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学佛答问:净土法门法师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53

发布时间:2024-09-07 02:02:09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学佛答问:净土法门法师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53

学佛答问 (第五十三集) 2001/01/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090-53

北京来的同修问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读诵《无量寿经》时,请问是否该念分章标题?」

答:分章标题是会集的人加进去的,可以不念。如果念了也没有关系,念了自己会对全经经文段落层次有更深刻的明了

。譬如提起某一段经文,你就知道这是在第几章、第几品,这个也有好处。不念也没关系,可以念也可以不念。

第二个问题:「皈依之后,原来的皮鞋、羽绒服等请问应如何处理?又家人吃剩下的肉菜,佛弟子是吃了还是倒掉?」

答:皈依之后,这些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小朋友的玩具,甚至於羽绒、皮革之物都可以用,这是要皈依之前你所制作的。佛家不食众生肉、不穿皮衣羽毛衣,这是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实在讲,这些也是形式,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有爱心对待一切众生,这比什么都重要。应当晓得实质,形式方面无非是做给别人看。做给别人看的目的何在?提倡爱心与慈悲心而已,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至於家人吃剩下来的肉,如果你吃长素,剩下来的可以布施给其他动物和鸟兽,它们都可以吃,可以布施给它们。

第三个问题:「第一次来居士林的北京李居士有一个问题,上次没有机会问,这次托我代问,他在念佛时,经常感到前后心发热,而且有时热得很厉害。请问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应该怎么办?」

答:念佛、参禅,修行用功的时候有一些境界现前,世尊在《楞严经》教我们一个原则,教导我们不要去理会它,把我们的精神意志集中在念佛上,这是讲念佛的功夫。心里面除了有佛号之外,其他的都不要去想它,也不要去理会它,这个境界慢慢就消失了,就恢复正常。千万不要被境界干扰你的功夫,这一点非常重要!只要不予理会,就没有事情。佛在经论里面告诉我们的总原则,「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不理会,这个境界慢慢就会消失了。

第四个问题:「我一个朋友,托我问您一个问题。他有一个亲戚的儿子,从小就很聪明,几天不听课,考试成绩仍然很好。但是十年前有一次和老师发生一点误会,心情不好,晚上就出去走,半夜而归,第二天精神就不正常了。经常打他的妈妈,有时要拿刀砍他的妈妈,并且说:『不是我要打你,是有人让我打你。我的病,你花多少钱都治不好,一定要病十七年。』他的父母已经被他搞得精疲力尽,请问该如何帮助他?」

答:这个现象,不是普通的病。众生的病,我们过去在讲席也跟诸位做了几次报告,总的说不外三大类。第一类是「生理的病」。我们饮食不小心,古人常讲的「病从口入」,伤风感冒都是属於生理上的毛病,这个医生可以治疗,医药能帮助。第二类是「鬼神附身」。不是属於生理的病,所以医药没有效果,他这一类也是属於鬼神附身,冤亲债主。这种事情,像《慈悲三昧水忏》悟达国师害的人面疮,是冤家债主找到身上来,医药没有效果,最好要调解。调解,对方接受了,他就离开了,病就好了。这在佛法里面,我们看到的例子很多,请这些法师大德给他调解,自己诚心诚意跟他谈条件,希望过去生中纵然有一些过节,事情做错了,希望和解,不要冤冤相报;冤冤相报,这是没完没了,彼此之间生生世世都招来痛苦。

调解的方法,像悟达国师是遇到迦诺迦尊者,这是大阿罗汉为他说法,超度他。今天在这个世间修行,证果得道的人少,我们到哪里去找?我们虽然找不到这些人,可是在道理上我们能够明了,可以跟对方谈条件,我们断恶修善,以这些功德回向给他,大多数都能够接受。如果我们有财力,像印经、布施,都是好事情,专门为他去做。如果没有财力,我们诵经,跟他谈条件。譬如我们诵大乘经典,我们诵一百部,我们诵一千部,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往往也能接受。只要我们至诚恭敬的去做,诚则灵,真诚心能够跟鬼神起感应道交的作用,我相信大多数都能够接受,这要用调解的方法。

