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念诵网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咒前先诵偈文)

发布时间:2024-11-29 02:02:41作者:楞严经念诵网
宣化上人:楞严咒句偈疏解(咒前先诵偈文)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释】咒前先诵偈文者。此咒发起。因阿难示遭摩登伽。摄以幻术。如来说咒,敕文殊护归,求说妙定。佛徵其当日舍爱随佛初心。即语阿难云。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乃至七处破妄八还显真。四科七大等。身心荡然。得无罣碍。是以述偈赞佛。发愿报恩也。然此赞佛。发愿报恩,正为吾人持咒之本源。此诵通别两种三宝。乃冥求加被。次诵咒前经文。为开咒之发端,今先释偈。

【释】南无是梵语,译为皈命、敬投。就是把我们身心性命都皈给佛了。对佛恭恭敬敬地五体投地,只有佛是我们相信的。楞严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就不是一种事,而是无论什么事都包括在内,究竟到达不可破坏的程度。这句是皈命楞严会上一切佛、一切菩萨。念楞严咒先要皈命楞严会上佛菩萨,念三次。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释】疏云。此二句述赞,首句赞佛,是通赞三身。一。报身。净智圆显云妙湛。二。化身。随缘普应云总持。三。法身。本体常寂云不动。然三身皆妙湛。三即一故。三神皆总持。一即三故。三身皆不动。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故特以妙字概之也。於一切世间九法界内为独尊。称为尊也。首楞严王四字赞法梵语首楞严。此云一切事究竟坚固。是大定之总名。能统摄一切三昧。是王义也。通经所显。唯此定义。世希有三字。双赞佛法。希有者。阿难是时。既领七徵八远,四科七大等示。无非显此三昧体性。以是法唯佛能证知。非九界众生所能逮。是法唯佛能开示。於一代时教为独圆。昔所未显。而今乃显。向所未闻。於今始闻。佛之与法,皆希有也。

【释】妙湛,妙即不可思议,不能想象。若能想象,能知道都谈不上妙。妙是出乎意料之外,思想达不到,所以叫「不可思议」。湛是湛深。不止是妙,而且妙得湛深,非常的不可思议。总持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总一切法即包括所有的法,持无量义即受持无量的义,都在这里面包括著。所以「妙湛」是显密圆融。「总持」是随缘普应。所有尽虚空遍法界,有求无不应的境界。本体常住即不动,本体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妙湛、总持和不动都是妙湛,三而一。三者都是总持,一而三。三者都是不动,非三非一,亦三亦一。详细分析,每一个意思里都有三种意思,世希有是世出世上最好的。不动尊即佛另外的名字。「首楞严王世稀有」这句是讚叹楞严大定。修行此楞严王大定能生一切的定。一切的定没有不从这个定生出的。世希有是说世界上不易有的、最难遭难遇的。这偈颂是由於阿难被先梵天咒所迷,佛说了楞严咒,派文殊菩萨用咒把阿难救回来。阿难感谢佛的深恩,所以说偈颂形容他的感受。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释】疏云。此二句述悟。梵语劫波。此云时分。颠倒想者。凡计有计无,执断执常,皆名颠倒。今阿难所言颠倒者,是述其从前认物迷己。缘妄昧真。指心见则认内认外。观世界则有大有小。执因缘,计自然。乃至和合非和合等。此皆亿劫,由攀缘识心,成颠倒妄想。今始知如来藏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则前之种种戏论虚妄相想。如日消水。如炬破暗。当下消除矣。梵语阿僧祇。此云无数。按小乘经律论从来成佛者皆历三祇百劫。修行种因。方获五分法身乃至获究竟清净法身。今阿难闻佛开示,顿悟真心。是本具法性身。即如来藏性。不待僧祇之历。而已获法身矣。

【释】人从无量劫来就有一些妄知妄见、邪知邪见、颠倒梦想。颠倒想即非常计常,非断计断,非有计有,非无计无。跟著妄的境界跑,不能把妄的境界转过来,亦即人为境转而不能转境,也即常为业风所牵。所差的只是一点点,并不是多,可是只这一点点就和真正的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大相径庭,其谬何止千里。颠倒即不应想而想,不应贪而贪,不应瞋而瞋,不应迷糊而迷糊。再往清楚来说就是自性里的颠倒想。不能大公无私就是颠倒。这种颠倒想就令我们在六道轮回里受生死的因缘。修就是要把颠倒想销了。像阿难那么聪明的人还是一样有颠倒想。他的记忆力非常强,佛所说的经典一历耳根便永劫不忘。但当他见到摩登伽女时就被她摇动了,就跟著她走到黄发外道家里。这是他的颠倒想。男贪女爱就是颠倒想,这是无量劫以来就有的。所以说首楞严王这种大定大法是世间所希有的,能销除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的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佛成佛经歷三大阿僧祇劫,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修福一百个大劫能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阿僧祇劫即无量数,三个阿僧祇劫即三个无量数。这个数目有多少?连电脑也数不过来。现在阿难说:「不历僧祇获法身」。我得到这个楞严咒啦,有这种坚固的大定,不需要经歷三大阿僧祇的时间就可得到法身,也就是成佛,证得法身自在、神通变化。诚心诵楞严咒不需要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便可得到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眾。

