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深妙」,这个法门就是指净土法门,真的是深,真的是妙
...
再看第三段,《弥陀疏钞》,莲池大师所说的。「《弥陀疏钞》云:着事而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着事,着相,理不明白,不明理,好比什么?好比小朋友,童蒙,读圣贤之书,他会念、会背,什么意思不知道,用这个来比喻。「昏穉未开,仅能读文,了不解义。所谓终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这样念佛的人很多!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有道理,他要不讲就教人念,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为什么?着事迷理。有些老阿公、老太婆,他真的也迷理,他什么都不懂,他光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他怎么会往生?怎么会那么高的品位?他那是暗合道妙,前面说的潜通佛智。他那一句佛号把烦恼念掉了,烦恼念掉,佛智就通了,因为烦恼是障碍佛智的,只要把烦恼念掉,他就通了。这个是智慧没有开,迷理,迷没有破掉,迷破掉就行了。他迷破不掉,这个迷是什么?无明,不明了。这用心不一样,功夫不相等,终日念佛,不知佛念。夏莲老的《净修捷要》里就说,「我念弥陀,弥陀念我」,声声相应!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为什么?他明理。为什么?自他是一不是二,他懂这个道理,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执理而遗事」,单执着理,不念佛,行不行?「比贫士获豪家之券,自云巨富,不知数他人宝,于己何涉」,跟自己没有干涉,这是执着理。生佛不二,那我何必要念?弥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弥陀,不必念了。理上讲得通,事上成了大病,你理事没有圆。理事圆融,那就行,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理,你是阿弥陀佛,事,你是六道凡夫,你还执着这个身是我,你还有自私自利,你还有名闻利养,阿弥陀佛没有了。既然你心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你心,你也应该这些烦恼习气统统没有了,那就对了。「所谓虽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这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
「是故约理则无可念」,就理上讲,无可念。就事上讲,「无可念中,吾固念之」。无中生有,为什么?「以念即无念」。这个无念是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是阿弥陀佛,念念相续,不着相,理事无碍,理事一如,理不碍事,事不碍理,这就对了。「故理事双修,即本智而求佛智,夫然后谓之大智也。」总而言之一句话,你必须把烦恼要统统放下。烦恼是什么?总的来说,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分别是尘沙烦恼,执着是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制造六道轮回的第一个因,有见思就有六道;尘沙烦恼是制造四圣法界的因,有尘沙就有声闻、缘觉、菩萨、佛。烦恼不尽,自性不现前。烦恼要断尽,烦恼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但是你执着这个假的,假的就好像变成真的一样。这些道理、事你不能够不懂。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给我们,理事双修,事上非常认真,理上什么?不着相,就是《还源观》上讲的四德。四德第一个「随缘妙用」,随缘就是事修,妙用呢?妙用就是理修。妙用是什么?妙用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用这样的心态去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叫妙!凡夫不妙,凡夫是什么?他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夹杂这些东西在里面就叫造业。他造的是净业,就是四圣法界,染业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头是善业,他就是人天两道;恶业,他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他就现这个相。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