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法云灌顶 用心与卖力

发布时间:2023-03-03 15:36:31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用心与卖力

  87.11.18

  用心与卖力

  精进乃非拼命

  从疑入禅

  科学之疑

  懒人还得有懒办法

  因循旧习

  专家与钻家

  专制社会下的愚民政策

  从生活事说起

  学问中的事

  生命中的事

  参禅中的事

  佛教的「惜福」观念

  智慧善巧

  从有心而向无心

  回顾与展望

  用心与卖力

  今天所要讲的题目,乃『用心与卖力』。卖力者,卖力演出也。以佛教对于修行法门,一向都强调要精进。所以第一天我们就申明:唯有死心塌地的去用一种方法,这才是你的善知识。可是这话在昨天的开示中已经修正了。所以佛教虽再三强调要精进、要精进,可是对于「当如何精进」却没有讲得很清楚。即使是《大智度论》里的精进波罗密;当你看完之后,对于禅坐应如何精进,也必还不肯定。所以很多人对于精进,便一厢情愿地以为拼命,就是精进。

  精进乃非拼命

  有人或解释道:何谓「精」?精乃单纯、唯一、专注尔。所以能很专一地去用方法而心不旁骛,便是精进也。可是如只强调单纯专一、心不旁骛,甚至百折不挠,是否又近乎盲目、狭隘与钻牛角尖呢?如果原用的方法,便是错误或无能的;则即使你如何专注拼命,都不可能进步的。所以我对精进的定义:乃既不是盲目专注,也不是拼命卖力,而是『要用心』也。

  所以有人说:对于禅法的教授,你只能依旨奉行,而不能过问理由。这才称为禅的训练,禅的要方。可是我对这种说法,却愈来愈不以为然。尤其若把禅的训练,演变成日本的武士道─不问是非屈直,反正只要上面交待的命令,我就不舍生命地去完成它。则最后便只是心乱狂迷,自毁毁它。因为终究而言,禅不是从信入门的。如净土宗是从信入门的,故一定得相信有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否则净土就没得修了。禅法也不是密宗,修密的话要对根本上师五体投地,而不能有丝毫的存疑。所以如是从信入门的净密,强调要单纯专心地去信守它,勉强说得过去吧!至于禅,我想绝不当是这个样子。

  从疑入禅

  尤其我们讲:禅当如何参法?唯从「疑情」起参也。那疑情又是什么呢?当然我们可从很多禅宗的公案里,来说明疑是什么?不过这感觉蛮八股的。故我用现代人较容易接受的讲法:疑者,疑当下者乃非最究竟圆满的。所以疑是烦恼吗?如佛法中常讲到:众生有五种烦恼,其称为贪、瞋、痴、慢、疑。若疑是烦恼,则何以禅宗又特别注重疑情呢?

  其实这个疑,跟一般人的疑不一样。一般人的疑,其疑什么呢?疑人,疑这个人不可靠,疑那个人可能害我。故疑乃是从自我中心而起的分别,故此疑必会产生很大的烦恼。而禅法所着重的疑,非疑人而是疑法。于是因对法起疑情而去参究它,这反将成为觉悟的根源。

  科学之疑

  那我们且不说禅宗,而说科学好了。现代的科学本质上还是从疑入手的,所以科学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只要你能提出证据,就可以推翻前人的理论架构。以每个人都具资格,去推翻前人的理论架构。所以科学能经常保持着向上提升的动力。故科学之所以不断进步、发展,疑是最根本的动力来源。

  但疑,我们只是怀疑当下者还非最究竟圆满的,而非全盘否定。故在还未寻得更究竟圆满者之前,当下者还是可将就的。这也就说,虽有疑情,但不至于青黄不接,而使自己身心全无安顿处。

  因此信跟疑,也是不相冲突的。虽疑当下者,还非最究竟圆满者。可是还信当下者,仍可以将就也;尤其相信,如用心去参究,必可参出更究竟、圆满者来。这也就说,不管是在生活中,或在修行上,我们都要保持着疑的态度、疑的动力,才使我们的生命能不断地向上提升。而疑,唯有从「用心」中得。可是传统的佛教、甚至禅宗,大都不鼓励大家去「用心」。

  懒人还得有懒办法

  我师父以前常骂我懒。我说:「我当然懒,那像您年纪这么大了,还《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地奔波卖命!」可是诸位,你不要以为:要安心当个懒人,有那么容易。我实言告汝:懒人,还得有懒办法才行。

