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嗔贪所引剧恶(一)

发布时间:2024-10-25 02:06:09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嗔贪所引剧恶(一)

《感应篇》接下来的一段是例举猛烈嗔心与贪心所引发的严重恶业。原文如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其中,“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分别是嗔心所引发的杀人、杀物以及犯上的恶业;“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是总说贪心的心相,“掳掠致富,巧诈求迁”则是因贪财、贪职位而造的恶业,“赏罚不平”则是贪图他人的恭敬所致的恶业,“逸乐过节”则是贪图享乐而造的恶业,“苛虐其下,恐吓于他”则是贪图他人臣服、想控制他人而造的恶业。

一、埋蛊厌人。蛊,原意是指一种人工培养的专门用来害人用的毒虫,后来泛指施加了毒咒或毒誓的害人用的俑相;厌人,是指压制或杀害人。“埋蛊厌人”的字面意思是,将施加了毒咒的俑相埋在地下,以压制或杀害他人,这里泛指用咒术害人或杀人。

有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靠念几句咒语,将写有某人名字的俑相刺上钢针埋在地下,怎么就能杀害此人呢

?”要知道,恶咒确实是可以害人的,轻则可以让被害者失去正常的智力,或任人摆布或发疯等等,重则使被害者变成其它动物或失去生命。恶咒害人靠的就是心的力量,具备一定禅定力的人能用意念使得钢丝断裂,甚至能移山、能作法打雷下雨,当然夺去一个人的性命就不在话下了。据载,米拉日巴在依止大成就者玛尔巴之前,为了报伯父一家夺去家产的仇恨,四处求学诛法,结果通过念咒杀死了伯父全家。用咒语杀人,在古代被视为巫术,按照律法,凡用巫术杀人的,都是要被斩首示众的。所以,凡用恶咒使人生病、发狂的,则属于杀业的同分;夺去人性命的,则属于杀人恶业。

唐朝王屋这个地方的主簿公孙绰,上任后不久就突然死亡。一天,他托梦给县令说:“我有冤情,求长官为我申雪。我命本不该死,是被奴婢埋蛊,行厌胜之术而害死的。假如能秘密地选择强健的兵卒去搜捕,一定不会漏网。在我家堂屋房檐东边第七个瓦垅下,有我的俑相,可以搜出来作为他们埋蛊厌人的罪证。”说完就不见了。第二天,县令就派兵卒去堂檐上搜,果然有个木头人形,长一尺余,钉子扎满全身,木头快变成肉了,敲上去还有声音。另外,公孙绰家所存储的粮食,都被奴婢偷盗完了。于是将奴婢捉拿审问,他们都招认了。按照当时的律法,都被处以极刑。由此可见,用恶咒害人,误以为别人不会知道,殊不知因果不虚,天道好还,害人者最终害的还是自己。

二、用药杀树。用药物埋在树根处,使得树死亡。为什么要杀树呢?原因不外乎仇恨树的主人,或者觉得这棵树妨碍了自家的路或风水等,不便公开砍伐,于是就用药物暗暗杀害。可见用药杀树之人内心阴险,用阴谋作恶,还不让人知道。实际上,树是不能随便砍伐的,一方面,树的成长非常不容易,要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长成,不像房屋,只要有足够的钱,几个月甚至几天就可以造好;另一方面,树长成之后,可以造福周围的人,给人带来很多快乐:春天可以欣赏绿叶鲜花,夏天可以乘凉,秋天可以收获果实,冬天可以观看雪落在上面的银装素裹,如果砍伐掉了,就彻底夺去了周围人的这些快乐,罪莫大焉。此外,树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往往有鬼神住在里面,砍伐这棵树,会使得这些鬼神失去住所,惹怒他们。佛经上记载,佛陀曾制定戒律严禁比丘伤害树木,曾有一比丘违犯了这条戒,结果死后变成一条龙,身上长满了树,在孤独地狱中将承受很多年的痛苦。

