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今天带大家畅游历史的海洋,探索过往的事件奥妙噢!11~19世纪东南亚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东南亚文化的基本格局传统基本确立。从大陆东南亚看,在东南亚大陆地区东部的越南越族(京族)在10世纪就建立了自己的独立国家,11世纪后就巩固和不断发展了以“越”或“大越”命名的国家。这个国家建立后,汉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在扩大并且加深。但是,当地的文化发展也带有其自身的特点,越民族的意识不断增强。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传统民族文化。
随着越南封建国家的扩张尤其是逐渐吞并主要信奉印度教的占婆,这种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传统民族文化在越南封建王朝统治的东南亚大陆东部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东南亚大陆西部的缅甸,11世纪之前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的孟族和至少一部分骠国居民已经接受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缅族进入伊洛瓦底江流域后迅速崛起,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蒲甘王朝,全面接受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创制了缅族的民族语文——缅文。此后的东吁王朝、雍籍牙王朝,也都由缅族建立,并且都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国教。
缅甸封建王朝虽然在蒲甘时期起也受到印度教影响,但这种影响总体上是逐渐减弱、淡化的,更多的也是更主要的是受斯里兰卡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并把南传上座部佛教与本土的对三十七纳特的崇拜相结合,又普遍使用本地语言文字尤其是缅语缅文传教,包括把斯里兰卡传入的佛教经典译成缅文或用缅文注译解读,这就使得缅甸上座部佛教的本民族色彩越来越浓厚
柬埔寨暹粒著名的吴哥时期的神庙(现在位于泰国和柬埔寨边境的柏威夏神庙)就是古代婆罗门教在中南半岛上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但12世纪以后这一地区在宗教上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3世纪泰人势力崛起后,他们在泰国北部和中部建立的兰纳王国、素可泰王国都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并且创制了泰文。14世纪以后,出现了更为强大的统一的封建国家——阿瑜陀耶,由于受吴哥王朝的影响,阿瑜陀耶也受到印度教很深的影响,但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仍然是居于统治地位的国教。
东南亚大陆中南部的柬埔寨,高棉人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到吴哥王朝后期,印度教和大乘佛教的影响式微,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普通居民都已转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老挝,属于泰语系的佬族首领法昂在14世纪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南掌,或称澜沧王国,也把南传上座部佛教作为国教。这一时期这些国家的文化不同于早期国家时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创制、发展了本国本民族的文字,尤其是缅文、泰文、老挝文、喃字,这些文字成为相应的东南亚大陆地区各国占主导地位的民族文化即缅甸文化、泰文化、老挝文化越南文化发展的主要或重要载体全面发展和完善的根基。
可见,从11世纪到15世纪,大陆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各种主流文化,都已确立。在接受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后,经过长年累月的相互渗透,南传上座部佛教逐渐与缅族、泰族、佬族、高棉民族等东南亚国家的主体民族原来的文化融为一体,实现了这些民族原有文化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密切融合。在文化民族化、地方化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历史与特点的不同,东南亚大陆各国文化中的民族色彩也越来越明显,越南文化虽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仍然具有浓厚的越南特色;即使在同样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老挝这4个国家中,尽管它们所接受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共同的,但是各国文化包括宗教中不同的民族特色仍然是清晰可见的。
这主要是由于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也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第一个重要方面是这几个国家在接受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前的文化和传统有所不同,第二个重要方面是它们的语言文字不同,第三个重要方面是风俗习惯的不同,第四个重要方面是艺术风格包括宗教建筑的风格的不同。在东南亚海岛地区和马来半岛,当地居民的主体仍然是马来人,尽管海岛地区的马来人有众多的族群。这一时期海岛地区文化发展出现了重大的转折和变化,即伊斯兰教取代印度教和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至晚在13世纪,伊斯兰教已传入印度尼西亚,至16世纪已在群岛和马来半岛的各主要王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六甲王国在15世纪盛极一时,成为在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的中心。同时,由于海上贸易的发展,马六甲海峡地区原马来语使用者在东南亚海岛地区传播马来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马来语成为海岛地区普遍使用的交际语言[曾经跟随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的皮伽费塔(Pigafetta)在1521年就编制了马来商人常用的马来语词汇表。
葡萄牙旅行家乔地诺在1614年的航海日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并且在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中又成为传播宗教和文学作品的工具,从而使得马来一伊斯兰文化逐渐成为印度尼西亚群岛和马来半岛上的主体民族——马来民族的主流文化。菲律宾在这一时期的前期,还处于较其他东南亚国家更为落后的发展阶段,在16世纪前群岛大部分地区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传统村社文化——巴朗圭文化仍居于统治地位。西班牙入后,天主教在中部和北部地区迅速得到传播。到18世纪已居于统治地位,而在马来人聚居的南部苏禄群岛,伊斯兰教继续得到发展。菲律宾宗教文化的基本格局,在18世纪也已经确立。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到,东南亚各国民族传统主流文化的基本面貌,在这一时期已经明确。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文化,南传上座部佛教居于统治地位的缅、泰、柬、老文化和接受伊斯兰教的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南部的马来—伊斯兰文化,以及16世纪后在殖民统治下由原始信仰皈依天主教的菲律宾中北部的天主教文化,构成了东南亚文化的基本格局,组成了色彩斑斓的东南亚文化地图。宗教文化在这一时期的东南亚文化中占有一个突出的地位。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在13世纪后分别在中南半岛和海岛大部分地区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印度教的影响虽然趋于衰退,尤其是对各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显衰退,但印度宗教、文化在东南亚仍有广泛影响。婆罗门教士在各国宫廷礼仪中仍起着重要作用,而印度文学的影响由于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都已有了本国的文字,《罗摩衍那》和《佛本生故事》等作品被翻译、改编为东南亚各国的文本而产生了较早期国家时期更广泛的影响。宗教对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文学艺术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文学(特别是佛本生故事等佛教文学作品)、艺术(包括寺院、佛塔等建筑艺术)的影响、熏陶,宗教意识就难以深入人心。
今天的内容就说到这里了,虽然文章看了会让人沉迷,但是别忘了准时吃饭,抱着手机吃饭实在是个不好的习惯,总之如果喜欢看我的文章的同学,别忘了关注小编,小编每日都会发文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