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达真堪布:《入菩萨行论》讲记(92)[智慧品]

发布时间:2024-09-15 02:03:44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达真堪布:《入菩萨行论》讲记(92)[智慧品]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入菩萨行论》。

丁五(智慧)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二(生智慧之方法)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庚一(抉择对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争论。

辛二(遣除诤论)分二:一、遣除世俗之诤论;二、遣除胜义之诤论。

壬二(遣除胜义之诤论)分二: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二、破除若迷基不成则无轮回之过失。

这里主要是同唯识宗的辩诤。唯识宗分很多种,有随教唯识和随理唯识。随教唯识宗主要是指随教理的唯识宗,随理唯识宗主要是随理证的唯识宗。随理唯识宗又分真相唯识宗和假相唯识宗。为什么叫真相唯识宗呢?他们认为这些形相是真实的,且和心识是一体的,所以叫真相唯识。假相唯识宗认为显现外境的这些形相不是心,也不是心之外的法,就是假相,所以叫假相唯识。唯识宗有这样的分类,不能一概而论。

癸一(破除若无迷识则无执著之过失)分二:一、辩诤;二、答辩。

子一、辩诤:

乱识若亦无,以何缘幻境?

唯识宗(真相唯识宗)说:你们中观认为外境是虚妄的,不是实有的,都不存在,显现都如同幻相一样,都是假的;心识也不是实有,不存在,也是假的。既然心识不存在,那是谁来了知外境的啊?是谁知道一切外境都是非实有、不存在的啊?

子二(答辩)分三:一、同等辩论;二、遮破辩答;三、结合时义。

丑一、同等辩论:

若许无幻境,心识何所缘?

中观反问对方:你们认为心识是实有的、存在的,外境是不存在的。既然外境不存在,那么这个心识是如何产生的,它没有所取境啊!没有所取境,能取心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不是一个道理嘛。有所取境才有能取心,有能取心才可以成所取境。

丑二(遮破辩答)分二:一、遮破承许显现为心;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

寅一(遮破承许显现为心)分二:一、立宗;二、破彼。

卯一、立宗:

所缘异实境,境相即心体。

对方说:所缘境虽然无实有、不存在,但心识——能取心是真实存在的,所缘境的形相实际上就是心的本体,和心是一体的。所缘境的形相没有在外边,唯心所现,是心显现的。人的阿赖耶中有很多种子,这些种子在因缘和合的时候都会显现。其实这些形相是心的显现,实际就是心。这主要是真相唯识宗的观点。

经部也持这个观点,但和唯识宗也有所不同。经部认为,这些形相都是心,但这些形相背后还有真实的外境存在。唯识宗则不承许背后还有实有的外境,这些形相就是外境,另外没有其他的外境。这是二者的差别。

经部认为,若这些根识直接去取境,这样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所以,他们认为形相是心,但是根识不是直接取境,不是直接见,另外还有外境的存在,所以才会有这些形相。

唯识宗不认为另外存在实有的外境。心为什么有各种形相的显现呢?就是因为阿赖耶当中有各种各样的种子,这些种子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就会显现这些形相。

对方说,这些显现都是心,跟心是一体的。这里主要是指真相唯识宗的观点。

卯二(破彼)分三:一、破除妨害胜义自证;二、无有根据;三、破除妨害遮破。

辰一(破除妨害胜义自证)分二:一、真实破除;二、遣除迷乱。

巳一、真实破除:

幻境若即心,何者见何者?

世间主亦言,心不自见心,

犹如刀剑锋,不能自割自。

中观反驳:假设能取心和所取境是一体的,这样能见和所见就成为一体的、无二的。这样,就成为自己见自己了。既然所取境和能取心成为一体的了,那么,谁见谁?谁是能见?谁是所见?

