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发菩提心论》讲记

发布时间:2023-09-18 01:22:44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发菩提心论》是印度佛教史上被称为“第二释迦”的龙树菩萨所造,显密行者都要学习的论著。唐代时曾经从中国传入日本。在中国经过“三武一宗”法难而逐渐失传。后来从日本又回传中国。现在,我所用的是曾经留学日本的密林大师注释的。刚出家的时候,我的戒和尚跟密林法师是同学,他跟我们讲过有关的情况。当时,曾经听过《发菩提心论》,但不够深入。从现在开始,我们大家一块参学,对这部论的有关义理认真的学习一遍。

一、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首先,“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要成佛,就离不开菩提心。大家发心出家所发的是“出离心”,不是菩提心。我们要做好事做善事,积功德,这还只是一般的人天乘;愿意解脱个人的生死,脱离六道轮回,那是声闻乘;修行六度,自愿布施,如果没有达到空见无我,那还是属于小乘。那么,菩提心有几种心相层次呢?有三种心相:第一菩提心为因,第二大悲心为本,第三方便为究竟。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大智慧,大慈悲。菩提是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即因即果,因果一致,是成佛的因,无染的觉。菩提心具有大智慧、大觉悟、大光明的意蕴。正因为如此,所以把菩提心发起来才能成就佛果上的三身四智。菩提心为因,就是大智慧光明,不是愚昧黑暗。只有佛的觉光,才能照破众生内在无明的黑暗烦恼,才能走上觉悟之路,超越生死大苦海大烦恼。菩提心是本觉之体。菩提心是每个人都有的,是我们本有的觉性,智慧的功能。

菩提心涵容境、行、果。这里只讲境。境是胜义菩提,就是不可思义的,最殊胜的,第一义谛。第一义不可说,明白地说就是一乘实相。实相无相,无愿法门,这是正法。胜义菩提,是真空是妙有。所谓真空,就是离一切妄念,没有一切染法,在众生心中的那些烦恼、见惑、思惑、无明惑、尘沙惑都消除了,才开发显现出来菩提心体,就像一个大圆镜。大圆镜本身有体、有相、有用,大圆镜本身是平面的,用这个镜照什么就显什么;体相用三个离不开,离开镜就找不到体,离开体就找不到相,离开相就找不到用。真正的菩提心就是大圆镜智。四智之中,大圆镜智配五佛中的东方佛,东方为上首,所以菩提心为首,菩提心为万行之首。发什么心都没发菩提心最为殊胜。这就是第一的胜义菩提,真空绝相。

二、菩提心与大悲心

大家知道,释迦牟尼成佛之后首先说的经是《华严经》。经文里面突显了文殊、普贤两大菩萨,尤其是更加注重普贤菩萨,而颂扬普贤大行愿。大行愿是在大智慧的基础上建立的,两者不能分开。《华严经》的本尊佛是毗卢遮那佛。法身无相,报身、化身有相,无相有相同时具足,万德庄严。文殊、普贤的大智慧、大行愿显示出毗卢遮那佛的庄严。大行愿里包含了大悲心。大智慧就是菩提心因,大悲心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

。这都是联系的。所以,我们又常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因此,《华严经》以一佛二菩萨显现。菩提心是一切善法的种子,一切善法都是从菩提心开发出来的。菩提心、大悲心含有一切诸佛法,犹如大地良田能产生一切诸万物。菩提心能生一切白净法、善法,犹如清净水能洗一切烦恼垢。如论中所讲:“善男子,譬如有人得无畏药,离五恐怖,所谓火不能烧,毒不能中,刀不能伤,水不能漂,烟不能薰,菩萨亦然。”.因为菩提心的力量强大,使人得到净化,如果不发这个心就得不到善法成就。

菩萨最大的行愿莫过于大悲心。大悲心是无我的。《华严经》上讲:“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大悲心,毫不为自己着想,就如当今社会所说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去考虑个人得失,就是无我的状态,牺牲个人的生命救度众生,教育众生,使众生悟了佛法的真义,即使成佛了也不居功自傲,这就是无我的精神。这样的大悲心,才是真正的大悲心,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救度众生而不要求回报,无所求无所住,把名闻利养、权力富贵都从心中消除,修实相观,六度万行。

