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可见人们对名的重视程度。但是好名的前提是好人,这样才名符其实。那么好人的标准是什么呢?当然是品质。然而人的表现千差万别,品质要如何来衡量?要说品质,还得从本源说起,因为“人”是生命进化的阶段性产物。人所表现的,必然是本源存在的,否则就不能表现出来。现实中,不同人、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心性品质不同。总的来看,可分为2大种类。一类是:光明、坦荡、正义、善良、积极、进取、勇敢、担当等,统称为“善”;另一类是:阴险、狡诈、残忍、邪恶、消极、逃避、虚伪、懦弱等,统称为“恶”。所以人的品质,可简单划分为:善与恶。二者共存共在,此消彼长。良好品性表现出来,就是良性循环,生命就进化升华;相反就是恶性循环,生命就退化堕落。清楚这个问题,才能做到趋吉避凶,把握命运。
好人是把心性之中善良美好的品性表现出来。比如:乐于助人、光明磊落、敢于坚持正义、为人诚实正直、敢做敢当、平等待人、认真严谨等等。
人生短暂,只有把善良美好的品性表现出来,生命才能进化升华。可有人说:“好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事实果真如此吗?
好人好报是有前提的,它需要2个条件。
首先是好人。好人有好心。心术不正,或以“善”的名义掩盖不良居心者除外。
第二、用心要正确。好心若不能正用,就会好心做坏事。现实中人们往往侧重关心现实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导致“好心做坏事”的情形,比比皆是。具有代表性的是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不能说不爱。如果不会爱,同样会出问题。一些家长过分关心孩子的生活,而忽视心性品质的教育培养。使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人人为“我”成为理所当然,不知尊重和感恩;只知索取,不肯付出等不良习惯被一点点养成。习惯了以“我”为中心,就不习惯为别人着想,如何能做到反哺呢?试问: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没有良好习惯,孩子会幸福吗?并且人的福报与创造的价值相当,人只有创造价值,才有意义。不能独立自立,就是在消耗福报,最终结果是:甘尽苦来。这样的关心,不仅坑害了孩子,还为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和隐患。当下的“啃老”现象是很多家长的无奈。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反思。
有一个《孩子与大树的故事》,赞叹母爱伟大在于无私付出。其中暗含:为了孩子,父母应该倾其所有。表面看感人,实则有误导之嫌。
真正好人,不光要有好心,好心还要用到正处,所以还需要眼光和胸怀。这样才不至于“好心做坏事”,如此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好人、真正的智者。
接下来,看一看:真正智者所具有的优势和利益。
生活质量不由物质水平决定,而由心性质量决定。人无论拥有什么,如果没有心情,都不是真正享受。真正智者的生活不以物质和名利为目的,即使失去再多,也不会失去良知美德。可以心安坦然地享受人类文明成果,这才是真正的享受。这种享受无法用钱买到,所以说是:无价之宝。
人生百年,转眼即逝。真正受人敬仰、不灭的是深植于内心的精神美德。历史上的名人、伟人、圣人等,他们为什么而得名?是因为品质、价值和贡献。伟大的品质让人类真切体会到伟大心性带来的真实与美好,所以被人们敬仰、怀念,流传久远。
因为助人,所以多助。力都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困境有人帮助,就容易度过难关。相反,没有助力分担,则很难度过难关。
真正的智者,看淡名利,重视内心;不受利益羁绊,不受名利困扰;敢于面对自身缺陷;勇于担当负责;不消极,不逃避。所以轻松自由。
真正的好人,不但具有良好品质,而且还具有不同寻常的眼光和胸怀。会对“人心”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未来的获得会非常丰盛,而且是多层面的获得。
话又说回来,即使是真正的好人,也要为曾经的过错承担不利后果;有的由于使命和责任的需要,而承担更多的磨难和考验。所以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误以为:好人没有好报。
还有人说:好人不长寿。生命是否进化与寿命长短没有关系,而与心性品质有关系。如果把善良本性开发出来,即使存活一天,也是进步;如果把恶性开发出来,即使活100年,也是堕落。况且长寿与否,不能用人生来衡量,人生不过是生命进化的一个阶段,不能代表生命的全过程。
好人吃亏,损失的也仅仅是物质和利益。恶人得逞,也只是一时。只要条件成熟,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只看到眼前的实惠,而不能预见将来要承担的后果,那是缺乏智慧的表现。但以“善”的名义传播不正确或有瑕疵的观点理念;以关心“人”的名义来强迫“人”等,结果也不会好。所以不要被“善”的假象所迷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无人可以例外。
既然存在善与恶2种品性,那么该如何把控呢?
