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的好处
修心学处一共有二十二条,依此修学,可以令修心不退失并辗转增上,最终达到合格的证量
。
一贯众瑜伽
我们要一贯以菩提心作为瑜伽行,在在处处都以菩提心来摄持,把菩提心融入到生活中的一切时处。如《华严经 #8226;净行品》所讲:在吃饭的时候,观想布施一切有情,使他们都能得以饱满;在睡眠的时候,观想一切有情皆得无上安乐,清净涅槃;醒来的时候,愿一切有情从无明迷梦中觉醒;乃至开门的时候,也愿一切有情都能进入解脱之门……如此而修,就把我们的心和众生的心时刻联系在一起。
一伏诸邪倒
我们依此教授修自他相换,对治我爱执,则一切邪见颠倒损害都会被摧毁。譬如在修心的时候,患有疾病,魔障侵害,他人嗔恨,或增加自己烦恼违缘等等,这时应当怎么办呢?应该这样来思维:“这世间有很多众生,他们也像我一样有这种种痛苦,实在是非常可怜。这种苦连我都承受不了,他们又如何能承受呢?愿他们的苦报都流入我身,由我一个人来承受。愿我的一切善行功德都回向给他们,令他们都能具足修心的顺缘。”如此而修,消除了我爱执,你就能生起强悍的心力,无所畏惧地坦然面对一切违缘。
初后修二事
二事即发心和回向。修法之初要发菩提心,修法是为了有能力利益一切众生。这样你修法的功德会倍增,因为心量不一样了,所获得的功德也就迥然不同。修法结束后要回向,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及无上菩提,则功德不会漏失。犹如一滴水只有在大海里才不会干涸,我们所修的这一点点功德,只有回向给众生才不会被耗尽。因为众生无量,功德也就无量,你永远也享受不完。
我们依牵引力教授,每天早上起床时都应发愿;“我在今天的每时每刻,全部身口意都不离愿行二菩提心,以菩提心摄持我的一切行为,把我爱执转化为他爱执。”如此发愿后,白天以正知正念进行摄持。晚上睡觉前进行反省,反省白天的一切所作所为。如果发现了有违背菩提心的行为,就要立即痛加忏悔,决定今后不再造罪,并祈求上师三宝的慈悲加持,使它清净。如果确实没有违犯,应该生起欢喜心,发愿以后每天都能这样修持。
二境皆安忍
二境即盛衰或苦乐二境。有的人生活太享乐就退失正法,有的人则遭受到痛苦就退失正法。我们作为修心的大乘行者,不管处于什么环境,不管是苦是乐,都不应该忘失修心的教授,不应该舍弃菩提心的修持,要用菩提心来摄受一切。
譬如当我们处于顺境的时候,眷属和资财都比较圆满,这时应当思维:“这一切有为法,就如同梦幻泡影、镜花水月般不真实。它是无常的,终究有一天会失去的,因此我就是拥有再多的资财受用,也没有什么值得骄慢的地方。”所以要趁现在还暂时拥有,发起慈悲之心多作奉献,用来积攒福德资粮。
那么在事业衰败的时候呢?我们应当思维:“我现在遭受的这一切苦难,就像梦中失去爱子一样,从真实来讲并无得失可言。一切名闻利养都如同水中月,即使捞到了又如何?最终还不是要两手空空而去!”因此在失意的时候,我们也要能安心忍受,不怨天尤人,并且以这种衰败相作为促进修行的动力,发起对轮回盛事的厌离心,更加精进于修持解脱道。否则,饱食暖衣的时候还勉强知道修法,一旦遭遇逆境,就变成了没有修行的凡夫,我们不应当出现类似情况。
舍命护二戒
二戒是指佛法总的三乘戒律,以及修心的特殊戒律。如果没有这两种戒律,我们不论是今世还是后世,都不会有任何安乐可言。因此要视戒律如生命般的重要。甚至在戒律与生命之间,宁愿舍弃生命也要守护戒律。譬如就最基础的五戒来说,这是我们获得人身的前提,只有守持好了五戒,才有可能获得现在这样一个人身,舍弃戒律就意味着舍弃人身。反之,为了戒律而舍弃生命,虽然今生的生命结束了,但凭借持戒的功德,会使我们获得更好的生命形态。因此,为了守护这两种戒律,纵然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勤学三难事
三难事是指最初认识烦恼难、中间对治烦恼难、最终断除烦恼难。烦恼初生的时候我们难以发觉,即使发觉了也难以制止,暂时制止了也难以彻底断除。所以,我们要时刻观照内心,烦恼生起时才能随时觉察到,然后集中一切善法来对治。为了使烦恼不再生起,应当反反复复地精进修学。
那么如何认识烦恼呢?不仅要能认识贪嗔痴等粗分烦恼,还要能认识各种微细烦恼,这就需要我们学习戒律。三乘戒律修学不了,最起码也要学习五戒十善。戒律是针对烦恼而来的。只有懂得了戒律,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能知道烦恼的具体表现,烦恼生起来才能观照得明明白白。
认识烦恼后如何对治呢?要通过持戒来约束自己,不要让烦恼放纵自然。但是有时明知道是恶事,可我们没有办法做到自控。往往心中产生善念的同时,总有恶念伴随出现,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心力来对治烦恼。所以要多多祈求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同时配合积福忏罪,勤修世俗、胜义菩提心等对治法。平时经常这样修习,遇到烦恼才能对治自如。因为恶唯有通过善来对治,通过祈请上师三宝加持,培植福德,将自心与上师的智慧心相融合,自然而然地就不会再有恶念产生。