怎样才算“万德庄严”呢?如果一个人说“我”要修成什么相,那就不是大悲心,更谈不上是真正的菩提心,有很大的局限性。前文已经说明,发菩提心不是发的声闻心,也不是缘觉心,也不是事相六度的心,发的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大菩提心。发心与成佛,有因有果,因果相依。个人的身口意三业都依自性起,思想跟行动是一致的,身口意三业是一致的。这点很重要。果是什么呢?三摩地。三摩地叫正定,正定之中境行果三位一体。这是菩提心的一个总纲。菩提心发起来如金刚永远不坏。菩萨戒不像五戒、比丘戒,发起菩提心戒金刚王宝戒直至成佛都坏不了,这说明菩提心的重要性。发起菩提心的人称为菩萨,你初发心时未必能明白其根本,但也叫菩萨,叫事相的权巧菩萨。发心发得彻底,你的行愿也彻底,成佛也就彻底。想即身成佛,并不能象认购商品那么随便,必须在三摩地上,以身口意三密相应来庄严个人的根基,大智大悲方能大果位。以大悲心起大智,以大智起大果,又以大智起大悲心,以大悲心来圆满大果,这样悲、智双运具足,相融相生。

三、菩提心最坚固有力

菩提心犹如金刚一样,最坚固,最猛利。《梵网经》中讲,信仰者受过菩萨戒,就如金刚王宝,菩提心所发起的果量具有能斩断一切烦恼的力。《金刚经》所讲的所证的就是一乘实相,菩提心就是一乘实相。从法体上讲,实相本身具足万德功能庄严,有大智慧光明。从相用上讲,犹如战局中,跟群魔斗争,无往而不胜。论中讲,如果你能够发起菩提心就能震住魔宫。

一乘实相是第一义,是妙有性空。佛教为何主张要修空观呢?天台宗是空假中三观,华严宗是修真空绝相观。空观是什么呢?是般若。般若又是什么呢?是妙智慧。妙智慧与菩提心能分开吗?菩提心本身就是光明,就是觉!所以菩提心本身就是般若。这样联系起来看,就可以会通了。论中说,世间所谓金刚有三种意义:一是不可坏,二是宝中最上,三是战具中最胜。不可坏是实相中道之理,超过一切语言、心性,超诸过患不可变异。菩提心如金刚,是实相是永远不会变异的。

佛教讲无常,世间万物都要成住坏空,这里却讲菩提心永远如金刚不坏,很容易让人误解。我们必须加以分辨。万物变异变化的是事相,而不是性体不是事物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这种契合宇宙万物实相的体性不变。菩提心是最契合万物体性的,或者说当下即体性,只有它才能发起和契会宇宙的内在力量。这是个“见”,讲不好就变成“上帝创造一切”了。宇宙万有是因缘聚合的,有生有灭的,但都是在一乘实相中演化的。它有这个力量,染净二法都离不开这个实相。懂了华严学就知道了,一真法界心跟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明澈了宇宙真理。染与净、善与恶都在这一真法界心中,佛国世界也好,众生世界也好,都被总括了。这就是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一个理体,而理体是言语道断的,现代科学知识更是难以分析到的。证悟宇宙的本来面貌,就要打破相对,人空法空。唯识学上所讲的第六识是妄想分别心,而人的第六识却是最活跃最普遍的,要想即身成佛,就必须打破这种妄想执着的意识。把这种道理悟透了,这是“理解”。对实相的认识不彻底,你的愿行也就不彻底。圆解圆行圆证,这是大乘佛教,跟小乘的不一样。《华严经》上有“五千退席”,到最后舍利弗带着这五千人才接受一真法界的道理。《法华经》先权巧说三乘,最后才开权显实、会三归一。