社会的重点是人,人的重点是心,社会风气亦是人心的体现。兴衰成败,人心是决定性因素。所以“人心”是问题的根本。人心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本源之中虽然存在着善良的品性,但只是希望和可能。要变成现实,则需要条件。就像种子,只有适宜的环境,才能生根发芽。所以人心需要规范。只有规范人心,才能要把心性之中的美好品质开发出来。否则“恶性”就会生长。改善人心,是一项长远工程。需要长远眼光,长久坚持,才能产生明显效果。
规范人心,法律与自律,缺一不可。法律靠强制,自律靠自觉。好的制度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孕育良好品性;一方面可抑制“恶性”品质。然而好的制度需要正确执行、公民自觉遵守和广泛的社会监督,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真正凝聚人心的是品质,而不是利益。靠利益凝聚人心,反而会把人的眼光导向利益,最终会因利益而祸乱人心,导致社会混乱难治。所以法律制度的制定要侧重人心,体现公平公正。同时对违规者要加大惩罚力度,足以威慑心怀不轨者,这样才能真正引以为戒,使社会人心朝着健康发展轨道前行。
充分发挥舆论的监督导向作用。在人类文明进程中,舆论监督对法律制度的实施和完善,提高公民道德修养,以及社会公德等,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舆论的正确引导,可以使正确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现实中,一些媒体的表现,令人担忧。比如:为了效益,不顾负面影响,甚至是非颠倒;过分夸大产品功效,甚至虚假宣传;还有借助媒体,进行色情传播、诱导等等,已经失去作为媒体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警惕“滥好人”现象。所谓滥好人,是指只具有表面形式,而不具备真正好人应有的素质和心态。有的人只存有好的想法;有的只是披着“慈与善”的外衣;还有不辨真伪的“行善”施舍;以及不得罪人的“老好人”等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负责任。
当下,有些自以为“觉悟”的“明白人”,正在传播有瑕疵、甚至明显错误的理念。当受到质疑,有人选择回避;有人转移话题;有的人则不以为然,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做好事,还有错吗?听起来多么有说服力?这明显是在找借口,并且给问题披上看似无可质疑的铠甲,这是严重的不负责任!就是这种披着“善良”外衣的滥好人,却打着“济世、度人、救人”等等“善”的旗号,很容易麻痹人,而放松警惕。如果再剃了光头、穿上袈裟、道袍等,再与缺乏辨别能力的大众结合在一起,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迷惑人、误导人;甚至别有用心,也可能得逞。后果可想而知,有多么可怕!
这些滥好人的行为,助长了一些人的贪婪、不劳而获等等恶习;甚至纵容不法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坏。
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大行其道?原因是信仰缺失。重形式,而轻实质;重说教,而轻实践。这就是当下信仰的悲哀。不过,这也正常。因为新旧更替,是规律决定的必然。当下社会,“滥好人”现象极其普遍,所以要时刻警惕。
倡导学习精神,从整体上提高全民素质。宇宙是一个巨系统,世界领域,纷繁无限。需要学习的领域众多,尤其是哲学,关乎本质。就像大树,树干被枝、杈、叶包围,根则藏于地下。要认识大树,就要透过枝叶,发现树干,然后才可寻根。所以要认识本质,就不能被复杂的现象所迷惑。需要广泛学习,拓展眼光,开阔视野。然而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跨学科、跨领域,彼此串联起来,才能成为体系,这样才能看清事物全貌。从而抓住本质,统领全局。
只有提高全民素质,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自觉共建,共同监督。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风尚。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复杂社会问题。
学习需要讲究方法,不能盲目和迷信,要结合实际加以运用。有人提倡要学习水的特性,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还有人提倡“以德报怨”等。水利万物,固然可取,但水的颠覆性和破坏性,却往往被忽视。所以“不争”不是没有原则,简单机械地“不争”,则会放纵成灾。“以德报怨”也是如此,真善为德,德是使人形成良好习惯。否则即是伪善。一味报怨以德,则会增生恶性,助长恶习,非智者所为。
真正的智者,不但为自己负责,还为他人和社会负责;并且关注的重点是心性和品质。因为人心是根本,品质决定一切。愿人心成为百花园,绽放善良的花朵,装扮世界,美丽人间。
本人曾经发表的帖子——
《全新“话”烦恼》、《你真的关心自己吗》、《全新解读净土法门》、《如何念佛,如何成佛》、《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的危险理念》、《深度剖析情绪及其掌控方法》、《烦恼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再驳:本来是佛》等。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