  你不觉得所有的科技,都是懒人发明出来的吗?如果不懒的话,用脚走路就行了,何必发明汽车呢?故汽车者,乃是懒人发明给懒人用的!同样电梯,勤快一点用脚爬上去便可以了,何必安装电梯呢?故电梯也是懒人想出的懒办法。还有 。我想各位如用这个角度去省视,必可确认很多科技的发展都跟人想偷懒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一个人想懒,还要有不懒的本事。那不懒的本事是什么呢?就是他能动脑筋,去想出更省事有效的办法来。而省事有效的办法,又唯有从「用心」中去得。所以我懒吗?虽手懒.脚懒而心不敢懒也。

  因循旧习

  但是能这样用心的人毕竟不多,因为大部份人的生命型态都是因循旧习也。或从小养成的习惯,就继续延续它;或祖宗流传下来的痼辟,也是继续因循它。所以在整个生命的过程里,即使很卖力地去实践,却只有量的增加,而不可能有质的提升。甚至很多方法,不只早就过时无效了,更且后患绵绵;可是还被奉为神明,而不惜于重蹈覆辙。

  这也就说:不管是生活中的事,或者修行上的道,我们都得经常用心去重新审思,去着手改善。这才使我们能突破窠臼,而鹰扬万里。

  所以我们不需要恋旧,因为旧的东西、传统的典故,未必合于今宜。同样我们也不必盲目地去赶时髦,因为最新的发明不见得就是『最具实效』的,有的还在试验阶段,有的根本就是商人借着传播媒体而喧哗取宠的。那么新旧之间当如何取舍呢?唯看其有没有意义、有没有效率。至于有意义、无意义,有效率、无效率?又唯有靠自己用心去细细斟酌分辨尔。

  专家与钻家

  有人想:这多累。在这个时代里,不是有很多专家吗?若自己不甚高明,何不多请教专家的意见。哼!你以为专家就多有创意吗?不!我削过很多专家。

\

  因为你不懂这一行,所以便误以为他们多有创意,所以被盖得楞头楞脑的。你若稍微深入这一行,便知道这一套也只是因循旧习而已,今天套张三,明天套李四,那有什么创意呢?尤其很多专家,都是「只能钻进而不能钻出」者;所以盲信专家的意见,就如同「小脚而穿大鞋」般地不自在。因此专家的意见,虽不妨参考,却不可盲从。

  专制社会下的愚民政策

  于是乎既不恋旧、不迎新,也不盲从、不顽固,唯有时时刻刻保持着警觉的心,去寻找、去思考,去参究、去试历「什么才是更好的?」可是这种用心的习惯,在中国好象非常缺乏。

  何以在中国,不具有「用心的传统」呢?我想当归咎于专制时代的愚民政策。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知之,都不可以了;更何况将心疑之。老百姓最好笨一点,反比较好管理。

  于是乎,既上者不鼓励用心,在下者便懒得用心也。尤其若脑筋动得不好,还得担心脑袋搬家;所以大家宁可不动脑筋。于是既中国的科学不昌明,也政治腐败无能。至于宗教呢?也好不到那里去!以大家都不想动脑筋故,反让奸佞之徒逞所欲为。所以整个民族社会便不免腐杇不堪。

  至于佛教社会呢?你不要一厢情愿地以为:佛法既是最具智慧的哲理,则佛教便当也是最具效率的宗教。其实大可未必!因为若大家皆不肯用心于关照我们生活边的事,不肯用心于关照修行道上的事,而只是盲目地因循故习、重蹈覆辙,则效率又如何能从天而降呢?

  从生活事说起

  好!知用心,当用心,可是心又该如何去用呢?空谈理论,倒不如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开门、关门。我们每天都在开门、关门,好象没什么新奇的!可是有的人一开门、关门,就大地六种震动;似乎老是与门过意不去,而非把它震垮不行。又那只手好象铁沙掌,让他用过的东西,就准备报销;何以别人用个三年五载,都不曾损伤,而他一用就坏掉了呢?当是粗鲁而不用心故。所以开门、关门虽是小事,还是得用心的。

  其次,说到扫地;我也常说很多人不会扫地。你看!他们拿扫把的样子,就像在挥舞着高尔夫球杆─球杆一挥,球就飞得好远去。故扫把一扫,必将扬起满天飞尘。如果你责怪他:为什么不洒水?他便洒得泛滥成灾。所以扫地简单吗?不简单也!如果你能不必洒水,把地扫干净,且又未扬起漫天灰尘,这扫地才算及格。回去用心揣摩吧!

