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又称《观音经普门品》、《观世音经》、《观音经》、《普门品经》、《普门品》。全一卷。为《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别行。姚秦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迎师。途中,吕光闻苻坚败殁,遂于河西自立为王,罗什乃羁留凉州十六、七年。直至后秦姚兴攻破吕氏,罗什始得东至长安,时为东晋隆安五年(401)。姚兴礼为国师,居于逍遥园,与僧叡、僧肇等从事译经工作。
自后秦弘始五年(403)四月始,罗什先后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般若经》、《法华经》、《大智度论》、《阿弥陀经》、《维摩经》、《十诵律》等经论,有系统地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自佛教传入,汉译佛经日多,但所译多滞文格义,不与原本相应,罗什通达多种外国语言,所译经论内容卓拔,文体简洁晓畅,流通极广。罗什一生致力弘通的法门,当为般若系的大乘经典,与龙树、提婆系之中观部论书的翻译。所译的经典,对我国佛教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道生传于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至隋吉藏而集三论宗之大成;再加上《大智度论》,而成四论学派。此外,所译的《法华经》,肇启天台宗的端绪;《成实论》为成实学派的根本要典;《阿弥陀经》及《十住毘婆沙论》为净土宗所依的经论;《弥勒成佛经》促成了弥勒信仰的发达;《坐禅三昧经》的译出,带动了“菩萨禅”的流行;《梵网经》一出,中土依之而传大乘戒;《十诵律》则提供了研究律学的重要资料。
“观世音菩萨”,又作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别称救世菩萨、莲华手菩萨、圆通大士,是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菩萨实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观世音菩萨。又因菩萨于理事无碍的境界,观达自在,故称观自在菩萨。“普”,是说观音的众德普具;“门”,是说受观世音菩萨慈悲救济的众生有种种不同的类门。因此,所谓普门,是说众生的机类虽有千差万别,而观世音菩萨则能普应群机,无不示现。
《普门品》是二十八品的《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二十五品,内容详说此菩萨于娑婆世界教化利益众生的事,谓受苦众生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令得解脱;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现佛身、比丘身、优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而摄化众生。全文由长行与偈颂组成,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妙用,正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此品的要旨,完全包含在长行中,重颂则是长行的覆述,今略述如次:
得名由来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此段文是佛陀的总答,是本品的大纲。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和誓愿,众生称念的方法和得益,完全包含在这段经文中。而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来由,也就是从这段经文来的。
称名利益
谓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身心得以远离根本的苦恼、无明、恶业,免除一切的灾难,获得无边的利益。此称念的利益又可分为冥益与显益二种。
1一、冥益
2七难解脱
火难解脱: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水难解脱: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火、水不限定就是有形可见的火、水,如瞋恚之火,爱欲之水,都是能使我们灭诸善根,沉沦苦海的厄难。
风难解脱: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剎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剎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难又名罗剎难。大海,是指佛法的大海;金、银等是有形的宝石,无形宝石是指七圣财,即:信财、进财、戒财、闻财、舍财、慧财、惭财。
黑风,就是无明烦恼的迷风,或是一切魔障的恶风。船舫,是比喻人的身体。
唐朝于问紫玉和尚:“如何是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剎鬼国?”
和尚说:“你这佣工,问这种事做什么!”于公一听,顿时勃然大怒。
和尚指着于公说:“这个就是漂堕罗剎鬼国。”
所以,当无明烦恼的迷风,在心中掀起贪瞋痴三毒的波浪时,这就是恶鬼罗剎的心。假如在这时候能生起“南无观世音菩萨”与“平等大慈”的心念,那无明烦恼的狂风,三毒的波浪,就能停息、平静,而得解脱这个苦难。
刀难解脱: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有人面临伤害或杀害时,能够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刀杖就会一段一段的折坏,既不能打,也不能杀。刀杖,不仅是指有形的刀杖,也是指害人的骄慢瞋恚之心。如果他人以这种心来压迫我们,我们却以慈悲心去对待他,那么他的刀杖自然有如断坏般,不能发生作用了。
鬼难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剎,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从害世毒人的意义上看,我们这世界上充满了夜叉和罗剎。这夜叉和罗剎就是指一切的诱惑,如女色、金钱、权力、名位等。只要我们把一念安住在平等的慈悲上,一心称念观音名号,恶鬼不但不能以恶眼视之,那里还能再加毒害呢?
囚难解脱: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不论有罪或无罪被缚,由于称念观音圣号的力量,杻械枷锁自能断坏。从理上来说,名誉的杻,利益的械,恩爱的枷,我执的锁,都在束缚着我们。如果我们心中住有观世音菩萨,以一视平等的心,就会知道名利等本来是因缘和合的假名,生死本来是变化的现象。如果我们为这种智能之光所照,则系缚自然解脱,自然能够得到自由自在,没有人能系缚我们。
贼难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空也禅师有一次出外弘法,经过一条山路,突然窜出很多土匪,拿着刀剑向他索取“买路钱”。空也禅师看了以后,不觉掉下眼泪,土匪一看空也禅师落泪,哈哈大笑说道:“这么一个胆小的出家人。”
空也禅师说道:“你们不要以为我流泪是怕你们,生死我早就置之度外了。我只是想到你们这些年轻力壮的人,有力气而不为社会工作,为人服务,却每天在此打家劫舍,我想到你们所犯的罪过,固然为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所不容,将来还要堕入地狱去受三涂之苦,因此为你们着急而流泪的啊!”
