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益西彭措堪布:佛遗教经讲记(一)

发布时间:2024-07-10 02:03:45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益西彭措堪布:佛遗教经讲记(一)

佛遗教经讲记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将释此经,大分为二:初题目;二入文。

初中二:初正释题;二出译人。

今初

佛遗教经

“佛”,就是觉。有本觉、始觉和究竟觉三种。虽然在迷梦中,但本有的心性不灭,称为本觉;在梦里初步觉醒,知道梦是空的,叫做始觉;已经从梦中醒来,唯一觉心,无有二心,叫做究竟觉。这觉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无始无终的本性。释迦佛只不过先证得觉性而成佛,来做我们的导师。又因为我们长劫迷惑不觉,佛才在无生灭中示现生灭。

好比月轮在天,水清时月影显现,水浊时月影隐没。也就是当众生善根成熟时,佛就在众生心前示现降生、出家、成道、转*轮等的事业相,以同类的身像和语言来度脱众生;等到度生的因缘已经尽了,佛身的影像隐没,就是所谓的涅槃。实际上,佛法身常住,从没有灭度,只是特别为我们浊恶凡夫说为入灭,让我们生起悲恋之心。佛的悲心无尽,不仅度脱当时的有缘,还要教导未来的弟子,所以色身虽然示现入灭,还留下遗教来接引我们。

“遗”是遗留,“教”是训诫,好比世间父母留给孩子的遗嘱。父母快去世时会把最重要的话教给孩子。意思是:我的身体虽然不在世间,但我的教导留在世间,成为你一生的指导!同样,佛为了教导后世的弟子,在临涅槃前留下这部遗教。这是针对我们每一个佛弟子说的,是在教导我们如何修行、解脱。

所以我们要以极其恭敬、尊重的心来奉持世尊的遗教。能依照佛的遗教实行,才是释迦教下真正的弟子。不依奉佛的遗教实行,那就是对世尊的大逆不孝。

“经”有法和常的意思。“常”,就是万古常新,永远不变。佛的经法诠示的是真理,不会因时空的转换而变异,而且都是指导众生返迷归悟、终至成佛的妙道。一切圣凡遵循它而成道,所以是法则。

亦名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

本经的另一名称是《佛垂涅槃略说教诫经》。

佛说法度生四十九年,在度生事业完毕,即将入涅槃还没入的时刻,叫做“垂”。

“涅槃”,就是远离一切过失、不生不灭。有自性清净、有余依、无余依、无住四种。

第一、自性清净涅槃,这是指诸法本来恒时寂灭,是指佛和众生平等无二、无增无减的自性清净心。所谓的出、入只有在生灭法上安立的。先无后有,叫做“入”;先有后无,叫做“出”。自性清净涅槃是本自元成的法,不是因缘所作,所以没有出、入。

第二、有余依涅槃,指证到四果,因上惑业的系缚全部断了,果上宿世的业还没报尽,所以还留有业报身,这叫“有余依”(“依”指所依的五蕴)。阿罗汉还要感受身体的病苦等,还有业报要受,比如目犍连最后还被外道打死,就是偿还前世的业债,这叫“有余依涅槃”。

第三、无余依涅槃,不仅在因上断尽了烦恼和业,而且在果上消尽了宿业果报,这样三界的业报身彻底灭掉,就归于无名无物的本体。这部经所讲的“涅槃”,就是指佛在浊恶凡夫前示现色身,因缘已尽时入灭。这应化身入灭指的是无余依涅槃。

第四、无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涅槃二边的大涅槃。以智慧不住生死,以大悲不住涅槃。凡夫执著人法实有,住在生死中;二乘求自己解脱,惑业苦已尽,住在涅槃中;而佛是不住生死、涅槃两边。其实,释迦佛久已证得无住涅槃,现在已经度尽了有缘,所以示现将入涅槃,这和阿罗汉的无余涅槃完全不同。前者是实事,后者是示现。佛的法身远离生灭,佛的心无所住,所以不同于二乘灰身泯智的涅槃。

