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丛林,主要有禅堂、客堂、库房、衣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为一寺庙道场;今日的寺院,更增设有佛堂、讲堂、教室、会议厅、交谊室、谈话室、图书馆、美术馆、抄经堂、往生堂、斋堂、寮房等,以符合现代弘法的需要。
寺院的由来:
寺院为佛寺的通称。是僧尼驻锡以修行办道的处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时,设立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卫城的祗园精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寺院,汉明帝洛阳建立——白马寺。
寺院的别称:
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有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
庵:又作"庵",出家及隐遁者的草庵。后称比丘尼的住处为庵、庵寺。
堂:又称殿堂,殿宇的意思,与"塔"构成寺院的主体。
僧伽蓝:略称"伽蓝","众园"的意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
精舍:意为智德精炼者的舍宅。
兰若:意译无诤、空闲处,意指远离村落,安静而适于修行的空闲处。
刹:因一般寺院均有于堂前立刹(幡竿)的风俗,因而得名。
丛林:众多僧人居住于一处修学办道,像树林一般丛聚,以" 林"做比喻,而称寺院为丛林。
道场:修习佛法的场所。隋炀帝令天下的寺改称为道场。
律寺:又作律院,专指依准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讲寺:指专研天台、华严二宗为主的寺院。讲院者,以讲明诸经的旨意为务。
讲堂:供作讲经说法的建筑。
莲社:为念佛修行的结社。源于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所创的结社念佛。
一、 山门:意为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
山门三意:1.涅磐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2.菩萨进趋菩提的三法门:慈悲,智慧,方便。
3.修学佛法的三种途径:信,解,行。
山门或有影壁,可避煞气,气场呈S形,意为曲则有情。
入山门,入菩提路,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
二、 钟鼓楼:
钟鼓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
钟在佛寺中的作用:断烦恼。长智慧。报时集众。赞呗号令。脱离轮回,成等正觉。庄严道场。
钟鼓寓意的思想:苦空无常——离苦得乐。
缘起性空,惜缘无常。中国佛学院院训:知恩报恩。
钟:发人深省,鼓:催人奋进。
闻钟声,烦恼清。证菩提,智慧增。
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暮鼓唤回苦海梦迷人……
三、天王殿:
弥勒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他将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从兜率天降生人世,在龙华树下成佛,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事业,化度众生,这就叫做‘补处菩萨’。”包容,平等,欢喜的象征。笑称:佛门的形象代言人。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烦恼事,
欢喜常笑:笑开天下多少古今愁。
韦 驮 菩 萨:
示现将军身,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的。韦驮菩萨曾发愿,要在贤劫千佛中,永恒地在每一尊佛出世时,护持佛法,为众生服务。并且他也是贤劫千佛之一,将在九百九十九尊佛以后成佛,也就是说,他将是贤劫中第一千尊佛,他的称号叫‘楼至佛’。
四 大 天 王:
负有视察众生的善恶和保护佛法僧三宝的神圣职责。虽然他们表现了‘怒目’的相貌,但还是具有慈悲的心肠,主要是为了降伏那些危害佛法的魔鬼的;这也可以象征我们佛教大雄无畏的精神。”
东方持国天王:手拿琵琶,西方广目天王:臂绕一龙,南方增长天王:手拿宝剑,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一伞,四法器象征:‘风’、‘调’、‘雨’、‘顺’。
四、大 雄 宝 殿:
中间的一尊是我们的本师、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他左边的一尊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琉璃光如来;那右边的一尊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寺院大殿供奉的佛像本来是没有一定的。很多寺院都是供奉这‘三世佛’的;但也有的寺院供奉西方三圣像——中间是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有的供奉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像——中间是释迦世尊的坐像,两旁立着的:年轻的一位是阿难尊者,年长的一位是迦叶尊者;