取三主要因
我们能够有机缘来学佛修行,需要具足三个主要因素:值遇善知识的摄受,有修行的能力,具足修行的顺缘。只有这三个因素都具备了,我们才有条件来修行,才有解脱乃至成佛的可能。
第一,值遇善知识的摄受。我们一旦有缘遇到善知识,就不可以错过。修解脱道者一切都可以放弃,唯有善知识不能放弃,要像溺水者抓住救命稻草紧紧不放那样,视善知识如生命般的重要,把握一切机缘如理依止。因为只有值遇善知识得遇善法,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修持解脱道,才有出离生死轮回的可能。
知道值遇善知识需要什么条件吗?是众生的福德因缘成熟,以及善知识的悲愿关照,在这二缘和合之下,才有值遇善知识摄受的可能。这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因缘聚会,一旦值遇了,我们就不可以错过机会。所以普贤愿王里讲,要把修持善根的所有福德,回向给自己的师长,祈愿师长能长久住世,利乐一切有情。这是大乘菩萨的发愿。
我们要经常祈请自己的师长住世,这样可以创造师徒常聚的缘起。因为对于那些证悟的圣者来说,他已经获得了生死自在,住世完全是根据众生的因缘。众生需要他住多长时间,他就住多长时间,如果众生不需要了,他就会示现入涅,重新换一个角色来利益其他有缘众生。
第二,有修行的能力。这里主要是指修行法器的培养。如果懈怠放逸,身心粗重,烦恼炽盛,对善知识不生敬信,闻到正法不生净信,这样即使值遇善知识,也不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该断的恶习一定要断除,该守的戒律一定要遵守,把自己培养成为堪受正法的法器。
特别是对于想学密法者,更要注意这一点。对于根器不具足者,是不能传授甚深无上密法的,否则对师徒双方都没有好处。这在密乘根本戒中有明确要求。一定要把自己铸造成清净法器,根器一定要成熟。根器成熟到什么程度算合格呢?譬如能否生起视师如佛的清净信心,能否生起利他无我的菩提心,是否对因果规律坚信不疑,能不能严格遵守戒律等等。这些主要条件都具备了,才是修学金刚乘密法的根器。
藏传佛教在传统上,弟子依止上师一般都是许多年。跟随上师一起学修多年,经过磨炼和考验直到根器成熟,才会把即身成佛的甚深密法传给你。所以,真正的密法并不是想求就能求到的,大家不应该着急,也不应该如此企盼,而应当先把自己铸造成合格的法器。
许多人喜欢在这位上师前求个传承,在那位上师前求个灌顶,求到后就赶紧离开,而不愿意长期依止一位上师。即使上师会慈悲传给你,所传的也大多只是基础法,起个结缘加持的作用而已。至于甚深的密义并不会轻易传讲,任何一位具格上师,都不会触犯这个戒律。对于一位具格上师来说,你随便供养一点东西,他对你也不了解,就把无上密的甚深教法传给你,这怎么可能呢?这样不注重守护密乘戒律的上师,所教之法我们怎么敢学呢?即使你有很多的供养,但法并不是用钱财就能换来的,钱财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万能的,但在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师眼里,却是视之如粪土无异,不要用自己世俗的眼光,把什么都看成带有铜臭气。如果自己的根器不成熟,你有再多的供养也无济于事,作为具德上师来说,根本就不会为丰厚的供养而动心。
我们的根器不成熟,信念不坚定,不要说无上密本尊法,就是一些护法也不能随便修持。现在人们大多对一些护法、财神法感兴趣,认为能带来世间法的圆满,能用来对付仇敌,能让自己发财等等。若出现违缘或所求不如愿,就往往怪罪于护法不灵。这学法的动机本身就不清净,你怎么能有感应呢?即使能暂时产生一点点作用,这种恶业的果报还是会降临到自己身上。修到最后你只会对法失去信心,甚至谤法,这样罪过就更大了。其实不是法之过,而在于自身根器不成熟,忽略了修学密法的基础。
就从作为佛法根本的戒律方面来说,现在有多少人真正相信因果,并且严格遵守戒律的要求呢?作为修行人要想获得成就,不步入歧途,最根本的就是守持戒律。经常听说有人学法出了问题,诸如着魔,精神失常等等,这并不是什么奇怪事。你学法不守戒,胡作非为,怎么能获得护法的护持?失去了护法的护持,然后又福德消退,恶业现前,冤债非人之类乘虚而入,怎么能不着魔呢?没有一颗慈悲利他的菩提心,在贪心嗔心的驱使下来修法,刚好和一些低级的生命臭味相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它们不找你找谁?所以,大家不要好高骛远,一定要注重基础的修持,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法器。
第三,具足修行的顺缘。衣食住处等顺缘如果不具足,也是难以修行的。连起码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你又怎么可能有心思来学法,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呢?