将此深心奉尘剎, 是则名為报佛恩。

伏请世尊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眾生未成佛, 终不於此取泥洹。

【释】疏云,此八句发愿请证。前四句是四宏誓愿。阿难前获法身,但得性具之理。未断圆修之功。故今发得果之愿。首运度生之心也。果,即佛果。佛为众圣中尊,如众宝中王也。此句摄二愿。即佛道誓成,兼法门誓学。还度句,是愿度生无尽,此句亦摄二愿。即众生誓度,兼烦恼誓断。此四宏誓,依无作四諦。而发悲智双运。故名深心。奉尘刹者,将此心承奉尘刹诸佛。同诸佛行事。报我佛深恩。若不如是。不足云报。故言是则名为报佛恩。后四句是增上誓愿。五浊众生,刚强难化。今达藏性平等无二。方能无畏。愿先入化度也。又先入有二义。一、对刹。虽尘刹具入。而先五浊者。五浊之苦最急也。二、对人。恶世人所怯入。而能入者,能行难事之甚难也。末后二句是广大增上。由达藏性竖穷横遍。故不遗一众生。亦不惮尽未来际也。不取泥洹者。一、不取二乘独得泥洹。二、不取诸佛究竟涅槃。直欲众生界尽,我方入灭,因所愿重远。故请加证明也。

【解】阿难前面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现在又说:「愿今得果成宝王」,我今发愿,愿先成佛。得果即得佛果,宝王即佛。「还度如是恒沙众。」我成佛不是为自己,还要倒驾慈航,回入娑婆,来教化恒河沙那么多的众生。所有的众生我都要教化。「将此深心奉尘刹」,深心即般若的智慧。「奉尘刹」,变化到十方的世界去教化众生。我以愿力普遍到十方微尘刹土那么多的世界去教化众生。「是则名为报佛恩」,用这至诚恳切的心才是报答佛对我的恩德。「伏请世尊为证明」,又很虔诚地请求世尊为我阿难证明这种愿力。「五浊恶世誓先入。」五浊恶世的众生是最难度的,我要先度。在这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五浊中,刚强众生难调难伏。我要先到这罪恶的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我始终不会取阿罗汉的果证。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亦不会取佛的涅槃果位。只要有众生未成佛,我就在这儿等著来教化他,令他们都成佛之后,然后我才取泥洹。泥洹在二乘即阿罗汉的果位,在佛就是涅槃的果位,亦即无上正等正觉。这是阿难发的愿,来助佛扬化,帮助释迦牟尼佛来教化众生。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於十方界坐道场。

【释】疏云:前二句更希后示。尊无上故云大雄。破诸有故云大力。拔苦予乐故云大慈悲。又证妙湛总持不动理体。破其颠倒妄想曰大雄。具妙湛总持不动智照援其爱欲污泥曰大力,起妙湛总持不动妙用。应机除九界苦曰大慈悲也。微细惑者,即前三果,已灭三界见惑。所谓「销我亿劫颠倒想」,乃蛊惑也。然犹未断意根中积生无始虚习思惑。及界外之生住异灭别惑。故希更除也。后二句专祈极果。无上觉。即究竟觉。十方。即寂光。实报。方便。同居。一切国土皆现也。

【解】大雄即大英雄。这其中也就包括大智、大慧、大行、大愿。「大力」,再也没有比这种力量更大了。既有大雄力,又有大慈悲。以大雄大力来支持大慈悲心。慈即给众生一切乐,悲能拔众生一切苦,爱护众生无微不至,满众生的一切愿。众生对佛有什么要求,佛都满他的愿。「希更审除微细惑」,希即希望,更即再次。前面已请佛「销我亿劫颠倒想」,是指销除见惑、思惑。现在更销除尘沙惑。尘沙惑是一种微细惑,在你觉察不到的地方,沉在你心底下,微细微细的妄念、无明。希望大雄大力佛世尊更把我微细的迷惑也给除去。「令我早登无上觉」,令我早成佛道。「於十方界坐道场」在十方界都能建立大道场,宏扬佛法。

