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净土探微-第九章(四)

发布时间:2022-10-14 10:53:47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第三节我国的净土著述

我国关于净土思想的经典及其经疏,著述颇多。1972年由道安、毛惕园、陈子平等人编纂了一部《净土丛书》,凡二十册,由台湾印经处发行。此套丛书收有历代净土典籍三百种,分编为经论、注疏、精要、著述、纂集、诗偈、行仪、史传等八部,依译着年代之顺序而类编,为净土典籍之大成。然其(卷帙)浩瀚,从何处着眼,笔者简择有关净土行者的著述数种,略介于下:

《十疑论》全一卷,隋代智者大师著,全称为《阿弥陀佛十疑论》或《净土十疑论》,又称《天台十疑论》、《西方十疑》。本书系就阿弥陀佛净土往生之法门举出十项疑难,再一一加以解答,使人了解。例如:因何求生净土?何以必须偏念西方阿弥陀佛?因何而得生西方净土?何以必须求生西方净土等等疑难。注释此书者有:宋代澄或之《十疑论注》、宋代元照之《十疑科论》、僧朴之《升量录》等。

《阿弥陀佛经疏》有二种:

(一)全一卷,唐代窥基撰。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佛经》,计分七门:①明示阿弥陀佛通于报化二身,登地菩萨见佛之受用身,地前菩萨及凡夫唯见应化身。②就佛土说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四种。③论不退转义。④述偏赞之心,引用“随愿往生经”之说,谓若十方皆有净土,众生之心则便慢缓;若唯显示之处,心即愍重,故独赞西方。⑤略述体性,净土以佛及菩萨之唯识智为体。⑥叙述部类多少,宗趣所明。⑦判释本经文义。

(二)全一卷,新罗沙罗元晓撰。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佛经》。大意,谓此经乃佛出世之大意,人、天等四辈入道之要门,耳闻经名则入一乘而无返,口诵佛号则出离三界而不还。次释经宗致,谓此经直以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为宗,令诸众生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复次解释本文,以正宗分中多善根福德因缘发菩提为正行,而以一至七日执名号为助行,由此乃得往生。

《阿弥陀佛疏钞》,凡四卷,明代袾宏撰。系就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佛经》作疏,更自制钞以训释之,乃仿效澄观之《华严经演义钞》。本疏钞计分通序大意、开章释文、结释咒意等三门,其中释文部分又有十门:教起所因、藏教等摄、义理深广、所被阶品、能诠体性、宗趣旨归、部类差别、译释诵持、总释名体、别解文义。以《华严经》主旨,推演文义,判定此经为顿教所摄,兼通终、圆二教。又一一以称理释发挥其深义,且说应具足信、愿、信。最后列举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之《得生净土神咒》,劝人持诵。

《阿弥陀佛经义疏》有二种:

(一)全一卷,宋代孤山智圆撰。又名《佛说阿弥陀佛经疏并序》,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佛经》。正文前立五重玄义,即以此土之世尊与彼土之弥陀的二土果人为经名,方等实相为经之体,信愿净业为经之宗致,舍苦得乐为用,生苏方等大乘为教。全文分序、正宗、流通三科,分别解释章句。

(二)全一卷,宋代灵芝元照撰。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佛经》。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门。教分教兴、教相二种:教兴之下,记述如来出兴为令众生厌娑婆之苦,欣慕极乐净土,执持名号往生;教相之下,说净土教门为大乘圆顿成佛之法。理即教之体:就通而言,指大乘为所诠之理;就别而言,则以弥陀修因感果之依正庄严不可思议之功德为所诠之理。行即教之宗,通则指六度万行,别则指净业,本经专示持名之法,便是经宗。果即教之用,近果乃获法性身,住于同居净土;远果乃得不退转阿耨菩提,证清净法身,居于法性土,究竟成佛。

《净土十要》凡十卷,明代智旭编。副题为《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门人成时评点节要后付梓。本书系将净土教义之论著编集十种。从第一卷《阿弥陀佛要解》(明代智旭)至第十卷《西方合论》(明代表宏道)。其中收有宋代遵式之《往生净土忏愿仪》、《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明代成时之《观无量寿经初发心三昧门》及《受持佛说阿弥陀佛经行愿仪》、隋代智者之《净土十疑论》、唐代长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元代善遇之《净土或问》、明代妙叶之《宝王三昧念佛直接》、元代梵琦之《西斋净土诗》、明代传灯之《净土生无生论》及《净土法语》。就其编集之顺序,以最初三要为经文之解释,同时叙述所依之行愿仪轨;其次《净土十疑论》以下七要则依随唐宋元明之时代顺序。

《净土往生传》是以“高僧传”及“感应神异传类”为资料而以仅限于记载往生净土之人为其特色。《往生传》与一般《高僧传》不同,可同时包含僧尼及在俗男女之传。我国《往生传》计有:《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净土往生传》、《新修净土往生传》、《往生集》、《净土圣贤录》、《净土圣贤录续编》、《西舫汇征》、《修西闻见录》等。

