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波罗蜜的修习及其意义 能贤闽南佛学 前 言 波罗蜜,梵浯,汉译到彼岸。波罗蜜有六种,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法譬如六支坚固巨大的船筏,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渡过烦恼河,到达无漏之彼岸,故又称六度。 六波罗蜜法是菩萨修习的正道,摄尽一切菩萨的总行。菩萨在长劫自觉觉他过程中,修习无量无边的法门,主要是以六波罗蜜法作为行持的准绳。若菩萨离开了修学六波罗蜜多就不能成为菩萨。在《瑜伽师地沦》中,论观察菩萨种姓时,即观察其人是否实践菩萨道,以断定其菩提的有无,菩萨道即是实践六度之行。 虽吾愚钝,亦欲拙笔,浅谈对此法门的认识,祈愿与诸位同修以共勉之. 一、释六波罗蜜义 波罗蜜虽有六种,然各有其特征和殊胜的意义。 (—)布施波罗蜜:布施,梵语檀那,此云布施。《摄大乘论》云:“能破悭贪贫穷及能引得广大福德资粮,故云布施。”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所谓财施:即以清净心用饮食、衣服、田宅、珍宝等资生之具及生命—切所有内外之财施予所需的众生,消除众生贫寒之苦,获得身心安乐称为财施。如世尊往昔投身饲虎,代鸽喂鹰可以资助众生生命就称为施波罗蜜多。所谓法施,谓以不求名闻利养的清净心,将自己于经沦中及善知识处所学世出世法为众宣说,使听者得到法乐,以增长善根,是为法施。如释尊说法,可以资长众生慧命。所谓无畏施:指对遭遇灾难危苦,心生恐怖者,能给予无畏,消除恐怖,如古代行侠仗义的英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济度弱小;又如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寻声救苦,故名施无畏者。总之,布施波罗蜜是众生离苦得乐、修行证果很重要的一个法门。古德云:“六度万行,布施为首。”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是故菩萨利益众生檀那为先。 (二)持戒波罗蜜:戒,梵语尸罗,此云清凉,或名为戒。《大乘义章》卷一云:“言尸罗者,此云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戒能防息,故名清凉。……以能防禁,故名为戒”。戒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所谓摄律仪戒:律是戒律,仪是仪则。所制戒律以防遏过非,因而立身之仪则,称为律仪。此包括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重在止恶防非,离种种杂染之法故,名摄律仪戒。 所谓摄善法戒:即以—切善法为戒者,重在修习善法。即菩萨受了菩萨戒法后,思维六度等善法,在自心中未起之善法令之生起,已生起者令不衰退,并展转向上增长。又饶益有情戒即是指饶益一切有情为戒者,重在教化众生。即指菩萨修学四无量心,实践四摄法门以及行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以上三种戒亦称三聚净戒,三戒之中,以律仪戒为基础。《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三聚戒中,律仪戒属于真实别解脱戒,或此共戒而正进止,此于菩萨亦为初要,故当学彼。”可见律仪戒之重要。 总之,持戒即在身口意的行为上时刻保持清净,离诸垢染,若有不善,立即离舍、忏悔、誓不再犯。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电。《遗教经》云:“于佛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华严经》亦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切如来所赞叹”。戒律是法王的家规,佛法的寿命。是故菩萨,行菩萨道,当受持菩萨戒法。 (三)忍辱波罗蜜:忍辱,梵语孱提。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辱之境。渭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摄论》云“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安住白他安稳,故名为忍”?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类。所谓耐怨害忍即能忍受怨家债主之嗔骂恼害,于种种逆境能忍而不生嗔恼。安受苦忍即指忍受世间寒热风雨、饥渴、衰老、病苦等种种痛苦,能忍耐艰苦的生活,忍受修道中种种资具的缺乏及环境之苦痛。谛察法忍者,谛即真谛,察即观察,法即佛法:谓诸菩萨以般若智慧审谛观察诸法实相,了达诸法空无白性的甚深广大教法,能够深信认可,决定无碍。总之,所谓忍辱即知道人我皆空,刹那生灭无有实体叮以执著,了解因果业报不能逃避的原理,处于逆境或被众生逼恼之时,心能千静,泰然处之。如释尊因地为忍辱仙人时,破歌利王割裂支解,但意不嗔恨,乃能成就大道,此即为忍辱波罗蜜。且忍辱为戒之眷属,学佛之人,为护戒法,纵有打骂等,亦当默受不报,所以菩萨行者应常修忍辱波罗蜜多。 (四)精进波罗蜜:精进,梵语毗离耶,此翻精进。精言精纯,指心无恶染;进是开进,谓不懈怠。《优婆塞戒经》云:“已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长;修勤精进,是名精进。”