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

发布时间:2023-01-10 21:57:47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净土法门的“十六字”纲领

  净土法门的纲领,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十六个字:“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这是清代彻悟禅师提出来的。彻悟禅师早年参禅,大彻大悟后,改修净土,致力专弘净土法门。太虚大师论述近代中国佛教史,谈到由禅而净提倡净土的大师们时,说:“……而成就最高,得大受用者,当首推红螺山彻悟师。他的语录,对禅净一贯,卓特独到。”彻悟禅师这十六个字被印光大师尊奉为念佛法门的“一大纲宗。”我们一定要遵循这十六个字来修行,这样才能获得念佛的真实利益。

  第一部分真为生死

  “真为生死”这句话说的是学佛的目的问题。

  我们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在我们佛教教徒中,不少人对这个问题是模糊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归纳起来,一般人的学佛目的,常见的大概有这四类:

  第一类,求消灾免难,保全家平安。这个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好象小孩遇到危险了,自然只有求爹喊娘,而当父母的必然要帮忙。佛菩萨是众生的父母,我们有灾难,当然要求他。

  印光大师说得好:“一切事情都可以念佛求保佑,求得到解决,除了做坏事。”我们看,这个范围该有多宽?除了做坏事不能求佛菩萨,其他一切事情都可以求。《普门品》上说,求男就得男,求女就得女,还不是一般的男女,得到的是福德智慧之男,得到的是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敬爱,又有很好的品德。这绝不是随便讲的,只要我们认真求,都可以得到。《楞严经》上说:“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这都是真实不虚的。许多人正是这样做,得到好处。消灾免难,得到了利益。因此,对佛法生起了信心。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佛陀出世度众生,他的根本目的不是这些,这个是教化众生的方便法门。佛经上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众生都想得到。佛菩萨为化度众生,总是先满足众生的正当的要求。“后令入佛智,”然后逐步引导他们进入佛的正知正见。也就是让我们这些凡夫尝点甜头,得点利益,才会生起信心,才会进一步认真地学习佛法,逐步提高我们对佛法的认识,更进一步才会使我们的思想提高到要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度众生的境界。我们必须弄清楚,要求消灭灾难,保全家平安,并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把它当作学佛的目的,那就错了!佛经上有一个比喻:就像把一颗价值连城的珠宝去换了一个糖来吃,这样太不划算了。

  第二类,为了求无病无痛,健康长寿。娑娑世界的众生,病苦的折磨是很厉害的。也有不少人因为病苦认识到人生苦恼而学佛、念佛;也有不少人因为念佛,疾病痊愈而增强了信心;也有不少人因为信佛、念佛,而得到健康长寿。这是什么原因?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就是“阿伽陀”药。“阿伽陀”,意为“普去”,普去众生一切病,是万病总持,一切病都能治疗。我们希望无病无痛,健康长寿,当然可以满愿。但这也并不是佛陀度众生的本意。因为,纵然让你活到120岁,也不能了生死,出轮回。

  还有一层道理,学佛的人清心寡欲,饮食清淡,加上戒杀,放生,种了一些善因,自然获得健康长寿的果报,但这只是学佛的付产品。我们学佛的人不应该去追求它,即使得到也没有用处。我们学佛的目的是要了生死,出轮回,追求健康长寿有什么用?所以,求无病无痛,健康长寿,不应该作为学佛的目的。

  第三类,为了求神通。有些学佛的人,喜欢追求特异功能,拼命要学神通,认为这个才是学佛的目的。其实是错误的。因为神通只不过是修行的付产物,妄想去掉,障碍消除,业尽情空,心如明镜,自能照天照地,无所不见。所谓“无碍之谓通。”心无障碍,便得神通。但是,得到神通,并不能了生死,出轮回。邪魔外道,以及灵鬼,都有神通,依旧沉沦六道,无法出离。可是有些学佛得人,到处寻访异人,追求神通,往往误入歧途,甚至走火入魔,见神见鬼,如癫如痴,给自己和家庭造成种种烦恼痛苦。历来许多有大神通的高僧,教化众生,从不谈神奇,总是从最平实处下手,持戒修行,净化身心,才能了生死,出轮回。同时告戒行人,纵使得到神通,一有贪著,便会受害。这是我们应该牢记和遵循的。

