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则孝”是发蒙的初机,我们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学习,接受教育最基础的学科,那就是“入则孝”。早上我们也讲到过蒙以养正的重要性,这个我们就不再重复。唯一要跟大家再探讨的,那就是这样的教育不是单靠言教,而是靠身教。换句话说,《弟子规》不是仅仅给孩子读的。我们看“弟子”,好像是小孩子才要学习的,其实不是的,其实我们都是圣人的弟子。小孩怎么学《弟子规》?因为我们知道,童蒙的时候,他的智慧还没有开显,这个时候他的学习完全是靠模仿。我们来思考一下,什么叫教育?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上行下效。用更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模仿,它就是模仿。用科学的语言来讲叫做遗传。我们总觉得基因会遗传,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情绪会不会遗传?会遗传。脾气会不会遗传?会遗传。这个就是教育。所以,《弟子规》是父母表演给孩子看的,这就是教育,它叫身教。而在孩子智慧还没有开发之前,他就模仿对的事情,就形成了对的习惯,对他日后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就我们早上说的,就像一条河流,它的源头是清澈的,将来它流到了中下游的时候,它能够嘉惠的群众就相当的广泛,无法计算。这是童蒙养正的重要。而第一点就要表演孝道给孩子来学习。
而在这个“科会”当中,末学借用了《孝经》谈到的五种孝道来做为《弟子规.入则孝》的段落的分析。当然这也是李毓秀夫子在写《弟子规》的时候,他老人家学问道德都已经成就了,所引用的都是圣贤人的言教和脉络,自然它会吻合圣人的意旨。所以我们从“入则孝”通篇来看,正好跟《孝经》的五种孝行吻合。在《孝经》里面谈到,我们已经写在这个白板上,“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五条缺了一条,侍奉父母的这一个孝道就不圆满。所以,这五条在我们谈“入则孝”的时候是一条都不能够缺少。
而从“父母呼,应勿缓”到“父母责,须顺承”,这一条是“居则致其敬”,它强调的是一个恭敬的那个敬字。这一条是总纲领,换句话说,有了这一条,下面这四条才能够趋近于圆满。这一条有了缺失,下面的四条就做不成功了。从“冬则温,夏则凊”就开始谈到“养则致其乐”。可是养则致其乐它又分成四个脉络,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还有养父母之慧。所以这个养,它的范围相当的广泛,包括了有形以及无形的点点滴滴。因此在“冬则温,夏则凊”,这个是强调养身,把父母之身体照顾好。这一条,大家可以看到举得很少,不是说它不重要,而是相对于后面的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这一条是最基本的,把父母的身体照顾好这是最基本的。接下来从“晨则省,昏则定”一直到“身有伤,贻亲忧”,这个是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安心,不要让父母操心我们,这个是养父母之心。再来,“德有伤,贻亲羞”开始,到“亲憎我,孝方贤”,这是养父母之志,志向,这是指道德方面的、品格方面的。最后,“亲有过,谏使更”到“号泣随,挞无怨”,这是养父母之慧,成就父母的智慧。接下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是“病则致其忧”。“丧三年”到“丧尽礼”,这是“丧则致其哀”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