心自己见自己的说法是不合理的。佛在《楞伽经》中也说:“犹如剑自刃,不能斩自锋,指不触自尖,心不见自心。”再锋利的宝剑也不能自割自,手指不能触摸自己的指尖,以这两个比喻说明心也不能自己见自己。

若自己见自己,有很多过患。后面偈颂也有比喻:灯火可以照明他物,也可以照明自己。但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有光明才能遣除黑暗,遣除了黑暗才可以称为“照明”。若根本没有黑暗,还可以称“照明”,这样一切法都可以称为“照明”,即使没有照明这样的行为,也可以称为“照明”。

同样,他们认为心自己能见自己,即自知自明嘛。不知道的知道了,可以称为“知”;不明白的明白了,可以称为“明”。如果没有做这样的事情,也可以成为知、明,那么,一切都可以称为“知”“明”,这种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麦彭仁波切讲过,在世俗谛上,也可以承许自知自明这样的一个心识。但是,此处是在胜义谛上讲的。在胜义谛上,就更不能自知自明了,更不能自己见自己了。

巳二(遣除迷乱)分二:一、比喻不成立;二、意义不相同。

午一(比喻不成立)分二:一、破灯火之比喻;二、破蓝色之比喻。

未一、破灯火之比喻:

若谓如灯火,如实明自身。

灯火非自明,其无暗蔽故。

“若谓如灯火,如实明自身”:对方说:就像灯火。灯火能照明他物,也能真实地照明自身。这是比喻。说明心识可以见他法,也可以自见。

“灯火非自明,其无暗蔽故”:中观反驳:灯火并非自明,因它没有黑暗的遮蔽,所以就不能说自明。有黑暗,遣除了黑暗才是照明。如果没有黑暗,没有做遣除黑暗的行为,就不能说是“照明”。灯火自身没有黑暗的遮蔽,所以就不能说它自明。否则,若这样也能称自明,那一切法统统都可以说照明自身。

另外,若灯自己可以照亮自己,那黑暗也可以遮蔽自己。若这样承许,那黑暗不需要靠阳光、灯光等他法,自己就可以遣除自己,这样黑暗就是明亮了。这是不合理的,也有这样的过失。因为什么?它本身就是黑暗,黑暗遮蔽了黑暗,就应该是照亮了。

未二、破蓝色之比喻: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

如是亦得见,识依不依他。

非于非青性,而自成青性。

对方又用另一种比喻来说明。

“如晶青依他,物青不依他”:把白色水晶放在青蓝色的布或东西上,白色水晶就能显出青蓝色,青蓝色是依他物产生的。而蓝琉璃的蓝色是不依靠他物的,自成蓝色。前者白色水晶是依靠他物而变成蓝色,后者蓝琉璃是不依靠他物而自成蓝色。有这样两种情况。

“如是亦得见,识依不依他”:心识也是如此,有些是要靠外境,而有些则是自知自明的自证分。

下面是中观的反驳。

“非于非青性,而自成青性”:你们说“蓝琉璃的青色是自成的,没有依靠他法”,这是不合理的。它也是依靠他法的。它的产生是靠因缘的,在它的因缘上有产生蓝色的能力,依靠他自己的因缘就成为了蓝色。你说这是自成的,自己自然成蓝色的,并非如此。尽管它产生的同时就是蓝色的,但它的产生也要靠自己的因缘,在因缘上有这样一个功能,它就变成了青蓝色。

这些宗派之间进行辩论的时候,都是靠一些比喻说明自己的理念、观点。但是,这个比喻是双方都要承认的。前述的几种比喻,中观都不承认,所以这些都没有成为有说服力的理由。

午二、意义不相同:

若谓识了知,故说灯能明。

自心本自明,由何识知耶?

中观反问到:你们拿这些比喻说明“心是自知自明的”,但二者是不相同的。在名言上,不进行观察的时候,你可以这样说,一个是通过其他的法变成蓝色,一个是没有通过其他法的因缘自成蓝色。也可以说,灯火能照明自己,因为它没有黑暗,凭此可以说照亮自己。在名言中,灯火能照明自己,这是由心识来了知到的。但是,在胜义中,心自知自明,这是以什么来了知的?自知自明、远离能取所取的心识,这是谁见到的,谁了知的?谁也没见到,谁也不知道,仅仅是你们唯识宗安立的而已。

这种观点并非通过理证等成立的,是他们特意安立的。为什么这样安立呢?也是没有办法了。仔细观察后,能取所取都是不成立的,外境没有了,所取境、能取心都没有了,都不是在究竟上事实存在的,都不是实有的。那这些形相是怎么显现的?他们就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了。他们还不明白空性的真理,因为都是空性的,所以能显现。但是,他们没有明白这样的一个真相,他们的境界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层次,这个时候也很无奈啊,没有办法啊,所以就安立了“自知自明”这样一个心识,认为它是实有的,通过它而显现一切。所以也不是通过理证,都是他们自己特意安立的。

现在,中观就反问:你们这个自知自明、远离能取所取的一个心识,是谁见到的?谁了知的?