  第四类,为了修来世,想下辈子过好日子,享点福。这些人感到人生太苦,实在不想再活下去,想好好修行,积累福德,下世有好日子过。这种想法从根本上讲,对生死的苦,轮回的苦,还是没有搞清楚。虽然他感到人生很苦,但并不想出轮回,还想再来婆娑世界享福报。这些人遭遇不好,环境恶劣,感到很痛苦,这些当然也是苦,但并不是人生真正的苦,这些苦与根本苦(轮回苦)比较起来就算不得什么了。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众生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生死死了无穷期,这本身便是一大苦!一般不懂佛法的人认为死了死了,死了就了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死了还要去投生。变人就很苦了,到三恶道就更不用说了。生生死死,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永远出来不了,生死轮回,既无起点,也无终点,轮回不断,永无止息。在座的人,在过去生中,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都去过了。当然也种了善根,今生才得变人,才闻佛法,这是很不容易的。再一转下去,要哪一世才能变人,才能再听佛法,就很难说了。从根本上说,我们今生学佛、念佛,当然就是修福德,修智慧,种下善因。如果我们不把它作为往生净土、了脱生死的资粮,而用来求下世福报,虽然肯定求得到,但到了下世大富大贵,贪恋五欲,尽情享乐;殊不知福报越大,造的恶业也就越大。到第三世福报享完了,恶业却造就了,就把自己送到三恶道里去了。所以,佛教叫做“三世怨。”

  莲池大师有段开示说得很好。他说,他观察历来当大官的,又有学问,又有才华,多数都是过去生中修行的出家人,并且修持得很好。但他们没有把功德用来求生净土,就变成下一世的荣华富贵了。这些人中的十分之九的人入胎就迷了,尽惰享受。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够保持清净心,继续修行。这说明投胎以后能够不迷的人太少了。印光大师讲过一段公案:清朝末年,有三位书生上京求名。参加殿试,江苏彭蕴章,中了状元;云南人何桂清得第二名榜眼;陕西人张费得第四名传胪。三人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原来,彭还记得前生的事情,对他们说:“我们三人前生都是出家人,同在一个庙子参禅。”何桂清官运亨通,担任了两江总督,与太平天国军队打仗,为了保全个人性命,把精锐部队调来保卫自己。当时,前线节节败退,他就想跑。当地士绅苦苦挽留,他便叫卫队开枪打死了十几人。士绅们就告皇帝,立即把何抓去砍了头。张费做过咸丰皇帝当太子时的老师,后来奉派为钦差大臣,与回族军队谈判,被诱杀身亡。何、张二人都是凶死,必然堕入恶道。这三人前生中善因,但入胎都迷了,这一世没有一人学佛,都是尽情享受荣华富贵,造了种种恶业,下一世,遭受恶报。

  上面讲的四种类型的学佛目的,都是不正确的。那么,人们学佛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只有“真为生死,”才是学佛的正确目的。

  真正为了了脱生死,出离轮回,这是释迦佛出世的大愿,是佛陀出世的大事因缘。

  为什么一定要了生脱死呢?因为生死轮回太苦了。先说人生的苦,佛法说人生有八苦,实际上不止八苦。八苦是基本的苦,人人都免不了的“

  生苦--当婴儿的时候,我们记不得了。但我们看新生的婴儿都在哭,没有笑的,可见那个日子不好过。还有一层很重要的道理,佛经上说:“生为苦本。”我们这个躯壳是一切苦的根源,病、老、死,种种苦难都因它而来。

  老苦--在座的诸位六十岁以上的同修都能体会到。

  病苦--不少人都有这种经验,疾病对我们身体、精神的折磨,医药费用的担负,都能体现出痛苦。

  死苦--虽然我们还没有直接经验,但从亲朋好友死亡的情景,可以理解、感受到一部分。这是再有地位,再有金钱也免不了的。

  爱别离苦--我们的亲人、好朋友常常会出现生离死别的痛苦。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曾感慨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怨憎会苦--冤家对头,你讨厌的人,憎恨的人,偏偏要聚会在一起,想摆脱也摆脱不掉。从三世因果的观点来看,你前世的冤家对头,往往正是今天的亲属。

