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法师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本经正宗分第二部分的,正明菩提无法,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正宗分第二部分的,直显般若本体。我们看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这是断第十五种疑,上面说菩萨不见众生可度,不见佛土可严,如果是这样,成佛时也不见一切法,那么如来的五眼还有何作用呢?为断此疑,佛在这里一一举问须菩提,如来是否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以此来看当机者有何见解。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五眼的名相,然后再说明佛说这五眼的旨趣。肉眼,就是我们血肉之躯所具之眼,肉眼我们都知道,所见有限,见内不见外,见近不能见远。见内不见外,是指只能见障碍物之内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们的眼前有一堵墙,把我们障碍住了,我们只能见到墙以内的东西,墙以外的东西我们就看不到了,这个就是见内不见外。墙以外的东西,有障碍物以外的东西,我们的眼就透视不过去了,还有就是见近不见远,这个大家好理解,师父就是近视眼,远的东西看的就不太清楚,就有些模糊,再远的,我们说超出我们视力范围的,目视范围的,我们谁都看不到了,这就是见近不见远。天眼,天眼是由修福,是福报的福,和定力所报得的,欲界天的天人他是由修福业修福报所得,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人他们是由修定而得,天眼就不会被山河墙壁所障碍,内外都能看得见。慧眼能观空,比如二乘圣人能观真谛,我空之理。菩萨的法眼能观俗谛诸法,了知诸法之相,得法无碍辩。佛眼能圆照真俗,照种种法差别之相,一一同是平等般若实体,就是我们说的,通过现象见本体,通过一一诸法的现象,见到般若实相。就像以金为器器器为金,见金盘见到金碗,见到这些金所成的器,他能了知同是一金平等之相。古人说,“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含容”。
佛在这里一一来问五眼,无非是要将平等实相般若本体和盘托出。如来有肉眼,凡夫也有肉眼,那么凡夫何尝不是佛呢?这是显生佛平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显生佛平等。如来有天眼,诸天也有天眼,这是显佛天平等。如来有慧眼,同二乘人,二乘人也有慧眼,这是显大小平等。佛是大圣,二乘人为小圣,小乘圣人嘛,这是大圣小圣平等。如来有法眼,菩萨也具法眼,与佛无异,这是显因果平等。菩萨为因、因人,是因地是因人,佛是果地是果人,所以是显因果平等。如来有佛眼,诸佛也具佛眼,所以佛佛道同。
佛在这里一一来问五眼,须菩提一一回答有,这就让大众明白,不仅佛与佛同,而且在凡同凡,在天同天,在圣同圣,在菩萨同菩萨。这正如古德所说“溪山虽别风月是同”,这正直显般若本体平等一如,就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上面是讲佛能见之眼,这里是讲佛所见众生心。佛先举恒河沙来问须菩提,佛说是沙吗?须菩提回答,如来说是沙。佛又举一恒河沙中每一粒沙都化为一条恒河的话,一条恒河,每一粒沙,所有的每一粒沙都化为一条恒河,有恒河沙数的恒河,恒河沙数的恒河中所有沙,每一沙都为一佛世界,有这么多的佛世界,宁为多不?须菩提回答,甚多世尊。那肯定多了,每一沙化为一条恒河,所有的恒河中所有的沙,有这么多数量的佛世界,那肯定是数量是非常多了。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佛举这么多数量的佛世界,就是为了要说,在这么多的国土中,所有众生种种不同的心,国土无量了这已经,虽说是有量,但是也是数目非常的多,这无量世界的众生的心,又会有无量的众生,无量众生种种不同的心,对这么多种众生的心,这里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为什么说如此之多的众生心如来悉知呢?是因为众生心的数目虽然多,如来说这种种不同的心都是妄心,都不是离相无住真心,只是假名为心罢了。这里的如来说诸心,诸心指的是妄心,皆为非心,非心指的是非真心,是名为心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种种不同的心,只是假名称为心罢了,其实都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者何,为什么如来说众生心不是真心而是妄心呢?佛解释说,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称为三际,过去现在未来称为三际,际就是边际界限的意思,像过去,过去就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现在也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未来也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也就是说,过去现在未来各有边际,所以称为三际。心念既然有三际,它有边际它有界限,所以称为迁流。迁流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心念像水一样前浪后浪,我们常说的后浪推前浪,这样迁流不停,迁流不息不停。