“略说”指本经相比《涅槃经》而言,是简略而说。

二出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姚兴建国也称为“秦”,所以叫“姚秦”。“三藏”指经、律、论。经是诠表一心(诠释定学),律是规范身口意的行为,论是开启慧辩。以这样的三学自规、规他,叫做“法师”。“鸠摩罗什”翻为童寿,指童年时就有长者的品德。梵文翻成汉文,称为“译”。

二入文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今初

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释迦牟尼”就是贤劫第四佛,在人寿百岁时降生于娑婆世界的大导师。“释迦”是姓,翻为能仁。“牟尼”是名,翻为寂默。能仁是大慈悲,不住于无为;寂默是大智慧,不住于有为。具有这样的德相称为“佛”。

这一句是“法师成就毕竟功德”,“法师”就是为众生演说正法的大导师。佛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度人无数。最初在鹿野苑三转四谛*轮,憍陈如最先得度;最后涅槃会上,须跋陀罗最后得度。以“始、终”两者含括佛在人间四十九年的说法度生。

佛以自己心中所悟的四谛法传入一切众生心中,称为“转”;四谛法能摧灭众生内心的惑业苦三障,叫做“轮”;憍陈如闻四谛法,见到四谛真理,出离生死苦海,称为“度”。

“阿若”翻为解或无知。“解”,就是明见了四谛真理;“无知”,就是根本智证见了真谛,无有能所,所以是“无知”。“憍陈如”翻为火器,是尊者的姓。“须跋陀罗”翻为好贤,本是外道,住在鸠尸那城,当他120岁时听到佛即将涅槃,就起身去佛那里。他听了四圣谛,就证得初果,随之而出家。既而闻到四谛,成就阿罗汉果。

从“初转*轮”到最后“说法”两句,称为“开法门成就毕竟功德”,也就是如来圆满开演了大、小、权、实、偏、圆、顿、渐无数法门。

“度阿若憍陈如”和“度须跋陀罗”两句,称为“弟子成就毕竟功德”,指佛一代说法度脱了一切有缘众生。佛示现在世间是“佛宝”,所宣说的四谛是“法宝”,依四谛法修行而证果是“僧宝”。四十九年开各种大小法会,弟子闻法之后都得到相应的成就,叫做“弟子成就”。

“所应度者,皆已度讫”,指佛的智慧照见一切众生的根机,没有任何错过、遗漏,把一切所应度脱的众生都度脱完毕。这称为“大总相成就毕竟功德”。

这时在娑罗双树之间就要示现涅槃了。梵语“娑罗”,翻为坚固。“双树”指这棵树四方各有两枝,上枝相合,下枝相连,一荣一枯。“中夜”表示中道。离一切边就是“中”。有的说“离断离常二边是中”,进一步连“中”也不住。“寂然”,就是自性本无所思。“无声”,指自性本无所说。也就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意思。“诸弟子”指上首的眷属,“略说法要”指佛为弟子简要地宣说共世间和不共世间的法要。

这时佛就快入涅槃了,以后就再见不到佛的尊容。已经到了中夜,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世尊以大悲心取最简要的话作最后的警策。确实是一字一血!我们佛弟子知道这是佛最后的遗教,是即将入灭前的话,怎么能不铭刻心间呢!

二正宗分为二:初明共世间法要;二明不共世间法要。

世尊是怎么教导我们趣入解脱呢?首先是阐明共世间的法要,也就是先要对治凡夫增长过失和外道损坏智慧的邪业,让自己身口意三业清净,安住在清净戒中;接着对治根欲放逸的苦,饮食、睡眠滋生的苦,这样才拥有安定、清净的身心,能用于修道;然后要对治嗔恚、贡高、谄曲三大烦恼。修好了这些共世间法要,就真正成为能修集功德、成办道业、与道相应的法器。在这之后,就是修不共世间的法要,包括成就无求、知足、远离、不疲倦、禅定、智慧乃至究竟的七种出世间功德,这也是逐步地往解脱的目标上走,由修好前前发起后后,最终就能成办解脱。