  求不得苦--人生欲望无穷无尽,不可能完全满足。求不得苦是人人都不可免的。报载有个美国富翁服药自杀,说明金钱也不是万能的,富翁也有求不得苦。

  五阴炽盛苦--“五阴,”就是五种覆盖我们思想的东西,即色、受、想、行、识。色,就是物质世界,包括我们的肉体。我们的肉体,佛法里称作:“色身。”受、想、行、识都是我们的精神状态。人,就是五阴合成而成,就是精神、物质的结合体。五阴炽盛,即是身心的苦恼十分剧烈。贪、嗔、痴、财、色、名、食、睡,种种妄想,欲火燃烧,促使人们去犯下杀、盗、淫、妄的罪恶,要想罢休也难罢休。

  这八种苦是最基本的,人人都免不了,不过有轻重不同而已。

  学佛从哪里下手?就是从观察人生的苦下手。若不知道人生有这么苦就不会想学佛。我们要通过观察自己的苦,确确实实了解人生就是苦,这样才会与佛法接近,佛法就是解决人生根本苦。让我们出离生死苦海的学问。观察了人生的苦,还要进一步观察轮回的苦。因为人生的苦与轮回的苦相比较,人生的苦只是小苦,轮回才是大苦。三界内有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是三善道。阿修罗有神通,有福报,但好斗,他们是善恶夹杂,可以归为善道,也可以归入恶道。这三道以外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六道轮回出不了因果规律。修十善,造十恶,是六道轮回的业因。而六道轮回就是十善十恶应得得果报。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是客观规律。因果贯穿三世,不要说我们凡夫,连罗汉以上的圣人,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

  在六道当中,得人身很不容易,失人身很容易。所以释迦佛当年在地上抓起一把土起来,告戒弟子:“得人身就如手上的土,失掉人生就如地上的土一样。”这绝不是随便举的比喻,这是佛以慧眼观察的实相。这说明了“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若堕入地狱,动辄就是千年万年。地狱的苦我们无法想象,从《地藏经》的叙述可以了解到的一点点,那绝不是寓言、神话,那是佛以慧眼亲见并如实叙述出来的。畜生道的苦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修菩萨行的人,“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思念地狱的苦,发起救他们的心。地藏菩萨发起“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伟誓愿,直至现在,仍在地狱普度众生。所以三恶道实在是苦不可言。即使是三善道,天道享乐,寿命长,但福报享完还是可能堕地狱,并且正因为天道福极太好,只知享乐,不想学佛。佛经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没有说:“天身难得”。说明了要知道人生的苦,才能生起学佛心,才能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才能成佛。佛陀是在人间度众生,而不在天道度众生。历代修学的圣者,都是在人间修成的。说明天道修行很难,只是享福报,福报享完,必然堕落。人生当然是苦多乐少,所谓乐就是享福报,享福就是消福,就是造业。结果,一些人福报享尽了,恶业也随之造就了。种了什么因,就该得什么果报。人生一旦醒悟了,可以修行,可以成佛,可以了生死,脱轮回;如果,不醒悟,是极危险的,很容易堕入三恶道。至于阿修罗道,善恶夹杂,也很危险,恶因种多了,下一世也会到三恶道去受恶报。

  总的来说,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无有了期,这是最大的苦,所以佛陀教育我们:必须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度众生。这便是诸佛出世的大事因缘,这便是学佛的真正目的。这一点一定要有明确的认识。

