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局长小文先生、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嘉宾,大家吉祥!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感谢诸位领导协助,让两岸三地的佛教界得以打破往例,在平等尊重的立场下,共同来举办这一场会议在这历史的一刻,不仅是两岸佛教的盛事,也将为未来世界和平起了一个指标作用,因此意义至为重大。
谈到和谐世界,面对国际间战争频仍、人世里苦难不断,人们日渐体会到,人类必须有共存共荣的理念、互助互重的雅量,以及彼此透过和谐会谈、沟通交流,才能共创“自他双赢”的局面,为这个世间带来欢喜与融和。因此,仅就今天的主题,提出以下四点,供作参考:一、慈悲尊重可以和谐;二、包容异己可以和谐;三、人我平等可以和谐;四、共生共存可以和谐。
一、慈悲尊重可以和谐
慈悲与尊重,是融和彼此的不二法门。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的慈悲,是不分你我彼此、不分远近亲疏,是所有一切有缘、无缘的众生,都要度化摄受。慈悲,也包含了自他尊重的深刻意义:慈悲是利他护生──尊重生命的价值,慈悲是怨亲平等──尊重彼此的雅量,慈悲是共享福利──尊重大众的拥有。
在佛教里,诸佛菩萨无不以慈悲摄化人间;佛陀过去曾以“亲族之荫胜余荫”感动琉璃王退兵,阻止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佛教行者也常劝人「当以慈心育养幼弱,见禽兽虫蛾、下贱仰人活者,常当愍念……,莫得加刀杖,伤绝其命」,这些都是慈悲尊重的具体实践。所以真正的慈悲,必须站在尊重对方的立场,给予服务济助;慈悲是充满智慧、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是成就对方的一种愿心,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泉源。
慈悲尊重,也有平等融摄的意思,亦即体现“生佛平等”、“圣凡一如”、“自他同体”的精神
。尤其现在是一个“地球村”的时代,要有“地球人”的思想,小至物我之间的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乃至国与国的互惠互利,如果彼此皆能以慈悲尊重的态度来相互融摄,便可化瞋恨为和平,转暴戾为祥瑞。尤其世间一切都是“众缘所成”,今天我帮助你,就是爱护自己;我仇恨你,就是打击自己。有了慈悲,便可以扩大我们的心量,让私我的感情,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尊重爱护,所以今后人类世间要和谐,不可以没有慈悲尊重。二、包容异己可以和谐
世间上,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人,也有地域的不同、性别的差异,以及语言文字,乃至思想、信仰、生活习惯等种种的不同。虽然有这么多的差别,但彼此之间却又息息相关,需要众“缘”的互助,才能相得益彰,成就多采多姿的世界。因此,一个人如果没有容纳异己的雅量,就不能体会世间众缘所成的美妙,更无法认识诸法无我的真理。
“包容异己”是崇高的美德,俗语说“有容乃大”,大海容纳百川,所以能成其大;虚空容纳森罗万象,才能成为虚空。一个人的心能包容一个家庭,他就能成为一家之主;能包容一个城市,就能成为一市之长;能包容一个国家,就能成为一国领袖;能包容一个地球,乃至三千法界,就能与佛心契合无间。因此,做人要像大海、像虚空,能包容异己,人格才能崇高圆满。
说到包容异己,佛教是最讲求包容的宗教。两千多年来,佛教所以能和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融和,便是因为教义的包容性。佛陀度化众生,只要发心向道,不分种族、地域、宗教、各种人等,无论身份尊卑贵贱,佛陀无不接引,佛法因此能迅速开展弘传。佛教东传中国后,隋唐八宗昌盛的景况,使得佛教呈现缤纷灿烂的局面。后来佛教传至东亚及西方各国,也都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可见包容异己,不但无损自己的光彩,还能促成百花齐放的盛况。
包容,实在是天地间最珍贵的美德了!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只要我们的心能包容世间万物,就能拥有整个法界。因此包容异己,才是彼此的和合之道;人人能包容异己,世界必定和谐安乐。
三、人我平等可以和谐
佛教有一句话“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充分表现了平等的真理。佛陀最初成立和合僧团,即以“四姓出家,同为释氏”,打破了印度长久以来种姓制度的不平等,也打破了尊卑贵贱、性别年龄等种种的不平等。
