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烦恼须破我执
《金刚经》给我们怎样的一种智慧和受益?最关键的是断除我们身心的烦恼和执见,观念改变了,我们的言行举止就会改变,最终促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提升。《金刚经》自始至终都是在讲述破除我执和烦恼的方法,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把错误的东西留给了自己,你以错误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短暂的东西被你认为是长久的,善变的东西被你认为是固定的,虚妄的东西被你认为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恼。
人都特别喜欢关注自己,特别在乎自己碰到的问题,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要说学《金刚经》对大家有何帮助,其实这种帮助更多是取决于你的内心改变了多少。我们总是希望上天有一双万能的手,把我们遇到的所有问题都一股脑解决掉,生病了一下子康复,缺钱了一下子暴富,总是想着一下子能实现这样,一下子能实现那样,想归想,事物该咋样还是咋样,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下馅饼。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果,为什么我们常常说要了解世间万法存在的规律,就是因为只有找到那个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存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今天的疾病来源于过去不好的生活习惯和前世种下的恶因,了解了这个规律,你就知道,要想未来健健康康,从现在开始你就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人说我以前做了那么多好事,为什么今天还会有这么多病痛和烦恼,为什么我总是发不了财,是不是自己的命不好,其实这也是因果决定的。今天所发生的事情是以前造的业所结的果,今天所造的业的果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显现出来,今天的努力,不能改变今天的果,但它能改变明天的因。就好比我们想吃西瓜,不是说今天撒下一颗西瓜籽,明天就能结出西瓜来,这是不可能的,西瓜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需要一定时间,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何况种子种下去未必就能结出果实,要条件适宜,并且树没有中途死掉,能正常开花结果,这样你才能抱个大西瓜回家。
一颗种子能否顺利结出果实,是各种各样的因素共同决定的,一个人要想播下的种子得到收获,他需要不断去耕耘,这个耕耘就是广种福田。一颗种子撒下去容易死,你就撒下千万颗,总有几颗能成器。人世间很多事情的道理跟自然界万物发展的道理是一样的,不能说你在这个人身上种下一颗种子,就一定能从他身上收获一个果实,不一定哦。种善因就像青蛙在河中产卵,产下几万颗,最终长成小青蛙的也只是寥寥数只,有些卵可能刚产下来就被蛇吃掉了,有些长成小蝌蚪后死掉了。又比如海龟产卵,在岸上产下几百颗卵,有的小海龟才刚孵出来就被海鸟叼走了。人生就是这样一种状态,种下善因不一定马上就会有回报,中间有很多因素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但是种下的善因多了,结出果实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收获的果实也会越多,不播种是绝不可能有收获的。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客观去看待它,从自身角度寻找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有的人在大街上看见乞丐,就会纠结要不要布施一点,不布施又觉得过意不去,布施了又担心遇到假乞丐被骗,毕竟这两年关于假乞丐的丑闻很多。其实没必要纠结,你想想,要是让你扮演乞丐去街上乞讨,你愿不愿意,肯定打死都不愿意,既然你都不愿意扮乞丐,又怎么肯定跪在你面前的那个乞丐是假扮的呢?即便真的遇上假乞丐,你做了布施,功德和福报是你的,他在行骗,是积累他自己的业障。因此根本没必要纠结,有了就给他一点,没有走开就是了,主要是你要做得心甘情愿,做了之后要开心。
现在还有些人把贫困地区的残疾人带到大城市里乞讨,从他们中收一点钱,有人觉得那些人很可恶,是骗子,我倒觉得,如果他们单纯只是在帮助残疾人谋生,那并不是坏事,只不过有的人唯利是图,不是发心帮助残疾人,而是从他们身上牟取利益,干出很多违法的事情来。