  为什么净土法门的纲领第一句明确提出“真为生死”?因为这是目标问题。如果目标错了,南辕北辙,学佛就枉学了!所以必须把学佛的目的弄清楚,这是首要的问题。

  第二部分发菩提心

  现在讲第二句:“发菩提心”,这是一个发心的问题。发心就是发愿心,这是学佛的重要问题。修净土法门更注重发愿心。“金刚非坚,愿力惟坚。”说明愿力十分重要。愿力比金刚还坚固,所以有愿必成。愿叫做“金刚种子”,只要我们发了,永远不会坏的。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为了个人了生死,大乘佛法就不同了,要发大心,发自利利他的心,要普度众生。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每一条都是要度一切众生,往生净土,让一切众生最后成佛。我们修念佛法门,能不能和大乘佛法相应,就要看我们是怎样发心的。有些人念佛,一心要求自己往生,不管别人。这样念佛,你把念佛法门修成小乘法了。还有一些人念佛,想求来生的人天福报。这样念佛,你把念佛法门修成人天乘了。人天乘好比是开往人天道的列车,搭上这个列车,当然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

  同样是修念佛法门,由于发心的不同,其结果完全不同:有的修成大乘法,有的修成小乘法,还有的修成世间法(人天乘就是世间法,在六道范围内)。可见,修念佛法门如果对于发心问题没有搞清楚,或者发心不正确,即使用功修行,修来修去把自己修到六道轮回里去打转转,永远出不来,岂不是合天冤枉吗?所以发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从三方面来谈:

  第一,什么叫菩提心?就是自觉觉他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修智慧),下化众生(培福德)的心,就是菩萨发心!也可以说,菩提心是一种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心。

  在明白了菩提心的涵义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出有些人学佛的态度和认识是错误的。有些人学佛,是抱着一种消极厌世的态度,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冷淡,非常无情,一切都无不想问,只想自己早点往生,个人离苦得乐。这种态度与菩提心不相应,跟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我们学佛的人应当是既要观察自身的苦,又要观察众生的苦,既要关心自己了生死,也要关心众生了生死,要同众生一道了生死。这个众生实际上包括了你自己和你的亲属在内。这样发心,力量可就大了。有些人说,念佛是送死的法门,临命终时才用得上。这是不懂得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是自利利他的法门。发菩提心就是学菩萨发心,也就是学菩萨修行。什么叫菩萨行?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个就是菩萨修行的纲领。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并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乐,而是去留学,去提高自己的境界,让自己能够得到智慧、福德、神通;然后乘愿再来,到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因此,应该为度众生而往生,这样发心才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吻合,才能感应道交。

  还有一层道理必须明白,往生净土是我们的神识--第八识去,躯壳是无法去的。所以修念佛法门达到一定境界的人,虽然身体还在娑婆世界,但他的神识早已到了极乐世界,并不是一定要断气之后才往生。

  第二,发菩提心的重要意义。《华严经》上说:“菩提心就象种子,能够生长一切佛法;菩提心又像良田,能够长养一切善法。”所以,菩提心称为“善中之王。”发菩提心,对于修净上法门来说,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无量寿经》里,阿弥陀佛第十九条大愿“闻名发心愿,”译成白话就是:“我成佛的时候,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听到我的名号,就发起菩提心。既然发了大心,必然有大行(因为心是动力,有了愿心才会有行动)。于是就勤修种种功德,不怕任何挫折、阻挠,愿心坚固,绝不退转并且用所修的一切善法,回向净土,愿生极乐世界,专一持经、持念名号,昼夜不间断。”这一条愿就是“闻名发心愿,”它的重点就在发菩提心上。菩提心就是众生的慧命。慧命也是未来我们成佛后的法身。所以佛经上说:“初发心时变成正觉。”只要今天我们发了菩提心,就种下了未来成佛的因。发心是因,成佛是果。因此,发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清代省庵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劝发菩提心文》上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能够少善根、少福根,缺乏这两个条件,不可能往生净土。”下面他这样解释:“多福德,什么叫多福德?多福德莫过于执持名号。什么叫多善根?莫过于发菩提心。”他还说:“暂时称念名号,就能够超过布施一百年德功德。”对此,我们不要怀疑,这是祖师的开示啊!他又说:“只要发了菩提心,就超过你历劫修行的功德。”这也说明了发菩提心的重要。