初中三:初对治邪业法要;二对治止苦法要;三对治灭烦恼法要。

初又四:初明根本清净戒;次明方便远离清净戒;三明戒能生诸功德;四说劝修戒利益。

今初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比丘”,翻为除馑(除饥馑的意思),也是福田的名称。比丘是尊贵的身份,众生供养比丘能得福报,除去饥馑贫乏,所以称为福田。比丘还有三义:一是怖魔,当受近圆戒时魔宫震动,因为这个人将要前往解脱之地,生死当中就又要少一个人了。二是乞士,上乞于法,滋养慧命;下乞于食,滋养色身。三是破恶,专心行道,破烦恼恶。比丘以怖魔为因,最后证得无生;以乞士为因,最终成为应供;以破恶为因,最后获得杀敌。

佛的遗教本是要教诫一切四众弟子,经中处处只举比丘有三个原因:一是示现远离相;二是示现大乘方便道,与二乘共通的缘故;三是因为比丘是四众的首领。举出首领来包括四众,都要共同修远离行的缘故。

比丘是示现离欲出家、受持满分别解脱戒,要远离一切生死因缘;其次,在佛法当中,持别解脱戒,这是大乘的方便道,是三乘的共道。就是指修大乘法要以别解脱戒为基础。何故呢?首先对自己来说,现在身处在轮回苦海当中,所以要发心求出离。而且只有对治自身上的烦恼和业才能解脱,只要还有惑业就还有生死,所以不可放纵惑业,要对治惑业;其次发菩提心要引导众生趣入解脱,也还是要引导众生发出离心、止息烦恼和业,而自己当然要以身作则,守持别解脱戒;再者,只有以自心远离恶行、调伏烦恼为前提,才能摄集善法、饶益有情,所以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基础,叫做“大乘方便道”;第三,比丘居于僧俗四众的首位。其实任何求解脱者都要有出家心,身不出家也要心出家。佛来世间示现舍离王位、妻子,入雪山六年苦行求道,也是表明圣道的第一关要是出离心。所以这部经不只是针对比丘宣说,而是对一切四众弟子作最紧要的教诫。实际上僧俗四众弟子都要遵照佛的遗教共同修远离行。

佛说在我色身灭后,你们要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翻为别别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就是从身口的七种过恶等当中,一样一样都解脱出来(过恶一样一样停止了、不犯了,就叫从中解脱了)。“处处解脱”,因为具足戒体就能证取圣果,也就处处得解脱了。再说这别解脱戒是不尽灭法,这是指虽然佛的色身入灭,但佛制定的戒法是不尽灭法。只要佛弟子依靠戒法身修行,就能度过两种障,一能度脱“烦恼暗障”,因此说“如暗遇明”;二能度过“空无善根障”,因此说“如贫得宝”。

这是世尊最后的嘱咐:我在世间的因缘已经尽了,没有必要再留在世上。你们不要以为佛已经灭度,我们无依无靠了,我已经给你们制定了戒律,你们应当尊重珍敬别解脱戒!

戒如如意珠,能出生一切功德,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安乐的所依。由于持戒,就能得三昧、开智慧、得解脱。这是一切利乐的源泉,所以要珍惜!有戒法身在,就能度脱两种障碍,所以要尊重戒!

一个人在没有遇到珍贵的戒之前,始终处在烦恼黑暗中,从身口意不断地发出烦恼、恶业,就像狂乱的醉象——人生处在烦恼黑暗当中,处在身口意漫无约束、胡作非为当中!这时如果能依于戒法身,就会度过烦恼黑暗的障碍,就像黑暗中遇到了光明。

从前没有受戒、持戒,不能积聚广大的善根,现在能严守净戒,就会度过“空无善根障”。也就是由持守清净戒,下至一昼夜都出生无量无数的功德!所以戒如良田,能生长一切善法庄稼。以戒的力量能源源不断地出生无量功德,这就叫“如贫得宝”。

