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
“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宝上妙堂内,以百千种上妙珍膳,垂诸璎珞、众宝衣服、栴檀沉香立诸房舍,百宝庄严床卧敷具,疗治众病百种汤药,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以微少物色养悲母,随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万分不可校量
--节录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二 报恩品第二上
五浊恶世诸众生, 不悟深恩恒背德;
我为开示于四恩, 令入正见菩提道,
慈父悲母长养恩, 一切男女皆安乐。
慈父恩高如山王, 悲母恩深如大海,
若我住世于一劫, 说悲母恩不能尽!
我今略说于少分, 犹如蚊虻饮大海。
假使有人为福德, 供养净行婆罗门,
五通神仙自在者, 大智师长及善友,
安置七珍为堂殿, 及以牛头栴檀房,
百宝卧具各敷陈, 世间美味如甘露,
疗治万病诸汤药, 盛满金银器物中,
如是供养日三时, 乃至数盈于百劫;
不如一念申少分, 供养悲母大恩田,
福德无边不可量, 算分喻分皆无比。
世间悲母孕其子, 十月怀胎长受苦,
五欲乐情不著, 随时饮食亦同然;
昼夜常怀悲愍心, 行住坐卧受诸苦;
正诞其胎藏子, 如攒锋刃解肢节,
迷惑东西不能辩, 遍身疼痛无所堪;
或因此难而命终, 六亲眷属咸悲恼。
如是众苦皆由子, 忧悲痛切非口宣!
若得平复身安乐, 如贫获宝喜难量,
顾视容颜无厌足, 怜念之心不暂舍。
母子恩情常若是, 出入不离胸臆前,
母乳犹如甘露泉, 长养及时曾无竭。
慈念之恩实难比, 鞠育之德亦难量!
世间大地称为重, 悲母恩重过于彼!
世间须弥称为高, 悲母恩高过于彼!
世间速疾唯猛风, 母心一念过于彼!
若有众生行不孝, 令母暂时起恨心,
怨念之辞少分生, 子乃随言遭苦难;
一切佛与金刚天, 神仙秘法无能救!
若有男女依母教, 承顺颜色不相违,
一切灾难尽消除, 诸天拥护常安乐。
若能承顺于悲母, 如是男女悉非凡,
大悲菩萨化人间, 示现报恩诸方便。
若有男子及女人, 为报母恩行孝养,
割肉刺血常供给, 如是数盈于一劫,
种种勤修于孝道, 犹未能报暂时恩。
十月处于胎藏中, 常衔乳根饮脂血;
自为婴孩及童子, 所饮母乳百斛余;
饮食汤药妙衣服, 子先母后为常则;
子若愚痴人所恶, 母亦恩怜不弃遗。
昔有女人抱其子, 渡于恒河水瀑流,
以泛水故力难前, 与子俱没无能舍,
为是慈念善根力, 命终上生于梵天,
长受梵天三昧乐, 得遇如来受佛记。
是故悲母有十德, 随应义利立其名,
一名大地二能生, 三能正者四养育,
五与智者六庄严, 七名安隐八教授,
九教诫者十与业, 余恩不过于母恩。
何法出间最富有? 何法世间最贫无?
母在堂时为最富, 母不在时为最贫;
母在之时为日中, 悲母亡时为日没;
母在之时皆圆满, 悲母亡时悉空虚。
世间一切善男女, 恩重父母如丘山,
应当孝敬恒在心, 知恩报恩是圣道。
不惜身命奉甘旨, 未曾一念亏色养,
如其父母奄丧时, 将欲报恩诚不及!
佛昔修行为慈母, 感得相好金色身,
名闻广大遍十方, 一切人天咸稽首,
人与非人皆恭敬, 自缘往昔报慈恩。
我升三十三天宫, 三月为母说真法,
令母听闻归正道, 悟无生忍常不退。
如是皆为报悲恩, 虽报恩深犹未足!
神通第一目揵连, 已断三界诸烦恼,
以神通力观慈母, 见在受苦饿鬼中。
目连自往报母恩, 救免慈亲所受苦,
上生他化诸天众, 共为游乐处天宫。
当知父母恩最深, 诸佛圣贤咸报德!
若人至心供养佛, 复有精勤修孝养,
如是二人福无异, 三世受报亦无穷。
——节录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三报恩品第二下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