一切众生的心念,就像这三际迁流,念念不住,没有实体,了不可得,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众生的心三际迁流,不停不息,那么生灭之物,生灭法当然不是真心,因为真心是不生不灭的。一切众生之所以认妄为真,把这个妄心当作真心了,我们现在都是把妄心当作真心,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个妄心当体即空。前念一起,马上后念一跟上,马上就是生灭,前念起刹那就灭,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不知道呢?是由于我们的心粗没定,不能分辨心念的生住异灭刹那相续。如果众生能知自己每天的起心动念都是生灭的,都是迁流不息的,了不可得,谁还会执着自己的妄心呢?就是因为不知道它是生灭的,认为它是真的。《楞严经》中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切众生的生死轮转之苦,其实就是因为众生的心念生灭轮转而来的,都是我们的心念所迁流不息,所轮转而来的,如果心不随物转,心不随外境所动,不为外境所动,你就能除一切苦。我们的苦都是从哪里来?就是没有自我,师父常说你自己做不了主,你的心自己做不了主,都是随物所转,被物转了,这个物叫你顺心你就顺心一点,物叫你烦恼,外境、物叫你烦恼,六尘叫你烦恼你就烦恼,你都是随境转。如果你的心能定住,不随外物所转,把心安住下来,能够降住其心不随物转,你就能除一切苦。所以了生死出轮回,其实是什么?是了心,是心出。轮转都是什么,都是我们的心所感招来的,是心了罢了,是心出罢了。
我们修行佛道要了脱生死,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什么是妄什么是真。往浅了说,分别执着就是妄心,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真心,往深了说,真心无念,起念即妄。所谓修证,我们天天修行修证,就是为了除妄,那么如何除妄呢?就是离念,离念则分别执着自然没有,自然真心就显现了,生死自然了脱。现在我们想想,我们念佛法门其实就是这样,把心安住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什么?就是我们的性,我们的真心本性,无量的无量。妄念来了,把心安住在这一句佛号上面,这就是离念,离念离分别离执着。所以祖师大德说,意念纷驰总是魔,就是这样。意念纷驰总是魔,把心安住下来,你有了这个念了,有了念了,念迁流了,这就是生死的根本。佛在这里讲,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不可得,就是让人明白,迁流之心当下即空了不可得,应当直下向不可得处观照契入,往不可得无所有,让心湛湛寂寂,当下便是真心,我们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这样。所以古德云,“三际求心心不有,心不有处妄缘无,妄缘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即平等”。
达摩祖师当年在少林寺面壁闭关的时候,二祖慧可来断臂求法,达摩祖师就问慧可了,你为何断臂,慧可说,求大师为我安心,达摩祖师伸出手来说,将心拿来我为你安,慧可回答,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为你安心已毕,慧可大悟,当下大悟。所以如果能悟到心不可得,即得离相无住真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中说的,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好,我们再看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这是断第十六种疑。上面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不可得,又无众生可度,又无佛土可严,那么菩萨所修福德岂不是如同虚幻了吗?佛担心大众有这样的怀疑,这里用无住之福其福甚多来破。佛问须菩提,如果有人,知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皆不可得,那么他以不可得的心为因,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为缘,这个人以是这么因缘,所得的福多吗?须菩提这时候对般若真空已经深解义趣,当然知道以离相无住之心行于布施,一定可以契证实相之理,所得之福犹如虚空,不可限量的,所以须菩提回答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如果执着布施所得之福为实有,这叫着相了嘛,那么肯定为了贪求福德而行布施,心就住于相了,心就有相了,有相的布施,哪怕你布施的再多,以三千大千世界,以恒河沙世界满七宝来布施,所修的福德你即使生到了最高的一层天,福报非常的大,但是也有尽的时候。用生灭的心所修都是有漏的,都是生灭的,有生就有灭,都是有漏的,还是要轮回受苦,所以如来不说得福德多。如果没有福德之念,用无住来修布施,自然与实相般若相应,那必得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说得福德多。
好,我们再来看离色离相分第二十。我们刚才讲的第十九分法界通化分,师父这么一讲,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都可以理解的,非常快速的就可以理解的,我们理解了,就要把它用到我们的生活和修行当中去,生活不要离开修行,就是在生活当中去实践佛的真理,巧把善把尘劳作佛事,在生活当中,来实现我们无住生心。
