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图源:网络)
一、“空”的意义是什么?
“空”,是佛教重要的教义,也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般若心经》云“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义;世间诸法皆因缘所生,无独立的自体,故曰是“空”,实际上,空是建设宇宙万有的意思。
空是什么?空是正见,能由现象的存有之中发觉本体真空的真谛;空是般若智慧,由此可以了悟宇宙人生各种现象;空是因缘,空是不二法门,空蕴含无限,所以虚空无相,无所不相。空像数字中的“○”,放在“一”的后面,就是“一○”;放在“一○”的后面,就是“一○○”,可以无限的增加至天文数字。空也像数学中的“X”,无所不可代表,无限广大。空又像“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有无量的意义,可以代表一切感谢与祝福。空是真理,是万有,就如同虚空孕育了万有,空气孕育了大地万物一样。
空并不是无,而是要我们大破大立,空去一切有无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空去一切戏论,甚至连这个空都空去,然后才能享有一个大圆满、大自在的世界。
二、什么叫做“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是指世间的森罗万象,无论有情、无情,动物或植物,大至宇宙、人生,小至一花一草,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和合而成。
“地”大,以坚硬为性,能支持万物,如人的毛发齿爪、皮骨筋肉、脑髓等属于地大。“水”大,以潮湿为性,能收摄万物,如人的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便尿等属于水大。“火”大,以温暖为性,能成熟万物,如人的体温暖气等属于火大。“风”大,以流动为性,能生长万物,如人的一呼一吸属于风大。
譬如:一朵花的绽放,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水”分,温暖如“火”的阳光,以及流动的微“风”,倘缺少一大,便无法开花结果。人所以能生存,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若是四大不调,必定生病,甚至四大分散,便离死亡不远了。所谓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皆空”,意指万物由众缘所生,若缺少因缘和合,则不生万物。四大皆空,不仅在众缘离散时才说空,当人健康的时候,花正开放的时候,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也就是宇宙万有均无实体的真理。要说“有”,就是如实的“空性”。
空(图源:网络)
三、什么是“真空妙有”?
《中论·观四谛品》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空是建立万有的原理,以棉布为例,从缘起法来看,布是空的,因为布只是因缘和合的假相,譬如布的原料是来自棉纱,棉纱是由棉花的纤维纺成,棉花又来自种子,种子要有土地、水分、阳光、空气、肥料、人工等的栽培灌溉,才能萌芽、成长、开花、结果,之后果熟开裂,种子密生棉毛,可供纺纱。因此,棉布是棉籽结合了宇宙万“有”的因缘而成,所以从万有的因缘上看,它的自性就是空,这就是所谓的真空能生妙有。
四、什么是“无常”、“无我”?
“无常”是指世间一切都是刹那迁流变化,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因为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就如同人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演变,心念有生住异灭的变化。因此,一切法在时间上是瞬息万变,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是三世迁流不住,故说无常。
然而因为无常,所以人生才有积极、乐观、奋发的一面。譬如穷人只要肯勤劳努力,也有发财的一天,因为贫穷也会无常变化。因此,无常带给人生无限的光明与希望。此外,无常提醍我们珍惜生命、把握当下,尤其学佛者明了“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无常观,更能精进不懈,进趋佛道,可以说无常蕴藏了无限生机,是升华人生意义的真理。
世间上的一切事物,不但无常,而且无我。“无我”指一切有为、无为法并无独立、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无我,并不是没有“我”这个人,而是要我们摆脱有形对待关系的束缚,使自己安于无人我、无对待的境界中。能够“无我”,才能融入大众,才能“以众为我”,所以“无我”是修行的根本。
空(图源:网络)
五、何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世间上有唯物论、唯识论、唯心论及唯人论,佛教讲的是唯识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里的“心”指的就是“识”,不同于唯心论站在反对唯物论的立场,否认一切物质存在的说法。
唯识家认为宇宙万有的存在,必须透过“识”,依识的虚妄分别执持万有,才能产生一切生命现象。譬如:没有“我”的精神,无法建造房子;在房子里摆上石头、字画,也是自我心识(意)存在的展现。又如:过去对未来世界的梦想,成为今日科技发达的原动力,这个梦想亦即是一种心识的酝酿。所以,法界之内的宇宙山河都是透过自我“心识”的现起,才有种种功用,亦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六、什么是“缘起性空”?
“缘起”是宇宙现象的原理,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万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所以其本性为空。常人对空的认识,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无不变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因缘和合的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空(图源:网络)
七、什么是三藏十二部经?
“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是佛陀的教法,是佛教的教义,是佛弟子依之修行的指南:
1.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
2.律藏:梵语音译“毗奈耶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心性,对治众生恶习所制定的教团生活规则。
3.论藏:梵语音译“阿毗达磨藏”,意译“对法藏”,是佛弟子将经典教义加以论议、解释、整理,而成组织化、体系化的典籍。
“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1.契经:又称长行,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通大小乘经典,也包含律和杂藏。
2.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覆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
3.记别:又称授记,本为教义的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弟子们的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证。
4.讽颂:又称孤起颂,全部以偈颂来记载佛陀的教法,因非重述长行,故称孤起颂。
5.自说:是佛陀不待他人请法而自行开示的教说,如《阿弥陀经》。
6.因缘:是记载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
7.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8.本事:是叙述佛陀及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事
迹。9.本生:记载佛陀过去世种种大悲行。
10.方广:宣说广大深奥的教义。
11.希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等希有殊胜之事。
12.论议:记述佛陀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并分别明了法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
有一首偈语,正可说明上述十二部经的内容:
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喻因缘与自说,
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及授记。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