\

《净土群疑论》凡七卷,唐代千福寺怀感著。又称《释净土群疑论》、《群疑论》、《决疑论》。计116章。本书系针对陈隋以来摄论、三阶教,唯识学等对净土往生有所存疑而作之决疑书,为当时净土之百科全书。据卷首平昌孟铣所作之序文云,本论尚未完全脱稿时,怀感就入寂了,后由同门之怀恽补修完成。本书之书名,我国向来称之为《群疑论》,《宋高僧传》称为《决疑论》,《瑞应删传》称为《往生决疑论》。全书之体裁为问答形式。怀感素为法相唯识学学者,后随善导实修念佛,证得念佛三昧。故本书之见解与善导之释义,自古即有所谓十同十三异之说,多以唯识观点解释疑义,此为本书之特色。

《净土境观门要》全一卷,元代怀则述。本书为怀则极力阐明宋代天台宗大师四明知礼之约心观佛之义。天台之观法有内观、外观二种,关于观阿弥陀佛应属何种观法,后世知礼门下曾起争论,本书即就此异论加以探讨叙述。

《净土论》凡三卷,唐代迦才撰。迦才与善导同为继承道绰之净土思想而活跃于同一时代之高僧,本书乃整理道绰之《安乐集》,以问答之形式,叙说净土教之教法,更彰显《安乐集》之思想。内容系评定极乐净土之报化及往生机品等,举理证及实例论述凡夫往生之可能。全书分九章。我国及日本净土行者多沿用此书。

《往生论注》凡二卷,北魏昙鸾撰。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又称《净土论注》、《无量寿经论注》。略称《论注》或《注论》。乃注解世亲《净土论》之书。本书上卷首揭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说明难、易二道。本论属易行道,明示他力之法门,谓往生净土之要因,全仗弥陀本愿力;次为总说分,乃就“愿生偈文”逐次解释,并设八项问答,说明愿生净土之机与切善恶凡夫相。下卷以长行释解义分,立有二愿偈大意、起观生信、观行体相、净入愿心、善巧摄化、离菩提障、顺菩提门、名义摄对、愿事成就、利行满足等十科注释文义。并于利行满足科末,开显自利利他之要义,引《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十八、二十二等愿,作他力增上缘之证。

《往生净土忏愿仪》宋代遵式(964-1032年)撰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又称《往生净土忏仪》。本书依《大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等诸经,揭示十种行法:严净道场,方便法(入道场之方便法)、正修意、烧香散华、礼请法、赞叹法、礼佛法、忏愿法、旋绕诵法、坐禅法。净土信仰流行民间后,依据本书礼拜之忏法亦广为流行,即今所谓之“净土忏”。

《往生礼赞偈》全一卷,唐代善导著。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又称作《六时礼赞》、《往生礼赞》、《礼赞》。以龙树、世亲之《礼赞谒》为基础而定“六时礼赞法”即于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朝、日中六时,行不同之礼赞。如于中夜,诵龙树菩萨之十二礼偈,行十六拜;于后夜诵世亲之《往生论偈》,行二十一拜。此为念佛行人之修法。

《念佛三昧宝王论》凡三卷,唐代飞锡撰。书成于天宝元年(742年)。飞锡以念佛三昧为诸禅三昧之宝,遂倡导万善同归。三世通修之念佛。内分三大门,即:念未来佛、念现在佛、通念三世无不是佛等。其次再细分为二十门,如: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等。本书所援引之经论包括:《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集经》、《十住毗婆沙论》、《大乘起信论》、《安乐集》等。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智旭将其收入《净土十要》卷五。

《念佛镜》凡二卷,唐代道镜、善道共集。全称《求生西方净土念佛镜》。系以对比方式提出念佛门与其他法门,而鼓吹念佛一行。题名《念佛镜》,意在照明念佛行者,增益信心,断除疑惑。内分十一门,阐释念佛之名义、体德等。依次为:劝进念佛门、自力他力门、念佛得益门、已得往生门、较量功德门、较量斋福门、疑谤得罪门、誓愿证教门、广摄诸教门、释众疑惑门、念佛出三界门。此外,有关道镜及善道之传历不明,一般推测彼等为本书中常述及之大行和上之门人,约为贞元、元和时代之人。

《安乐集》凡二卷,唐代道绰撰。据迦才之《净土论》所举,道绰归信净土,系于隋大业五年(688年)四十八岁时,故本书成书当在公元609-645年间。其著述的目的有多种说法:或谓本书系自全部佛教教义之中,将净土之要义摘录出来,而非与某一特定之经典有关;或谓本书系叙述“净土三经”之要义,为劝人往生之书;亦有谓本书为《观无量寿经》之要义释,乃在宣扬往生净土之真义。本书之内容。由十二大门所成,系将佛陀一代时教分判为圣道、净土二门,并以净土门相应于末法之钝根众生,故提倡念佛法门,劝人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后世日本将佛教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风气,即由本书始。

道绰之时代,正逢北周武帝排佛事件,当时我国佛教之末法思想非常普遍,佛教之存续已成为一种危机。当时又有三论宗诸师,以净土往生之说为有相之见,注释《摄大乘论》之诸家并认为念佛为“别时意”,诸多排斥净土法门,故道绰于此书中亦辩论。本书又依据《大集经》之五个五百年说,主张当时为第四个五百年,众生必须依靠称念佛名方能得救,遂极力提倡念佛法门。这一思想,后由弟子善导集其大成。此思想传入日本后,在镰仓时代成为法然与亲鸾净土思想之骨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