第三类是「业障病」。这不是生理,又不是鬼神附身,这个病最麻烦,医药没用处,超度、调解也没用处,可是还是能治。佛跟我们说,至心忏悔,真诚心悔过,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业障病也可以能够恢复。所以一切病痛没有不能治的,要懂得方法,要了解疾病的根源。

这个地方讲,他这个病一定要折磨他十七年,我看他们过去怨恨并不是很深,大概过去你折磨他多少年,这一生当中他来报复,所以我相信这个可以调解的。

问:「《王善人说法》这套书,我们念佛人是否可以参加助印?」

答:王善人是不是东北的,是万国道德会的是不是?好像是道德会王善人,他的东西过去我也看过,这是劝善的书,复印也可以,这是劝导世间人修善。

问:「弟子曾听一位法师在录音带中说,《大乘起信论》的要害是真妄和合。《大乘起信论》是马鸣菩萨所造,一直为全世界历代祖师、大乘行者视为宝典。请问他此批评是否不当?」

答:我们对一些人的批评,最好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就没有事了。他批评得恰当不恰当,与我们修学都没有关系,关键在我们自己对於大乘的经论有没有信心。你后面这几句话说得很好,「历代祖师大德都非常重视」,我们看许许多多祖师大德的著作,引用这部论典上的文字很多,由此可知,它得到历代祖师大德们的认同,这就是决定没有错误,我们应当信受奉行,这样就好。

又问:「这位法师有一次说禅的录音带中,忽然机锋一转说:『到底是哪一位祖师说的「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怎么能够随缘?祖师怎么会说这么没有开悟的话,以致后人都照样学著说了?』弟子在学《弥陀经疏钞演义》时,见莲池大师及一些大德也常常说过这句话,请问到底是祖师不开悟,还是法师贡高我慢?」

答:这句话不但是祖师说的,佛菩萨也常说。我过去在讲经里头把这两句话,我又加了两句,我说了四句,古人只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又加了两句,「随缘随著变,不变不随缘」,我说了四句。这四句是四个不同的境界。「不变随缘」是佛的境界,佛教化一切众生,在十法界里面示现,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他能够应机说法,随类现身,他不变,这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是菩萨,菩萨在随缘当中学不变。这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不变随缘」是佛;「随缘不变」是菩萨;「不变不随缘」是二乘,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是不变不随缘,不度众生;凡夫是「随缘随著变」。你们想想,我有没有说错?四个不同的境界。

我也没开悟,所以说这个话与开悟不开悟没有关系,不要去执著这些,知道这是四个不同的境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要在随缘里头,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随缘,随缘里面学不变。学什么不变?真诚心不变,清净心不变,平等心不变,觉悟心不变,慈悲心不变,学这个。顺境里头不变,逆境里头还是不变,这叫真正会用功。

问:「请问怎样才能尽快见到实相?见到了,是否就可以了生脱死?」

答:见到实相,不但可以了生脱死,在《华严经》里面讲,你是法身菩萨,你已经超过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实相」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心性,见到实相就是「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在我们净土宗叫「理一心不乱」。各个宗派里面讲的名词不一样,是同样的境界,是一桩事情,这个要知道。

你要问,怎么样才能尽快见到?释迦牟尼佛真的是大慈大悲,教给我们一个很妙的方法:「老实念佛」,果然老实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见到实相。如果不用这个法门,的确相当困难。为什么?你要断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你才能证阿罗汉果,超越六道;再进一步断尘沙烦恼,超越四圣法界;再破一品无明,你才见实相。很不容易!绝对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人的根性能在一生当中做得到。所以诸佛如来如果没有念佛带业往生的这个法门,可以说末法时期亿万人修行,恐怕一个都不能成就。这是老实话,不相信,你自己可以试试看,见思烦恼你去断断看,看能不能断得掉,你才晓得这个事情真难。