  发菩提心与修净土法门的的关系非常密切。近代高僧弘一大师说:“修净土法门的人,第一必须发大菩提心。”他引证《无量寿经》上说的“三辈往生,都必须发菩提心”的话。又引证《观无量寿经》上说的:“欲生彼国,应发菩提心。”他又说:“由此看来,只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

  净空法师也说,你若能劝两个人念佛,这二人往生了,那么在你临命终时,这两人一定会同阿弥陀佛一道来迎接你。这说明了只要你能劝一个人往生,就凭这一条,你也决定能往生。实际上,我们自己能够认真地多劝人修净土法门,这种发心,就与阿弥陀佛一样。你的心都与阿弥陀佛是一样的了,你不往生,朝哪里走?往生就是心嘛,这个躯壳是去不了的啊!所以说用不着怕多做弘法利生的工作会耽误功课,不能往生,这是凡夫知见。

  印光大师说:“我们应当有自利利人的心,应该经常劝人修净土法门,劝人能够发心往生净土,自利利人。这样做,可以先从你的家庭开始,劝自己的父母、亲属,劝他们发心念佛,然后推广到社会上的人,共同来修净土法门,大家都发愿心往生净土。”他说这种利益跟你只图自己往生的观点相差是天壤之别。我们发心应当是由近到远,由自己的亲人推倒一切众生,也是由小到大。开始发心,往往是为个人,为自己疾病缠身,环境困难,或者为自己全家消灾免难,但是不能仅停留在这个上面。一定要逐步扩大心愿,最后就要发心度一切众生。本来,一切众生就与我们自身关系非常密切。他们都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亲属,也都是未来的佛菩萨,同我们真是息息相关。从理上讲,“自他不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利他就是利己。因此,我们发心度一切众生,当然也就是包括自己和你的亲属在内了。我们修行就是应当把自己放到众生当中来修,不能脱离众生,更不能把自己同众生对立起来修,那是错误的。比如有些人不愿意做一点弘法利生的事,不愿意为别人服一点务,生怕多做一点事情,耽误了自己的功课。如果存这种心的人,希望他对照一下阿弥陀佛的愿力,考虑一下,你这样与阿弥陀佛的愿心相不相应?能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如果我们的愿心与阿弥陀佛完全相反,怎么能往生?怎么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不要说我们不重视自己的修行,而是说一定要把自己放到众生当中来修,不要和众生对立起来修。因此,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在自己有了深信。有了切愿,又能认真念佛的同时,我们应当尽力宏扬净土,多劝人念佛,多为众生做事。这样,不但你往生更有把握,而且往生的品位也更高。

\

  我们必须明白,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为了今后在更大范围内利他,二者是不可分的,你把它对立起来就错了。我们往生是为什么?是为度众生而往生。我们成佛是为什么?是为度众生而成佛。那种只求自利,不发心度众生的人,与阿弥陀佛的大愿无法感应道交,这种人很难往生。

  第三,怎么发菩提心?提出两点:

  (一)要为度众生而成佛。我们学佛,就是学习佛的思想、言论、行动,就是学习佛的身、口、意三业。发菩提心就是发学佛度众生的心。学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佛是觉悟了的人,我们大家是没有觉悟的佛,因为我们本性就是佛嘛,只是被蒙蔽了而已。学佛就是让我们去妄念,妄念去掉真心显露就是佛。不要认为我们凡夫俗子成什么佛嘛,连成佛的心都不敢发,这是对不起佛陀的教导,也对不起自己的常住真心,因为它本来就是佛嘛。

  唐代有这样一个公案,有人去问一位禅宗大德:“众生都有佛性是真的吗?”回答道:“是真的,众生都有佛性。”又问:“狗有没有佛性?”回答:“狗有佛性。”他说:“我有没有佛性?”回答:“你没有佛性。”这人当然很奇怪:狗都有佛性而我没有佛性。大德说:“因为你不敢承当嘛!”这句话也可以用到我们身上。我们不敢发成佛的心,就是“不敢承当,”因为你不相信“自心是佛”嘛!觉得自己太渺小,不能成佛,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佛陀说得很清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是心”就是这个心,我们这个心就是佛啊,我们这个心就可以作佛,我们念佛就是“是心作佛,”所以念佛求生净土,最后结果必然成佛。