有些外道认为有一个造物主,快乐痛苦都是由他创造的。同样,他们也就是自己这样说说而已,这样的一个造物主是谁知道的?谁看到的?谁了知的?他们也说不清楚。

可见,最后,除了中观,其他都无法自圆其说。有实宗的有部和经部承许极微尘和刹那心,若仔细观察,是不成立的。唯识宗认为有部、经部所持的观点确实有问题,就安立了一个“自证自明”的心识,由它来显现万法,但是这也是他们自己安立的而已,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心识存在?没有。最后,中观认为,都是空性,因为空性才可以显现,否则不能显现。这些显现也是各种各样,是变化无常的,你根本无法掌握这些,为什么?因为空性才会如此。因为空性,所以这些显现随时都会变,各种各样的都可以有。

明白空性以后,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这些是我自己的显现,其他还有很多种显现。我们不能执着自己眼前的这个显现,为什么?因为还有很多种啊!也许你十分肯定地说:“这是好人……”不一定,还有人认为这是坏人呢。所以好和坏不是绝对的。净和污也一样。你认为清净,但有人认为不清净。所以都是没有绝对性的,大家就要明白这个道理。你真正明白了,以后就不会按自己的观点、想法去做事,因为这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为什么强调要“信佛”?这叫信佛!其实大部分人都没有真正信佛啊。最究竟的胜义谛是佛的境界、佛的所见,那才是最究竟的。我们要相信这个,不能相信自己的见闻觉知。但是,我们都是相信自己的见闻觉知的,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信佛。

为什么说在名言中、在世俗谛上是存在的?因为在眼耳鼻舌身识面前是实有、事实存在的。但是,这都不是真正的正量。除此之外,还有圣者的境界。所以不能只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所觉。这些在胜义谛上不存在,是什么意思?不是什么也没有。在胜义谛上,就不同于我们这些世间人所知所觉的这些了。

辰二(无有根据)分二:一、无有现量根据;二、无有比量根据。

前文主要是说明对方的比喻不合理。下面开始分析,你们的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己一、无有现量根据:

若识皆不见,则明或不明,

犹如石女媚,说彼亦无义。

“若识皆不见,则明或不明”:在胜义当中,自识、他识一切识都见不到,不成立。若是有所见的话,可以说,但是没有啊,有吗?你见到的,他见到的,还是谁见到的?都没有现量见到。你们在胜义谛上安立这样一个心识,但胜义谛上也没有这样的一个所见啊!没有现量见到,就不存在,若是不存在,还辩论什么啊?说“明”或“不明”的差别,这都是无有意义的。

“犹如石女媚,说彼亦无义”:既然自识、他识等一切识皆不见,那还争论“是自明”或“不是自明”这些,都是无有实际意义的。犹如说石女的女儿娇媚不娇媚一样。世界上不可能有石女的女儿,所以谈论石女的女儿娇媚不娇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其实,一切法都是没有实质性、没有恒常性的。所以,说这个好或不好、美或不美……有什么用啊?美和丑也是观待的,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好和坏也是观待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在世间,都是平等的,好也没有什么,坏也是这样。没有永远的好,也没有永远的坏。所以,大家要明白这样一个真理,这样你就不会太执着这些显现。

哪有(实质的、恒常的)啊?亲人变成了敌人,敌人又变成了亲人了。今天是亲人,到明天就变成仇人了,无常嘛,也可以说实际就是假象嘛。若是在外境上事实存在,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看都是一样的,亲人就是亲人,仇人就是仇人,但不是啊!都是由自己的分别心假立的,其实都是平等的。净与不净也一样,也是由自己的分别心假立的。哪有净,哪有不净?都是一样的。今天你认为清净的,也许到明天又变得不清净了;今天你判断这是不清净的,也许到明天又变了,对你来说又是清净的了。

大家就要明白这些,而且还要把这些落实到生活、工作中。其实用不着这么多逻辑,不用通过这么多逻辑去抉择,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也能说明这些道理。

