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称我名号”略信示行
称我名号——略信示行,以明“本愿之体”即是“称名念佛”。
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非常多,本次讲义只是引用善导大师的三段本愿取意文来解释第十八愿。第一段是: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疏·玄义分》)
第二段是: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第三段是: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往生礼赞》)
不管是第一段的“称我名号”也好,还是第二段的“称我名字”也好,意思都是一样的。
第十八愿愿文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粗看善导大师这三段本愿取意文,似乎对“至心信乐”四个字没有解释,尤其是在第二段《观念法门》的取意文中,以“称我名字”来代替“至心信乐”,并将“欲生我国”解释为“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下至十声”。这里为什么略掉“至心信乐”,直接以“称我名字”来解释呢?将“至心信乐”这个“信”省略,以“行”来显示,这就是“略信示行”。信,就是信这句名号,信“专称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弥陀净土”,这是“略信示行”的含义。同时也显明第十八愿的核心本体就是称名念佛。如前面曾讲的“三心在于信称名必生,故大师不举三心,唯举称名,以显信相,并示愿体”,“以显信相”就是显示所信的内容是信“称我名字”,所以,信的相貌就是“称我名字”。
如果善导大师没有举出“称我名字”,恐怕后人就会模糊,不晓得“信”到底是信什么,因为所信若不同的话,所行也就不同;如今善导大师直接举出所行的内容,这样,信的对象就很明确。
若就第十八愿的愿文来说,并没有“称我名字”这句,虽然有“乃至十念”之文,可是后来的人对“十念”解释也各自不同,未必解释为“称名”。不过,以《无量寿经》几段重要的经文来看,就能很明显地显示第十八愿中的“念”是指称名,不是指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也不是其他的十念、六念、三念,也不是念十方诸佛、菩萨、咒语,而是指专一地称念弥陀佛名。
譬如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七愿“诸佛称名愿”就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这里就有“咨嗟、称名”。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发愿要使十方诸佛都一致地、主动地称扬赞叹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给十方众生来听闻、信受,之后一向专称这句弥陀佛名,来脱离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获得一生成佛的利益。
十方诸佛既然咨嗟称名来引导众生,那十方诸佛也必然以身作则,所以,第十七愿的“称我名者”,既可以解释为十方诸佛都称扬赞叹阿弥陀佛,同时也可以解释为十方诸佛也都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好像父母要引导小孩,自己也必须做出榜样。第十七愿也好,四十八愿的其他愿也好,如果有一愿不能成就,阿弥陀佛就不能成佛;阿弥陀佛既然已经成佛了,表示第十七愿的功能已经成就了,所以必定能够兑现;既然能够兑现,岂不显示:现在不只阿弥陀佛在西方十万亿佛土的极乐世界说称名一法,十方诸佛也都在十方世界一致地在说专称弥陀佛名的念佛往生之法。因此,第十七愿的内涵,也是要十方众生称念弥陀佛名。
又如“第十八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里也有名号。虽然说“闻名”,不过闻名只是初步,目的是让十方众生听闻到这句名号之后就一向专称,以这句弥陀名号作为他的生命、作为他的本命元辰,行住坐卧,时处诸缘,日日夜夜都称念这句名号,完全领纳名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来脱离三界轮回,往生极乐世界。
“皆悉到彼国”,不管是出家、在家,善人、恶人,男女老幼,任何众生都能到极乐世界,而且自自然然地、不假功用地进入一生补处的不退转果位。所以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尤其是整部《无量寿经》的结论,也就是“流通文”,更是独举称名的无上功德。流通文言: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段流通文独举弥陀洪名,众生欢喜踊跃地称名,当下即已获得真实之利,即已获得无上功德。所以,也是在显示第十八愿称念弥陀佛名绝对真实的利益。
整部《无量寿经》在说什么?在说名号——“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所以,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就说“《无量寿经》以名号为体”。在弥陀来讲就是名号,在众生来讲就是称念弥陀名号。
另外,《无量寿经》下卷“三辈文”中,三辈共同一致地也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三辈涵盖九品,涵盖九九八十一品,也就是涵盖所有众生。因为上、中、下根机各自不同,有出家,有在家;有出家发菩提心广修功德的,有虽不能出家但却一样发菩提心广修功德的,也有不能出家、不能广修功德的。可是,不管上辈还是中辈、下辈,不管他根机如何,要往生极乐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所谓“一向”,就是不兼含其他,显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正因,其他不是正因。也就是说,其他的都能够增减,甚至连一个都没有也没关系,但是一向专念弥陀佛名却不能没有。
由这几段重要的经文就可以知道:第十八愿所讲的“十念”,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也就是称名念佛。
再就《观经》跟《阿弥陀经》来讲,《观经》的归趣是什么呢?也是“持名念佛”。《观经》流通分言: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很明确地看出,世尊的付嘱是“持名”,不是“观像”;不是十三观的观,而是持念弥陀佛名的持名,当然也不是三福九品。所以,就《观经》来讲也是持名。
《阿弥陀经》的宗旨更是唯一无二,独显“执持名号”。经中很明确而简要不繁地显示“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除了“执持名号”,以其他法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通通是少善根少福德。
所以,无论《大经》《观经》还是《小经》,其核心、根本都是称名,也就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因此,善导大师就“略信示行”,以经解经而说“称我名字”。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