这里世尊教诫后世的弟子们说:你们要知道,戒就是你们的导师,与我住世没有差别!所以说“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蕅益大师解释:“不能持戒,则同堂犹隔万里;苟能持戒,则百世何异同时。”就像佛世时,两位比丘一起结伴来舍卫国见佛。中途非常干渴没有水喝,他们就向前走到了一口井旁边。一位比丘取到水就喝,另一位比丘看到水里有虫不敢喝。饮水比丘问他:“你为什么不喝?”他说:“世尊制戒不能饮有虫的水。”那位比丘再次劝他:“长老还是喝吧!不要干渴死去,见不到佛。”他回答:“我宁可死也不毁坏佛戒。”这样他就干渴死去,当时就生在忉利天。这天夜晚,他先到佛那里,礼拜佛的双足听佛说法,得了法眼净。饮水比丘迟一天才到佛这里。佛明知情况,故意问他:“你从哪里来的?有伴吗?”他就把一路的经过向佛汇报。佛说:“痴人!你没见到佛,却说能见佛。那位死去的比丘已经先见我了。如果比丘放逸懈怠,不摄护诸根,虽然和我共在一处,他是离我遥远的,他虽然见我,我没见到他。如果比丘在大海的彼岸,能够不放逸精进不懈,收摄诸根,虽然离我远,我常见到他,他常亲近于我。”所以不能持戒,即使和佛同住,仍相隔万里。能守持净戒,百世何异同时。究竟来说,我们只有遵从佛的教导来成办解脱,即使佛已经灭度,相隔百世之遥,只要自己依照佛戒行持,就是在真正奉行佛的教导,何异于与佛同时呢?所以凡是佛弟子都要遵照佛的遗教,以戒为师,不要舍此别求。

次明方便远离清净戒

守护净戒的方便是远离凡夫增长过失和外道损减智慧的邪业。能这样远离持戒的违品,使身口意安住在解脱道中,就能护好根本的清净戒。

(一)远离凡夫增长过失的邪业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守持清净戒律的人,必须远离增长过失的事,不能跟世间凡夫的做法那样,为追求现世利益做很多世间事业,这样就和解脱道背道而驰了。

这里总共讲到了十一事:

第一、不得贩,这是方便求利增过。“贩”就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以求现世利益的贪心发动身口意的行为,增长很多过失。

第二、不得卖,这是现前求利增过。“卖”就是自己的物品高价卖出。这是以贪心求取现前利益的行为,由此会增长过失。

第三、不得贸易,这是交易求利增过。“贸易”就是以此物换彼物,动机还是想赢取利益。

以上三点是说持戒者不能跟俗人一样为赢利而贩卖贸易。这是一种因缘,一旦陷进去了,就整天缠绕在里头,心就无法修道。整天寻思怎么做生意、怎么赚到更多的钱,为了赚钱想方设法——以什么方便、说什么话、做什么行为,身口意整个就是一种贪心,造出很多生死的业。

不远离这些增长过失的事,戒律就无法守持清净。要知道持净戒者是为了求解脱,不是像世间人那样求现世利益,动机、目的根本不同,当然做法也截然不同,在行为的取舍上大有差别。世间人不信因果、不持清净戒,他们是以现世能发财、得到五欲享受为人生目的,当然就不择手段把别人的钱骗到自己腰包里。

如果持净戒者为了求世间的利益而做贩、卖、贸易等,就会失坏清净戒。身口意会造很多恶业,连身、口、意粗分的戒都很难护持好。为了经商赢利,就免不了要说一些妄语,或者为了引诱人购买,会在贪心驱使下造很多不清净的业,得不到满足就生嗔恚,或者心会陷在迷惑中,把虚妄的财富看成很实在、很有实义,这样就是在增长愚痴。而且世间的事是连绵不断的,一旦缠在里面,就会一轮接一轮地随业轮转,把人整个卷入到杂染的心理和行为当中

第四、不得安置田宅,这是所居业处增过。过去农业社会,人都求田地、舍宅,田能养口,宅能安身。人是为了求财富多、生活能过得安逸,才置办很多财产。但是持净戒的人安置非常多的产业,心就一直耽著在现世欲界的法上,增长对世间的爱执,这和出离的心态完全相违,和解脱道完全相违,会增长很多烦恼和非福业等的过失。