第二个问题:「请问打佛七的时候,早晚功课是否照常做?」

答:打佛七,一定要依照念佛堂的规矩,要跟大众完全一样,「依众靠众」,自己平常做的功课放下,完全遵守佛七的仪规,这样就好。对自己、对道场都有利益,绝不扰乱道场。

问:「听经经常听到要一念不生,但是有的说要观想净土才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请问不知应该怎样才对?」

答:这个问题都对,也都不对。怎么说都对?与自己根性相应就对,与自己根性不相应就不对。这些方法,有的人做很有效果,有的人做没有效果,这就是根性不相同。大致上,从总的原则上讲,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常常有两种状况出现:一个是「昏沈」,听经也好,念佛也好,止静就更不必说了,打瞌睡,这叫昏沈,这是一种状况;另外一种状况,跟这些恰恰相反,妄念很多,不用功的时候好像还不觉得,愈是想用功妄念愈多,这在佛法叫「掉举」,这是妄念多。

这两种方法是对治的,如果妄念多,就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修定,来对付妄念;如果是昏沈,就用「观」,念佛加上观想,去对付昏沉,这是治病的方法。要看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毛病,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对治。如果这两种毛病都轻,你就不需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很好,注意调身就行。

念佛是以经行为主,念佛堂也要懂得这些方法。我们在《华严经》看到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是吉祥云比丘,他是一个修念佛法门的,他念佛的方法偏重在经行,所以说是以绕佛为主。如果绕的时间久了,累了可以坐下来,我们叫「止静」。绕佛的时候出声念佛,止静的时候不出声音,可以念,也可以不念;如果不念,就听绕佛的同修念佛的音声,注意听,这样好,都能够摄心。如果坐久了,起来活动活动,拜佛好,拜个十几拜,拜个几十拜,保持著心不散乱,非常重要!「心净则佛土净」,念佛往生最重要的条件是清净心。

问:「我学佛四年,原来也念观音菩萨,也念阿弥陀佛。念观音名号时就少一些障碍,若是念阿弥陀佛不念观音名号,我就有障碍,妄想就起来,止都止不住。请问我该怎么办?」

答:你跟观世音菩萨有缘,你就老老实实念观世音菩萨求生净土,这样就好。你可以再试验试验:你念《弥陀经》,看有没有障碍?如果念《弥陀经》没有障碍,你可以念《弥陀经》、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用这个方法来修行。如果念《弥陀经》会有障碍,你可以念观世音菩萨经。观音菩萨有三经,你可以选一种,这三经都不是独立的,都附在大经里面。第一部是在《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参访观世音菩萨,在第七回向这一章;第二种是在《楞严经》第六卷「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三种是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三部经专讲观世音菩萨的,受持一种就可以,三种都能够读一读就更好,然后选择一种做为自己的功课,念观世音菩萨回向求生净土,功德是一样的。

马来西亚同修问:「带业往生只能带旧业,请师父开示所谓的旧业。业是身口意所造,因贪瞋痴慢疑还没有断,而在念佛功夫未能伏住烦恼妄想分别执著之前,总免不了会造业。」

答:你问得很好,这是一般学佛同修都存在的严重问题。我们既然晓得这个问题的存在,每天都还在造业。「带业往生」是只带旧业不带新业。往生的前一天所造的,都叫旧业;往生那一刹那,你的心不造业就能往生,能不能往生是最后的一念,最后那一念,你的心里头是圆圆满满的阿弥陀佛,绝不夹杂任何一个妄念,这就叫带业往生。你要是听了我这个话,「这是临命终的事情,现在造业不要紧,到临终的时候,我注意到不造业就行了。」这个话在逻辑上讲得通,确实是这样的。可是问题怕你临命终时,你要是保不住又造业怎么办?因此我们懂得,佛菩萨、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功夫在平时练习。临命终时好比作战,你平常不训练,到那个时候你会手忙脚乱,所以我们平时是在用功夫。

既然晓得我们造业是没有间断的,我们应当怎么办?不造恶业,只造善业,这就好!断恶修善,好在哪里?断恶修善是积福,往生的人一定要有大福报,我们平时不修福,到临命终时还是不能往生,因为没有福。所以平常要记住,断恶修善是修福,破迷开悟是修慧,福慧双修,临终往生就自在,就不会有障碍,这一点一定要知道。