纤尘不染,自心清凉
佛法里面讲,布施要有智慧。《金刚经》就是教我们在实践慈悲心的时候,用智慧去引导我们的行为,有这本“行动指南”,你就不会迷路,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前进。有方向的心是清凉明澈的,不会被外境所左右.有一次我在嘉兴的一个寺庙参加开光典礼,很多护法去烧香,人太多,接待的师父忙不过来,我看见他手忙脚乱,自己也不由得被感染,在一边为他着急,这时我发觉我的心被外境左右了,于是我把眼睛闭上,做了一次深呼吸,一股清凉之气瞬间从鼻孔吸进体内,流遍我的全身。
人的很多烦恼其实是内心被外境左右产生的结果,孩子不听话啦,家里发生矛盾吵,老婆做饭不合口啦等等,你要是总把眼光专注在这些事情上,你会发现身边矛盾一大堆,永远处理不完,把你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你能把心安住,对外在的东西少一些困扰和执着,你就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那么的幸福,它取决于我们对外境的取舍。
曾经有一个小伙子跟我说,他谈恋爱失败了,很痛苦,想去跳楼,我跟他讲,你还那么年轻,就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太不值了,等你结婚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事业,回过头来看你今天遇到的这点困难,简直就是微不足道。人生的很多痛苦,实际上是我们把一些小事情看得太大了,想不通,放不下。在学佛的道路上,我们要通过各种各样的苦难来磨练自己的身心,使自己成长,纠结于小事,是因为我们没有碰到更大的困难。
遇到悲观的人时,我常常会教他们去观想,想象自己出了车祸,身体血淋淋地被人从车里面抬出来,腿残废了,截了肢,十年后你还活着,靠假肢和拐杖半挪半爬地走路,你的父母老了,有一天他们离开了你,再也不能照顾你,留下你一个人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间,那时你怎么办?你再观想,假如你得了癌症,医生告诉你,你只能活三个月,这个时候你怎么办?或者有一天你下班回家,走到公司门口莫名其妙地被警察抓走了,说你犯了某某罪,这个时候你又怎么办?生命中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发生,任何事情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没必要那么担心,也不要那么悲观。任何你所担心的事情,都去观想,想象它已经在你身上发生,你要怎么去对付它。
有一次我去广东南山寺交流学习,那边有一种念佛法门,叫皈命念佛,就是把命舍出来去念佛,一心念佛,不要有任何杂念,在那种状态下念佛,自然能发生奇迹,说不定垂死之人,念着念着就康复了,因为人如果能够做到完全忘我,他的生命就达到了最明亮的状态,在那种状态下,有很多平常做不到的事情我们都能够做到,身体也会在这个时候得到快速恢复。有的业务团队在做训练时,完全跟训练运动员的方式是一样的,你不能想着如果做不到会怎么办,要时刻保持着百米冲刺时的那种状态,忘我地往前冲刺,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没有任何杂念,一个业务团队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业绩肯定能做上去。一个人创造了别人创造不出的奇迹,那并不是偶然,是因为他平时就达到了高于别人的境界。
你们来听这门课,不在于你听了多少,而是你回去后实践了多少,我们前面讲过“佛法非佛法,是名佛法。”同样也可以说:“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僧人非僧人,是名僧人。”它的含义是,作为僧人,要身正行直,要遵守戒律、勤学佛法、身体力行,给人做出表率,但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僧人,外表看上去并不一定像个僧人哦。三十年代有一批西藏的喇嘛游历美国,天天跟那些嬉皮混在一起,喝酒吃肉,无所不做,简直叫人无法目睹,可是几年之后,那些嬉皮士都成了他们的护法。我在《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个学者回乡下老家,看见村中的大榕树下坐着一位出家僧人,面前放着一个化缘的钵,里面放着几文钱,在旁边玩耍的一群小孩很调皮,趁老和尚不注意就去偷钵里的钱,拿去买糖吃,老和尚看见了也不制止他们,几年后这位学者再次回到故乡,看见榕树下多了一群小沙弥,仔细一看,原来是以前偷钱的那群小孩。