  因为在娑婆世界修行容易退转,所以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大祗劫,很难很难。但是,往生净土就不同了,一旦往生,永远不退,而且是莲花化生,寿命无量,永远修下去,当然成佛。但是,成佛决不是为了个人,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度众生。

  我们经常都在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个宏伟的誓愿,不是平列的。第一条是目的,成佛的目的--“众生无边誓愿度。”释迦佛成佛的目的如此,我们也应该这样发心。下面的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发的愿心,说明成佛是为度众生而成佛,不是成佛去享受快乐。可以说,成佛不是目的,度众生才是目的。这一点十分重要。

  (二)往生是为度众生而往生。如果只为自己求往生,便与阿弥陀佛的大愿心不相吻合,接不上轨,这样就很难感应道交,很难蒙佛接引。反过来说,我们为度众生而发愿往生,自然得到诸佛菩萨的欢喜,自然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 我们愿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台湾的证严法师是一位很寻常的比丘尼,但却是一位了不起的比丘尼。他发了大愿心,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现在成就的事业遍及全世界,她办的慈济事业,办医院、医学院、办社会救济事业,办佛教文化事业。别人问她为何有如此大的成就?她说,这是遵循佛陀的教育,愿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这是真理。不要怕发大心,你不发大心,就没有力量,跟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你怎么往生?又有人说,你要发心度众生,最后就长期留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好了,为何还要往生极乐世界去呢?问题在此,我要反问一句:“要度众生,凭什么东西去度?”只有念佛求生净土,见佛闻法,自然你就得到大智慧、大福报、大神通、大辩才,再回到娑婆世界来广度众生。所以必须要发心求生净土,才能实现在更大范围度众生,才能够圆满这个愿心,这个不仅是我们修净的人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修禅,修密的人也最好先往生净土,见佛闻法,提高自己的境界,有利于将来更好地度众生。宋代死心禅师在自己彻悟后,劝人修净土,说:“参禅人最好念佛,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借)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因为可以不退转,避免投胎又迷了。这是说参禅的。1990年的《法音》杂志上载过一件修密法的往生净土的事情。上海一位仉老居士与他儿子仉维全居士,都是修密法的。从前皈依能海上师,后来又依止清定上师,仉老居士在临终时告诉家人说:“我不往生净土,就在娑婆世界度众生。”他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就把详细情况写信告诉清定上师。上师认为这样不妥当,亲自给仉老居士做了一堂烧往生的佛事,把仉老居士的神识召唤到密坛来,为他开示,应该往生净土的道理,问他愿不愿往生,他表示愿意。然后就看见仉老居士的神识坐在莲花上往生去了。这件事是上海郑颂英居士(郑老居士是一位很有修持的人,不会打妄语)记下来,载在《法音》杂志上的。这说明就是修别的法门的人,能够往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提高自己以后,再来度众生,也就更有把握些。

  以上讲了三个问题,愿与大家共同勉励,都来发菩提心,多做自利利人的事,将来都能往生净土,最后都能成佛,圆满度众生的心愿。

  第三部分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八个字概括了净土法门的纲领,就是信、愿、行三个字,也就是生信,发愿和持名念佛这三件事。藕益大师说:“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可见,信、愿、行三者缺一不可。

  第一、怎样生信?

  学佛,首先必须具有信心。“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学佛有四个步骤;信、解、行、证,信是第一步。信、愿、行三者,首先必须生起信心,才能发愿,有愿才能起行。特别是净土法门,称为“易行难信之法”,建立信心,尤为重要。可以从五方面去建立信心:

  1、信释迦佛决无妄语

  不妄语,世间有道德修养的人也能办到,何况佛都以“妄语”列为根本戒,一般进入佛门接受五戒的佛教徒都不敢打妄语,更何况是人天师表、觉行圆满的稀有世尊呢?佛陀连王位都放弃,一无所求,何用妄语?!《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因为众生与佛差距太远,易疑难信。如像蚂蚁、蚊虫要想推测人的的智慧和能力一样,当然无法相信。《观无量寿经》说,韦提希夫人要求看到极乐世界,佛立刻让她和五百宫女都亲眼看见。可知佛所说的全是亲证亲见的境界,是真语实语,无奈众生把它当神话寓言罢了。

