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必须出家吗?出家好还是在家好?
常有人提出这些问题,这是很不容易解答的。
从佛经来看,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成佛,佛陀常常劝人出家修行,佛经常见记载,跟随的弟子出家,甚至全家出家,现比丘相,天人皆大欢喜赞叹!
这样看来,佛陀是希望人人出家修行的,佛教一贯以来,认为出家修行是学佛的修行最佳途径,学佛必须辞亲割爱去出家修行,方可成佛。
近代的大师,例如太虚大师,也主张人人出家修行。当前的许多法师,也鼓吹出家。一般在家人,也都认为出家是修行的最佳方式,响往出家的无牵无挂,一无挂碍。文人歌诵出家人如何清净潇洒,闲云野鹤,枕泉漱石,观流云,听松涛,与世无争.山中无甲子,出家人诸漏都尽,永无烦恼,于是,不少人憧憬出家的出世境界。
另外有些人认为必须出家方可弘法度众生,于是很多人就像投军报国一般去出家。当然也有些人是逃避现实而出家的,也免不了有人出家是为了谋衣食,更有人披上僧衣去敛财,只做形式上的出家。例如,数年前,日本法庭判刑一个大和尚重刑,因为他非但从事假借佛教之名敛财,积聚数千万元自肥,又从事走私漏税,贩卖毒品,甚至开设妓院与淫业,多年累积漏税数亿元。像这样的极端例子,也非绝无仅有,在其他地区,也不鲜见,只是规模不同,各显神通,巧立名目!现代社会,科技猛?,心灵却空虚,寻求安慰,遂信神怪,以致鱼目混珠之徒,得逞私欲,骗诈无辜,污染了真正的善良的修行人之清名,连累了真正的出家人!世人不察,怎办真伪?
佛陀希望人人出家修行,但并非叫人未经考虑就立即出家,追随佛陀的弟子,通常经过好几年的熟虑,通过多项的考验,才获准出家。因为出家是肩负重任弘法利众救世,不是隐居山林自做自了汉,更不是逃避现实,若经不起考验,出家修什么?追随佛陀最初的五位弟子,原是佛陀身为太子之时的随从,奉了父王净饭王之命,赶到鹿野,护卫太子,经过多年的考验,才正式出家,成为五比丘。后来的弟子群众,也都不是立即出家,而是追随及皈依佛陀多年,通过考验,才可以成为比丘与比丘尼,不是随便马虎就可以出家的。
中国佛教,早期的出家人,是从印度或西域来的,起先中土并无出家制度。可能最早的一位中土出家,是?朝的道安法师,从儒者而成为比丘,也是经过考察与考验多年的.到了唐朝,对于出家,有空前的严格限制,任何人要出家,必须先经过官府笔试及面试,还需要地方绅士父老与官员推荐印证,朝廷考试合格,证明品学兼优,才得以剃度出家.著名的唐玄奘三藏法师,十二岁在朝廷面试合格,列为优等,又经官绅与佛教名师推荐,才得出家。以他的特殊优异品学,后来成为一代高僧,往印度取经,历经十九年,取经回国,翻译佛经,大开因明唯识之学,由他的弟子窥基大师发扬唯识宗派。玄奘大师所译出的“能断金刚经”,准确性比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为高,可惜现代流行版本却不是玄奘译本,而是鸠摩罗什译本。
出家制度,大约是到了梁武帝兴佛之时就流弊百出.梁武帝崇佛敬僧,供养僧人数十万人,兴建佛寺万所,出家人受到帝室尊崇,享用有如王侯,成为特权阶级.于是人人力谋出家,以图贵显,不择手段,贿赂买取出家文牒,奔走权贵之门,皇亲国戚之府,取得比丘身份,旋即又弄灌贪污,无所不为,出家制度己被破坏,佛教原意,也都荡然无存,佛教伦为迷信之神教.梁武帝亦因供养佛教的寺庙与僧人,必须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天怒人怒,终于引起部将侯景叛乱革命,推翻梁朝,诛杀武帝。现代人不知历史真相,只是邪信及迷信,他只是佞佛,而非真正实行佛教.他所作所为,名为敬佛,实为邪信邪行,唯一的贡献只是提倡吃素。他以暴君残酷治国,纵然吃素又有何功德?他只知佞佛敬僧,却不知爱民惜民,功不抵过。
从清末到现代,可说是已经全无古代的出家严格制度,有人因为失意,跑去山家,这是拜受“红楼梦”之赐,贾宝玉娶不到林黛玉就跑去出家,这算是出家修行吗?不幸开了例,很多人失意就跑去出家,自以为看破红尘,其实只是逃避现实的懦夫。有人为衣食而去出家,只不过是换上僧衣的俗人而已.为争香油红包供养而大打出手,为争庙产而诉讼,为争名利地位而斗争,种种诡诈,多多花样,把真正出家修行人的清誉都污染了,那种出家人,只不过是徒具形式,穿上僧衣的俗人而已.出家只不过是演戏,哪里做得到六根清净,哪里守得了任何戒律,那样的出家,还不如在家罢!