四、觉心圆满与禅净双修

我们常讲,即身成佛就是觉心圆满。念阿弥陀佛就能即身成佛。讲到这里,大家可能认为是在讲净土。其实,《华严经》也讲净土法门,最后导归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它讲到了究竟点,讲到无量佛跟毗卢遮那佛不能分开,“处处总是华藏界,从教何处不毗卢;处处总是极乐界,从教何处不弥陀”!这个道理明白了,才能即身成佛。成佛没有第二个“身体”,佛跟佛的法身是一体的,无障碍,空间无障碍。不明白这个道理,怎么能达到九品莲花的上上品呢?在常寂光净土中,证取清净的法身。这才是净土法的根本意蕴,如果只是泛泛地讲念阿弥陀佛,带业往生,那不是净土法门的极致。有人讲,念佛法门好,造了罪也能带业往生,真是这个样子吗?如果如字面上理解,那有人就可以随便造恶业了,就不用下地狱了。是不是这样呢?念佛,的确可以带业往生。但是,要知道一边念佛一边造业,那恶业什么时候能带走得完呢?必须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念佛,的确可以消除无量劫的重罪,可是不应该无量劫里不停的再造新业。刚刚消了恶业就又增长起来,就像把一个瓶子的污水倒干净,然后又装进去污水,这瓶子不是又被污染了吗?!

前文讲菩提如金刚不能坏、宝中宝、不可胜,指的是心性实相离诸过患不可变异,说宝中最上是显实相中道之理,而具足恒沙功德。佛法中道不是只讲空,还要讲有。有什么呢?有功德,涅槃“常、乐、我、净”四德。《大乘起信论》讲“如实空,如实不空”,菩萨不空的是功德,众生不空的是烦恼,到佛的境界不空的是什么呢?不空的是智慧光明,空的是烦恼。我们众生跟佛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真空绝相,绝一切妄相。不是顽空,不是断灭空,不是离色空。完全是一种灵空,灵空也就是灵觉。觉是遍满的、充满宇宙的、没有边际的光明,这就是阿弥陀佛的体,无量光无量寿,觉光遍满大圆满。大圆满觉,不仅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也称为大圆满觉。

所以,中国佛学界不少高僧大德主张“台贤并重,禅净双修”。有的人反对,说修禅就不修净,修净就不修禅。你要认识什么是禅什么是净,要从心地上讲。禅就是心,净也不离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无量寿经》上说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都没离开心。弘扬净土法门,却排斥修学其他法门,这不是去抬高净土法门,而是制造诽谤,这不是事与愿违吗?“第一义空”,在东密上讲是“阿”字,“阿”字是不生不灭;在藏密上是“嗡阿吽”三字真言。金刚即人即法、即因即果、即理即事、即心即色、即世即出世,此理甚深最胜最上,一切大乘经典讲到根本上去,也不过就是这个道理。《心经》中“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被说是“密咒”,你说这是密咒密法吗?实际上,显宗也讲的很多!可谓显密融通,禅净一如。

五、发菩提心与次第圆融

发菩提心者,发有发起、开发、显发、引发等义。从因至果,最重要的发心是“无所求亦无所住,而发菩提心”。一般的发心,比如说往生西方世界,“我”念佛,“我”往生极乐世界。发菩提心,发心无所求无所住,即身成佛,当下就是大智慧光明。否则,是身外有佛,还是境外有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当下就证取,这才算是即身成佛。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去的?修三摩地当下入圣境,这要靠证量,就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了。这样就要求必须发起大悲心,把宇宙万有和众生都放在我们心中,真空绝相,你才能证得佛的法身。你不论局限于哪一点,对于这个宇宙的真理就不通。有人说这不是念佛,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念佛,念佛的法身,不是用嘴巴念,也不是用心想,而是用我们本有的灵觉,这样才与菩提心形成一致。