比如置办房产,为了扩建、装潢、享受,自己的心就全在怎么过得豪华、舒适上!心一旦困在里面,就没有一心求出离、日夜修道的心,最后变得跟俗人一样图安逸、讲享受。所以人一缠在这里就会失坏清净戒。

第五、不得蓄养人民,这是眷属增过。这里指的是外眷属——彼此见解不同,不能心投意合的世间眷属。养很多世间眷属,人在一起是非多、口舌多,彼此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就完全成了增长烦恼、业、苦的因缘。几个人在一起就会发生很多事。如果彼此同见同行,成为佛法的眷属,那是增上道业的因缘。但和世间眷属相处一久,就只会增长烦恼、业和苦,只会加重轮回和恶趣的因缘。所谓出家就是出离烦恼根源的“家”。“家”会产生很多猛暴恶业、猛暴烦恼,出家是出离这世俗的家。如果出了家还养很多眷属,那就又在一个烦恼窝里过生活了。

第六、不得蓄养奴婢,这是难生卑下心增过。奴婢就是仆人、佣人。凡事有仆人对自己服侍、恭敬,心态就变得很高,会坚固骄慢的恶习,这样生不起卑下心,就不能放下我执,行各种难行,来消掉种种习气、毛病,反而会加重烦恼、加重对自我的执著。结果“我”相越来越重,越来越放不下,就离解脱越来越远。

人和人的接触关系很大,如果常处在高位,不知不觉就养成骄慢的习性。面对的是仆人,整天点头、弯腰、恭敬、服侍,自己养尊处优,就会增长骄慢。这样让我相更重,就难以出生死了。

第七、不得蓄养畜牲,是养生求利增过(就是由养牛、羊、狗等旁生来求得利益,导致增长很多过失)。

第八、不得一切种植,是多事增过。过去农业社会,种植是主要产业。今天推广来说,就是不能为了营私利搞世间生产,这个原因就是多事增过。

解脱道的重点是勤修戒定慧、息灭我执烦恼,这样来求得圣果,这是持戒根本的发心。所以一切行为都要摄持在解脱道上,才与法相合。如果做世间种植等的事业,那已经偏离了正道,方向完全不对了。人的精力是很有限的,如果放在世间法上,就一定会失坏道业,一头重就另一头轻。心思放在置办世间产业上,就会增长很多世间琐事。

其实从根本上说,做这些事如果是求世间利益,那基本上都成了生死因缘!因为要成办它、经营它、维持它,牵涉到很多杂乱的人事。和世俗的人打交道免不了世间的经营、应酬和种种因缘上的瓜葛,这样驴事未去,马事又来!整天缠绕在里头,就没办法腾出身心来修道!所以这是修道很大的违品。

第九、不得蓄诸财宝,是积聚增过。这也是由于积聚财物会增长过失。有一种财产就有一种牵挂、一种执著。修道人无欲无求,心无挂碍,才能一心办道。

财宝现在广义来说,包括电脑、电视、手机各式各样的电器、电子产品,车子、房子……这就是积聚增过!看看我们屋里有多少东西,是不是想拥有更多、更好?今天有一台电脑或一种电器,就要熟悉它、使用它,花很多时间。之后还要继续更新、学习。或者对新科技的产品很感兴趣,都想积聚,那这样子,怎么购买、怎么使用、怎么更新、怎么玩耍,又怎么得到买这些东西的钱。这些东西放在屋里,心怎么攀缘,不断地眼看、手动,不断地散乱,增长多少过失。所以,一旦陷入其中,三、五年很快就过去了。心里没有了道心,变得跟俗人一样!

