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生经》导读
明海
《善生经》的缘起是有一天早上,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看到一个长者子沐浴之后向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礼拜。长者是指那些很富有,在地方上颇具影响的人。这位长者的儿子叫善生。释迦牟尼佛就问善生在做什么?善生恭恭敬敬地答道,他的父亲去世时叮嘱他要每天礼拜六方,如此就能够得到幸福。佛陀说这六方确实应该礼拜,而我的教法中也有六方,但我的六方跟你所礼拜的六方不太一样。于是善生就问世尊,在你的法中如何礼拜六方呢?佛陀就讲了下面的教法。
从《善生经》里面可以看出,那时候人们追求幸福和快乐的心愿是非常真诚的,你看那个年轻人,每天早上洗完澡后就在外面礼拜东西南北上下六方,这很辛苦啊。但是佛陀并没有嘲笑他、奚落他乃至排斥他,而是以他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明白:命运的幸福和快乐就在于当下,在于怎么样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怎么样承担生活中的各种责任和义务。
古代的人讲经要先讲经题,本经经题是因人立名,人就是善生。佛法都是缘起法,怎么偏偏碰到一个叫善生的年轻人呢?这个名字本身也蕴含着一个法,它侧重的是讲怎样生活最善、最好。从“如是我闻”到“向东方礼,南西北方上下诸方,皆悉周遍”,这是本文的序分。序有两种,第一种叫通序,是所有的经都必有的部分,往往包括六个方面,讲法的时间、地点、随行众、讲法的人和听法的人。第二种叫别序,就是佛陀讲这部经特别的因缘。
下面是本经的正宗分。这部分是释迦牟尼佛在《善生经》中要宣讲的主要教法。佛陀首先讲了“四恶行”,又叫“四结行”,他告诫善生首先要远离四种恶行,“一者杀生,二者盗窃,三者淫欲,四者妄语”。佛教提倡在家居士守的五戒,就是四结行再加一条饮酒戒。
要远离的“四结行”。为什么叫做“结”呢?如果犯了上述的四个错误,我们将发现生命的自由越来越少了。就像有一个结在心里,有一条绳子把我们捆住了一样。我们通常把戒律理解为是一种约束。下面佛陀讲了四恶处,“欲恚怖痴”。“欲”就是贪欲,“恚”就是瞋恨,“怖”就是恐怖,“痴”就是愚痴。这四种情绪心理也是推动我们造恶的心理,因为贪欲、瞋恨、恐怖和愚痴而造恶。
“佛告善生”那一段,佛陀在这里介绍了六损财业,有六件事情会使我们的财业一天天地受到损坏,“第一耽缅于酒,第二博戏,第三放荡,第四迷于伎乐,第五恶友相得,第六懈惰”。每一方面都有六种过失,六六就三十六种过失。后面有一个偈子,这是佛经里面经常用的,为了便于信徒记忆和传诵,用诗偈将前面所讲的内容概括。
下面这是佛陀讲交朋友方面的一个问题。佛陀讲到有“四亲可亲”。第一种“止非”,第二种“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其中每一种又分为四事。释迦牟尼佛洞察人世间的一切,洞察人心的种种过失和种种相状,他就像慈母一样地教育我们做人。
佛陀针对善生童子拜的“东西南北上下”六方,以佛法的智慧做了一个定义,“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童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佛陀在下面解释了六方,也就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要面对的六种关系,也可以说是六种关系中的责任与义务。
下面又说“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稳,无有忧畏。”在古代,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发达,很多的知识、智慧、学问,必须从父母处获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讲到师长和学生,弟子敬奉师长,“一者给侍所须”,要交学费。“二者礼敬供养”,恭敬。“三者尊重戴仰”,你只有尊重师父,他才能够倾囊相授。“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跟着老师学习,能够善加受持。老师应该用五事来对待弟子,“顺法调御”,就是用自己的法来调服学生。“二者诲其未闻”,要教给他从来没有听过的知识。“三者随其所闻,令善义解”,就是能够解决弟子心中的疑惑。“四者示其善友”,老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到一些同学和善知识。“五者尽己所知,诲授不吝”,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学生,无所保留。