  讲完扫地,再检点擦桌子。诸位行堂的,每天都在擦桌子。但是桌子该如何擦,才是有效率的呢?我看很多人都是:抓起抹布,便在桌子上反复地画圈圈;等已画个一二十圈了,就自觉得功德圆满了。可是你退后仔细看,很多地方根本没有擦到,更不必说干净了。可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是这样扫地、擦桌子的。

  至于作饭,不会作饭的人,就不谈也吧!有些人虽会作饭,可是一餐得搞个两三个钟头。磨菇了那么久,你以为是满汉大餐哩;可是定眼一瞧,也不过三两样家常菜而已!为何这么没有效率呢?

  过去在农禅寺,每个常住众都得轮流下厨,所以我也不免下厨劳改!然而我煮饭是有名的─不是有名的好吃,而是有名的快!有一次初一要上供了,他们看我到十点都没有动静。故急着催:「十点了耶!」我说:「没关系啦!」「今天得上供哩!」「急什么呢?」「你需不需要我帮忙呢?」我说:「你在旁边待命好了,需要你的时候再招乎你吧!」结果我自个如期完成也。

  后来住山时,有一次师父来看我。以师父一向认定我懒,所以便关心地问:「你是煮一次吃三天,还是煮一次吃三餐呢?」我回答说:「我每餐都煮哩!」他还不相信我有这么勤快。事实上,我处理一餐,包括吃和洗,也不过三十分钟。比你上馆子点菜或在寺院里过堂用斋还快一些!

  我有位师兄,曾到美国念书,结果学位还未取得,就因胃溃疡而辍学。为什么呢?乃因饮食调理不好,弄得自己紧张兮兮。他出家后,曾到国姓乡来陪我小住一段时间。终于他开悟了:原来处理三餐,竟只这么简单。

  或问:至于洗衣服呢?我常看寺里的女众,不只衣服得天天换洗,而且每次都得用刷子刷。故一年下来,可刷破好几套衣服。而我第一套僧服一穿就是五年。所以这些事初看好象没什么,其实还是大有学问哩!

  又如整理物品,有的人房间里狼藉不堪;故若一进屋去,还不知道当往那里站?然虽物品堆积如山,但每次要用时;却是翻箱倒柜还找不到。而我的东西,不要说我自己找;就算叫别人找─「在书柜下左边的抽屉里!」都能很快找到。

  最后,再举物品的摆设。我若到别人寺里作客,便很习惯地注视到室内的装潢及物品的摆设。若摆设得太差,还不免鸡婆为他们调整一下。而调整过后,他们才都惊喜:耶!虽未花什么钱,可是感觉竟很不一样哩!

  所以诸位不要以为:要看大经、参话头,才上道;至于这些小事情,何必辛苦去花脑筋呢?不!事情虽小,可是天天得做;故长年累积下来,还不可观吗?如煮一餐中,能省下二十分钟。一天三餐,就是一小时哩!至于三十年累积下来,就可省下一年多─够你闭关用功了吧!所以不要像很多人都天天嚷着:「忙呀!忙呀!」其真忙什么呢?唯忙着「浪费时间」尔!故意的吗?以不用心故。

  学问中的事

  其次,我们再说到读书:很多人虽也翻书来读,可是从未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如果你检查他所画的重点,大概画不到十页。然后面就没有重点了吗?还看不到那边去!而我看书的习惯,正常的话,一本书不超过三天,一定得把它看完。除非那本书太厚,或者太精深,否则还少搞到连一个星期都未看完的地步!

  如只是看完还不稀奇,谁知道你到底有没有看进去呢?而我每看完一本书,一定得对自己复讲一次。怎么复讲呢?首翻开目录页,顺着章节,去回想里面的内容和前后的关系。如看了章节目录,竟生疏得很,一点也回想不出其章旨大意,那你就白看了!甚至如我因演讲或写作的关系,有时候还要引用原文的资料,我也得确认其大概在那本书的什么章节里。

  既读一本书,都得如此用心;至于读更多本、更多类的书,又如何能不用心于慎思、明辨而抉择、统合呢?而很多人读书,读到后面已忘了前面,更不用说要把整个章旨大意连贯起来。因此虽很多人都在问:「当怎么读书,才能有系统?」坦白说:像你这种两三年还读不完一本书,或者读到后面已忘了前面的人,怎可能有系统呢?即使那本书再怎么有系统,对你而言还是不成系统哩!