第一步,先把恶业断掉。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我们从这里下手。这个功夫做了若干年,有了成绩,这个成绩是心定下来,妄念少了,恶念没有了,你就把功夫再向上提升,提升到只造净业不造染业。什么叫「净业」?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断恶修善里头加上离相的功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是性宗所说的「三轮体空」,能够入三轮体空,这个人修的是净业,心清净、身清净、行清净,你的业也清净了,这是必定生净土。为什么?六道里面都是染业不是净业,你既然修净业,六道里面没有受生的地方,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受生。这是第二步的功夫,第一步必须先从断恶修善下手。

问:「在今年六月份,我的两个媳妇交给我一笔钱来供养佛法僧,因为处理得不够完善,还剩一些钱。现在我心烦和挂心。请问该如何处理?」

答:这是从中国来的同修,你既然发心供养三宝,只要诚心诚意发的心,你的功德就圆满了。还剩下一点钱,你看看哪些人有苦难需要钱,你帮助他,功德都是一样的,不要起分别执著。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孝敬父母师长,佛在《大集经》说:「末法时期佛不在世,我们能够孝顺双亲,这个功德跟事奉佛祖的功德是相等的。」所以学佛,孝养父母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到,这是佛菩萨在经论里头常常教导我们的。

问:「有人学佛很认真,甚至於还讲经说法,劝别人看破放下,还都讲得不错,真的是福慧双修,照理说,应该都是有护法龙天保护著,请问为何还会著魔,这种事有方法避免吗?」

答:你说的这种情形,自古以来就有,实在讲是相当不容易。天台智者大师讲,他写的那几个字我看过:「能说不能行,国之师也;能说又能行,国之宝也。」这两句话给我们很大的启示。能说,自己本身做不到,这占多数,著魔都是属於这一类的人。他有魔障,在《慈悲三昧水忏》里面悟达国师都遭魔障,在《楞严经》开头就看到阿难尊者遭魔障,想想原因在哪里?都是能说不能行;能说又能行,决定不会著魔。护法神只是从外面保护,你里头有心魔,心魔会勾结外面的魔,内外勾结,护法神也没办法。这种事佛在《楞严经》讲得很透彻,《楞严经》讲五十种阴魔,内外我们要辨别清楚。念佛人有一个好处,至心念佛,一心称念,一心就是至心,决定不会著魔。

一般学佛的同修著魔,我们也见过很多。著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喜欢感应、喜欢神通。我遇到很多,我就问他:「是不是对於感应、神通很喜欢?」他说:「是的。」这是著魔最重要的一个原因。真正学佛的人不求感应、不求神通,念佛的人老实念,参禅的人老实参,魔就不得其便,这个道理要懂。

问:「我印《金刚经》,经文第二品,『云何应住』,是弘一法师手写的。其他经本是『应何云住』,蕅益大师写的是『云何应住』。这两种说法都有根据,请问究竟哪个本子比较好?」

答:这个事情,江味农居士用了一生的时间,他老人家专门修《金刚经》,我记得是用了三、四十年的时间在《金刚经》,给《金刚经》做了一个校订本。我们过去学《金刚经》,都是依江味农居士的校订本。往年台中李炳南老居士讲《金刚经》也用这个本子,我过去也曾经讲过,也是用江老居士这个本子。他根据许许多多的版本仔细校对,不仅是这一句,里面出入有许许多多地方,这是值得我们做参考的。如果你要印,既然是弘一大师写的,你就不能更动它,你更动它是错误的。这是弘一大师自己负责任,与我们不相干。如果我们跟江居士的本子对照,依照江居士的本子把它写在旁边,更正过来,自己读诵方便,可以。如果弘一大师写的跟江居士的校正本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可能相信弘一大师写的是用校正本。他们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都是大佛学家,都是值得我们尊敬、景仰的,我们对他们有信心。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