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心经》解读,为什么悟至“一无所得”,才能有所觉悟呢?

发布时间:2023-09-18 01:24:55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心经》解读,为什么悟至“一无所得”,才能有所觉悟呢?

在《心经》之中,观世间菩提告诉舍利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锤”。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修行之人,若是想有所觉悟的话,就必须悟至一无所得”。

他为什么如此说呢?我们如何理理解这句话呢?

佛像

因为在佛教的世界中,天地万物一切皆是虚无,原本就一无所有。因此,菩萨的境界就是“一无所得”,这样的状态就是觉悟的境界,在佛教中也称之为“果位”,所以这个“菩提萨锤”,也是因为“一无所得”而得其名的,必须达到一无所得的境界,也就是自在清净之境

所以,观音菩萨的境界,其实就是他观自在所悟到的境界,也是他观自在所成就的“果位”。

佛寺

所谓的观自在,其目的就是要悟及 “一无所得”,如果还有所得,就还没有悟得自在。因为本心原来什么都没有, 一有即是着相,着幻象,就落在“六根”里了,就有了色受想行识。本来没有,并不是不能有这些东西,而是在有了这些东西时,“本来或本心”仍然没有,仍然一无所得,这才是“以‘无所得’故”的意思。“一无所得”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而不得,因为不得,所以才一无所有。

所以,观自在而觉悟的人,悟得的是自在本空,即使有,也是空,也就是得而不有。所以,佛教一直强调自在本空,不得其有,也不能有执,也不住六根,更不着于色受想行识。因此,“一无所得”才是硬道理。

因为“一无所得”才是自在,如果有所得那就不自在,而是“是非”了。因此,在修行当中,因观自在才能够“一无所得”,因“一无所得”才能够有所觉悟,觉悟的境界就是“一无所”,因此,“一无所得”就是菩提萨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