  2、信阿弥陀佛决无虚愿

  阿弥陀佛在弃国出家时,即发四十八条大愿,历劫修行,早已圆满完成,决无虚愿,方能成就西方极乐国土。“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佛寿无量,十劫很短,“今现在说法”,现在仍主极乐教化,仍在说法度生。特别是第十八愿说:“十方众愿,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佛的大悲愿力对我们所作的保证。

  3、信自心是佛

  佛的名号“阿弥陀”三字,是横遍十方的无量光,竖穷三际的无量寿,也正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所以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西方不远,在我心头;心头清净,即心即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理,必须深信。但是,又不应因此否认实有西方,实有弥陀。因为极乐世界本是弥陀愿力所成,正与娑婆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一样。我们念自性本具之弥陀,决定得生自心本具之极乐。正如夏莲居士所说:“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4、 因果规律客观存在

  因果规律是佛法的核心。虚云法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一切事有因必有果,种什么因,结什么果。种念佛的因,结往生的果。种散心持名的因,结将来成佛的果。例如,佛在世时,一老人八万劫前曾因念佛一声,而遇佛出家证果。如种一心不乱的因,必获临终往生的果。

  5、 从古到今大量往生事例

  《净土圣贤录》记载着二千年来大量的往生事迹,直到现在还在继续出版《近现代往生见闻录》,以及佛教刊物中经常报导的许多往生事例,单行出版的往生事迹记录更不可胜数。有的人怀疑,这些人是否真的往生呢?这不难检验。人在临命终时,不可能作假。如不少念佛人能预知时至,不留恋,不恐惧,不昏迷,持念佛名,安祥舍报;有的死后,头顶温暖,室有异香,或呈现其他种种瑞相的。这是客观事实,不容否认。

  从以上五方面可以建立起信心。

  第二、 怎样发愿?

  信与愿是往生的关键。藕益大师说得明白:“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只要有真信切愿,临终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信愿,纵然把名号持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难往生。

  深信之后,便要发愿。藕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说:“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就欣求。”可见,我们相信了还不行,还要发愿以求生净土。清代省庵法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发愿十分重要,必须重视。

  在发愿中,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 首先,要厌离娑婆世界

  认识娑婆世界的苦,苦有“八苦”,而最根本的是有这个躯壳,身为苦本,生生死死,永无了结;六道轮回,永难出离,我们要了脱生死,就要有脱离生死的紧迫感。

  2、 不能发愿只当自了汉

  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是自利利他的法门,我们应当发自他两利的愿,希望所有众生都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才能感应道交。

  3、 不要发心修来世

  发这样的愿,就是求人天福报,不可能往生净土;并且永远跳不出生死苦海。因为,你只想修来世。要知道三世因果,如果来世享受荣华富贵,在享福的同时,会大量地造种种恶业,第三世就可能到三恶道中去。因此,必须发愿了生死,出轮回,求生净土。

  4、 发愿不能脚踏两只船

  又想往生净土,又留恋娑婆世界。这说明自己信不真,愿不切,到了关键时刻,就不能往生净土,这类的事例很多,要以为鉴。

  5、 念佛人有病要发愿求往生

  不要发愿求病好。这是印光大师说的,必须牢记。只发愿求病好,说明自己还留恋娑婆世界,怕死还是要死,如发愿求生净土,说明你能放下这个躯壳,一心念佛,业障消得快,寿命未尽,病反而会好了;要是寿命尽了,便能往生,了脱生死,达到了学佛人的根本目的,这是好事,又何惧之有?

  第二、怎样念佛?