心都是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所以要格外小心!过去的环境比较单纯,所谓的财宝就是金银、玉器、古玩之类。今天是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一进入超市,各种各样的物品,只要有钱,就都能蓄积。

那么就在这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的道心就退失了!最开始还有一番好心来受戒来求道。时间一久,心就变得麻木。当初不晓得平常积聚多了财物,心就会耽著在上面,没有正念来遮止,下至一天当中心里也造很多烦恼和业。大家只是不认识烦恼而已!不知道什么是贪、什么是慢、什么是散乱、掉举、什么是忘失正念、什么是懈怠,这一大堆实际上天天在自己身上发生!

本来守戒要了知学处,时时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去守护自心、守护根门,现在像狂象一样无所约束!就用这世间各种提供给人娱乐享用的便利工具,放纵自己的心,驰骋在声色五欲当中。这样的话,一天当中不知道增长多少过失!久而久之,持清净戒已经成了遥不可及的事。慢慢心里也觉得我不可能有清净戒,最后干脆舍弃不顾!这就是积重难返的悲剧。一开始时不警觉防护,别人好言相劝也一句听不进去,就只放任自己的烦恼不断地增长、让恶业不断地泛滥。等程度加深了,自己已经无力自拔,这时后悔已晚!自己知道,解脱没希望了!生善趣也希望渺茫!造了一大堆业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就只有浑浑噩噩地过了!

第十、皆当远离、如避火坑,是不觉增过。这里说的“火坑”,就是世间的经商、安置房屋产业、蓄养世间眷属、仆人、畜牲、做世间事业、积聚财富,所有这一切都是修道者面前的火坑!

其实我们身处在五浊恶世,处处可能遇到把自己卷进生死、卷入恶趣的因缘。如果没有智慧看到做什么事、怎么做会增长过失,而且不作严密防护,那么凭着这样的愚昧无知,就会很快和世间的染污因缘纠缠在一起,无论是经商、做世间产业、积累财富、使用各种高科技工具享用声色、蓄积物品等等,全部成了轮回因缘、增长烦恼和业的因缘。

所以要有理智看清轮回中的事和自己的现状,因为我们对世间五欲有很深的贪执,有很多愚痴、无明习气等,所以遇到这些因缘在最初的时候没有防止,一旦纠缠在里面,缠得深了,就又被五欲魔、业魔、烦恼魔给俘虏了,又身不由己地掉入轮回的陷井里去了。

所以一切时处都要用深刻的理智来把握自己的行为,以时时不松懈的正念觉照来谨慎护持自己的清净戒,这样才能远离杂染的业缘,一心安住在解脱道上,也才能通过昼夜勤修而了脱生死。

所以不要认为这花花世界什么都是好的、做世间事业有真实的利益,这是一种颠倒观念!现在要返过来,对于十足的业力凡夫,应当以出离生死为重点,而且要有智慧看清什么是生死的因缘,与什么事业混合、与什么人交道、做什么样的行为在缘起上会增长烦恼、增长业、增长苦,对于一切和解脱道背道而驰的事,都要一开始就遮止不做,不能糊里糊涂、轻率随意地卷进去,最后被紧紧地缠在轮回当中,缠在恶趣当中!

所以这就像“避火坑”一样。谁都知道落在火坑里会烧毁自己,所以一见火坑就马上避开。同样落在种种世间法里,会增长烦恼和业,会毁坏解脱的命根,因此要及时避开,不要亲近。

一定要记住“如避火坑”这一句,不能糊里糊涂就被卷进生死当中。生死苦海很难超出,现在好不容易发了心来受持净戒,要走永超生死的路,不能又回头掉入生死的泥潭!所以一定要严密地观照行为的取向。

第十一、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这是不顺威仪和损坏众生而增长过失。因为土地里有很多小虫,草木也有生机,垦掘砍伐,一是有损坏众生的过失,二是不顺比丘的威仪之道。

以上这十一种增长过失的事,修行菩萨要疾速远离,不应亲近,要像避开烈火一样。这是很明显的一个态度,因为畏惧做这些增长烦恼和业,增长生死因缘,畏惧接触这些会失坏清净戒。当然为了大众、为了佛教事业也有开缘,就像戒律中广说的那样,但也要非常小心才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