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净土法门法师:一时忽起相斗与争讼之心,故云或时心诤

发布时间:2024-05-10 02:01:03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净土法门法师:一时忽起相斗与争讼之心,故云或时心诤

这种事情,“或时心诤”,我们常常见的,我们自己能克制,可是一般人克制不了,不肯让。因为这个就结怨了,引起往后冤冤相报,这决定的错误。我们学佛,在这方面要特别谨慎,特别是小的怨恨、小的不如意,一定要懂得让。有一方让,这个问题就化解了,决定不要去坚持。如果是个人名闻利养,那根本无所谓,我们相信命运,命里有的时候决定有,命里没有,求也求不到,命里有,愈让愈多。这是我们学佛真正得到最大的受用,就是忍让。一次大的忍让,就有大的提升,这在我一生当中大家都看到的,方方面面都提升了,好事!所以要从心地里头把那个争,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要真正把它拔掉,你在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特别是受到冤枉的时候、受到别人陷害的时候、受到别人侮辱的时候,一定要忍得住。这个什么?我们要把它看作考试,老师来考试,看看你功夫够不够?你通过就及格、就提升了,不能通过你就堕落了。要想到佛经上所说的,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只要真正了解事实真相,真的是好事。

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体,好事,他提升了,提前成佛。这个机会谁给他的?这国王给他的。国王真的是瞋恨心,但是菩萨是慈悲心,不但没有结怨,把这个事情化解了。歌利是梵语,翻成中国是暴君。忍辱仙人告诉他,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成佛,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证阿罗汉果,憍陈如尊者就是那个时候的歌利王。不但没有怨恨,双方都成就道业,这个好,这永远要记住,要学习。

“一时忽起相斗与争讼之心,故云或时心诤”,这个情形有,在这个时候要特别提起智慧,决定不能争。要平时养成习惯,什么样的争端,到我这里来统统化解。争名,名给你,争利,利给你,总让你满意,争就化解了,我们自己决定没有损失。‘恚怒’,“瞋恚忿怒也,乃三毒之一,一时瞋心,造成小恨”。这个小恨要不化解,麻烦很大,为什么?底下说,“但冤冤相报,无有已时”。这是真的,大家去读《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文昌帝君阴骘文》。文昌帝君自己说,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为了小不忍,犯了过错,跟这个冤家冤冤相报,愈报愈惨,愈报愈严重,最后还是遇到佛菩萨,帮他解决了。这些案例我们都要记住

。“怨憎常会,互相杀害,愈演愈烈”,果报都在三途,都在地狱。“故云后世转剧,至成大怨”。括弧里说,“如琉璃王为报宿怨,欲尽杀释种”。这个里头有一段故事,好像我们参考资料里头有这段,在《三藏法数》。

这是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新绍王位,使臣求亲于迦毗罗国释种之家,时摩诃男婢生一女,颜貌端正,送与波斯匿王”。以后她生了一个小孩,名字叫流离,“及年八岁,与梵志子好苦”,好苦是梵志子的名字,到摩诃男家。这个时候,“迦毗罗国新起一讲堂,欲请如来于中供养,尔时流离太子往至讲堂,即升师子之座”。“时诸释种”,释迦族的人,“见之”,骂他,这个小孩是奴婢所生的,怎么敢坐在当中。“于是出语梵志子好苦曰:此诸释种,捉我毁辱,乃至于此,我后绍王位时,汝当告我此事”。这是他受到侮辱,等到将来他继承王位,让他的周边人提醒他。流璃太子以后确实坐了王位,好苦把这个事情告诉他,“流离集兵往伐释种”。这是近因,近因是个缘,远因呢?远因在后头。有因没有缘不会起现行,不会发生问题,所以一定有远因、有近缘。

“佛告比丘”,这佛说的,“往昔之时”,这很久以前,“此罗阅城有捕鱼村,时世饥俭,彼村有池多鱼。时城中人,向于池中捕鱼食之。池中有二种鱼,一名麸,二名多舌,各怀报怨。时有一小儿在岸,见鱼跳而喜,以杖打彼鱼头。尔时罗阅人者,今释种是”,这是从前这个因,种下的因。麸鱼就是今天的琉璃王,多舌鱼就是梵志好苦,小孩就是释迦牟尼。前世的因缘,“故流离王杀释种也”。下面也有琉璃王的一个简单介绍。这就是说明,释迦族原来是一群渔夫,以打鱼为业的,琉璃王这一族就是池里头的鱼。当时把这些鱼杀来吃,结了这个仇。这一生又遇到这么小的事情,不是很严重的事情,辱骂这个王子,这是近因。近的缘、远因,因缘聚合。

释迦牟尼佛知道这个事情,能不能救?不能救,业力不可思议。目犍连有神通,用他的钵装了五百个释迦族的人,送到天上,想避免这个灾难。佛就给大家讲,讲这段因缘,目犍连神通第一,让目犍连,你再去,去看看你的钵。结果他去看了,钵里头人都化成血水,这才知道定业不能避免,逃不掉的。释迦牟尼佛告诉他的族人逃亡、躲避,所以他这个家族一部分人逃到西藏,在后藏就定居下来,以后再没有回去。这个事情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释迦族的后人都在西藏,等于说佛教全到中国来了。在历史上有过这一次战争,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决定不能杀生。

