观音信仰以及中国汉传佛教观音信仰中的许多成分被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程度不同的调整与改造,从而形成了既有别于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观音信仰体系,也有别于汉传佛教观音信仰体系的中国民间观音信仰体系。这种独具特色的观音信仰( 或称观音民俗文化现象),由于表现在各个不同的民间信仰派系或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当中,所以,其内容极为丰富,体系也十分庞杂。

在以上三种观音信仰体系中,前两种信仰体系均属正规佛教信仰的范畴,其中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属于大乘密教范畴,在整个藏传佛教体系中居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属于大乘显教范畴,在义理上涵盖了汉传佛教最基本的内容,在实践上代表了汉传佛教最基本的表现形态。民间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属于民间宗教的范畴。三大体系的观音信仰,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其中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和民间佛教的观音信仰均广泛流传于中国汉族地区。

古代印度观音信仰乃至佛教文化,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在与中国儒教文化的交往过程中,因交往背景与交往层面的不同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地位并逐步中国化。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佛教认为,人的理想、目标是解除痛苦、超脱生死轮回,就是 解脱 。佛教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境界,是通过佛教修持,息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理想境界。佛教的价值观念,为一些人的现世生活与出世愿望提供基本信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价值观是重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称人和天、地为 三才 ,且有鲜明的人格意识,重视独立的意志、人格,提倡刚毅观念,强调自强不息。在价值观念上,佛教与儒家是对立的。儒家更注重生,而佛教认为生死事大,讲生也讲死,特别重视人的 来世 。

生和死是人生的两个对立面,是一个十分严肃的整体人生观问题。儒家重视生,是一个方面,佛教重视死也是一个方面,两者可以互补。佛教的基本道德标准是去恶从善、慈悲平等、利人利已,这些观念不仅充实了中国的伦理道德学说,而且也发挥了稳定社会、改造社会的作用。在当代,佛教的大乘戒行、无我利人的精神、去恶从善的德行,以及人间净土的行愿等,都是能与现实社会相协调,并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

佛教对中国社会心理所造成的最大影响是报应观念。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理论,强调人们的现实社会地位和各种遭遇都是自身前世作善恶业的结果,今世所作的业将决定来世的命运。这种理论和中国固有的报应观念相融合,长期积淀在人们的心理,形成了深沉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为约束自身的言行,奉行去恶从善的道德准则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此外,佛教提倡忍辱以求得好报,带来了容忍、宽容、忍辱、忍受、忍让的心理影响。佛教讲普度众生、布施,也生发出同情心理、助人精神,而这些心态和精神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有积极作用的。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一直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吸取中国本土思想而创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大大改变了佛教的面貌。佛教传入中国后,日益适应中国的观念、愿望、习惯、趋向,重新调整、塑造佛教诸神的形象,受到中国人的崇敬。这都是佛教融合中国文化,从而使自身发生重构的表现

。从l000 多年来民间普通老百姓的信奉情况来看,最受他们亲近和顶礼膜拜的首先当是已完完全全地中国化、社会化与世俗化了的观音菩萨。

在我国近二千年来,观音信仰可说是长盛不衰,至今老百姓家中供奉最多的依然是观世音菩萨,寺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成道、出家纪念日依然是香火最盛的日子之一。观音形象的中国化、艺术化,使她成为佛教慈悲精神与儒家仁义之教相结合的典范。因而观音信仰的发展对于化导、抚慰人心、稳定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观世音菩萨身上,凝聚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寓含了佛教深刻的哲理,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崇尚和平的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文/陈晨)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