  所以有时候,我乃想:不一定要教人数息、打坐、参禅呀!教了老半天,还是浑浑噩噩的?还不如教些扫地、擦桌子,謮书、思考,沾花、惹草,游山、玩水之类,还更实在些。

  生命中的事

  很多人一天到晚都在忙,可是从年头忙到年尾,还忙不出个所以然来,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不确认:自己是在忙什么?所以对于我们生命中的事,乃首要确认:什么才是最根本的目标?什么乃属次要的目标?什么是可有、可无的闲事,还有什么竟是绝对沾惹不得的祸事。所以若本末不明,前后失序;则即使胡乱攀缘了很多事,唯弄得自己烦燥不安,五马分尸。

  我再三想过: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修行第一,学问第二,弘法第三。至于跟法不相应的下流方便,则绝沾染不得。何以很多人都说我很悠闲?因为若把不相干的杂事全过滤掉,则无形中就省下很多的时间了。

  参禅中的事

  很多人参禅时,碰到最大的困难,不是有疑惑而开悟不了;而是根本提不起疑情。故只得胡乱抓个话头,如干屎橛、麻三斤之类而胡乱参,而参了老半天,却也只是如蚊子咬铁牛般地白叮。

  为什么提不起疑情呢?因为根本不曾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去统合故。所以虽策身于禅林,乃与禅法全不相应。故要学禅,还是从「如何用心」去学起吧!

  佛教的「惜福」观念

  我们在佛教团体待久了,都知道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乃非常注重惜福的观念。可是何谓惜福呢?若肚子都快撑死了,还要苦苦地将剩菜吃完。或者很多物品早就陈旧不堪,还不忍将之丢弃换新。这就算是惜福吗?苦苦将剩菜吃完,也不过徒增肠胃的负担;难道就会多长一块肉,或变得更有力气吗?而不忍汰旧换新,却也障碍了经济的繁劳。

  因此对于惜福,我乃强调:第一、事不强求,既不作没有把握的事,更不作没有意义的事。第二、功不唐捐,如果要做,就得省事有效。故既目标非常确定,也必方法迅捷有效,这才是惜福也。

  然而综观诸佛教团体,反而才是最不惜福的。因虽口口声声:惜福!惜福!却只能在末道小事上装模作样,而大体上却到处都在浪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所以要惜福我同意,但如果不能用心于分辨本末终始、利弊得失;则连什么是福都不知道,更庸言去惜福也。

  对于惜福,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得保证没有后患之忧。否则,这事情还没结了,他事又牵扯出来了。若事事尾大不掉,又如何能「不受后有」呢?你想赖帐佬跑,别人还得把你抓回来。而如何能保证不受后患之忧呢?唯有用心、再用心地去规划抉择。

  智慧善巧

  所以未必上台说经演论,才叫作有智慧。有时候,在一举手、一投足间,都能蕴存着无限的禅机。所以大禅师可以在一个动作里,让学人开悟。

  由是真正的智慧,必能落实于生活中,才有意义。反之,如自己的生活事务都不能处理得很善巧,那空谈经论又有什么用呢?比如前几年的中台山剃度事件。你相信这样,竟是有智慧的吗?我想即使是一般的世俗人,都不可能把事情处理得这么糟糕、这么龌龊。

  从有心而向无心

  所以生活中能不用心吗?修行中能不用心吗?当然绝对得用心才行!然而以禅宗一向唱言:『无心,便是道』。所以很多人便误以为每天只悠悠哉哉、浑浑噩噩、盲盲从从、迷迷乱乱,便与道相应。甚至说:一切安于当下。

  然而若无明的窠臼未破,无始的业障未消;连自己是什么人?连自己在何处?都不明白而徒每天在作一些重蹈覆辙的无明事,竟能与什么道相应呢?

  汝岂不闻原始佛教中,有八正道的「正见」和「正思惟」。若一切无心,便是道;则见也不必见,思惟更不必思惟。则何谓「正见」与「正思惟」呢?至于正语、正业、正命等,更无所落实也。

  所以也没错,无心才是道。然那是果位,而不是因位!若因位者,必从有心中去发心、去闻思、去修持、去证悟,而最后才能相应于一切空寂的无心境界。简单讲,虽无心是究竟,但还得以有心、用心为方便,而证悟于真正的无心境界。

  回顾与展望

  相信各位,从第一天听到现在,当可渐明白我所欲申述的重点:谁才是真正的善知识?唯用心于去探究我们的心结,用心于去消除我们的心结,才是真善知识。至于消后如何?视野无限宽广,心中自有蓝天。欲知后事如何?且待明天继续分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