很多年轻人,总是用父母教给他们的方法去设定事物的某一种可能,不懂得根据事实来处理事情,他们不知道其实正是因为那些西藏喇嘛跟嬉皮士混在一起,最后才让他们变成自己的护法;正是那位坐在榕树下的老和尚没有制止孩子们偷钱,才使得他身边多了一群小沙弥。这就是“僧人非僧人,是名僧人”。为什么又说“丈夫非丈夫,是名丈夫”?按我们通常的观念,丈夫主外,妻子主内,丈夫就要阳刚霸气才行,可是也有一些丈夫回家后就帮妻子做家务,在家人面前一点都不会摆出阳刚霸气的样子,反而很温柔体贴,这样的男人你认为他不是一位好丈夫吗?一个男人,他有心包太虚的胸襟,不以洗衣做饭为耻,这是一位真正的大丈夫的所为。
我们不能用固定的思维来看待世间万物,不要认为某种东西就是某个样子,要打破一切世间法相,以一种更高超的境界来看待问题,就比如一个企业家,如果那些连员工都不屑去做的小事你也能去做,你想想你在员工心目中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去了解生活、感悟人生。
学习佛法是给你智慧的,而不是给你消极,更不是让你无所作为,是为了让你达到忘我的状态,积极地去追求人生的目标。我们要把心静下来,去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社会中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家庭中和企业中有着什么样的职责,我们的人生能达到何种高度,当你认真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所有困扰你的问题,终将被你所驾驭。这就是前面讲的,“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具足相故,就是无相,不执著于相,最后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人有时就是一念之间成就了自己,或者一念之间毁了自己,一念善,一念恶,一念天上,一念地下,一念之间的不同抉择,出现了天壤之别的反差。《了凡四训》里面讲,当你为人的时候就是善,当你为己的时候就是恶,你做一件事情,是为人还是为己,最终出现善恶两种不同结果。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在为人和为己之间抉择。大企业之所以能做大,是因为他们设立的目标本来就大,这个目标,除了老板自己赚钱,更为众生带来利益。既是利益无量众生,便会有无量众生汇集到他们旗下,所以他们能做得大;倘若他们所做的事情只是为了自己赚钱,再聪明的老板,事业也做不大。还有那些落马官员,为什么会落马,就是因为没有为众生着想,只是一味地为自己捞好处。
有个师傅跟我讲,他每次去别的寺院参加活动都要倒贴钱,因为每次去他都要布施一点,供养那个道场,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着想,没有想着去利益众生,他的道路会越走越窄,到最后会走投无路,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人认识不到这些,总是认为事情要对自己有利才去做,对自己无利就不去做,这是摊贩的思维,不是企业家的思维,摊贩因为被生活所迫,不得不摆地摊赚钱,那是解决生计问题,企业家是要为社会贡献价值的。所以人一定要时刻想着提高自己的境界,不要总是拿摊贩的心态去经营你的人生。
人如果只想着自己,就容易被本性中的贪嗔痴所迷惑,不但产生烦恼,有时还会干出昧良心的事情,我们经常会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案例,两个人合伙去做一件事,做成之后,其中一个把另一个杀死,把好处全部揽到自己身上,那就是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所干出的傻事。所以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破除自我,站在利益众生的角度,以开阔的胸襟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不受不贪,厚德载物
——《金刚经》二十八品
我们现在开始讲二十八品:不受不贪。这一品主要讲两个主题:福德和得成于忍
。这个思想可以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成语来描述:厚德载物。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重大的事情,有多少德行,承担得起多大的事情,你是一个杯子,你可以承载一片叶子,你是一个池塘,你可以承载一艘小船,你是一片大海,你可以承载很多艘航空母舰,你如果是一个虚空,你可以承载整个宇宙。一个人活在这个世间,你福德有多深厚,你的承载就有多大。培养福德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平等心、利他心、菩提心和悲润心。什么是福德?什么是心量?什么是人生格局?这些话听起来很空洞,你有没有用心去想过,为什么你一遇到问题就怒火中烧,而别人却能冷静处理,为什么别人有这种品德而你却没有?