今天有很多信息都讲有大灾难,我们怎样避免?几乎也是有同样的信息,多方面的信息,告诉我们三桩事情。第一个,要吃长素,不要吃众生肉。可见得这个灾难与杀业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忏悔,不再吃众生肉。第二个,要有爱心,要能爱一切众生。第三个条件,要能镇静。灾难纵然来了,不害怕,不畏不惧,你能够度过这个灾难。如果灾难来了,恐怖,那我们相信,可能是被惊吓而死的人很多,被吓死了。所以一定要能够定住,心里头不惊不怖。我们学佛的人当然以念佛最好,不要去想这些事情,别去想灾难。佛在经上多少次教导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心里头没有灾难,事上就没有灾难,法从心想生。心里面想佛,极乐世界会现前,佛菩萨会现前;想灾难,灾难也会现前,何必去想它?常常想灾难这是负面的意念,不好。我们要把负面的清除掉,有个正确的观念。正确观念,在佛法上让我们想十善、六和、六度、十愿,这是非常正面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我们常常想到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些都是纯正的念头,不会带来灾难。日常生活当中特别要留意的,有些小的冲突立刻化解,决定不能争。吃亏,好!记住,吃亏有福,肯吃亏的人会有福报,古人讲吃亏是福,很有道理,不跟任何人发生冲突。

我们再往下面看,‘世间之事,更相患害’,指世间冤冤相报的事情,“互为祸害。既造业因,必结恶果,报应虽不立即显现于当时,故云虽不临时。但因果不虚,决当报偿于后世”。我在学佛早年,那个时候已经出来讲经了,讲《楞严经》,那也是一部大经。当时一个邬余庆老居士,浙江奉化人,在台湾也是个小企业,他是制造脚踏车的,有一个这样的工厂,生产脚踏车,老居士。每次讲经他都来,最早录音是他做的,他每次来都带个录音机,录音,不是录影。那个录音,从前最老的,箱子好大、好笨重,用盘带,胶卷转的那种带子,最早的,那时候我们都没有这个设备。他告诉我一个真正的故事,冤冤相报。

他有个朋友,在上海,他们都做生意的。抗战期间这个朋友是在一个轮船公司,其实轮船只有一条,只有一条船,老板是德国人。因为他做事情很负责,也很认真,老板很信任他,把这个公司交给他代管,他回国。回国之后就没有再回来,所以这个产业就变成他的了。他很会经营,以后又买了几艘船,这个公司就愈来愈大。以后结婚,也生了个儿子,儿子也很可爱,可是儿子不孝顺父母,很浪费,不知道爱惜物品,用钱更是浪费。有一天,好像是他过生日,请客大家吃饭,来贺喜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他这儿子面孔是他前头老板的面孔。他马上就想起来,是老板来投胎。他也很聪明,当众就宣布,所有产业是他儿子的,就转他儿子名下。这念头转得快,知道这是他的产业,就全部还给他。晓得什么?他是来讨债的。所以他的态度不孝顺,不孝顺父母,对于用钱方面,很大方,他不吝惜,很浪费就是了。这一下就觉悟了。

他说这是真的事情,他亲自,这是他的好朋友,遇到过这样的事情,真有讨债来的。你就晓得,你要杀人,杀人要偿命,他来索命,要来报仇;欠债他要来讨债,你得要还钱,这个事情决定不是假的。所以,我们在一生当中遇到这个事情,决定不能杀生,不但不能杀人,连动物都不能杀。不义之财决定不能取,有占便宜的念头都是盗心,都不可以。我们能忍一时,后福无穷。

我在前面跟大家报告,我以前老校长周邦道,晚年的时候做官,考选部的常务次长。公家给他们家里装电话,他的儿子,儿子跟我们同学,告诉我们,老先生除非是公事才用这个电话,私事不用公家的电话,他们巷口有公用电话。告诉他儿子,你们朋友打电话家里来可以,你们不可以打出去,你们要打出去的话,这是公家付钱,这个电话费是国家付的,不许可。公家配的有汽车,轿车给他,他上班公事用这个车,私事的时候他坐巴士。他儿子给我说,爸爸老顽固就顽固到这个样子,这是国家给你的,你当然可以用,哪个人不用?不用白不用。可是老先生就是这么固执,分得清清楚楚的,国家一滴汽油都不可以浪费,电话费,私人决定不能用公家的。大概到全世界找公务员,找不到一个像这样的。他儿女跟我们说。我就告诉他,爸爸是学佛的,懂得因果报应,他这样做,后福无穷,来生的果报殊胜。这是你们不知道,你们只看到眼前,你没有看到后来。老先生死了之后,如果不是念佛往生,决定生天道,一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伦理道德,值得赞叹,值得欢喜。你们做儿女的也都沾光,这祖宗有德,他做得没错。

像这些事情,佛在此地提醒我们,‘虽不临时’,因果不虚,善有善果,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所以佛提醒我们‘应急想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菩萨警觉性高,绝不造恶因,绝对没有恶念。别人毁谤我、侮辱我、欺负我,陷害我,都不能用恶意对他,总要想着这些全是误会,他对我们不了解,那是误会,绝对不可以有怨恨心,这问题根本就没有了。到他哪一天明白了,真正认识我们,自然就没有了。所以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常常反省自己,决定有因、有缘,绝对没有一桩事情是突发的。没有因缘突发的,没有。我们自己不懂事的时候,过去或者是今生,有意无意有得罪他的时候,有说错话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种下的因。今天别人这样对待我的,这是报。因是自己种的,报应该自己承受,不怨天、不尤人,这才是真正种大福报。特别是在现前的社会,佛在经上教给我们,“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做什么样的错事,都要想到这句经文,不要去责怪他,他没有受过伦理道德教育,没有受过佛法的教育。换句话说,做错事情是可以原谅的,他不知道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今天认为报复是正常的,我们要理解,就不会责怪他,也不会怨恨他,自己要做得更好,避免一切过失,这就对了。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三七集) 2012/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43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