什么叫发菩提心而真修实练呢?用密宗来说,先是生起次第,然后再圆满次第;圆满次第之后,进一步就没有言说,不可思议。佛说到了不可思议,不要认为神秘的不得了,高不可攀。在中国汉地,为什么禅宗能得到弘扬并一直流传呢?因为符合释迦牟尼佛的正法,他们主张就在我们现实生活的行住坐卧之中,学修并进。因为无相无住无我,真空绝相观,就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因此第一步非修空观不可。只有空观成就,才能将我们的人我执、法我执一切扫荡,也就是用般若大火将空、妄全部烧尽,一点都不存在。修身空观时,就要在高山上,晴空万里一望无际,那是一个很好的坛场,一个助缘,一个方便。实际上,我们个人的本性上入了真空境才是真正的清净。毗卢遮那佛是清净法身,圆满报身上谈光明遍照。光明遍照是有,清净无染是真空,真空妙有,这不是凡夫境界。转凡成圣,境界上就入流了,入于圣人境地。

中国禅宗祖师禅就是这样的修法。密教噶举派的大手印实际上就是次第禅、如来禅。中国的祖师禅才真正的入于如来的心地上了。天台宗慧文大师“一心三观,圆妙三观”,就在一念当中具足空、假、中,一念当中同时就是真、俗、中谛。华严宗所讲十玄门,第一门就是“同时俱足相应门”,整个的宇宙万有当下就是这样子,相应相入,平等无碍。这才是悟入了一真法界里,才悟了我们的一心。一心就是真心,这个心不是相对的。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中的“一心”,不是跟二心、三心相对的心,指的是独一无二、澄清无物,这才叫一心,相通于华严宗的一真法界心。慧文大师悟到这个地方,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一心得。慧文大师把所悟传给南岳慧思,慧思大师又传给了智者大师。你安住在这样的法体上,就能成就法身佛。法性身住法性土,就是净土法门的实质。

天台宗讲四土,主张上品上生。但是,《华严经》讲的是十方三世佛,没有时空的隔阂,统一在法身之中了。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十方所有诸佛,他们都没有两个“身体”,法身无二,同在一个空间世界。每个人也都是在这个空间里。这个空间是共有的,连根小草都不例外。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这样,就不要执著于个人的这个肉体报身,肉体是个缘起法,要打破这个肉体的执著。譬如,一个小瓶子能装空气,要打破它,瓶子破了但是空气还是存在的!你没打破的时候,里面的空气跟十方的空气也是相同的——我们的佛性跟十方诸佛本来都是同等的,只是被无明的小瓶给封闭住了,打破了它就显现出来一样的本来面目。

六、把握时机与精进不怠

《心经》260个字包括了六百卷的《般若经》,般若是总持法。发菩提心就是发显般若智慧,导引万行。有人不理解发菩提心与念佛的实质,就质问为何不叫念佛?修悟法身,正见一境三谛,这何尝不是念佛,并且这是真正的成佛法门。“阿弥陀佛”一句那是方便的法门,而发菩提心、正见三谛圆融等才是智者的法,无上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如果不是上乘根基,那就讲因果,讲次第,讲三乘。对大乘根基者讲即身成佛。密宗讲有十万大咒,十万十万修颂,这都是方便施设,最后把你的杂染妄想全部都修磨掉,再生圆次第。但那仍然是方便。佛法倡言狮子吼,标显正法的力量。金刚不坏,标显的是菩提心力量无限。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永嘉禅师悟解的禅境。四生九有、六道众生壅塞在这个花花世界里,生死演绎,变化万千。迷则凡夫,悟则佛陀。沉梦醒了,便是“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真空体。大家在修行的时候,在你刚刚有点觉悟的时候要善于把握住,要好好观想。梦中也可以修法,梦醒的时候,刹那之间就有觉道。所以,发菩提心修道用功的,应该时时刻刻都要用功。生病时,挨骂时,身被枷锁时,那都是你的用功的好时机,引发你的生命力,转恶成善。善于把握住自己当前一念心,生发菩提心,就可把握着六道轮回的链条,转凡成圣。释迦牟尼佛入了金刚定之后,什么魔都不能侵害他。我们如果把握自己,发菩提心,并且精进不怠,也一样可以进入三摩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慈悲喜舍,利益群生。

——以上所述,就是自己参学的一点体会。(信息来源:菩提道)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