人一定要跟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不要跟那些爱在背后说人长短的人交往,更不要跟阴险狡诈的小人交往,所谓近君子为君子,亲小人为小人。一个人如果爱在你面前说别人不好,他也会在别人面前说你不好,这样的人你和他交往多了会污染你的身心,从今天开始,你们不要再和这样的人交往,他们会破坏你的好名声,给你带来污名。反过来讲,当你身边有这种朋友的时候,你就要反观自照,为什么你跟他交往了那么多年却没有发觉,是不是你身上也沾上了那种习气。人交朋友都是有吸引力法则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别人在你面前说长论短的时候你听得津津有味,无意中你就和他融为一体了,这样一来他的坏脾气就传染给了你。你要培养自己的福报,提高自己的修为,就要近君子远小人。
在工作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天天讨好上司,对下属却不可一世,这样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往高处爬,爬上去以后却总是在下属面前耍威风,这样的人也是小人。作为企业家,当你身边出现这样的人时你就要留意了,要保持清醒,别被他的吹嘘拍马所迷惑,你都被迷惑了,你的公司也就完了。
第一:平等心
世间万物要做到绝对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有一点是平等的——人性。比方你们来香海禅寺学习,可能会有人想着下课后组织大家出去吃鱼,有人不想自己的手机被收掉,可是寺院还是规定要吃素和上缴手机,这对于那些想吃鱼、想玩手机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既然是来寺院禅修,就应该安下心来,如果来到这里仍旧心烦气躁,来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也还有一些人喜欢寺院的生活,他乐意吃素和上缴手机,对于他们来讲,寺院的做法又是公平的,反过来,如果出去吃鱼,或者不上缴手机,对他们来说又不公平了,因为人们的想法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所以无论任何一种做法,都不可能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但是人性是平等的。
我们要尊重人性,不管他是主席,或者乞丐,我们都要尊重他,当我们以这样的心去对待世间众生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心充满平和,就会感恩身边每一个人。有的人认为“感恩”这个词都已经是老掉牙了,实际上不是,无论我们去到哪里,得到别人的帮助都要感恩,我在微信里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一对青年人要结婚了,女孩的父母去看望他们,男孩带他们到城里最好的酒店,点了最上等的菜肴款待他们,吃完饭后,这对父母却对女孩说,跟这个人结婚你要慎重,这个女婿太不会尊重别人,他点菜只点自己认为好的,从不问我们喜欢吃什么,吃饭的时候他也一直是在讲自己,从不关心别人,他对服务员很苛刻,上菜慢了就骂个不停。
人如果没有一颗平等心,就不会平等地去看待世间一切众生,凡事总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不会考虑别人。你有一颗平等心,对任何东西都懂得尊重和感恩,尊重和感恩不是只会对别人有好处,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培养了自己的福报。当你敬别人一尺,别人就会敬你一丈。
当你身上有这种正能量的时候,你身边就会聚集起很多这样的人。
从佛法的角度来讲,用一颗平等心来看待世间万物,你会发现世间的美好,你会发现天边的朝霞是多么绚烂,清晨的风是多么清凉,林子里的鸟鸣是多么婉转,山谷里的涓涓细流是多么清澈,这样一个展现在你眼前的世界,不正是人间天堂吗?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不是一种享受吗?而这个世界的美,来源于我们内心的清凉。
当你的心跟一个场合相合的时候,你就能够精神饱满,学什么都学得很快,当你的心跟一个场合不相合的时候,你就会很懈怠,什么都听不进去,甚至还会觉得这个法师在胡说八道。事实上一个人跟什么样的场合相合,跟他的人生阅历有关,他的内心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就容易融入什么样的场合。