释 迦 牟 尼 佛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的第四尊佛。由于他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就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四月八日那天,从兜率天内院降生人间,诞生在印度的一个迦毗罗卫国为太子。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父亲叫净饭王,母亲名摩耶。悉达多王子十六岁那年,父王为他娶了邻国的一位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家庭情况。他和我国的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由于他看到了众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种种痛苦,和众生之间弱肉强食、互相压迫的不平等现象,为了要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解决从不平等现象中所产生的痛苦,因此,他舍弃了自己荣华富贵的宫廷生活,在二十九岁那年,离开了温暖的王家,艳丽的妻子,甚至太子的尊位,毅然出家去修道。在修道期间,尝尽了千辛万苦。游遍了印度各国,参遍了各种哲学理论,但都不能使他满意。于是他就单独在雪山苦修学道,整整地修了六年,最后在三十五岁那年十二月八日的一个晴空皎洁、星月满天的拂晓,大彻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了一位功行圆满的佛。
“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释迦牟尼佛遍历了印度各地,教化众生,讲经三百余会,救度了无数的众生。到八十岁的那年二月十五日,他化度众生的缘已圆满,就在拘施那城娑罗双树的中间入涅槃。
药师琉璃光如来
“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称做大医王佛;因为他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解脱众生的病痛、苦难和灾害,所以人们都称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当他在行菩萨道时,曾发了十二大愿,每愿都是为了满众生愿、拔众生苦、医众生病。成了佛以后,他始终在实践着他的大愿。”
“离这里向东,过十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国土,有一世界,就是琉璃世界。那里的一切,都是无比的清净光明,没有杂秽的土地,也没有三恶道,所有正报、依报的功德庄严,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
阿 弥 陀 佛
《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有十个劫的时期了。在他还没有成佛以前,做一个国王的时候,有一位‘世自在王佛’正住世教化,他听了世自在王佛说的法,觉得很有道理,就出家修行,名叫‘法藏’。就在这时,他发了惊天动地的四十八个大愿。后来,他又经过了不倦的努力,累劫的修行,他终于成了一切众生最尊敬的导师——阿弥陀佛,实现了伟大的四十八愿,出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上说:离我们这里向西方,过十万亿那么多的佛国土,有一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绝对没有苦,只有乐;有种种美好的环境,还有清净的不退菩萨为伴侣,可以使往生到那里去的人安心修学佛法,阿弥陀佛是经常在那里演说佛法教导着他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看到极乐世界有很多利益,所以特地劝导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要发愿往生到那里去!
四大菩萨:观音:大悲,文殊:大智,普贤:大行,地臧:大愿。
十八罗汉:
佛嘱十六罗汉长久住世,护持佛法。
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摩诃迦叶尊者,头陀第一。摩诃拘絺罗尊者,答问第一。周利盘陀伽尊者,义持第一。”阿难陀尊者,多闻第一。憍梵波提尊者,供养第一。迦留陀夷尊者,教化第一。薄拘罗尊者,寿命第一。摩诃目犍连尊者,又称‘目连’,他原来和舍利弗尊者同是外道,他们早就相识了的。后来,舍利弗尊者先归依了佛,他也就做了佛弟子。他的神通最大,所以称他神通第一。摩诃迦旃延尊者,论议第一。离婆多尊者,无倒乱第一。难陀尊者,仪容第一。罗睺罗尊者,密行第一。宾头卢颇罗堕尊者,福田第一。摩诃劫宾那尊者,星宿第一。阿楼驮尊者,天眼第一。”
象迦叶尊者的苦修,周利盘陀伽尊者的专心,阿难尊者的耐心多闻,迦留陀夷尊者的降低身份,虚心修学,因此,愈加坚信“闻”、“思”、“修”的重要。
另加《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和译者玄奘法师成为第十八位。另外,所说在西藏的寺院中,除原有的十六罗汉外,又加上‘弥勒’和‘摩耶夫人’,这样也成了‘十八罗汉’”。
五百罗汉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是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弟子,另一种说是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
龙女:刹那成佛,善财:五十三参。是我们青年学佛的榜样。
五、斋堂:
斋堂即是五观堂,寺僧吃饭的地方。五观,僧人吃饭时应该想见的五种思维境界,即1,计功多少,2,自忖德行,3,防心离过,4,正事良药,5,为成道业。斋堂廊柱上所刻楹联:“试问世上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请看座上佛,也不过认得田自心来”。正体现了“五观”思想。
堂外挂着木鱼(梆),“梆响过堂”,敲木鱼成为僧人进堂用斋的讯号。梆,还有表示寺院规模的作用。鱼头向外,说明这里是丛林大寺,可以接待云游僧人挂单;鱼头向内,说明这里是子孙小庙,无力接待云游僧人挂单;头尾横向,说明这里是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可以部分接待云游僧人挂单。
斋堂内,用斋的桌凳安放整齐,僧人用斋前要念“供养咒”,盛菜添饭有行堂僧人经管,用斋时不得说话,规矩很严。
六、毗卢殿:
毗卢遮那佛:正因为供奉了这尊毗卢佛所以现在名为毗卢殿,原名本来叫“净业堂”。毗卢遮那是梵语,全名“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译为“遍一切处”的意思。这尊毗卢佛是通体铜铸,为明代所铸,分为三层:最上层是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中间是佛的报身卢舍那佛,全名“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卢舍那是梵语,译为“光明遍照”的意思。