好比有一所房子,今天你把它视为自己的家了,这叫我所执。有“我”就有我所执。它变成我所执的东西了,这时别人不能随便出入,也不能随便动屋里的东西。如果他人随便进你的屋子,你的心里就会很不高兴,很不满意,甚至会骂他,可能还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伤害他。即使你允许他进来,如果他随随便便乱碰你的东西,你肯定会很生气,很不乐意,甚至会无法忍受,就会骂他。再过几天,这间房子卖给别人了,不是你自己的了。这时你没有把它视为“我”的家,它没有变成你的“我所”。你就会在那里袖手旁观,谁进都可以,不会对你产生不好的影响,随便进。在房子里面,别人碰这个摸那个,你也不会生气,甚至心里还有点儿高兴呢。因为是别人的嘛,和自己没有关系了。你看,是同样一所房子、一个空间,为什么前后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就是执着!

对人也是这样的。今天你把他(她)视为自己的家人、亲人了,他(她)若是不回来或者在外面喝酒,你觉得这是天大的事啊,肯定会很痛苦。都是自找的!有什么痛苦的?他(她)也不是你一个人的。但是,你就把他(她)视为自己的了——“我的”,这个人就成为了“我所有”,这就是我执和我所执嘛!过两天分手了,你们两人没有任何关系了。这个时候,他(她)回家或不回家,在外面喝酒或不喝酒,都没有关系。你看,同样的一个人,但是前后的差异来自于什么?就是执着!

“这是我的家”,不是绝对性的;“这是我的亲人”,也不是绝对性的。你要明白这个。这就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也可以说是缘来缘去,来了就是来了,去了就是去了。如果明白了这些,你就不会受影响,这叫随缘。来了我也接受,来了也行;走了我也不挽留,因为强留不了。有的人考虑这个考虑那个,还到处找这个人卜卦,找那个人算命,这些都没有用。该来的一定会来,不该来的不会来的;该走一定会走,不该走不会走的;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不会是你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要患得患失。人为什么烦恼、痛苦?就是患得患失。这都是徒劳无益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我现在弘法利生也是这样,在我的内心深处是一切随缘的。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能成就成,不能成就不成,没有什么。有时候在表法上,可能有高兴不高兴,同意不同意。在内心深处,也不能说一点不动心,不动摇,但我是不会执着的。这都是缘分的事、福报的事。每个人的缘分不同,每个人的福报不同。谁也控制不了谁,谁也左右不了谁,要么是通过业力而走,要么是通过愿力而走。一般的众生都是通过业力,被业力牵引,谁也没有自由。那些大成就者就通过愿力,也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都是有愿力的,不是随便的。

我们学习中观,就要学会放下,不要以自己的一些概念、一些想法一意孤行。谁都有个性,有些人个性特别强,这不是什么功德,这是过失。在学佛的道路上,这是很大的过失;在修行的道路上,这是成就最大的障碍。就要放下我执我见,没有真正成就之前,不能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作主张。

大家仔细观察观察自己,尤其是到关键的时候,都是自作主张,自以为是的。所谓的修行人、学佛人也是,尤其是遇到一些对境的时候,都是心慌意乱、手忙脚乱的。这个时候要淡定!比如说有病了,找中医西医,找这个那个……你真正有病了,是要治疗的,但是你要看自己的缘分在哪里。知道自己的缘分在哪里,就要稳定。有的人心不定,东抓西抓,东跑西颠,这样就更乱了。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学会稳重,要做到稳重。尤其作为一个修行人,更要这样。还有人心里不稳定,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都是这样的。其实遇到对境的时候,想超越就要通过自己心的力量。什么意思?就是通过自己坚定的信念。否则,很难的。

其实我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分别、执着这个好那个坏,这个对那个错,这样那样……可以说,这些就犹如谈论石女的女儿姿态娇媚与否一样,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人就是因为妄想太多了。

己二、无有比量根据:

诸法无自性,这是佛现量见的,是通过根本慧定现量见的。我们虽然无法现量见,但通过观察量去观察,也可以无误地了知这样一个真理。这叫比量见。

唯识宗最终所安立的自证自明的心识,既不是现量见的所取境,也不是比量见的所取境,是没有根据的。

若无自证分,心识怎忆念?

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

“若无自证分,心识怎忆念”:这是对方的观点。对方说:我们可以忆念一些过去的认知,也可以说是过去的一些心识,比如以前感觉过的一些快乐或所谓的痛苦及一些事情等。因为自知自明,所以才可以忆念;如果没有自证分,怎么能知道、忆念以前的一些心识呢?

