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姚南强:佛教慈善的思想理念

发布时间:2024-11-16 02:08:46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姚南强:佛教慈善的思想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姚南强(图片来源:佛教)

编者按: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 觉群文化周 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姚南强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佛教慈善的思想理念》的论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佛教慈善的思想理念。论文摘要如下:

宗教如果要在自己信众之外,对社会施加影响,就必须向社会提供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公益服务。公益性是现代社会中宗教联系社会的主要渠道。

支撑慈善事业的是佛教独特的慈善理念,为佛教慈善事业提供动力、宗旨和行为准则,也打造了佛教慈善事业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了解和把握佛教独特的慈善理念有助于佛教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就中国佛教而言,主要有如下的慈善理念:

一、慈悲济世

佛教的慈悲与其他类的慈善、慈爱有如下不同:

1.这是一种最普遍的爱心

佛菩萨心量广大平等,救度一切众生,故称 大慈大悲 ,这里没有高下贵贱之分,佛光普照、佛法普渡,遍于三界六道、十方世界。佛家又把它形象化,称弥勒为 大慈尊 ,称观音为 大悲菩萨 。

2.这是一种只求付出,不图回报的善心和善行。

佛教的爱是非功利性的、无私的爱,佛家讲 三轮体空 ,布施者、受施者、布施行为都是 无相体空 ,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居功自傲或自卑反感心态。

二、果报、功德与福田

前面讲慈悲是不思回报,这只是指世俗的回报,佛教讲因果,认为世间一切不离因果,它强调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给自身带来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回报,善因必生善果,恶因必得恶果。由此牵引人六道轮回,还是出离解脱。

业是造作的意思,泛指有情众生的一切身心活动,即内心的思维活动和所引起的一切语言、行为、动作、意志等身心活动。业与因果说相结合,则是指由过去行为和意志的综合而延续所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决定众生现在的状态。从业的性质来讲,有善、恶和无记三业。 记 是分别的意思, 无记 就是无分别。就是说,有益于众生身心,能感召众生此生或来生好的果报的业就是善业;反之,无益于众生身心,给此世或来世带来坏的果报的业就是恶业;而既无益也无害于众生身心的则是无记业。佛教认为,三者中能够感召以后果报的是善恶二业。

佛家泛称念佛、诵经、布施、持戒、了生死、度众生等一切善事为功德。佛教徒求成佛,须行善业,由此生出种种善行,方能积聚功德,求得来世福田或最终成佛。

有功德则有福报,即福利之果报也。如六趣中人天之福报。从福报的角度,又把做功德称之为 种福田 。能生福德之田,散播布施、供养等之种子,则能结福德之实,故以田地喻之。

在各种福田中,佛、佛弟子、修行者等必受尊敬者,称为敬田;父母及师长等必受报恩者,称为恩田;受怜悯之贫者、病者等,称为悲田。此等总称为三福田。另据《杂阿含经》、《维摩经》等诸经典所说,有二福田、三福田、四福田、八福田之区别。福田之说虽有多种,但其中以 佛及圣弟子为福田 为其本说,故阿罗汉有应供之称。后贫穷田之说起,乃称佛等为敬田,贫穷为悲田。中国对于悲、敬二福田,向来盛于供养惠施,自北魏创 僧祗户 始,至唐代的 悲田养病坊 ,宋朝的 福田院 ,乃至近代的佛教慈善组织。悲田院的名称虽有不同,但性质却是一样的,即有系统地进行社会慈善事业,其中包括养老院、孤儿院、养病院、救灾、济贫、为无业人员传授技艺以及难民收容等等。

三、报恩与布施

布施也是功德之一,这里是讲作为佛门对社会回报的布施布施,就是以自己的所有,施舍于人,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同喜施四种。

财布施就是能够舍得财物济贫救穷。作为修持者还要乐于向寺院、僧人布施财物,以供养佛子,弘布佛法,可以积累功德,获得福报。中国历史上,信佛的历代帝王都曾慷慨地向佛门布施,梁武帝、清顺治帝都是要舍身奉佛。当然作为小民百姓,财力有限,但只要有这份心即可,礼轻情意重。当然出家人也要向社会作财布施,曾有一钱姓居士在新年春节,好不容易筹集了一百块大洋,供奉给慈航法师,法师却随手分给了在座的所有同修。这就是出家人的一种伟大的喜舍精神。

法布施:就是要弘扬佛法,用正法劝化人修善断恶,佛门有八万四千方便法门,应机说法,广度众生。我们平常开讲座、设法会,出佛刊等等都是法布施,有无上功德。

无畏施:趋利避害,贪生怕死是众生的本能,在遇到危急灾难时,不免生种种恐俱,能用自己的力量去解除他人的畏惧,这也是布施,如称颂观世音菩萨可闻声救难。

同喜施:为他人的好事而感到高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比如,同事升职加薪了,我虽然没有加到,但也为同事高兴。同修有证果,我虽然未有验证,但也为之高兴。这也是体现大乘菩萨的广大慈悲心,这正可对治时下社会中的那些 红眼病 、嫉妒、使坏、拆台等不良行为和心态。

佛门的行善布施并不是看做对众生的单向恩施,而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还报。佛门受了布施也是要还报的,这叫取之于世,还之于世,佛家有报四恩之说,即父母恩、众生恩、国主恩、三宝恩或师长恩、施主恩等。

镇江金山江天寺斋堂联云: 一屋、一椽:一粥、一饭,檀信膏脂,行人血汗,尔戒不持,尔事不办,可惧、可忧、可嗟、可叹

。 这是压映了出家人报施主恩的意愿,一粥一饭都来自檀越、信众、行者的血汗供奉,出家人应自珍惜。

在现代社会中,各大宗教都有各种各样的慈善组织和活动,佛门也经常向社会救灾捐款,助学等。在医疔方面如新加坡的佛教施诊所,台湾的慈济功德会、佛光山云水医院,新加坡龙华禅寺的NKF洗肾中心等。佛教还有病患者慰问团、妇女求职中心、急难扶持会、养老基金会,老人俱乐部等种种组织,总之,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这也是一种布施。2008年的四川的抗震救灾中,佛教界也做了很多事,地震重灾区, 活跃着一支特殊的救护队。这支队伍由10 名 药僧 组成, 都来自少林寺药局, 专攻外伤创伤。

而且佛教在布施的时候,并不认为是一种单向的付出,而同时也得回报,证严法师曾说: 当你将五毛钱投入竹筒里,心里便会想着:这五毛钱是救人的。只要有这一念救人的心,就是救自已的心灵 。据说有一个富翁做慈善给一位穷老太洗脚,不嫌脏累,说完后还连声说谢,老太十分疑惑,富人笑着说: 这是谢您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能行善。

现在有一些学者,主张佛教的慈善事业要 专业化 ,我想这种专业化不能背弃佛教固有的慈善理念,要保持佛教慈善事业的圣洁性,不能过分俗化,完全混同于世俗的一般慈善服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