  方便门中,凡是佛所说的法门,统统是方便法门,而最容易、最简单、最直接、最快速、最圆顿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

  藕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净空法师说,在一切经典中,《华严经》、《法华经》是圆教一乘大经,是经中之王。而《华严经》讲到最后,一生成佛了。怎么成佛的?念佛往生净土成佛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才圆满成佛;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这样圆满的。《阿弥陀经》是《华严经》的总结论、总归依。一句阿弥陀佛,就把一切法门全都包括在其中了,真正念到一心不乱,禅也成就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密也成就了,三密相印,即身成佛;戒律更不必说了;教,一切都通达了,念佛法门确实殊胜,是“华严奥藏”,奥是奥秘,藏是宝藏,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法华经》也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归宿,《法华经》有二十八品,以“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最为流通,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法王子、后补佛。《楞严经》是禅、密宗修的经典,但与念佛法门关系最深、最切,其中特别的法门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章”,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章”。真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一切诸佛之心要”,一切诸佛如来传心的法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真是菩萨万行之指南。菩萨行门无量无边,都是以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所以“皆不出于此”,我们才知道《阿弥陀经》在一切佛法里占的是什么分量!要想详细地说明、赞叹,一劫、三劫、无量劫也是赞叹不尽的,唯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体会,才能相信。

  念佛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由于方法太简单了,不易使人相信,特别是知识分子更难相信。我自己也有过沉痛的教训。以前,有大德送我净土法门的书,劝我学佛修净土法门最好,念佛求生净土最有保证。当时,我一听,思想上很反感,认为净土法门是认不得字的老婆婆修的,怎么叫我修?!他送我的书根本没有看。自己好高骛远,禅宗,密宗都学过,结果都没有收获,时间也耽误了。后来,自己才忏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所知障,我慢贡高,在“学”佛中造成自己很大的失误,走了很多的弯路,最后才找到了适合自己根器的道路,明确了念佛法门不只是老年人才修,准备等死的,决心专修净土法门,一心念佛。

  念佛有许多方法,诸如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念佛等等,而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的是持名念佛。在持名念佛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明确修净土法门持名念佛是正行

  《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念佛就是培植善根和福德。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比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阿弥陀经》中“…若 六 日,若 七 日,一心不乱”后面多这么几句:“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说明我们能不能往生,念佛是正行。至于我们做善事,一定要回向净土,否则,只是人天福报,在“六道”里面,作为下一世生 天道、人道的因。圆瑛法师提出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说明求福德,求智慧,是为往生净土,这样的福慧才不会变成人天福报。

  2、 要懂得念佛具有不可思议的威力和很多的好处

  持名念佛很简单,正是体现了佛陀的大悲心。“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看起来很简单,却是“万德洪名”,是佛的万种功德的结晶,威力无穷,含义很深。六字洪名是梵文译音,“南无”含有四层意思:一是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得到一分福报,消除一分罪业。二是顶礼;三是皈依;四是度我。“阿弥陀”这三个字是无量光,表佛的智慧,遍满空间;无量寿,表佛的福德,超越时间,无边无际。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我们人人都具有的佛性。念佛的心就是佛,念佛就是在作佛,所以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由迷到觉。只要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总有一天,我们就可以觉悟,就可以成佛。 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念佛一声,罪灭河沙。” 印光大师也说,念佛,生也得大利,死也得大利,确实如此。

  3、念佛佛的方法,就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窗口关闭起来,就是“一心”,不受外界的干扰。“净念相继”就是清清净净地不间断,不夹杂,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一直念下去,就是“不乱。”这样,就会达到“一心不乱”,往生就有把握了。

  要达到“一心不乱”,首先,一定要专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了十方一切诸佛。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不求健康长寿,自会健康长寿;不求消灾免难,自然灾难远离。

  其次,要信愿具足,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以一念代万念,万念归于一念。要把一个“死”字顶在头上,作到憨山大师所说的:“若当人果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头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号咬定,定要去掉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牵缠遮障。如此苦下功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还有,要注意防止散乱、昏沉。必须做到“心念耳闻”,念一个字,听一个字,念一句,听一句,心中念得清清楚楚,耳里听得清清楚楚,使妄想杂念无从产生。如果发生昏沉现象,应该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在打坐时,可以把腰挺一挺,睁睁眼睛;也可以站起来拜佛。

  以上是从信、愿、行三方面,说明修念佛法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