好,我们再来看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这里即非是名又接着来了,我们再一点一点的来讲解。这是断第十七种疑,前面讲,实无有法佛得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既然一切无有,如来为什么还有身相呢?佛在这里问须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为的就是解释这种疑惑。这里的具足色身和下文当中,下面一句经文当中的具足诸相,指的是佛的报身,大家一定要知道,这地方举的是佛的报身。我们看前面说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这里说不可以具足色身见如来,前面所说的身相,三十二相,没有说具足,是指的佛的应化身,这里说具足色身,具足就是圆满微妙的意思,圆满微妙,就是说的佛的报身,指的是佛的报身。这段经文说具足色身,下段经文中又说具足诸相,色身和诸相有什么差别呢?色身指的是佛的报身的总相,是一个总相,诸相指的是佛报身的别相。色身和诸相这里面都说具足,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佛的报身,是由历劫修行因圆果满所报得的。这里佛问须菩提了,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意思是问,能否从佛无量劫修因所报得的庄严色身见到佛的法身呢?我们把它说大家更好理解一点,就是能否认为,见到佛的具足的色身就是见到佛的法身了呢?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佛多劫修因所报得的色身,虽然胜妙、虽然庄严,但是仍然是缘生法,是由于修道因缘所生,不是法身,如果执着具足色身就是法身,那么你心就有所住了,心有所住你就见不到法身了,所以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为什么说不应以具足色身见呢?如来说具足色身,具足的色身是佛多劫修因所得的果报身,佛的报身是修道的,他修道的因缘所生,不是法身,所以说即非具足色身。法身不离色身,也不即色身,所以说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诸相,我们刚才讲了,是指佛报身的别相。《华严相海品》中说,“如来顶上有三十二宝庄严相,眉眼鼻齿唇颈各有一庄严相,舌有四相,口有五相,右肩有二相,左肩有三相,胸前有一相,就是卍字轮,吉祥卍字相,胸左右共有十相,左右手共十三相,阴藏一相,马阴藏相,阴藏有一相,两臀两陛两胫共六相,汗毛一相,两足共十三相,这些以上总共是九十七种大人相”。这是略说的,如果广说,“则如来有十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大人相,一一身分,众宝妙相,以为庄严”。这里佛的报身相好,所谓相相无边,无一相不具足,所以说具足诸相。每一相都具足,这就是指的报身的别相,每一相他都具足。虽然佛的报身相好庄严,但是也属有为法,有为,不是无为法,所以佛问须菩提,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须菩提回答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诸相具足,这是顺俗谛而说;即非具足,是顺真谛来说,佛的报身相好,也是缘生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这是顺真谛;是名诸相具足,真俗圆融,是顺中道说。相而无相,无相而相,见而无见,无见而见。
好,我们再来看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这是断第十八种疑
。上面说,如来身相即非身相,身相既然不可得见,那说法也不可得闻吗?佛以无法可说来破这种怀疑。汝勿谓和莫作是念,这都是警醒劝诫之词,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意思是说,你不可以说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就是你不能有如来说法,有法可说的念。如来已亲证诸法实相,法性无念,如来度众生,虽然随缘应机现身说法来度众生,但是实无能说的心念,他没有这个念。所以佛劝诫须菩提,不可以说,如来有我当有所说法之念的,不可以有说法之念的,我们一会儿讲到莫作是念,这就是劝诫须菩提,不但不可以说,连这种念头,如来有所说法的念头也不能起的。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大家这一句也经常读,但是它内在的含义大家都不能理解到的,为什么不能说如来有所说法呢?因为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就是谤佛,不能解佛所说义,这是一个总的解释。因为什么呢?因为圆证本性方称如来,什么是如来?圆证本性,空寂性中哪能有念?又哪能有我?没有我的,没有念的,有我有念就是凡夫,他已圆证本性了,他已经空寂性中没有念的,也没有我的。凡夫为什么称为凡夫?因为他我执未空,我执未空才会作念我当如何如何,这就是师父刚才想讲的,一下打个引子引到这里来讲,我们凡夫都是每天在想,我要如何如何,我做了什么什么,都是处处留念,还到此一游,处处留念,在心中都留个念相,你们这边都说留个念相,处处有念我当如何如何,这是凡夫,我执。