如果具足了这三种修法的主要因缘,应当精进修持,并祈愿一切众生都能具足这三种因缘。如果缺乏这三种主要因缘,你也不用沮丧而放弃正法,而要努力去创造这些因缘。应当这样思维:“在这个世间,不知道有多少众生如我一样,缺乏这些因缘,以致于得不到真实佛法,实在是值得悲悯。愿他们缺乏这些因缘的一切过失,全部都成熟在我身上。愿他们具足这三种因缘,并能至心修学佛法。”
修三不退失
第一,于善知识不退信心。大乘道的一切功德,都是从敬信善知识而来。不敬信善知识,则无异于自己关闭了智慧之门。所以我们不应对善知识退失信心。但有时候内心会产生魔障,即使知道对方是善知识,我们也会退失信心或产生怀疑。这时一定要明白,这是自己内心的魔障在干扰,应当重新振作起来,通过闻思修而增强信皈。
第二,于戒不退防护心。戒为无上菩提本,对于三乘佛法的微细学处,我们都应守持不退,时时刻刻严加防护。犹如保护生命一样来护持它,像护持眼睛一样来珍爱它。
第三,于菩提心不退欢喜心。对于菩提心教授,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欢喜接受,修心应勇猛不退,不能认为难修而放弃。因为这是大乘佛法的心要,是显密诸法的命脉。如果退失了菩提心,则一切功德付之东流。你即使再修其它任何法门,乃至无上密大法也是无济于事。
具三不舍离
有三种事业我们不应该舍离。哪三种呢?就是我们的身语意三业,不可须臾离开善法。我们所说的“修行”,就是指修正身语意三业,譬如粗暴的言行、不净的思想等等。我们要净化三业,唯有用善法来对治。身体方面的善业,比如具足威仪,勤行礼拜等等;语言方面的善业,如爱语布施,念经诵咒,赞佛功德等等;思想方面的善业,比如依法如理思维,时刻不离菩提心等等。
于境无偏党
对于修菩提心的对境,亲疏恩怨等诸有情,都要平等对待,不能有亲疏爱憎的分别心。
遍深研众善
遍,指普遍十方;深,谓于心灵深处。就是在我们心灵深处,一定要接受这个菩提心的教授。对一切有情都要欢喜忆念,从无厌倦,而不是仅仅口说而已。
常修诸法要
对于一些修心的特殊对象,譬如难修忍辱的怨敌,因为宿世业力而不喜欢的对方,以及师长、父母和室友等等,这五类难以修心的特殊对象,可以分门别类,单独分开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修。
不待众缘备
修心不要等到众缘具足后才起修,不要依赖于衣食无缺、身体强健等顺缘具足。你不要想:“我现在没有资粮,等我钱赚够了再修;我现在没有时间,等我退休后再修;我现在身体不好,等我病好了再修”等等。不要等具足这些条件,如果抱有这些想法,我们永远也不会有修法的可能。不管遇到顺缘还是逆缘,我们都要能够随缘而修。即使顺缘不具足,也应当用菩提心来摄持,将此不具足转为道用。
譬如生病的时候,不要等病治好了再来修法。应当思维:我现在有了疾病,正好让我感知到轮回的痛苦,从而生起一个出离心。这个痛苦是怎么来的?是过去恶业成熟了的果报,它使我认识到恶业的可怕,从而生起向善之心。我现在这点苦都难以忍受,如母众生的那么多苦又如何能忍受?从而生起对众生的悲心等等。这种种的启迪都是疾病所带来的礼物,对不对?所以要善于转违缘为道用,即使不具足众缘也要精进于修心。
今当修主要
从无始以来,我们虽然得到过无数人身,但都全无成就,白白地虚掷了。这是肯定的,否则现在就不会还是凡夫一个。如今我们既然有缘值遇正法,就不能再蹉跎光阴,修一些法的枝末,那样的话还是在浪费时间,应当选择主要的来修。什么才是主要的呢?应该这样来抉择:
第一,在现前一切事务中,以修正法为主。我们现在既然获得了具足良缘的人身,又听闻到了难闻的正法,就应当以修持正法为主。相对于世间法来说,修持正法对现世和后世都能起到利益,能成办自他二利。因此,要把主要精力用来修持正法。
第二,在正法的闻思修中,以实修为主。闻法之后若不进行实修,那就如同患重病者找到了能治病的良药,却仅仅枧为一种收藏而不服用,最后却病死一样的愚痴。佛法是治疗内心烦恼的良药,不要仅仅把它作为学问来研究,一旦听闻了就要付诸于实修,否则是得不到任何法益的。