平等心能消除我们的差别心,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柔美,让我们看到的世界变得和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相,当我们看到一些不顺眼的事情时,首先要观照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去找别人的缺点。我有时觉得,慈悲心也是一种平等心,没有平等,慈悲就无从谈起。
第二:利他心
我们可以用布施来解释这个词,怎样才能做到布施,甚至无畏的布施,忘我的布施,三轮体空的布施?你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也可以去做一点利益别人的小事,老师可以拖地,企业家可以洗马桶,放下自我来做这些事,身边的人会因此而受到感染。
我经常跟我的朋友讲,你们每天要观照自己,想想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有没有利益别人。我有一次在香海遇到一位女居士,是一位企业家的女儿,打扮得高贵典雅,像个模特一样,她看见我,就从衣服里掏出一本破旧的小册子,是我们寺院印发的,她说:师父,我虽然是第一次见到你,但是这本小册子我五年前就带在身边了,我这几年在创业,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拿出来看看,念上几段,心情就会豁然开朗。书都翻烂了,她都没舍得扔掉,外面裹了厚厚的胶纸,她说她爱马仕都换了几个了,这本书却还留着。为什么她会那么珍惜我们的小册子?因为里面写的都是对大家有用的东西。我还有一个朋友,他拿到《学佛与做人的道理》的光盘后,放在车上整整听了六年,他说那张光盘里面讲的东西对他很有帮助,他会一直听下去。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和利益别人结合起来,以一颗利他之心待人待事,你的人生就能做到究竟圆满,你在家里能想到家人的感受,在公司能想到员工的感受,在任何一个地方,做任何一件事情,不但要把它做好,还要把它做得对大家都好,以这样的态度处世,哪还有人缘不好的?哪还有不受人尊敬的?大到治理国家,小到处理家庭事务,都遵循这样一种规律。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处理好对我们的身体也有好处,如果总是生活在焦灼和忧虑中,会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很大压力,当压力大到顶不住的时候疾病就来了。
如果我们每天给自己减压,让身心感到愉悦,这样我们就能得到健康,一个乐观达见的人疾病看见他都会绕道。政党也是这样的,如果一个政党对待每一件事都是以利益民众为出发点来做,民众就会拥戴它,国家、企业、家庭都是这样的。有些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觉得要别人对他好他才会对别人好,别人不对他好而他对别人好就会吃亏,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很狭隘的,当别人向你索取的时候,你能给多少就给多少,能给别人,说明你很富有,懂得给予的人会越给越富有,不懂得给予的人会越来越贫瘠。你这辈子给了他,他下辈子给你做牛做马,你给予了他,他要来还债的,这辈子还不了的,下辈子也会来还。
这样的例子其实也不少,有些小孩,从生下来就一直很乖,安安静静地长大,很少生病,读书、工作、赚钱养家,什么都顺顺利利的,做任何事情都能让父母满意,这就是他上辈子欠了你,这辈子来还债的。而有些小孩呢,还没出生就开始在肚子里折腾,生下来后没有一天安静,总是生病,等你花光所有家产的时候他好了,这样的孩子就是你上辈子欠了他的债,他这辈子来讨债的。所以我们有钱了要尽可能地布施出去,布施出去的钱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总是会在某个机缘巧合的时候回报给你,也许今生,也许来生。我经常跟我们的师父讲,不要认为施主布施给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要还的。得到的比付出的多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第三: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就是为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的至高境界锲而不舍地努力,也许是此生,也许是无量世,我今生不能成佛,却可以用今生的努力来积累来生成佛的功德果报,我们的努力就表现在尽可能多地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多给人赞叹,当你把所有的善心都回向给这些上求佛道的众生,你的身心会达到一个无上清凉的境界。就好比我们读《金刚经》时以“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和无寿相”的心境来看待世间万物,要把有相的福德变成无量的功德。