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僧人请教玄沙师备禅师:“承蒙师父所教,‘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学人如何去体会?”玄沙师备禅师说:“尽十方世界就是一颗明珠,你干吗还要去钻那个牛角尖?”
雪峰禅院第二天,玄沙师备禅师却问那个僧人:“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你如何去体会?”那个僧人照着玄沙师备禅师的话回答:“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用会做么?”玄沙师备禅师听后说:“我就知道你不会在心地上下工夫,只会鹦鹉学舌般地搪塞。”
雪峰禅院玄沙师备禅师(835-908),闽(现在的福建福州)人,俗家姓谢。少年时候喜欢泛舟垂钓,三十岁的时候到芙蓉灵训出家,眅依豫章开元寺道玄具足戒。与雪峰义存本为师兄弟,但却以师礼待雪峰,并继承其法系。后住持福州玄沙院,世人称为玄沙师备禅师,当时的闽王赐其法号“玄沙宗一大师”。其杰出弟子有罗汉桂深等人。
雪峰禅院为了参究本则故事,需要先了解一下玄沙师备的禅学思想。我们知道,玄沙师备的禅学思想深受其师雪峰义存的影响,他们都重在“三界唯心”。如:玄沙尝问曰:“三界唯心,汝做么生会?”(《景德传灯录》)
雪峰禅院我们来看看以下两则故事,或许会对其禅学思想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第一则故事原文:一日雪峰上堂曰:“要会此事,犹如古镜当台,胡来胡现,汉来汉现。”师(玄沙师备)曰:“忽遇明镜破时如何?”雪峰曰:“胡汉俱隐。”师曰:“老和尚脚跟犹未点地
。”(《景德传灯录》)雪峰禅院第二则故事原文:师(玄沙师备禅师)云:“有一般坐绳床和尚称为善知识((能指破迷津,使人觉悟自性者)……更有一般便说昭昭灵灵(使人心里明明白白),灵台(心)智性,能见能闻,向五蕴(色、受、想、行、识为五蕴,前一种是指物质,后四种是指精神,五蕴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身田里作主宰。
雪峰禅院惩么(就这样)为善知识,大赚人!知么?我今问汝,汝若认昭昭灵灵是汝真实,为什么磕睡时又不成昭昭灵灵?若磕睡时不是,为什么有昭昭时?汝还会么?这个唤作认贼为子。” (《景德传灯录》)
雪峰禅院以上两则故事中,雪峰义存禅师所谓的“古镜”,指的是人心。正如佛教所谓“十界一念”,尽十方世界都是人一心所造,所以这个心能与外界的一切相摄相容。这正是玄沙师备“三界唯心”的思想基础。当然,他们所说的这个心是有特殊定义的,那就是“真心”,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感觉知性。
雪峰禅院上面的第二则公案,就是玄沙师备禅师对一般人以“见闻觉知”就以为真心自性错误认识的批评。从以上两则故事中,我们可以明确玄沙师备所谓的“唯心”,乃是人人所本有的真心自性,即佛性而已。
雪峰禅院本则故事也是体现以“三界唯心”为思想主题的。玄沙师备禅师所举说的“明珠”与雪峰义存禅师所谓的“古镜”一样,都指的是人的真心。而“尽十方世界”指的是东、西、南、北、上下四维,即整个外境。僧徒对“尽十方世界是一颗明珠”不理解,即对外境与真心的关系不了解,所以请示玄沙师备禅师如何去体会。
雪峰禅院殊不知玄沙师备禅师的“三界唯心”的禅理(佛法)是不可以用言说和分析的方法来领会的,这个“三界”(包括在尽十方世界里)不是外在于我们的三界,这个真心更不是外在于我们的真心,不可以用常人所能用的一般推理去描述它,因为三界和心都本于自性,唯有悟出自性,也就是明心见性,自然就领会了“三界唯心”的禅理。
雪峰禅院历史上禅师对于不可直接回答的问题,便用各种方法加以回避,玄沙师备禅师向僧徒所说的“用会作么?”就是用否定的话,说你不要在这个问题上钻牛角尖,而要在心地上下工夫。
雪峰禅院可是第二天,玄沙师备禅师故意用那个僧徒的问题提问,那个僧徒又用玄沙同样的话,“用会作么”来回答时,玄沙师备禅师却批评他:“知汝向山鬼窟里做活计。”《景德传灯录》在这句话之下有一个批注:“玄觉云:‘一般惩么道,为什么却成山鬼窟去?”
雪峰禅院这一个问题问得好,实际上这也好回答,因为那个僧徒只是拾玄沙师备禅师的牙慧,用同样的话来搪塞,并没有去真参实证,所以玄沙师备禅师才批评那个僧徒“向山鬼窟里做活计”。这里的“山鬼窟里”指的是虚空不实的境界。
雪峰禅院本则故事的启示,学禅要在真参实证、明心见性上下工夫,而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也要像学禅那样,在做人和明理上、在真才实学上下工夫,千万不能在“山鬼窟里’,转悠。
雪峰chan'yuan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