第三,在各种修持法中,以修菩提心为主。菩提心是大乘的心要,离开了它,我们任修一切法都无济于事,不会有什么实质的价值。
第四,在法的修持方面,以上师教授为主。仅仅靠自己看书研究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上师的教授。有上师教导比自己看书更有效,因为上师明白你的根器,并且有自己修证的体验,所传的法一定是最契合你的。就像治病要对症下药一样,对于具信弟子来说,上师了解你的病情,开出的药方肯定最能对治你的烦恼。
第五,在修法的一切威仪中,以坐修为主。有的人喜欢躺着修法,如果不管什么法都躺着修的话,这是懒汉式的修持。并且躺着修容易陷入昏沉。除了一些特殊的修法之外,最好的禅修方式应以坐修为主。如果能用毗卢七法的坐式,并配合佛风来净化动机,那就更为殊胜了,对于转变心念和提高禅定力,增强观想力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第六,在远离对境的修持中,以修对治法为主。尽管避世修行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烦恼,但那只是被暂时压伏住了,一旦条件具足,烦恼还是会生起。为了能彻底断除烦恼,只有通过入世修持,直接把烦恼挑拨出来修对治法。
总之,为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身价值,我们应当视后世比今生重要,视正法比世间法重要,视菩提心法比其它诸法重要。应当把这些作为修持的重点。
勿作颠倒知
有六种颠倒的观念和行为,我们应当断除。
(一)随喜颠倒。随喜就是随顺他人的喜悦,为他人的喜悦而感到喜悦。所以别人修善法我们高兴,别人解脱我们高兴。即使不能亲自去做同样的事,只要随喜别人,这一念产生的功德就不亚于他,这多好啊!然而我们却常常颠倒,当他人遭受苦难的时候,我们往往兴灾乐祸。这就是随喜颠倒。
(二)教心颠倒。我们自己追求能利益自他的清净善法,通往真正快乐的解脱之道。但对于需要依赖我们而生存的人,譬如自己的子女、弟子等等,却不教导他们修持善法,而是让他们追求现世的名闻利养,学习一些世间法方面的东西,做一些对来世极为有害的事。这就是教心颠倒。
(三)忍辱颠倒。为了贪图世俗的名闻利养,再怎么奔波也感觉不累,对于这些为降伏怨敞、守护眷属、获取财物而带来的艰难困苦,甘心情愿忍受,一生中为之拚搏奋斗而乐此不疲。对于能带来究竟安乐的善行则视若畏途,稍有困阻就畏难不前,哪怕是听法时偶尔受到日晒雨淋,蚊虫叮咬,像这样的小苦也无法忍耐。这是忍辱颠倒。
(四)悲心颠倒。我们常常看到那些修行者,他们为了究竟利乐众生,勇担解脱重任,放弃一切名闻利养而修苦行。对于这样的高洁圣行我们不去顶礼赞叹,却认为他们甚为可怜。而对于那些恶深苦重的众生,例如依仗权势造种种恶行,给他人带来痛苦,也给自己造下无边恶业的人,我们不但不去悲悯同情,反而赞叹对方有大势力。这就是悲心颠倒。
(五)欲心颠倒。我们知道修行是多么快乐的事,求解脱是多么光荣的事,可我们就是不想修清净正法,而是迷恋世间名闻利养,去搞一些世间法,去做一些世间经营之类的事。这是欲心颠倒。
(六)味着颠倒。不从闻思修的途径领受佛法甘露法味,却对世俗的街谈巷议、商务、军事等言论极感兴趣,贪著世间名利。这是味着颠倒。
不可以轻急
修心是一个长期转化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而产生一曝十寒的过患。譬如我们有时听上师说法,会暂时生起类似出离心的冲动,连着几天拚命用功,但是不久就感到厌倦了。像这样有时勇猛精进,有时又无所事事,短期内不见成效就轻言放弃,是不会有什么学修成果的。这样的情况应当避免。经中说导师释迦牟尼佛尚需三大阿僧祇劫才证得佛位,我们又怎么能执著于短短几年就修出什么果位呢?所以要有一种长远的目光,有一生又一生不断努力的心理准备,从而放松情绪,修心不急不躁。就像锻炼身体需要不间断的长期努力,过于激烈或松弛都不会有效果。我们对心灵的修炼也是如此,应松紧适度,如细水长流。这样持之以恒地修持,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彻底善修习