怎么样礼佛功德最大呢,我教大家一个方法,礼佛时要说:“弟子某某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菩提心就是要发无畏心、广大心、无量心,把自己和无量的众生结合在一起,这个时候你就不再是单独一个人在奋斗,无量众生都和你在一起,你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你。当你是一个人的时候,任何事情都会伤害到你,当你和万物融为一体的时候,任何事物都伤害不到你。你的心如果足够强大,就不会被外境所影响,别人辱你骂你也好,捧你赞你也好,都不会改变你的心境。你如果是一头狮子,就不会因为别人说你是猫就变成猫,你如果是一只猫,别人再赞叹你是狮子,你也只是一只猫而已。别人说你什么你不会真的变成什么,所以根本不用去在乎。
“下化众生”,就是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我们自己是众生,需要度化自己,同时也需要去度化别人,我们的家人、同事、朋友,都是众生,你都要去度化他们。就像我们上微信,有些人就会在微信上发一些对大家有益的东西,而有些人就爱晒自己的照片,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讲度化众生,首先你要度化自己,所谓“自度度人”,就是这个道理。你要有那个力量才度化得了别人。
菩提心是长时间的发心,内心不清净的时候产生的发心是杂染,发心不纯净,不可能得出纯净的结果。我们在建香海禅寺的时候,有人说好也有人说不好,我没必要跟他们争,这个世间没有一个纯善的结果,任何一个东西都会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不好,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赞叹你。你要是以这种心态去做事情,那干脆什么都别做了,做不好的。人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让自己的内心面对光明,当你面对光明的时候,黑暗就自然破除了。我推荐大家一句话:是心光明。这句话是明朝学者王阳明在临终前跟他的弟子说的,原话是=====“此心光明”,我把它改成是心光明。要让黑暗在我们面前消失,我们就迎着太阳走,我们去度化别人,没必要在乎别人怎么讲,尽自己的所能,能度化一个是一个。
第四:悲润心
悲就是慈悲,怜悯众生,拔除众生的痛苦,有这种心,你便能总是生活在一种清凉的状态之中,就像清晨走过森林,微风迎面吹来,那种舒适的感觉,将会伴随着你的人生。润是润泽万物,像一棵干枯的草,雨滴洒在上面,会焕发出新的生命,让你干涸的生命在智慧的滋润下,获得重生。
我有时在想,我们每天到底是在焦虑什么,为什么总是有那么多事情放不下,我们真的应该好好观照下自己的内心。我们读书会分享过一本书,《与神对话》,作者是美国作家尼尔·唐纳德·沃尔什,他年轻时候做过企业老板,最后企业破产,房子被查收,沦落街头,做过乞丐很多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他写出来的东西跟别的作家有很大的不同,我有一个朋友看过之后说,他一生读过很多书,《与神对话》是其中最好的一本,从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出作者是个阅历丰富的人。一个人在经历过各种苦难之后,他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都会跟普通人不一样。很多人没有经历过太多问题,一遇到问题就被困住了。
有一次有个阿婆来找我,心急火燎地说师父啊,厨房的阿姨走掉了,没有煮饭的人了,我说不要紧,没人煮饭的话下点面也可以吃,小葱拌酱油味道也不错的。在我们看来很小的一件事,在她看来就很严重。生活中很多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问题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人一生活得再好最后也是一口气就没了,活得再差也是一口气就没有了,所有生命最后都将回归到一个点上——死。有生就会有死,你再富有,长得再好看,胖也好,瘦也罢,最后都要入土为安,胖的人难道火化时会省下几块钱吗,不会吧?
在平常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时候,你的内心是火在燃烧,还是水在清润?你是以慈悲润泽的心来看待这个世间,还是以嗔恨烦恼的心来看待?你有什么样的心境,就决定了你看到什么样的世界,也就决定了你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世间一切是非善恶,都是我们的内心制造出来的幻象,心静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