强盗们听了,终于拋弃贪欲瞋恨的心,而皈依在空也禅师的座下。
这是慈悲的感化,本段经文就是表示这种意思。
怨贼,比喻烦恼。商主,就是第八识的心王──阿赖耶识,也就是一切心的主体。前七识从阿赖耶生,随从心王,为心王所有的,叫做心所;诸商人,就是指这心所法的作用。
这个心,持有可成佛的宝,也持有堕于迷惑的贼。其中若有一人,任它环境是多么险恶,一点也不骇怕,不管烦恼怨贼是如何的多,只要自己体得观音平等大悲的心,以无我讨伐我执,以慈悲摈弃贪欲,以勇猛降伏瞋恚,以智能照破愚痴,则烦恼的怨贼就会远逃,险峻的山路也能安全的走过。
2三毒难解脱
三毒就是贪欲、瞋恚、愚痴,是从内部所生。
贪欲解脱: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三毒都是毒害我们身心的烦恼,而贪欲中最甚的,莫过于淫欲。魏文帝《遏欲文》说:“首恶莫如色欲,易犯多是邪淫。”“拔山盖世之雄,坐此而亡国丧身;绣口锦心之士,以之而败节堕名。始为一念之差,遂致毕生莫赎。”《四十二章经》说:“老者以为母,长者以为姊,少者为妹幼者子,敬之以礼。”
所以“若有众生多于淫欲”的心生起,常念观世音菩萨,就不会忘记观世音菩萨的智能、慈悲、勇猛的心,而对上不失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敬意;对下常存一切众生是我子我女的观念,则一切淫欲之念,必然能够灭却。
瞋恚解脱: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佛遗教经》说:“劫功德贼,无过瞋恚。”《法句经》说:“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入明。”瞋,是有对象的,是向人冲动生起的一种恶性情感。瞋恚的根本是由我执而起,因此,在发怒时如果能有自他平等的观念,将心安住于慈忍,不起憎恶,瞋恚也就消失了。
愚痴解脱: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愚痴是没有智能,它能把智能的光明盖覆,变成无明。经中说愚痴能增长三毒,也是一切凡夫的生死根本,是八万四千烦恼的根源。如果能用观世音菩萨的智能来观照,去除迷惑,愚痴自然就会消除。
从外境而生的七难是小难,从内心生起的三毒才是大难。把这个大难的淫欲转为慈悲,瞋恚转为勇猛,愚痴转为智能,以慈悲、勇猛、智能之力饶益一切众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威神力。
2二求愿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能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这段文是说若有求子的女人,能以身求,也就是身行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如果是生男孩,则是福德智能圆满;如果是生女孩,则是端正有相,受人爱敬。
1二、显益
显益,是从有形的现象上所说,这是观世音菩萨的权化。
1三十三身(圣身):
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1三十三身(天身、人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应以毘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毘沙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2三十三身(八部身、执金刚身):
应以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应以执金刚身得度者,即现执金刚身而为说法。
三十三身从第一现佛身,到最后现执金刚身,共有三十三身,分为十九次说法。依理而言,三十三身指的是多数的意思。观世音菩萨的本地是正法明如来,法身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早已成佛的观世音菩萨,应众生之念,分身化现,恰如天空一轮明月,万水万现,这就不止三十三身,而是千百亿化身。因此,我们不妨将宇宙中能启发我们生起大慈悲、大智能、大勇猛心的一切事象,都看作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
璎珞供养
无尽意菩萨听到观世音菩萨的广大功德,就把身上的璎珞呈奉给观世音菩萨,这并不是有形的财施,而是无形的法施。无尽意,代表无尽的智能;观世音,显示广大的慈悲。因此,以积聚无尽智能方便的功德,供养于广大无边的慈悲,就是以无尽意的智能回向给大慈悲的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璎珞供养,表示观世音菩萨不贪。因观世音菩萨已经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璎珞功德早已严饰其身;又一切众生都具有无价的佛性之宝,并无有取舍可言,因此不肯接受。可是为了怜愍一切众生,所以请观世音菩萨接受,这个为了众生恳请而受,显示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观世音菩萨为了利他而接受璎珞,却把它分成二分,一分奉多宝佛塔,一分奉释迦牟尼佛,这应身的观世音菩萨把璎珞奉给法身的理佛,报身的事佛,以示三身一体。
在《普门品》中所示现的菩萨,由无尽意起问,而广说观世音菩萨的功德,再由持地菩萨赞叹流通,这正是标示智能、慈悲、勇猛的三德。
本品汉译本共有三种,偈颂在汉译诸本中的存废颇有出入。
一、《正法华经》第二十三《光世音菩萨品》,竺法护译。
二、《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鸠摩罗什译。
三、《添品法华经》第二十四《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隋代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译。
其中《正法华经》全缺偈颂;《妙法莲华经》在罗什译之初亦无偈颂,至隋阇那崛多时始作增补,故与《添品法华经》的偈颂完全相同。
由《出三藏记集》卷四列举的《光世音经》一卷(出于《正法华经》,或称《光世音普门品》)、《观世音经》一卷(出自《添品法华经》)等,可知《普门品》甚早就有别行。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九册、《碛砂藏》第九册、《嘉兴藏》第一册、《龙藏》第三十一册、《卍正藏》第十五册、《大正藏》第九册。此外,注释书有:
观音玄义 二卷 隋‧智顗说、灌顶记
观音义疏 二卷 隋‧智顗说、灌顶记
观音玄义记 四卷 宋‧知礼述
观音义疏记 四卷 宋‧知礼述
观音经普门品肤说 一卷 清‧灵耀说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 日本‧森下大圆着、民国‧星云译
试述本品对观音信仰的影响。
试述称念观音菩萨圣号的利益。
试举实例说明生活中如何学习观音菩萨的大慈悲。
本品中的“璎珞供养”代表的意义为何?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