即对于善法不断培养充实,对于恶法积极离舍,努力不懈地作饶益有情的事业,绝不稍退道心,此即是精进。精进有披甲精进,摄善法精进,利乐精进三类。所渭披甲精进,即是发心修学的菩萨,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譬如战士冲往前线,与敌作战,身披铠甲,自然有恃无恐,此重在行。摄善法精进者,经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大小诸善勤行不倦,名为摄善。”即菩萨开始向菩萨道迈进时?更精进地修诸加行,广行善法,以成办波罗蜜多,故云摄善法精进。利乐精进者,渭菩萨为了完成利他事业,使众生离苦得乐而精进无厌地广度众生,此即“自己未度,先求度人”,故能利益化他,不生疲厌。如《普贤行愿品》云:“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行愿(礼敬乃至回向)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布疲厌”,这才是真精进。精进乃波罗蜜之正因,诸善法成就,诸恶习断除,均离不开精进。如经云:“唯有精进是能修证菩萨善法最胜之因,深则不尔,故王者如来,称赞精进。例如:迦。十尊者,头陀苦行,虽年老而不舍,乃至佛悯之,劝稍自勉,而尊者苦行如故,佛乃叹曰:“汝可为—切众生依止,如我住世无异。”又胁尊者八十出家,人讥其衰老,遂发誓曰:“若不通三藏,不得三昧,终不以胁著席。”乃昼习教理,夜习禅定,果三年有成。此等事例不胜枚举。亦有世俗之人,为求功名学问,尚有囊萤映雪,挂角负薪等勤行,况佛门弟子为求出离,宁不精进?黄昏偈曰:“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吾人念此,岂不慎思?更有菩萨行者,为上求下化,理当以纯一直进之心,断诸妄想执著,自度度人,无有退堕。 (五)禅定波罗蜜:禅定,梵语禅那,此为静虑、或云禅定。《摄论》云:“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广论》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心一境性名曰禅定。”禅定有安住定、引发功德定、引发饶益有情定三种。所渭安住定即是远离昏沉掉举等障道法,引得轻安寂静的等持现前,而能安住领受其乐,故名之。引发功德定者,即以定为依止,能引发种种神通等殊胜功德。引发饶益有情定者即是由定引发神通后,以定为依,消除有情的饥渴、寒热、水火、疾病等痛苦,成办利乐一切有情的事情。禅定是由于心力集中而产生智慧的一种定力。正因禅定能使心力集中,定心一境,从而产生极高的智慧而证涅槃,所以千古以来,欲息念得定,欲得高深的智慧,欲得超人之证悟及欲了生死证涅槃者,无不是从禅定下手。吾人意识散乱,六根妄动,如水摇动混浊而不清澈,为欲使心宁静,故须修定。 (六)智慧波罗蜜:智慧,梵语般若,此云智慧。《摄论》云:“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及能真实品知法数,故名为慧。”即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故名智慧。慧有缘胜义谛慧、缘世俗谛慧、缘饶益有情慧三类。缘胜义谛慧者即缘胜义谛理之智慧。《广论》云:“谓由总相觉悟,或由现象觉悟无我实性名缘胜义谛慧。”亦即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的真实智慧。世俗谛慧者即通达世间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等五明的智慧。饶益有情慧者即见道后得现量所引发的世俗谛慧而能种种说法利益有情的智慧。智慧乃由禅定而证得,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但此智慧并非世人博闻之有漏智,而是圆融无碍的正智。此智能照破一切客尘烦恼,显露真如本性,故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证得智慧,则能见到本来面目,这是修行的最终目的。 二、六波罗蜜的修习方法 (一)五相修习 关于波罗蜜的修习,《解深密经》给我们提供了五相修习的方便法门。经云:“菩萨于此六种所学事中,应以五相精勤修学。一者最初于菩萨波罗蜜相应微妙正法教猛利信解;二者次于十法行以闻思修所成妙智精进修行;三者随护菩提心;四者亲近善知识;五者无间勤修善品。”即菩萨在修学过程中,首先应对菩萨藏微妙正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因为信解才能依法而行。所谓“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智度论》云:“佛法贵行,不贵不行,实行之要,始于信法,信为明了,是则行本。”即不起正信则不能实行。可见信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前提和根本。信是菩萨人道的起点。若无信心则难以得到佛法的利益。《大智度论》喻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是故菩萨行者,为了成就一切善法,修习六度,首先对菩萨藏法应生起坚定的信解。确定信解后,即应精进勇猛地以闻思修所成的妙慧修习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维、修习等十法行。十法行是菩萨在资粮加行位上必修的课程,以修此十法行才能圆满闻思修三慧。 