如果有人说,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这就是把如来视同凡夫了,说如来有念了,认为如来有念了,那不就是把如来当成有我执了嘛,和凡夫有什么区别?那我们说不是谤佛还是什么?能明白这个道理了。要知道,说法的是报化身佛不是法身如来,但是必须证得法身才能得报化身佛,才能得报化身,报化身和法身虽不一而不异,所以法身无念无说,报化身虽有说而无念,他有说无念。所以千万不能说佛有说法之念,因为这样说的话,就如同说如来,我们刚才说了,性不空寂,还有我执。性不空寂,未证法身,也如同说佛并没有成佛,和凡夫一样,所以说即为谤佛,就是这样。所以我们想学佛,就是要这么学,应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利益众生而不留念,就是这样,而无有念。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说法者是顺俗谛,是顺俗谛,如来为度众生,随缘说法这是俗谛;无法可说,是顺真谛,佛所说法,皆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是名说法,即俗即真、即空即有,是顺中道第一义谛。如来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正所谓四十九年,未曾说着,执着的着,未曾说着一字。就是师父刚才说的,做任何的都不去执着,三轮体空,说法也不可执着,法也不可执着,就是这样。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你们如果要能深信《金刚经》,能够受持,你们就是佛说的,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对,一会儿你们听完就特别高兴的,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慧命,是长老的又一个别名,又一个译名,在唐朝的时候译为具寿,慧命、具寿、长老这三个词虽说名不同而一个意思,都是年高德长之称,尊称,慧命具寿长老都是指的长老的意思,年高德高之称。尔时这个长老须菩提,闻说佛不可以相见,法不可以声求,担心未来众生对此甚深之义难以理解,所以这里请佛开示,在未来世,会有众生闻说是法,能生起信心吗?其实这一句话真的非常关键的,越往后修,大家对这个无为法越来越淡,因为现在大家执着,末法执着越来越坚固。
师父讲《金刚经》有时就在想,不知道能有多少人会听,会有信心的听下去,能够按照《金刚经》的教理去行持去受持。我们现在看,大家都是在相上去学,现在出现了好多的相似法,都是在相上去解佛法,解来解去还是有为法。解来解去有为法、相似佛法,我们佛法最后末,末到什么地方?就是末到相似法上面,真的就是这样,大家没有智慧分辨不清,不肯用心上去下功夫,都是在表相上去做,牢牢的执着。为什么容易退度?学佛容易退?就是因为在相上去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退心了。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像我们,因为什么,在有为法上去学,修到什么程度,水暖自知,而我们修学什么,总是想在利上见到效果,在名上见到效果,好多都是这样。师父不是批评谁,师父是悲心切切,是对末法众生的一种担心,看到这种,不是可悲的悲,而真的是悲心,为什么我们不肯听佛的?为什么我们不肯依教奉行的?佛有四依法,我们都是在相上学,在相上学最后学的相似法,把真正的佛的无为教理给放在一边了,把无为教理都给放下了,都去修相似法,最后修来修去说真的,烦恼的多,贡高我慢的多,追求名利的多。要不达到自己的利益,达不到也不学了,要达到自己要有名望,达不到也不去学了,只是在寺院里打个滚,这么后浪推前浪,就推没有了,真的是到了沙滩上,拍到沙滩上了,啥都没有了。所以这里须菩提代我们启请,给我们一个警示,在未来世,会有众生闻说此法生起信心吗?还肯修此法门吗?其实说真的,佛佛道同,《金刚经》听明白了,听懂了,用到净土法门上去,真的是一日千里事半功倍,你念佛念的无住生心,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师父是真的感觉到这种效果了。好,我们再看佛怎么来给我们解这个疑惑。
佛对须菩提说,在未来世,有对此法生起信心的众生,不过能信此法的众生,都是能发心修行成佛的众生,他是真正想成佛的众生,这些众生能信般若也就是能信自心是佛,这样的众生其实已经是圣人了,所以佛说,彼非众生。然而虽然是圣人之心,但是惑业还未断尽,相好还未具足,还要再接着修嘛,接着去锻炼,接着去持受、受持,所以还是凡夫之相,所以说非不众生。你们今天在座的,都是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众生众生者,是指彼非众生,非不众生,所以师父一讲到这里特别的兴奋,是因为什么,当下承当荷担如来家业,不是得意忘形的兴奋,是法喜的,因为师父也在锻炼无念生心。众生众生者,是指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这两句,所以佛说,对此法能生起信心的人,彼非众生,非不众生,非众生非不众生。佛说非众生非不众生,这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解释说,如来说非众生,意思是说对此法能生信心的众生,不是凡夫众生。是名众生,就是说具有圣人之心的众生。师父把这一句佛的回答,来概括的,给大家扼要的讲一下,就是须菩提问佛,在未来世,会有对此法能生信心的众生吗?还有对此法生起信心的众生吗?佛回答说,有这样的众生,只不过是能发心修行的众生,而不是凡夫众生。
好,今天时间到,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