“平等”是佛法的根本精神,现在社会也在高喊“男女平等”、“两性平权”、“种族平等”,这是时代的潮流。然而平等的道理人人会说,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的不平等,例如贫富不平等、智愚不平等、强弱不平等……;因为不平等,因此世界战端时起,人我纷争不断。
所谓平等,不是用强制的手段逼迫对方就范,而是视人如己,立场互易;平等也不是盲目的、任性的、齐头式的要求,而是理性的立足于彼此互相尊重之上,不分大小有无、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国籍、不分你我彼此,要能顾及对方的尊严、权益,才是平等的真义。
世间万相,有种种的差别不同,能在差别中取得平等,才能在矛盾中达到调和。因此,平等要“适得其用”,要“分工合作”,如同我们的六根,眼睛用来看,耳朵用来听,鼻子用来嗅,这便是分工合作,这就是适得其用。人我之间也是一样,彼此要相互依靠才能生存,不要排挤他人,也不要嫌弃任何一人,更不要和他人比较、计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能以平等心做人处事,自然能知足常乐;人人能用平等心来看这个社会,那么“四海之内皆是兄弟”,这就是“大同世界”,也是“地球村”的实现。
总之,佛教主张世间万法互为缘起,彼此关系密切;一切众生佛性平等,无有差别。如果我们能体会“生佛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事理平等”、“空有平等”的真理,自然人我能平等;人我能平等,才可以消弭人世间的不公平,达成人我之间的和合。人我平等,不但能美化自己,也能美化群众、美化世间的一切;能在同体共生的认知上,各自呈现善美的特色,在相辅相成中共同扶持,如此一来便可以共创和平的世界。
四、共生共存可以和谐
《国语》有一段话:“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意思是说:只有一种声音不会好听,只有一个颜色没有文采,只有一种味道不会可口,单一的物品没有好坏可言。这正说明了众缘和合的重要。
所谓“和谐”,并不是要求大家都一样,而是“异中求同、同中存异”,要能容许差别中的共同存在。就如衣服有五彩缤纷、花园有万紫千红,颜色搭配协调就可赏心悦目;一团乐队,有吹、拉、弹、敲的不同,只要音阶和谐就会悦耳动听;一支舞蹈,尽管各个舞者有不同的肢体语言,只要能表现共同的主题,就会产生艺术美感。
以人类的生命来说,在因缘法则之下,人不能单独存在,彼此要共生才能共存。佛教的僧伽即“和合众”之意,依“和谐共住”为轨范,得以保障僧团的清净和乐。即使后来的佛教,分有部派佛教、大乘佛教、藏传佛教等不同,但佛祖是一个,教理是一味,彼此还是共同包容存在。因此,佛教讲“同体共生”,宇宙世界就是一个大我的生命,万物彼此共生共存,才能众缘和合。
美国向来有“民族大熔炉”的称号,他们在去年选出非裔的欧巴马当总统,显示各族群融和共存的伟大;新加坡这个国家,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各民族之间保有各自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由于彼此能共存共荣,因此在经济、教育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的模范。
综观人生在世,因为有许多人给我们因缘,我们才能生存,所以我们也要给别人一些因缘,让他们的生命都能自由自在的存活下去。每一个人都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到社会、国家、民族、宇宙之间,才能成就“大我”的生命共同体,因此人人能有“共生共存”的体认,世界才能和谐。
最后以一则故事说明“众缘和合”的意义与重要。
有一次,宫女们端上一碗鲜美的羹汤给弥兰陀王。一旁的那先比丘借机上前问道:“大王,现在这碗羹汤,不知道您是否有办法把里面的辣味、酸味、咸味、甜味一一区分开来呢?”
弥兰陀王说:“这怎么可能?所有的菜都已经化为羹汤,百味融和成一味,任谁也没有办法把它们分开了。”
那先比丘见机不可失,马上接着说道:“大王,我们的国家社会正如这一碗羹汤,是融和了不同的男女老少、尊卑贵贱,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国家的子民,社会的一个成员。希望王能以同体的慈悲心来看待他们,就像生儿育女,不管是儿子、女儿,做父母的都应该要一视同仁,尽心教养的道理一样。”
今后和谐世界的创造,就如同这一碗百味羹汤一样,必须依靠众缘和合才得以成,所以唯有大家彼此和谐,才能共谱人类美好的未来。祝福大家,生耕致富,和谐圆满!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