现代的出家,有些是很庄严隆重其事,有些却是随随便便,有些必须经过若干时间的考察与考验,而另一些则不须经过考试,甚至有随到随时落发剃度,有教无类。各处标准不同,国情有别,风俗岐异,出家的剃度也就未必符合原始佛教。因此有人带发修行数年仍未得剃度出家,却有人即时出家,披上袈裟,即时可以行道或招摇,往往离经叛道,言行都非佛教正信,每每误导众生。
立志出家,必须首先研习正信佛理佛教,立心正信不移,修行不懈,宏愿度己度人,以慈悲为怀,不存私心,不求名利,不求闻达,奉献身心,普度普济,服务众生,有此决心,才可出家.倘若只图个人成佛而不顾众生,那也是一种自私与障碍,绝不可能成佛.佛者,只是开悟之人,并非超神,若无慈悲愿行,虽悟亦难成佛,佛与菩萨愿行不可分离,其实一两面,菩提心与菩萨心是一而二,二而一。
也有不少人,自以为辞亲割爱,不要父母,不要亲人,跑去深山寺庙出家,青灯木鱼,暮鼓晨钟,熟诵经卷,就可以成佛,又可以广度众生,这是广大的慈悲。可是,一个人,连对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慈悲,还讲什么对众生慈悲呢?自己跑去山林寺庙静坐诵经,忍心父母妻儿在家苦念与伤心哭泣,这样的出家,只是抛弃父母亲人而已,不信此种忍心狠心之人能够永久良心得安或能成佛。
倘若因失恋或失意,或灰心,或悲观,或避世,或为图山林之乐,无牵无挂而辞亲割爱去出家,那都不是正信佛教所为,那种种出家,非但摆不脱烦恼,而且还会有更多烦恼,因为追求的目的与境界难以得到。
古代印度社会,是落后的农业社会,生存的物质需求很低。出家人可以沿门托钵化缘,只求一饱,不必积蓄金钱,地带炎热,衣物但求简单蔽体遮羞,无需华裳重裘.现代社会是科技工业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复杂,人人均必须辛劳工作,才得以支持生活所需,舟车飞机,衣食住行,都非沿门化缘所能获致,电脑,电视机,电话,医药医疗......样样都需金钱购买,出家人也不可能像佛陀师徒在印度之漫行乡野,就算能一步一拜,从南极拜到北极,又对于世界和平何补?
百丈禅师所立清规之一,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规定出家比丘必须从事生产劳动,不能坐吃受人供养。可是现代出家人有谁能去下田耕种劳动?现代环境不许可耕种,同时出家人缺乏技能训练教育,难以从事现代科技工作,也没有任何工商会聘请比丘做工或比丘尼打电脑卡吧?不少现代科技教育出身的人士,出了家,就无用武之地,浪费了所学的科技才能,埋没于寺院,有些还有机会从事弘法工作,教育众生,大多只是成为唱念僧人,真是可惜,还不如不出家,把他们的才智科技贡献社会,更有意义!心存慈悲,多行布施,多行济度,有菩萨愿菩萨行,也就得证菩提,未必一定需要出家!
出家修行学佛,是非常庄严的事,可是时代不同,现代人不可能人人出家,若想出家,最好自己全盘冷静考虑清楚,为何出家?出家之后做何事?出家之后贡献大?抑或是在家更方便实行菩萨道?而且,也得看有无福缘可以出家。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