可潜法师云:圆容,触类是道……
丁香:法源寺的丁香驰名遐迩,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大约有几百株之多,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很有名声,清代常有诗人来这里相聚,举行“丁香大会”。民国初我国大诗人徐志摩曾陪同印度诗人泰戈尔来法源寺赏丁香花,曾有诗人程颂万有“葱笼浅色天,空外已无禅,立尽香多处,深知寺有年。”
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卷舒;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河海,悟其浩瀚,则俯仰间皆文章也。对绿竹,得其虚心;对黄华,得其晚节;对松柏,得其本性;对芝兰,得其幽芳,则游览处皆师友也。
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
可潜法师问无名:「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你明白么……」
无名答:「不明白。」
师曰:「汝若不会,世尊有密语。你不明白就对了。汝若会,迦叶不覆藏。」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圆悟克勤大师是宋朝临济宗杨岐派着名僧人。
他开悟的机缘尤为奇特,是从一首艳诗悟道的。
他参访过许多着名禅师,后来投到五祖法演的门下。
一位吏部提刑大人,向法演问道:“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法演回答说:“提刑大人,你少年时代可曾读过一首艳诗?‘一段风光画不成,洞房深处恼予情。频呼小玉元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后面这两句和祖师西来意颇为相近。”
古时男女授受不亲,一个女子是不能主动对男性表示愉悦之情的,纵然是洞房花烛之夜的新娘子,也不能大声呼叫自己的夫婿。她只能频频使唤贴身丫环小玉拿茶倒水的,无非是要引起丈夫的注意,让他知道自己正在房中等待。历代的诸佛祖师就是这位用心良苦的新娘子,而众生就是那位感觉迟钝的檀郎。祖师们的语录公案、诸佛的教示言说,就是那频呼小玉的弦外之声。
克勤刚巧从外面回来,听到这段公案,
法演知他开悟的机缘已经成熟,遂迅雷不及掩耳地大喝一声:“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呢!”克勤豁然开解,跑出方丈室外,看见一只公鸡飞上栏杆,正鼓翅引颈高啼,克勤笑道:写成一偈,呈给师父:
金鸭香炉锦绣帷,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诗意谓悟道如热恋中的情事,只能自证自知,旁人是无法知道个中况味的。悟境言语道断,不立文字,好比少年的风流韵事,如人饮水,只许自知。
克勤成了法演最杰出的弟子。
七、法宝——藏 经 楼
三藏十二部: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里面分作三类:第一‘经藏’,是佛所说的理论,也包括佛弟子所说,经佛印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第三‘论藏’,是大菩萨们和许多佛弟子根据佛所说的经义,加以阐述或发挥的论文。虽然它们分为“经、律、论’三类,但究竟目的却都是为了要我们去依教奉行,彻底了解‘真、俗’二谛的真实意义,以及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方法
。“‘十二部’是根据经文的体裁和性质分的十二类。第一类‘契经’,是直截说理的长行文字。第二类‘重颂’,这是指在长行文字后面用每句一定的字数,或四字、或五字、或七字,重述长行的意义的文体。第三类‘讽诵’,它并不依据长行的文义,但同样是用每句一定字数偈颂的形式写出来的。第四类‘因缘’,是指经里所说。见佛闻法的因缘和佛说法教化因缘的故事。第五类‘本事’,是指佛弟子们过去世因缘的经文。第六类‘本生’,是指佛说自己过去世的因缘。第七类‘未曾有’,是指记叙佛示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的故事。第八类‘譬喻’是指用近似的事物说明理论。第九类‘论议’,是指用问答体裁来讨论佛法的经文。第十类‘自说’,是指无人请问,而由佛自动说法的经。第十一类‘方广’,是指说方正广大的真理的经文。第十二类‘授记’,是指佛授给弟子们将来成佛的记莂。
这样既丰富、又完美的藏经的。据历史记载,就有过四次着名的结集盛会。
“最初一次结集是在佛灭度后第四个安居期内进行的。一位是摩诃迦叶尊者,他就是这第一次结集盛会的主持人,在会上,阿难尊者负责背诵了‘经藏’,优婆离尊者负责诵出了‘律藏’,经过大家听了,一致认为没有错误,才定为佛说的。
“在佛灭度后一百十年左右,由长老耶舍召集七百位学德兼优的僧众,依据律藏,断定当时关于戒律上争议问题中有十件事为非法,这是第二次结集。
“在佛灭度二百三十五年后,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比丘诵出‘三藏’,以清除外道掺杂进去的东西,这是第三次结集。
“在佛灭度后四百年左右,由一位虔信佛教的迦腻色迦王发起的,以世友菩萨为首的五百比丘造论解释三藏,这是第四次结集。
“历史上着名的四次结集,各有各的特色,一次比一次丰富。近代,又有两次大规模的结集。一次是距今八十多年前,由缅甸明顿王邀集众多比丘校勘巴利文三藏,并将三藏全文和校勘记刻在石碑上,他们称为第五次结集。另一次是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六年,缅甸联邦政府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发起第六次结集,邀请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等国的比丘二千五百人参加,印成了最完善版本的巴利文三藏。被称为‘第六次结集’”。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 净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