桃源这个地方有个叫茹云衢的人,性情阴毒。因与邻居不和,就暗暗地将邻居家所栽植的果树用毒药全部杀死了。一天,茹云衢外出回家躺在床上入眠,恍惚间看见有荧荧灯火,不少士兵拿着刀戟,将他捆绑带到树林间,一个神责备他说:“草木也是上天的生命,你怎能迁怒杀害呢?肯定是由五脏不平造成的!”说完命令士兵剖开他的腹部,拿出肺肝。茹云衢因受惊吓而醒,后来他因患心腹痛而死。

三、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师傅,是指给自己传授知识技艺的人;恚,是指内心暗暗怨恨;怒,则是指表现在言语与行为上的怨恨。恚怒师傅,是指对给自己传授知识技艺的老师心怀不满与怨恨,甚或以外在言语行为顶撞。抵触父兄,是指内心对父兄怀恨,从而在言语或行为上抵触父兄,例如,对父兄要办的事情暗地使坏抵触,使得事情无法承办。

给自己传授知识与技艺的老师以及抚养我成人的父兄,一个利益了自己的心灵,一个利益了自己的身体,他们对我恩重如山,即便他们自身有一些缺点,也应该心怀感恩、恭敬承伺,可是现在却因为他们指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而心怀怨恨,或者因为他们有些缺点就内心蔑视他们,抵触他们的心意,这是忘恩负义、不仁不义的表现。

过去钱塘这个地方有个姓都的书生,天资聪明,在张先生门下学习。每逢考试,先生都在他卷上直笔删改,这个姓都的书生不服气地暗自心想:“难道偏偏是我的文章不好吗?这个迂腐的先生依靠我们生活,我若回去,他就少得一分学费。”于是就拿了书走了。第二天,他打开书竟一个字也认不得了。后来死于非命。

新安人汪会道,秉性聪明,过目成诵。八岁就能写文章,但对老师很傲慢。一天,他正独自坐在书斋中,忽然从眼中跳出一个鬼,指着汪会道说:“你本来可做状元,因你藐视师长,上帝削去了你的禄籍,我也从此离开你了。”第二天,汪会道翻阅过去的书,竟茫然不识,一字也读不出来。

明朝鹅湖这个地方有个人叫费宏,与一同年下棋争胜,开玩笑地打了对方的脸。这个同年非常不高兴,费宏也很后悔,每天到同年门上认错,这个同年始终不肯出来见他。费宏的父亲听了此事,对费宏很生气,就给同年写了一封信道歉并给了费宏一块竹板,命令费宏用竹板责打自己。费宏拿着父亲的信与竹板,再次来到同年家,跪在地上,打了自己三次,同年才出来相见,彼此抱头而哭。费宏说:“错误是我犯下的,你为什么哭呢?”同年说:“你犯了错误之后,还有父亲督责,是多么幸运啊!而我的父亲已经亡故,想求督责我的人,都没有了。”两人从此相好如初。由此可见,在我们犯下错误时,有父兄指责是一件幸运之事,应该更加感恩,而不应心怀怨恨,甚至暗中抵触他们。

实际上一个人之所以恚怒师傅、抵触父兄,都是平时“忘恩念怨”所致。师傅花了很多精力,教会自己知识与技能,但内心却不去忆念师傅的辛劳,反而将师傅批评自己的一句话时刻记在心里,不去自省改正却认为师傅偏心,这样下去最终必然会对师傅生怨恨心。自己的生命是父母赐予的,从刚生下来到长大,父母兄长花了很多精力抚养自己成人,对这些恩德从来不去忆念,相反,却对父兄的一丁点批评自己的话语牢记在心,念念不忘,错将父兄看作是危害自己的仇人,这是导致抵触父兄的直接原因。所以,要想防止“恚怒师傅、抵触父兄”的恶行产生,必须要经常忆念师傅与父兄的恩德,让自己内心充满感恩,对父兄的批评要常常懂得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