下面是中观的回答。

“心境相连故,能知如鼠毒”:心识和外境是互相联系的。怎么忆念呢?不是因为自知自明而忆念,而是想到以前经历过的一些境的同时,知道当时的意念或认知,这叫忆念。好比一个人在冬季的时候被老鼠咬伤了,咬伤的同时已经中毒了,但是他当时没有察觉到。等到春季的时候,听到打雷的声音,毒性开始发作,身体开始疼痛了,这时就想起了冬季被老鼠咬伤的情境,他通过这个情境就想到:噢,当时我可能中毒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这里用比喻来说明。当时中毒了,但是他不知道,这说明没有自知自明。后来怎么知道的,怎么忆念的?当毒性发作,开始疼痛的时候,他就想到被老鼠咬伤的景象,这是过去自己经历的外境。同时接着就想:哦,那个时候中毒了。这样才觉察、忆念起当时的心识,就是当时的那种认知。也就是,先想到外境,外境和心是有联系的,同时忆念过去的那个认知、那个心识,这不是自证自明的。

辰三、破除妨害遮破:

心通远见他,近故心自明。

然涂炼就药,见瓶不见药。

“心通远见他,近故心自明”:对方又提出:有禅定的人就有他心通,以此能知道他人的内心,能看到地下或远处的东西。既然如此,怎么能不知道自己呢?怎么能不明自己呢?既然远处的毛发都能看到,那么近处的柱子怎么能看不到呢?

“然涂炼就药,见瓶不见药”:中观辩驳:不一定。将炼成的药涂抹在眼睛上,也能一清二楚地看到山外、房外以及地下的物质,但他看不到抹在眼睛上的眼药。按照你的理由,远的东西都能看到,那离自己最近的、自己眼睛上抹的眼药也应该能看见吧,但是看不到啊!所以这也是不一定的。

见闻与觉知,于此不遮除。

此处所遮者,苦因执谛实。

对方又说:若是这样,连自证自明的心识都没有了,一切能取所取都没有了,这样就什么也没有了,这不就是断灭嘛!

中观辩驳:不是。在世俗谛上,我们不遮破眼所见、耳所闻等这些见闻觉知,这在名言上属于世俗谛。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在究竟上,你们说是实有的、存在的,我们要遮破这个观点。如果认为在胜义谛上是实有的,这就是执着!这样就会生烦恼,就会痛苦。执着是烦恼的根、痛苦的根。我们就要遮破这样的观点和见解。

前述都是真相唯识宗和中观派之间的辩论,下文开始是假相唯识宗和中观之间的辩论。

寅二、遮破境心非二之有实: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

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

“幻境非心外,亦非全无异”:假相唯识宗认为,显现幻境之众形相并不是这颗心以外的外境,但也不完全是心,就是假相。

接着中观对此进行遮破。

“若实怎非异,非异则非实”:这个观点很容易遮破。若是实有存在的话,或者和心一体,或者和心是他体,即心之外的另一种实有法。只能以这两种方式存在,没有第三种情况。若不是心,也不是心之外的他法,那就变成无为法了,这样就是非实有,就是不存在的了。

丑三、结合时义:

幻境非实有,能见心亦然。

你们唯识宗的观点,就是如幻如梦的所取境虽然不是实有,但是可以为所见。

既然外境虽然不是实有,但是也可以当做所见。同样,心识也不是实有,但在名言中也可以为能见。二者是同样的道理。若存在,就都存在;若不存在,就都不存在。胜义谛上都不存在,世俗谛上都可以安立。

其实无论是假相唯识宗还是真相唯识宗,他们究竟的胜义谛是远离能取所取的自证自明的心识,但这是不能成立的。若是成立,或者通过现量见到,或者通过比量见到。但是,通过现量没有见到,通过比量也没见到,没有任何依据证明它存在。这都是他们自己安立、假立的法,没有别的。所以就要以这样的方式去遮破,没有别的办法。他们不明白因为空性才显现的道理。

无论是假相唯识宗还是真相唯识宗,在抉择胜义谛的时候,尤其在抉择“自证自明的心识是实有的”这个观点上,二者都是统一的。所以,中观遮破的时候,也会一起这样进行遮破。

好的,今天就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