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婚礼不应只是习俗

发布时间:2022-10-20 10:40:35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婚礼不应只是习俗

  法鼓山的理念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可是,想要提升人的品质,一定要站在人的立场,以人的身分,完成人的高尚品格,然后就能「人成即佛成」了。当人都成佛时,人所处的环境就是净土。同时,在其他的人都还是凡夫的时候,只要个人内心净化、生活净化、品格提升,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建设人间净土的人,也能享受、体会人间净土,这是自己来建设净土,并且将净土分享给别人。

  人的出生是由于父母的结婚,父母的结婚就是建设佛化家庭的基础。

  人类的社会是依靠人与人的结合,互相的支援关怀,彼此呼应照顾,共同合作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和谐安祥的社会;而其中的成员,就是以男性与女性的家庭,为组成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基本单元。如果在一个社会体的结构中,男女之间没有夫妇的分际,也没有家庭的伦理,一定会制造出许多的乱源。所以,世间不论任何的宗教和哲学,乃至于现代的社会学者,都主张要有正常一夫一妻的婚姻关系。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既能维系人类社会的和谐,也可促成人类子孙的绵延。

  男女的结合是人生的大事。结婚的仪式是证明一对男女已经成长成熟,必须负起做为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也是建立另一代人伦关系的开始。从两个单独的个人而成为一对夫妇,他们彼此之间必须共同遵守信诺、责任、义务。所以一个人在结婚之前和结婚之后,对于人生的体验和责任的承担,是完全不同的。

  由于结婚的行为,成为风俗和习惯之后,男女结婚,举行婚礼,便形同演戏。目的只是在向亲友宣告,或者是为了取得法律上的认可;在忙碌、□张、应酬,不但自己花钱,也让亲友花钱之外,并不能为一对新人在观念和心理上产上神圣、庄严、负责的教育功能。因此,凡是有儿女结婚,父母都很劳累,也让亲友破费,造成一种浪费而无益的礼俗;在结婚之后也不能保障这对新人能够互爱互敬,白首偕老,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佛教徒可分为出家和在家的两大类,而以出家修道的人为僧,在家学佛的人为俗。出家是非常神圣、非常庄严的选择,但只有少数人有此福德因德,绝对多数的佛教徒都是在家人。不过,佛教徒的在家人和一般的在家人,也有所不同。在家的佛教徒必须依靠佛、法、僧三宝为人生方向的诣归;也应该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乃至不饮酒等的五戒。实际上这也是做为一个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最基本的生活方式。纵然无法将五戒持得清净,至少在结婚典礼时应该要知道学著遵守五戒,特别是不邪淫戒,那是终身非守不可的。

  在佛化婚礼中,一定会劝勉新婚男女,要互相尊敬、互相礼让、互相关怀、互相谅解。要将夫妇中的另一半视为共同修行菩萨道的伴侣,所以佛教徒称呼自己的配偶为「同修」,或彼此互称「我家师兄」和「我家师姊」。有了孩子就将他们当成是助道的「我家小菩萨」。对于公公、婆婆和岳父母,就将他们当做成就自己修学菩萨道的「我家老菩萨」。如果能透过此种认识,彼此相待,则在遇到种种的家庭问题时,自然会运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来化解。所以我要说:净化人间始于佛化的家庭,建设佛化家庭始于举行佛化的婚礼,而佛化的婚礼就是为了提升人的品质。

\

  在佛化婚礼中遵守素食,禁忌荤酒,不在婚礼中大摆宴席,也不大事喧闹,更不让亲友有致送厚礼的额外负担,由法师以三宝来为新人祝福,就是婚礼中最高的礼物,也是对于新人终身受用不尽的最佳礼物。

  我们举办佛化的联合婚礼,更能符合环保节约的精神,而且使得参加婚礼的男女新人,在隆重、庄严、祥和、喜悦的气氛中,感受到婚姻是一桩神圣的责任和崇高的义务。也能让新人的父母亲友们,在佛化婚礼的参与过程中,分享到新人的喜悦和幸福。更能让新人感受到被欣赏、赞美、勉励的幸福。所以,佛化的联合婚礼,具有净化人心、净化家庭与净化社会的多重功能。

  结婚之后的男女居士,必须要对婚姻关系的维护负起责任;要尊重并体会到对方是另外的一个独立人格,不要以自己的兴趣、个性、尺寸来要求对方;无论在任何情境之下,不可怀疑、批评、指责对方;发现冲突和矛盾,暂时不要处理,等待双方心平气和时,再解释、沟通,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谅解。同时,在任何时候,你又是配偶的一部份,所以切勿单独处理家庭中共同的财产、物品、生活方式,尤其于管教子女等的问题,必须取得配偶的同意理解。若出远门或已出远门,必须让自己的另一半知道你往何处,你在何处,是否平安、健康;要随时而适当的关心对方的身心状态和生活情况。

  婚后至少要负起三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第一是夫妇俩人自己的家庭,第二是公婆的家庭,第三是岳父母的家庭。不能因为自己娶妻或嫁人,就忽略了年长的父母及原来的老家。同时也要关怀自己的兄弟姊妹亲属的家庭的婚丧喜庆。否则会让年老的父母不安,也让亲戚朋友批评。不要期待父母亲友的援助,却要时时刻刻想到父母亲友是否须要关怀。最忌讳的是让父母说:「娶了媳妇,丢了儿子。」也不要让岳父母说:「嫁出去的女儿,等于泼出去的水」。否则的话,一定是真的不孝了。

  一旦生孩子,不论是男、是女,都应欢喜欢迎,悉心扶养,教育成人。夫妻不是怨家,子女也不是讨债鬼,子女是来帮助你成长,来促成你履行父母的义务,所以是你的小菩萨;要对子女付出耐心和慈悲心,要因才施教,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照顾。不可将子女当成自己的财产来支配;更不可将子女视为自己的替身来指望。尤其不可有养儿防老,期求反哺及回馈的心。虽然当教导儿女知道孝顺父母,可是站在做父母的立场,则但尽责任,不求回报,都是最健康的心态。

  现代人的家庭,多半只有未成年的儿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一旦成年,不论是否结婚,为了求学、就业,绝大多数会离开父母而过他们独立的生活。所以,当儿女快成年前,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到那时候,夫妇俩已是中年或步入老年,正好可以利用照顾子女的心情和时间,去关怀社会大众的福利,以义工的方式来奉献自己。最好是参加宗教团体的活动,一方面可精进修学佛法,同时也将对于子女的一分执著,转化为对大众的关怀和慈悲。所以在印度,人生可分为四个时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晚年期。少年及青年期是过家庭生活,求学和求业;中年及晚年期是过社会的生活和宗教的生活。

  就佛教而言,婚后除了遵守三皈、五戒,更可以利用假期或假日,参加定期的修行,学习著过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的修道生活。比如:到寺院参加佛七、禅七或受持八关斋戒,虽然如此,但自己依然过著有夫有妻的在家形态的生活,那确实是夫唱妇随、白头偕老的终身伴侣,不是彼此的纠缠,而是互相的提携,做一个愉快、自在、使自己满意、也让他人敬仰的在家居士。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