下面再看夫妻之间。丈夫对妻子有五件事:一者“相待以礼”,丈夫对妻子要“相待以礼”。第二“威严不媟”,媟就是慢的意思,意思是说亲密要有分寸。三者“衣食随时”,丈夫要对妻子供养衣食。第四者“庄严以时”,做丈夫的要经常给太太添置一些衣服和首饰。五者“委付家内”,家里有多少存款,哪里有房子哪里有地,银行帐号的密码是多少,都得让太太知道,不能保有秘密,否则便是没有信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先起”是说要比丈夫起早一点,“后坐”是指丈夫下班回来时把座位弄好请他坐,然后自己再坐;“和言”,说话要温和;“敬顺”,恭敬、顺从他的意思;“先意承旨”,交办的事情要认真作。
下面的一个责任“亲族”,就是亲戚朋友之意:“一者给施”,要从物质上帮助他们;“二者善言”,说安慰的话,鼓励的话;“三者利益”,要帮助对方的困难;“四者同利”,自己有好处与他分享;“五者不欺”,同心同德。亲族反之也用五件事亲近我们,哪五件事呢?“一者护放逸”,我们善待亲友,他们也将反过来护持我们,使我们不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使我们不至恐怖,因为有很多的人作后盾,你就不会害怕;“四者屏相教诫”,如果我们有错误,会在人后悄悄地指出来;“五者常相称叹”,常在别人面前称赞我们,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下面是讲主与僮使的关系,所谓的主与僮仆在现代相当于领导和下属。领导如何对待下属呢?一者“随能使役”,所谓人尽其材,根据他的长处和能力来安排他的工作;二者“饮食随时”,在现代相当于按时发工资,不能拖欠员工工资;三者“赐劳随时”,适时地要放假,不能让他连续地工作;四者“病与医药”,要为他买医疗保险;五者“纵其休暇”,相当于现代的劳保福利、退休保险金,这说的是如何当老板和领导。那么怎样当下属呢?“早起”,上班不要迟到;二者“为事周密”,办事要周密有计划;三者“不与不取”,不要占公家的便宜,偷偷地用公家的电话打国际长途,这就不是“不与不取”;四者“任务以次”,老板交待自己的任务一件件地都能完成;五者“称扬主名”,就是在外赞叹公司的好处。
下面一个责任与义务是“供奉沙门、婆罗门”,在家人如何对待世外高人。“一者身行慈”,檀越是施主的意思,施主对待沙门和婆罗门要“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为什么这里说慈呢?因为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化里出家人一方面是我们的福田,是对我们有恩的人;另一方面还是悲田,这个悲不是慈悲的悲,是指生活条件比较差,无依无靠,需要帮助的意思。比如说,出家人没有家庭的支持,没有钱财,修行上可能遇到各种困难,生病缺医少药,所以他是需要我们支持的。“身行慈”就是出力帮助他;“口行慈”,说话赞叹他,在内心里尊敬他;“四者以时施”,在印度出家人都是托钵化饭吃,所以在家人要把饮食准备好,以供养修行人;五者“门不制止”,出家人来托钵化缘的时候,不要制止他。
下面说沙门婆罗门当以六事教授在家人。“第一防护不令为恶”,不让他犯错误;“二者指授善处”,告诉他哪些是对的,哪些能做;“三者教怀善心”,让他心生善念;“四者使未闻者闻”,要让那些没有听闻过佛法的人听闻佛法;“已闻能使善解”,已经听闻过的要使他理解;“六者开示天路”。这本经是人天乘的教化,所以释迦牟尼佛没有讲成佛,没有讲解脱涅?,只是讲如何保证能生在人道和天道,能够生到善处。
现在看流通分。善生童子说“甚善,世尊,实过本望”,您讲的超出我的想像,比父亲教给我的要好得多。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佛是“如来、至真”,他所讲法是真实不虚的;“等正觉”,他的觉悟圆满普遍平等;“为世明导”,为世间人的明导;“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优婆塞”,优婆塞就是男居士;“至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欺、不饮酒”,不欺就是不妄语。
《善生经》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世间人要面对的六重关系,即六重责任和义务。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确实是这样。人在重重的关系网中生活,重重的关系网就意味着重重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我们能定好位,我们的人生将会幸福和快乐。在此基础上再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进一步修戒定慧、修六度四摄就能圆满究竟的佛果。如果没有人道的基础,出离心、菩提心和佛果就没有希望,这是我们从《善生经》里得到的启发。
(摘自明海法师《善生经讲记》)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