有人说阿难发的这个愿很矛盾。前面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现在又希望早成佛道,於十方界坐道场。这个愿岂不是矛盾吗?不是的。他前边说的「终不於此取泥洹」,是把众生度尽了才取泥洹,若没度尽就不取正觉。现在请佛加被他,令他粗惑断了,细惑也断了,众生也度尽了,令他的愿力,早得成就。「令」就是使令我早登无上觉,早成佛道,也即请佛帮他度尽他要度的众生。说「如一众生未成佛」是指和他有缘的众生,他都要度尽。如果和他没有关系的众生,当然要等待另外的人去度。譬如在他的法会上听过他讲经的,和他有法缘的,他要度尽。如果和他没有法缘的众生,就等另外的人去度。不是我给阿难尊者作辩护律师,的确是这样的。若这世界上所有的众生都等著阿难尊者去度,那么,其他的菩萨做什么?就等著受香烟吗?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也是要分工合作,各尽其能随缘度生。好像我们这里来了这么多客人,大家分工合作,这个安安床,那个扫扫地,那个捡捡树叶,剪剪草。这都是各司其事,为的是成就道场,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不要以为阿难发这个愿矛盾了。你这么一批评,把阿难也弄得一身罪过。阿难想度你,你却给他下一个大的批评。说阿难矛盾。阿难矛盾就算他矛盾,你自己不矛盾不就得了?各位想一想,不要以凡夫测圣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乱加批评是不可以的。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释】疏云:此二句约况不退。舜若多,此云空。烁迦罗,此云坚固。亦云金刚。谓空性无可销。犹云可销今所发坚固誓愿心。同于藏性。终无动转。不似空之可销也。此十八句。出本经第三卷末。

【释】什么是「舜若多」?「烁迦罗」又是什么?「舜若多性可销亡」,是说虚空的性也可以没有了。你们说虚空会不会没有?不会的。因为它就是空。还销个什么?它根本就没有什么,有什么可销?但是阿难又说它可销亡

。这只是假设之词。不能销亡的虚空也可以销亡,但是我这金刚不坏的心,坚固的心却不能动转。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佛顶首楞严。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

【释】疏云: 前三句通归三宝。梵语南无。此翻归命。佛陀翻觉者。具自觉觉他。觉满三义也。法者以可轨可持为义。即三藏十二部类。僧翻和合众。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无为。二、事和。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挣。意和同悦。后四句别归本经三宝。释迦牟尼。翻能仁寂默。是此会佛宝也。首楞严见前释。咒从佛顶光中化佛所说。即以佛顶立名。是此会法宝也。观世音。是当经圆通首选。与此界缘最深。即诵咒人。亦应返闻闻自音故。金刚藏。乃密部之主。能护持咒之人。成就功德故。故当归敬。以祈冥加被也。

【解】「南无常住十方佛。南无常住十方法。南无常住十方僧。」这是皈依三宝。我们皈依十方诸佛。又皈依诸佛所说的法。又皈依十方三世的贤圣僧。贤圣僧就是大菩萨、大阿罗汉都包括在内。「南无释迦牟尼佛。」皈依十方三宝之后,又皈依本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能仁、寂默。能仁就是普度众生。寂默就是寂然不动。能仁也就是感而遂通。能以仁慈施予众生。这就是动静不二。能仁是动,寂默是静。动静一如。动里就是静,静里就是动。动不碍静,静不碍动。你修道修得动静一如的时候就找到本体,更没有什么妄念了。「南无佛顶首楞严」。再皈依佛顶首楞严这个大定。「南无观世音菩萨」,再皈依观世音菩萨。「南无金刚藏菩萨」,再皈依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念楞严咒有八万四千金刚藏菩萨常保护你,随侍左右。所以能念楞严咒不是一生一世所种的善根,而是在无量百千万亿劫以前种诸善根,才能学习楞严咒和诵持、受持楞严咒。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百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才能遇著楞严咒,才能听讲楞严咒。

有人想到:师父你昨天说,不明白就是个妙,那为什么又要讲给我们听。那你可以把耳朵堵上,不要听嘛!我讲我的,你不听是你的事。你可以在那儿睡觉,那就更妙了。入了睡觉三摩地,一睡就去见周公。周公说:「欢迎你来!和你下一盘棋。」就在那儿摆上棋盘,和你下起棋来。等楞严咒讲完了,你棋也下完了,说:「哦,什么?」我也不知道。

有一位居士要求我给你们各位灌顶。我也愿意满你们的愿。现在我就用观音大法来给你们集体灌顶。大家就坐在座位上,合起掌来,一心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最好把眼睛闭上,拿出真诚的心。不要怀疑,也不要有试验的心。要一心一意来接受灌顶。你们修四十二手眼要诚心一点,好好地修这种法。修这种法将来都能在天上天下得千手千眼,像观音菩萨来教化众生。这是我对你们的期望。修法必须要有正当的行为,好的心地。不可以有贪心,不可以有染污心去欺骗人。不可用这种法去向人攀缘。要老老实实的,不可以有不正当的行为。这是很要紧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念诵网