对于修心的教授,我们不应当只是口头说谎而已,必须落实到心灵深处,彻底修学。要把修心的教授和自己的相续紧密结合,而不是当一个空谈的理论家。许多东西我们并不是不知道,也懂得不少教理,但为什么没有在内心产生一个觉受呢?这就是没有进行实修实证的结果。大家作为修行人,一定要学以致用,把所学的东西用来对治内心的过患。
观察令解脱
对于修心法应以寻、伺作观察修,善为观察自心,从而断疑解惑。譬如观察什么是我爱执的显现?什么是我爱执所生的烦恼?如何转我爱执为他爱执等等?观察到哪一种烦恼最重,即修相应的对治法来对冶,尽力断除。如是直趋菩提,而获得究竟的解脱。
勿做喜新念
我们修法时不要经常“喜新厌旧”,随时都能舍弃修持。比如今天修这个法挺欢喜,可几天后就降温了,再修一个法,修几天后又放下了。这是众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像猴子掰玉米,掰到一个扔一个。所以专一修持很重要。在一个阶段内,投入全部心力和一个法相应,是最为快捷和省力的。
勿作矜夸念
我们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把一切安乐奉献给他人,对如母众生进行饶益,但不能有任何矜夸的念头。不能认为自己对别人有所恩惠,认为自己比别人有德行等等。这种种的我慢都应该断除。为了利益如母有情而作修持,这是我们修行的本分,没有什么可骄慢的,不要因此而居功自傲。
气量勿狭隘
修心的人要气度恢宏,胸怀宽广,能容纳一切,不要喜怒无常。
勿贪著报取
我们做善事不要贪著有什么果报,不要期望对方的感恩和道谢,不要希求别人的掌声和赞叹。默默无闻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行。
由自胜解力 摧苦及恶名
求治我执教 今死亦无憾
这是伽喀巴大师依此教授修心的感想。今生能听闻到这个修心教授,对治我爱执,从而摧毁一切苦及恶名,用伽喀巴大师的话来说,是“死亦无憾!”哪怕当下就面临死亡,我们这个人生也不会留下遗憾!
这就是修心法对于临终者的殊胜作用。伽喀巴经过长期的实修菩提心,希望到最苦难的地狱去救度众生,但是到了临终的时候,净土却偏偏呈现在眼前。他说:“我整天发愿要去地狱,为什么出现的却是净土?”于是感到非常失望,就向诸佛菩萨祈祷,让他能够实现利乐地狱众生的愿望。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说明修菩提心合格者,不往生净土都不可能。对不对?对于内心清净的人来说,净土的境界自然呈现。如果内心不清净,净土也不可能显现。正如佛住世的时候,曾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别的佛国都是清净无垢,而世尊您的国土——娑婆世界却到处都是污秽?”佛陀足踏大地示现神通,大地顿时变得清净无垢,然后回答说:“你们之所以到处见到秽土,那是内心不净所致。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清净圆满的世界。”
我们整天厌离这个娑婆世界,想逃离到一个好的地方,想往生净土。但是如果我们自身就心不清净,净土也不可能显现。虽说在临死的刹那,依靠对三宝一心不乱的强大信顾力,也能获得往生净土的契机。但这是相当难以实现的。因为生前没有经过善业的长期熏习,造了那么多的恶业,到临死时又怎么能产生真切的信愿力呢?就如同白天做了恶事,晚上怎么还能期望有个好梦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我们一定要学会菩提心的教授,注重菩提心的修持,净化心灵,这才是净土法门的精髓,也是大乘一切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