除了修十法行外,菩萨更应发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誓愿。菩提心是菩萨行的根本法,是故菩萨修习菩萨道,首先应发起菩提心。有此发心,才能有目的地欣求趣向,修习福慧两种资粮,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证得无上菩提涅槃。有菩提心才是真实的大乘菩萨,否则,纵有通达无我的智慧,亦难称为菩萨。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大小乘的区别。发菩提心是大乘的入门。若能发此胜心,即可超过二乘,因此发菩提心是不共二乘的大乘根本因,是成佛的种子,所以《华严经》云:“若修菩萨一切行愿,先当发起菩提心。”古德云:“学佛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田地不下种不会有收获的果实,未发菩提心则不会有成道的希望。故欲学大乘,必须发菩提心。行者不但要发菩提心,且要随时随地护持此心,无沦是遇到任何艰难困苦,也誓不退转。《入菩萨行论广解》云:“如是如来最胜子,已发坚固菩提心,更应恒时无动摇,励力不违诸学处。”又因菩提心不失,才能脚踏实地实践波罗蜜行。若能这样,则随其所作,工作学习,淡说戏笑,皆成出世间之修行,均成菩提之资粮。否则,若菩提心虽发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密、坐禅、修定均成世间有为法,不能出生出世间果报。《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入行论》亦云:“菩提萨唾诸堕中,退菩提心为最重。”故护菩提心甚为重要。 除此,行者为了使自己不走上岔路而回小向大,必须多亲近善知识。所谓善知识即是知其心,识其形,导我于善之义。善知识即指能引导帮助学人修学佛法的师友,必须了解学人的思想,认识学人的行为,有针对性地引导学人断除恶法,趋向于善道。《华严经》云“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亲近善知识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成佛作祖的大事因缘。善知识是如佛教法而说,如佛教法而行,依佛教诫教授而指导学人的。善知识能作为行者的依怙,时常指点教诲,策发行者奋发向上。菩萨若如法亲近善知识,将常遇善知识,并能速断一切烦恼恶业,功德资粮渐渐增上,成办现前安乐及未来解脱的利益,否则,若不依止善知识,则会增长许多邪见过失。可见行者身上所增加的功德,减少的过失,都是由善知识所赐予的,故善知识对于修学佛法关系重大。《华严经》云:“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为因缘……。 菩萨亲近善知识后,就必须无间修习善品,因只有长时劫无间断修习六度万行,修学方能圆满,所谓:“水滴石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也。反之,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则“数数懈废,譬如钻木取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行者亦尔,若懈废而不精进,则虽想成佛,亦无希望。所以无间—修习善品亦是行者修习波罗蜜所必具的重要条件。 (二)六度齐修 除了五相修习波罗蜜法外,行者还应注意修习六度必须相资而行,不可缺—。因为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利乐有情的大行大愿,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如《大智度沦》云:“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菩萨入福德门,所愿皆得,若不得愿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门,则不厌生死,不乐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诃般若波罗蜜……要因禅定门,人禅定门必须大精进,何以故?不戒乱心,不能得见诸法实相。而禅定智慧不是福愿所能求,亦非粗观所能得,须自心精进……方能成办,能得禅定智慧则众事皆办。”可见修习六度能具足福慧两种资粮,福慧二者是同步进修的。菩萨修习时,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难难消;禅定而无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终难成就佛果。古德亦云:“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双修而不持戒,便碍于积习;三学具足而不布施,便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修三学,只种人天之因;持戒而不忍辱,难调嗔恚习气;有精进而无诸度,则徒劳无功;有诸度而无精进,必半途而废。”是故菩萨为了圆满福智二德,定要六度齐修,不可偏废修习。 (三)观三轮体空 菩萨修习六度时,应特别注意同时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法相,才能真正得度,否则,只得人天福报而已,此则是美中不足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